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作业(论文)

合集下载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摘要: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确定适宜的考核方案,使单元合成的专业知识融于项目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的,各个单元反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也是一系列经典反应的抽象总结。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考核手段单一,实践动手与理论脱节。

如何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我们在三年制高中后大专的精细化工0711、0721班的第4学期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初步尝试。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通过设立一些教学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达到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

这些项目主要是依据现实工作项目的具体过程分析而确定的,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考核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一份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改为项目化的过程考核。

那么,这种项目教学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考核?项目化过程考核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造企业案例成为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项目载体,通过项目训练实现学生知识的渗透、能力的掌握、素质的培养,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

有机合成论文【最新】

有机合成论文【最新】

肉桂酸合成方法简介【摘要】肉桂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六种合成肉桂酸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改进与优缺点。

【关键词】肉桂酸;合成;生产肉桂酸(C6H5-CH=CH-COOH),又名β-苯丙烯酸、3-苯基-2-丙烯酸。

分子量为148.17,呈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状态,微有桂皮香气。

是从肉桂皮或安息香分离出的有机酸。

可溶于乙醇、甲醇、石油醚、氯仿,易溶于苯、乙醚、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及油类,微溶于水。

肉桂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塑料、感光树脂、食品添加剂和香精香料等有广泛应用。

可作为水果香精、花香香精调和使用,并且肉桂酸的各种酯(如甲、乙、丙、丁等)都可用作定香剂,用于饮料、冷饮、糖果、酒类等食品。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肉桂酸可用微生物酶法合成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甜味阿斯巴甜(Aspartame)的主要原料L-苯丙氨酸。

医药工业中,可用于合成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乳酸可心定和心痛平,及合成氯苯氨丁酸和肉桂苯哌嗪,用来制造“心可安”、局部麻醉剂、止血药等。

在有机化工合成方面,肉桂酸可作为镀锌板的缓释剂,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乙内酰和聚己内酰胺的阻燃剂。

它还是负片型感光树脂的最主要合成原料,主要合成桂酸酯、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聚乙烯氧肉桂酸乙酯和侧基为肉桂酸酯的环氧树脂。

合成肉桂酸的方法众多,主要合成方法如下: Perkin 合成法、苯乙烯-四氯化碳法、苯甲醛-丙二酸法、苯甲醛-乙烯酮法、肉桂醛氧化法以及刚开发出的氯代芳烃和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生产肉桂酸等方法。

一、以苯甲醛与乙酸酐为原料的Perkin法Perkin法[1]是国内外生产肉桂酸的主要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条件温和、分离简单,同时副产物少且纯度较高等优点。

但其肉桂酸收率低、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的存在也制约了此法的发展,许多厂家因此已经停止了肉桂酸的生产。

苯甲醛与乙酸酐进行的反应,以无水乙酸盐作催化剂是最早实现的肉桂酸工业化生产的途径,但该工艺路线反应时间较长,产率最高为55 %~60 %,苯甲醛需用水蒸气蒸馏法回收。

药物研发中有机合成发展论文

药物研发中有机合成发展论文

药物研发中有机合成发展论文摘要:十九世纪末,在钢铁与冶金业的废料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有机合成药物,从而开始了通过有机合成的渠道来研发新药物,并且取得惊人的进展,所以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降低合成成本,研发出药效更佳的新药物。

随后将会有副作用更小的更多新药物被逐一研发出来。

若要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为百姓提供更加有效的合成药物,制药企业必须运用有机合成技术,实现不对称反应、高效率反应以及绿色反应等创新的反应模式,运用自动化手段实现制药材料的纯化与分离;同时应采用最简洁的步骤、最直接的路线和最经济的成本来实施创新合成策略,进而实现有机合成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有效运用。

现有药物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目前的基础医疗水平,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些很难治愈的疑难杂症与一些新出现的疾病亟需研发创新药物,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患者对药物疗效的认可度,企业也必须不断对新药实现创新研发。

