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 第十讲人是什么
22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第十讲

第十讲唯物史观(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内容提要】本讲讲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四个问题。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其理论内容十分重要。
本讲的重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本讲的难点是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形态的区别。
本讲内容可以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问题讲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十讲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
在私人劳动产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 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烈的为自己 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 定律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 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 值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产生波动 的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
规律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的质、 量及其变化规律——价值的扩大及货币的 产生——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 阶级,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锐利武器。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在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个别劳动实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损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欺骗性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在商品经济的生产中,既存在社会性质的社 会劳动,又存在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劳动的 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2.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 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3.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 商品活动,并自负盈亏,在私有制的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依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第十讲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 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 矛盾和演变趋势的基础 上,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件,以社会主义建立在 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为 前提,对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作 了科学预测。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开始消亡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 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 度发达的生产力 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 于对现实问题的感受和看法。
现实的 苦难
苦难的 根源
新社会 因素
未来社会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 新世界的特点
未来社会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立物而存 在的。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是展望未来社会的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的研究,揭示其运 动规律,指明了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主义
旧社会形态
新社会形态 “历史的谬误” “人世间的祸 害”,要消灭。
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论述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
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 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经典论述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 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 既定的历史环境。”
课件13:第10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后一个“睡着”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 “睡着”获得了一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 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经过这么 “讳饰”,刺激性小多了,情调就缓和多了,人们 就便于接受了;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 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 在人们心里。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墓前的 讲话
偏正式短语
定语
中心语
悼词
演讲词
悼词,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 文”。是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 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 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
类比;用达尔文的重要贡献说明马克思发现的重要 性。这是因为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恩格斯曾誉之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那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 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以此来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 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从英 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 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 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 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 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 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 安乐椅上安详地长眠了。
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史之谜的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趋势-文档资料

二、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物精神方面。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 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 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 替。
9
(2)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 本趋势。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
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 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 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 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 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 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
5
三、人类社会的主体
◆英雄人物 ◆人民群众 “在哲学家中,尼采恬不知耻地站在少数人一边, 马克思则真心诚意地站在多数人一边。”(罗素) ◆ 阶级分析的有效性? 人性分析? 民族分析? 人类分析? 阶级分析?
6
三、人类社会的主体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 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历史与“历史”? 历史是否可以假设? 历史发展是否有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五、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六、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八、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九、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十、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本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普遍性与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等经典内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经典内容,是培养“谋全局”意识的良师益友,有益于唤起思想的潜能,激发思想的力量。
