气象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绪论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什么是天气学和气候学?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 它既包括平均状态, 也包括极端状态。

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气候学。

2.小气候和小气候学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绝大部分在紧靠下垫面附近的空气层中进行, 而这个气层的气候主要决定于下垫面(也称为作用面)状况和特性。

因此把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并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 称为小气候学。

第一章大气1.干洁空气的定义是什么?主要成分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主要是氮、氧、臭氧、二氧化碳)大气中, 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称为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 它能起冲淡氧, 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激烈的作用。

有的植物通过菌根的作用, 可直接将大气中的氮改造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以及影响到在大气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 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

它在大气中含量极少, 分布也不均匀。

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 在20km到30k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 再往上, 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 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 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

同时, 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集中在大气底层, 因此二氧化碳分布在大气底层20km的气层内。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天气、气候、气象预报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习气象学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气象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门学科。

第一部分:气象学基础知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气压、温度、湿度等。

首先,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层按照温度变化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物体的压力,常用单位是帕斯卡。

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热运动的表现,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常用单位是相对湿度。

第二部分:天气系统和气象现象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各种气象现象的组合,包括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暖锋、气旋等。

高压系统指的是大气中气压较高的区域,常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

低压系统指的是大气中气压较低的区域,常常伴随着阴雨天气。

冷锋和暖锋分别是冷空气和暖空气的交界线,它们常常引发降水和天气变化。

气旋是大气中旋转的气流系统,常常伴随着强风和降水。

第三部分: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的科学。

气象预报可以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短期预报一般指未来1-3天的天气情况,中期预报指未来3-10天的天气情况,长期预报指未来10天以上的天气情况。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象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预测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雪灾等。

这些灾害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进行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要。

防灾减灾包括加强气象观测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气象学复习材料

气象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组成,对流层的特征、厚度,气温直减率大气垂直分层: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组成::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对流层的特征:①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空气具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③集中了大约3/4的大气质量;④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量;⑤水平方向上各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⑥地面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打雷、闪电、冰雹、台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内。

对流层厚度:空间上: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 ; 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 ;时间上:夏季>冬季。

气温直减率:描述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常用垂直温度梯度概念,并规定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故简称气温直减率,用{ EMBED Equation.KSEE3 \* MERGEFORMA T | 表示:§3、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和单位,表示湿度概念的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饱和差、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概念1、水汽压(e ):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一部分压力。

单位:百帕(hPa )(1)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的容纳能力。

(2)实际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未饱和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计算公式:2.、绝对湿度(水汽密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也就是水汽密度。

单位:g/m3 公式:相对湿度(RH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样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单位:g/m3 公式:RH= *100%,反映空气的潮湿程度,表示空气距饱和状态远近的程度。

饱和差(d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单位:百帕(hPa )公式:d= d=0,饱和 d >0,未饱和 d <0,过饱和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从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温。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

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干空气状态方程为:湿空气状态方程为:在T,V,P相同的情况下:,得出V相同,所以5、P=1010hPa,e=10hPa,t=27 ℃,求Tv(虚温)。

Tv=(1+0.378e/p)T= 301.1228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天气: 是指一地短时的大气状态。

2、气候: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大气的多年统计状态,它既包括多年的统计状况,也包括少数年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

3、气象要素: 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物理量4、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 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大气透明系数: 是指太阳辐射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通量密度与透过前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

7、大气质量: 通常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的比值来表示。

8、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9、地面净辐射: 地面辐射能得总收入和总支出之差值称为地面净辐射。

辐射通量老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0、可照时间,大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条件下照射地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可照时间,亦称可照时数或昼长。

12、日照时间:一天中太阳光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13、热容量: 单位体积物质温度每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14.导热率: 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1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16、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7、Y气温垂直梯度: 高度每相整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8、Ym(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19、Yd(干绝热直减率): 干绝热过程中,高度每相差100m,两端气温的差值。

20、积温: 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21、有效积温: 作物在某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22、活动积温: 作物在菜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23.空气湿度: 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

3、气候: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

4、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5、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研究与农业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重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有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7、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8、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气体是氮(N2,容积78.09%),氧(O2,容积20.95%),氩(Ar ,容积0.93%),还有不定的二氧化碳(CO2,平均容积0.03%),臭氧(O3)和各种氮的氧化物,此外,还含有很少量的氦、氖、氩、氪、氢等。

9、大气污染: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某些物质(如粉尘微粒、各种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等)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或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设备、建筑物等的现象。

10、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有何意义?二氧化碳:由于大气中的CO2能强烈地吸收红外线,使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中的很大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的温度因之升高或使降温速度减慢,因而大气向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增多,地面的平均温度因此而升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臭氧:①可以吸收掉过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不致太多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生物构成伤害,又能透过少许的紫外线杀灭地面对动植物有害的一些病菌。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象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天⽓:以⽓象要素和天⽓现象表⽰的瞬间或者⼀段较短时段内的⼤⽓综合状况天⽓过程:指天⽓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太阳常数:当⽇地处于平均距离(约1.5亿km)时,在⼤⽓上界、垂直于太阳⽅向,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热容量(Cv): 分重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有效积温:作物某个⽣育期或全⽣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降⽔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量。