现代药物研发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有机合成,伴随此项技术的成熟,其在创新药物的研发中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一、有机合成的概念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状况1.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有机合成是从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在光照、加热、加催化剂或者加压的条件下合成复杂有机物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从复杂的原料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的过程。

鉴于有机物当中碳原子具有极强的结合能力,能够结合成碳链或者碳环,所以有机物具有复杂的性质与结构。

2.有机合成的获取途径首先,可以从天然产物中获得。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的主要源泉,例如水杨酸就是柳树皮的提取物,属于天然的消炎药;其衍生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药物也广泛应用于研发药物的实践当中。

另外,还可以直接合成新药物。

除了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或对现有的药物进行改造以外,还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直接合成来研发新药。

比如氯霉素,即是通过对硝基苯乙酮或苯乙烯直接合成的。

二、有机合成药物的研发现状近几年来,由于有机合成技术的进展,有机合成药物在药品市场中的占有率在逐渐升高,世界药品市场每年都会有几百种有机合成药物上市,而各国为了提高本国医疗卫生的技术和水平,每年均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合成新药。

有机论文—Combes 喹啉合成法

有机论文—Combes 喹啉合成法

Combes 喹啉合成法***(2012012***)(**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级,shengfen chengshi)摘要综述了Combes喹啉合成法的定义,机理,以及该反应的范围和限制。

同时也叙述了喹啉的一些重要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

关键词 Combes喹啉合成催化剂合成法衍生物Make the Quinolines by the way of Combes*** ***(2012012***)( Faculty of Chemistry ,the *** Normal University,shengfen chengshi )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something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Quinolines ,the mechanism of it and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and synthesis of some important derivatives of quinoline are also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 quinoline and Combes catalyst synthesis derivative 喹啉最早是Runge从煤焦油中分离得到的(1834年)[1]。

从煤焦油中分离出喹啉不久,人们用碱干馏抗疟药物奎宁(Qulnine)也得到了喹啉,喹啉又称苯并吡啶, 其结构相当于萘上有一个CH 为 N所取代, 故又称氮杂萘[2]。

在有机合成中,喹啉环的形成理论上可以有三条途径:1.苯环和吡啶环同时形成;2.先有吡啶环后合成苯环;3.先有苯环后合成吡啶环。

但是在实际合成中,只有第三条途径是普遍使用的目前喹啉的合成主要有Combes法、Conrad-Limpach法、Knorr法、Skraup 法、Friedlander法、Povaov法、Doebner法[3]等。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不对称合成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不对称合成是指手性分子或前手性分子在形成新的手性中心的反应过程中,优势地生成某一立体构型产物,而其非对映异构体的生成量却很少的合成方法。

如果在完全没有手性因素存在的场合,虽能进行引入手性中心的反应,但所得产物通常为消旋体。

不对称合成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利用反应物本身存在的手性结构的不对称诱导进行不对称合成。

1.利用手性试剂前手性物质的分子在手性试剂的作用下进行不对称合成,能优势的生成一种手性化合物。

此类前手性物质很多,主要有醛、酮、烯烃、不饱和羧酸、席夫碱、环己酮和羧酸等。

手性试剂种类亦很多,如手性醇、手性胺、手性酯、手性格氏试剂、手性醇铝、手性醇氢化锂铝、氨基酸、手性肼化物、微生物试剂等。

选择手性试剂时,应先了解其性质和作用,以便选择河湖要求者,切不可滥用,因为手性试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手性影响和不对称诱导的作用不尽相同,且同一个手性试剂对构型不同的前手性分子的不对称诱导作用也有显著差异。

现分两种情况说明。

(1)利用手性化学试剂例如,在天然前列腺素的不对称合成中,可以利用手性丙烯酸苯基薄荷醇酯合成光学纯的前列腺素中间体。

又如利用手性噁啉试剂能够合成光学活性羧酸、醇类等。

手性噁啉试剂在国外已有商品出售,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手性试剂。

(2)利用微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在药物合成的某些氧化、还原反应中,常利用微生物的高度选择性,采用生物合成方法实现用化学方法较难做到的不对称合成反应。