其次,这本书既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要求,又符合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精”又要“管用”的特点,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该书在结构逻辑上以“讲座”的形式编排内容,前后“两讲”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间“八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内容都注重理论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它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决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
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井冈山会师 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是什么
观念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政治 社会
社会基
经济基础
结构
本矛盾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
生产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③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④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最为根本;它 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
第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案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案例第十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案例10-1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案例10-2 警惕“拉美陷阱”案例10-3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案例10-4 设“诚信档案”好案例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案例10-6 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案例10-1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1.案例呈现“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
”“大树特树诚信之风。
”正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碘超标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害。
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政协常委瓦哈甫·苏来曼说,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打不绝,对造假者的处罚成本过低、打击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惩罚力度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瓦哈甫·苏来曼建议,建立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法律体系,提高罚款额,延长企业惩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强对打假工作的监督检查。
广场比天安门大、贫困县里办公楼豪华奢侈……多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却屡禁不止。
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贫困县市愈演愈烈,引起群众强烈反感。
政协常委萧灼基指出,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设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无可厚非。
但目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必须节约一切财力、物力、人力,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用于扶贫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贫困发生率从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一座桥梁,桥的两端分别是神和兽, 人或走向神,使自己纯洁、崇高,或走向 兽,使自己堕落。”(尼采) “人永远不能摆脱好恶而达到圣洁,也不 会无视理性的决定而沦为动物。”(康德)
——自由:积极与消极。 斯宾诺莎:人类合理的行为才是自由,自由的程 度决定于行为合理的程度。 黑格尔: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马克思: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人的类 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不在 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 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 的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他流浪到了底比斯国,在那里,斯芬克斯在 不断地吞吃城里的年轻人,但只要有人能答对她 所问的谜语的正确谜底,她就停止吃人。她的谜 底是这样的:“开始四条腿走,以后两条腿走, 最后三条腿走,这是什么?”底比斯城堡已许下 诺言,谁若能答出这个谜底,从而使城堡从斯芬 克斯手中获得解放,便拥谁为国王,并将国王遗 下的皇后与他为妻。
狄甫甫斯应约前去冒险,他揭开了谜底-那就 是人。斯芬克斯自己逃到大海里去了,城堡从灾 难中得救,俄狄甫斯也就做了国王并娶了约卡丝 达——他的母亲。 当俄狄甫斯幸福地做了一个底比斯国王后, 城堡受到了温疫的袭击,为此死了好多人。预言 者泰勒西斯显示,这场瘟疫是对俄狄甫斯所犯下 的双重罪过:杀父与乱伦的惩罚。俄狄甫斯,开 始时死不承认事实,最后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 开了自己的家园和亲属。他的母亲约卡丝达自杀 了。
结语: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
●对自由性的体验。 ——自由的追求: 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的对立统一。 “自我意识”的觉醒,自由意志的确立。
——自由的不同视域: 法律:自由与法 伦理学:自由与责任 政治学:自由与天赋人权:伏尔泰曾说过一句名 言“我虽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 利”。 哲学:自由与必然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一个祭师告诉底比斯国王和他的妻子约卡丝 达,如果他们生个儿子,这个儿子将会杀死他的 父亲,娶他的母亲为妻,当他们生了俄狄甫斯这 个儿子时,约卡丝达便决定弄死这个婴儿来避免 那个祭师所断言的厄运。她把俄狄甫斯交给一个 牧羊人,要他捆上这个婴儿的双脚丢弃到树林里, 这样他就一定会死去,但这个牧羊人动了恻隐之 心,把俄狄甫斯送给了科林斯国王的一个仆人, 这个仆人又把这个婴儿给了他的主人,国王将他 收为养子。
二、对人性的不同追问
1、神性。神造人。人:神性,聪明与原罪。 2、理性。“我思故我在”。 3、感性。“我欲故我在” 4、群性。“人是政治动物” 5、兽性。“人是动物” 6、物性。“人是自然之子”
“神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 人”、“感性人”、“理性人”、“经济人”
三、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1、异化。信仰的异化、科技的异化、劳动的异 化、权力的异化等。 2、工具化。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3、感性化。 4、单面化。 5、物化。现代西方对人的物质(动物性)欲望 的承认、解放和刺激,对物欲的过度追求。钱奴、 房奴等。 主体性丧失。 意义丧失。 自由丧失。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这个年轻的王子在科林斯国长大,并不知道 不是科林斯国王的真正儿子。他从特耳非的神喻 得知,杀父娶母将是他的命运,于是他决定离家 出走,不回家见父母来躲避这个预定的不幸。 离开特耳非以后,他卷入了一场与一位乘马车的 老人的激烈争执,一时性起而杀死了那个老人和 他的随从。他并不知道杀死了他的父亲-底比斯 国国王。
四、回归人自身:人的整体性与自由性 ●对整体性的体验。
整体性思维的缺失,二元对立思维:善与恶,理性与感 性,利己与利他,人与社会,等等。 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等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 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存在才成为人的属性存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十讲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
一、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 文科 1·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 案来回答? 2·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 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 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我是谁?
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自己好像已经离开 了人世,正站在天堂里的法官面前。 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 “我是市长的妻子。” 妇人回答。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4个孩子的母亲。”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母亲,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教师。” “我也没有问你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一名基督徒。” “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而是问你是谁。” 一问一答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 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 不知过了多久,妇人醒了过来。 她下决心要找出“我是谁”的答案。她能找到吗? ( [德]安东妮· 德梅洛)
●问题的艰难。 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 兽”,正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隐喻:现实社会中充 满了诱惑—色、权、钱、名等等;恐惧—生、老、 病、死等等。不认识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难 战胜它的。 ●问题的复杂性与永恒性。 “世界奇妙多,人类居其首”。 ●问题的指引性。 人的生活,人类的发展与此相关。“没有经 过思考的人生,是盲目的,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