单位⽤mm/h或mm/d表⽰。

⽓压系统:不同地区⽓压的⾼低不同,使⽓压场呈现不同的形势,统称⽓压系统。

等压线:在同⼀⾼度上⽓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为等压线低⽓压(⽓旋):简称低压,是由闭合的等压线构成,⽓压值由中⼼向外逐渐增⾼。

空间等压⾯向下凹陷如盆地。

⾼⽓压(反⽓旋):简称⾼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压⾼,向四周逐渐降低。

空间等压⾯向上凸类似⼭丘。

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槽附近的空间等压⾯类似⼭⾕。

地转风:⾃由⼤⽓中,在等压线平直的⽓压场下,当⽓压梯度⼒与⽔平地转偏向⼒达到平衡(⼤⼩相等、⽅向相反)时,空⽓沿等压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种风称地转风梯度风:在⾃由⼤⽓风中,当⽔平⽓压梯度、⽔平地转偏向⼒、惯性离⼼⼒三者达到平衡时的风,空⽓作匀速圆周运动,这种风称梯度风。

焚风:⽓流翻越砍⼤⼭岭时,迎风坡下⾬,经背风坡下沉后形成⼜⼲⼜热的风⼤⽓活动中⼼:由于海陆分布不同,热性质不同,割裂了⽓压带和风带形成的⼀些⾼低的区域锋:冷⽓团和暖⽓团交界的过渡层,可以近似地看成⼀个⼏何⾯,叫锋⾯。

锋⾯与地⾯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与锋线统称为锋暖锋:锋⾯在运动中,由暖⽓团起主导作⽤,推动锋⾯向冷⽓团⼀侧移动的锋称暖锋准静⽌锋:锋⾯移动缓慢并来回摆动的锋称之为准静⽌锋。

梅⾬:⾃宜昌以东,26-34N之间的江淮流域⾄⽇本南部的狭长区域,在6-7⽉间常出现阴⾬连绵的天⽓过程叫梅⾬寒潮:凡⼀次冷空⽓⼊侵后,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时内降温超过10度,长江中下游或者春秋季的江准地区最低⽓温等于或⼩于4度,陆上有⼤⾯积5级以上的⼤风,近海有7级以上⼤风称为寒潮切变线:指低空风场出现⽓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答:⼲燥⼤⼲燥⼟壤⾥充满了空⽓,潮湿⼟壤⾥充满了⽔;⽔的热容量⽐空⽓的热容量⼤的多,使得⼲燥⼟壤的热容量⼩于潮湿⼟壤的热容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干空气:大气中除了固,液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2.湿空气:含有水汽的空气3.对流层: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

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

4.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的大气层;5.虚温:在气压相等的条件下,具有和湿空气相等的密度时的干空气具有的温度。

6.单位气压高度差:指在垂直空气柱中气压相差一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高度差。

用它来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7.位势高度:动力计算中由某参考[零]面(重力位势零面)至计算等压面之间的位势差8.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9.等高线:等高线是某一特定等压面(850hPa、700hPa、500hPa等)上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10.等高面:高度相等的点所组成的面11.等压线:等压线是同高度的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12.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单位也用hPa;13.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其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4.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水汽密度15.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16.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其单位是g/g或g/kg17.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为g/g18.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19.风、风向、风速: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地面用16方位、高空用方位度表示,即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等。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的距离就是风速。

20.辐射通量密度、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辐射通量除以辐射所通过的面积则称为辐射通量密度,用F 表示。

在单位时间(△t)、单位立体角(△ω)内,沿一定方向垂直通过任意单位面积的辐射能(△F),称为该方向的辐射强度21.太阳常数: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

22.太阳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23.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其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24.地面辐射差额: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25.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

26.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温度的降低值。

27.湿绝热直减率:湿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

28.位温、假相当位温:气块按干绝热过程变化到标准大气压(取1000hPa)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θ。

未饱和湿空气块从A上升,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B后,继续上升至C,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期间全部水汽凝结并降落离开气块,则当其从C按干绝热直减率下降至1000hPa(D)具有的温度,称为假相当位温。

29.稳定、中性、不稳定层结:气块产生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当外力消失,气块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这时的气层对该空气块是稳定的,称稳定层结。

当气块离开原位逐渐加速运动,并有远离起始高度的趋势,这时气层对气块而言是不稳定的,称气层不稳定。

如气块被推到某一高度后,加速度为0,气块随遇而安,这时的气层对该气块是中性的,称中性层结。

30.不稳定能量:不稳定能量为气层中可供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运动的能量,用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时合外力所作的功表示31.对流不稳定:当整层空气作抬升运动时,若原来的稳定层结趋于不稳定层结,称为对流不稳定,或位势不稳定。

32.气温个别、局地、平流变化:空气块在运动中,其本身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称为个别变化。