例如在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合成中,可以应用卡尔伯斯酵母或啤酒酵母进行不对称还原。

2.利用手性催化剂利用手性催化剂进行不对称合成近年来有了显著进展,主要是因为手性催化剂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消耗少量的手性催化剂,就能获得相当高的光学收率。

它对于药物以及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用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膦化物为配位体的络合物进行催化氢化,最后可得()(+)-氨基酸,其光学收率为100%。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小论文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小论文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论文、光电有机功能材料的发展摘要:随着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日渐严峻,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重视。

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器件中将承担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比于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存在明显优势,但是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较低。

如何从本质上解决有机半导体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是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有机光电材料,太阳能电池正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课程: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0205302姓名:***学号:**********论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工艺作者:邱春桃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简介及现实意义[1]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作为聚合单体用于生产其聚合物和共聚物,还可通过酯交换用于生产甲基丙烯酸高碳酯。

其聚合物为透明性极佳的塑胶材料,故常被称为有机玻璃,且具有极好的耐候性等优良特性,广泛用于汽车、容器、建筑、设备部件、家用电器材料、卫生洁具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应用在光学级有机玻璃、防射线有机玻璃、光导纤维、光盘等高新技术领域。

同时,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高性能建筑涂料的改性剂使用,也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除此之外,还可用于聚氯乙烯改性抗冲助剂ACR和MBS、腈纶第二单体、医药功能材料等。

其2003年国内消费结构为:有机玻璃占44% ,模塑料约占10% ,塑料加工助剂ACR和MBS占24% ,表面涂料占10% ,其他占12%。

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主要生产工艺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聚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

其结构式分别如下: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有:㈠、丙酮氰醇法[2]ACH法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氰化反应,酰胺化反应,酯化反应。

第①步:氰化反应丙酮与氢氰酸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氰化反应生成丙酮氰醇:第②步:酰氨化反应丙酮氰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酰胺硫酸盐。

过量的硫酸和丙酮氰醇反应生成 2 - 硫酸根亚氨基中间体,接着中间体前段丙酮氰醇和硫酸反应生成的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酰胺中间体,再经脱除硫酸生成甲基丙烯酸酰胺硫酸盐。

第③步:酯化反应甲基丙烯酸酰胺硫酸盐与甲醇水溶液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㈡、异丁烯催化氧化法[2]在氧化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异丁烯氧化为异丁烯醛;第二步异丁烯醛转化转化为甲基丙烯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甲基丙烯酸在硫酸存在下与甲醇在液相中酯化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反应是用硫酸作催化剂,可以提高甲基丙烯酸转化率。

有机化学合成论文药物合成论文

有机化学合成论文药物合成论文

有机化学合成论文药物合成论文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试验研究摘要:采用两相厌氧工艺处理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产酸相进水COD多在14000~20000mg/L之间(平均为17883mg/L),容积负荷在30~42 kgCOD/m3·d之间,pH值为4.8~5.2,COD去除率为32%~52%,挥发酸含量从4.12%提高到22.54%,为产甲烷相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产酸相后,UASB进水COD浓度在10000mg/L 左右, COD平均去除率为86.7%,出水COD浓度为1240~1550mg/L,平均容积负荷为4.5 kgCOD/(m3·d),产甲烷相出水pH值在6.5~7.0左右。

关键词:两相厌氧;产酸相;产甲烷相;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制药工业属于精细化工,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

根据制药产品的种类、生产工艺过程及排污特点,可将制药生产企业分为6大类,其中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是制药工业废水中较难处理的废水[1]。

其特点是组成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且波动性大,生物难降解物质多,毒性大,固体悬浮物SS浓度高[2,3]。

对于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来说,其可生化性较差,采用其他工艺处理效果较差。

所以本实验采用两相厌氧工艺来处理这种高浓度难降解的废水。

两相厌氧工艺是20世纪70年代Ghosh和Poland根据厌氧微生物代谢机理和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所提出的。

该方法将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分别置于两个反应器中,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产酸菌、产甲烷菌的活性,提高出水效果。

与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相比,两相厌氧工艺更适用于有机物和悬浮物浓度高、含有毒有害物质及难降解物质的废水,而且处理效果也明显优于单相厌氧消化反应器[4~5]。

1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化学合成类制药废水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有机物种类繁多,可生化性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藜芦醇的合成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白藜芦醇具有优良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其市场需求很大且与日剧增,目前已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开发了白藜芦醇及其制品。

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

它不仅是植物遭受胁迫时产生的一种能提高植物抵抗病原性攻击和环境恶化的植物抗毒素, 还具有抗癌、抗氧化、调节血脂、影响寿命等多方面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功能。

以下对白藜芦醇的理化特性、合成、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基础上, 对其生物学活性、基因工程研究及产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发现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 借助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将白藜芦醇的天然活性保健作用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开发、作物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Abstract:Resveratrol has multiple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has an excellent and great demand for health functions and with its market-increasing, there are mos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resveratrol and its products.Key words:resveratrol;chemical synthesis;progres1 前言白藜芦醇(Resveratro1),化学名为反式3,4ˊ,5-三羟基二苯乙烯(3,4ˊ,5-Trihydroxy-trans-stilbene),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子和花生等天然植物中, 它是植物在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白藜芦醇生理活性显著, 高效低毒, 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自由基、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和抗心肌缺血等功能,被喻为继紫杉醇之后又一新的绿色抗肿瘤药物;同时其保健功能也引起了欧美科学家的普遍兴趣, 被美国专著《抗衰老圣典》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

由于白藜芦醇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导致白藜芦醇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因此,了解白藜芦醇的合成对进一步的发展利用是必要的。

2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法2.1 Wittig法和Wittig-Homer法Wittig反应通过磷叶立德与醛、酮反应生成烯烃及氧化膦,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双键形成手段。

1985年,Moreno-Manas等[7]借鉴了Steynberg的合成方法,利用3,5-二羟基甲苯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保护、溴代等步骤制备了相应的Wittig盐,再与4-甲基硅氧基苯甲醛反应合成白藜芦醇,但收率只有10%。

国内晏日安等以对甲氧基苄醇、3,5-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溴代、成盐、Wittig 反应、异构化、脱甲基5步反应合成了白藜芦醇,产品纯度较高,但收率不高。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改进方法解决了收率和分离问题,如在氢氧化钾(粉末)/二氯甲烷液/同两相反应中.以18一冠一6作相转移催化剂。

使反应收率大大提高。

利用高分子聚苯乙烯作载体以固定三苯基膦,可以解决副产物的分离问题。

Wittig-Homer反应是对Wittig反应的一种改进,是用简单易得的膦酸酯来代替磷叶立德试剂来实现双键的形成,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收率高并具有良好的立体选择性,与Wittig反应比较具有更多的优点。

潘华君等以价廉易得的3,5-二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甲醇酯化、苄醚保护酚羟基、还原、溴化、Arbuzov 重排和Wittig-Horner缩合制得3.5,4'-三苄氧基-(E)-二苯乙烯;再用廉价的三氯化铝脱苄醚保护基,成功合成了白藜芦醇,有效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此外,引入苄基有利于中间产物的结晶分离,使得操作更简便,收率更高,总收率48%,反应过程如下。

图1 潘华君等合成白藜芦醇的路线Fig.1 Synthetic routes of resveratrol by Pan Hua-jan由于通过Wittig或Wittig-Homer反应构造双键条件温和,国内有关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大多采用该合成路线。