由于大气运动或其他原因,使得某一固定点的要素值发生变化,成为局地变化。

由于空气的移动造成某地温度的变化称为平流变化。

33.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辐射逆温。

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称湍流逆温。

因空气平流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

34.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大气净压力,其大小正比于气压梯度、反比于空气密度,方向与气压梯度相同。

35.地转偏向力:空气质点运动时,对地面观察者而言,该质点受一个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垂直其运动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36.地转风:自由大气中,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37.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质点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惯性离心力平衡时,作匀速圆周运动,称为梯度风38.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V T)39.质量通量散度、速度散度:40.水平辐合、水平辐散:大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也就是大气的辐散;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也就是大气的辐合41.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42.辐射雾、平流雾:(辐)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

(平)暖湿气流经过较冷的下垫面(水面或陆面)时,因下垫面的冷却作用,低层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

多形成于冷暖海水交汇区,故亦称海雾43.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积状云:垂直发展的云块,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凸起的外貌形态。

包括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

层状云:均匀幕布状的云层,常具有较大的水平范围。

包括卷层云、卷云、高层云及雨层云。

波状云:明暗相间、排立整齐的平行云条,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44.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东风层,称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

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称西风带。

冬夏季都是一层很薄的东风带,称极地东风带。

45.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经向)环流圈:在南北半球低纬地区各形成一个经向环流圈,称为信风环流圈,也称热带环流圈或低纬度环流圈。

在中纬度地带上、下层均为偏西风,只是在近地面层在北半球具有南风分量,在南半球具有北风分量,称中纬度环流圈。

极地上空冷却下沉,补偿低层流出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极地环流圈。

又称高纬度环流圈。

46.气团: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等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

47.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锋:温度和湿度等气象要素不同的两个气团间的狭窄过渡带。

暖锋——暖空气活动较强,逐渐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冷空气活动较强,逐渐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静止锋——冷暖空气活动相当,几乎很少移动的锋;锢囚锋——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相遇而形成的锋。

48.气旋(温带/锋面气旋、热带气旋):气旋-在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水平空气涡旋,称谓气旋。

温带气旋-温带地区围绕低压中心的大型空气涡旋,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常伴有锋面结构,故亦称锋面气旋。

热带气旋-热带洋面上空生成的具有强低压中心的暖性空气涡旋,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热带气旋是对流层中最强大的风暴,被称为“风暴之王”。

49.反气旋(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反气旋是绕高压中心的大型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旋转方向顺时针、南半球则相反。

冷-发生于极寒冷的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由冷空气组成的反气旋。

暖-指中心暖于四周的反气旋。

50.大气长波、短波:中高纬度对流层中上层西风气流的大型波动,其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

长波上常叠加有小尺度扰动,称为短波51.阻塞高压、切断低压: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是大气长波在发展过程中槽脊加强、振幅加大演变而成的闭合天气系统。

西风带长波脊加强时,往往表现为向北伸展,并在脊中出现闭合的等高线,形成暖高压中心,即阻塞高压。

切断低压是出现于对流层中上层的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

二、简答题1.简述大气层垂直结构及其各层主要特点。

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等,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1)气温t 随高度z 增加而下降,气温直减率γ= -dt/dz = 0.65°C/100m ;(2)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湍流运动;(3)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均匀,形成气团和锋;(4)垂直方向分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厚1km~2km )和自由大气(1km~ 2km 以上)。

平流层:①气温随高度递增(最初变化较慢,到20-25Km 气温突增,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②空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弱,主要是水平运动,故气层稳定。

③水汽含量少。

中间层:① 温度随高度迅速下降(原因主要是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另外,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空大气分子吸收,形成电离层);② 有强烈垂直运动,有高空对流层之称(由于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大气垂直不稳定); ③ 大约在65Km 处是电离层,白天强,夜间弱。

热层:①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波长小于0.175μm 的太阳紫外辐射被该层中的原子氧等吸收所致;②空气高度电离,•故亦称电离层。

电离层的电离程度有差别,比较强的为E 层(100-120Km )和F 层(200-240Km),能反射无线电波。

散逸层:①气温也随高度变化不大,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②逸散层的顶部即地球大气层的上界,其高度难以精确确定,通常以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为准,约为1000km~1200km 2.利用干、湿空气状态方程,解释为何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时往往成云致雨。

见PPT 打印3.利用大气静力学方程,推导单位气压高度差、压高公式、位势高度差公式,并据此解释气压系统(冷高压和暖高压)的垂直结构。

见PPT ,解释:由得,单位压强高度差与压强P 成反比,而与温度T 成正比。

实际上气层的压强P 与温度T 都随着高度的改变而变化。

因为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所以实际大气中单位压强高度差H 随着P t h )273/1(8000+=g h ρ1=高度而增大。

h=RT/gp,暖气层中压强随高度的减小要比在冷气层中的慢。

因此,在相邻的冷暖气层中,若地面压强相同,则在地面以上的某一高度上,暖气层内的压强将比冷气层内的压强大。

4.简述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及其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