但由于这一合成路线步骤繁多,导致收率不高,此问题仍待解决。

2.2 Perking反应Perking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经典反应。

1941年Späth和Kromp[17]首次利用Perking反应合成了白藜芦醇。

他们用3,5-二羟基苯甲醛与对羟基苯乙酸钠缩合得到反式-3,4’,5-三甲氧基二苯乙烯,但因脱羧后未能得到结晶而无法与天然提取物相比。

然而Späth和Kromp并未放弃,他们将产物脱羧后置于甲醇和盐酸的混合液48h后得到了纯净的反式结晶。

2003年,Solladié等对Perking缩合反应进行了改进,以3,5-二异丙氧基苯甲醛和对异丙氧基苯乙酸为原料通过Perking反应得到单一顺式构型的产物,经脱羧反应后,得到以顺式构型为主的混合构型产物,再经异构化、脱保护基得到反式构型的白藜芦醇,总收率为55.2%,反应式下。

图2 Solladi6等合成白藜芦醇的路线Fig.2 Synthetic routes of resveratrol by SolladiéPerking反应脱羧步骤反应条件苛刻.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若能将Perking 缩合和脱羧反应一步完成,则减少了合成步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对羟基苯甲醛和苯乙酸在吡啶中反应,直接生成4-羟基芪,收率达86%。

但Perking 缩合和脱羧反应一步完成合成白藜芦醇未曾报道。

2.3 利用碳负离子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碳负离子与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所得的羟基消除后可形成双键,这类反应也可用于白藜芦醇的合成。

西班牙的Alonso等使3,5-二甲氧基苄醇的硅衍生物通过强碱作用形成碳负离子,该碳负离子再与茴香醛缩合得中间体1,继而脱水、去甲基,最后得到单一的反式产物,总收率为21%。

合成路线如图3所示。

在这一合成路线中,中间体1收率较低只有31%,导致总收率低。

Zhang等[在Emma Alonso的金属锂方法基础上以价廉易得的对甲氧基苯甲醇和3,5-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提高了中问产物1的收率(51.3%),并且使用硫酸氢钾代替二甲基亚砜脱水降低了成本。

醛与活泼亚甲基在强碱催化下构建反式二苯乙烯骨架结构,可以避免Wittig 反应中生成的顺反式结构混合物分离纯化的问题。

此缩合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等特点,为白藜芦醇的合成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这一合成路线合成步骤过于繁复,亲核反应步收率过低。

图3 Emma Alonso等合成白藜芦醇路线Fig.3 Synthetic routes of resveratroi by Emma Alonso2.4 Heck反应Heck反应是在钯催化剂作用下烯烃或炔烃与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具有很高的反式立体选择性,而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2002年,Guiso等[21]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合成白藜芦醇,利用3,5-二乙酰氧基苯乙烯与对乙酰氧基碘苯发生Heck反应,然后水解即可,总收率达到了70%。

合成路线如图4所示。

该方法步骤较少,但其中3,5-二乙酰氧基苯乙烯需通过Wittig反应制得。

图4 Guiso等合成白藜芦醇的路线Fig.4 Synthetic routes of resveratroi by Guiso2008年,Moro等[23]以重氮盐为离去基团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白藜芦醇,总收率达72%。

他考察了不同烯烃对中间体3的收率的影响,得出对乙酰氧基苯乙烯(95%)比对甲氧基苯乙烯(53%)好。

此合成路线少,立体选择性高,收率高。

其合成路线如图5。

图5 Angelica Venturini Moro等合成白藜芦醇的路线Fig.5 Synthetic routes of resveratrol by Angelica Venturini Moro此外,为了保证产物构型为单一反式、提高收率、减少反应步骤、降低成本。

2003年Jefery和Ferber采用钯催化一锅法合成白藜芦醇,总收率可达80%。

此方法把两步Heck反应先后在同一反应器中完成,既简化了反应步骤又可得到单一的反式产物,这一合成方案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关于Heck反应,其特点是:在底物种类、反应条件、催化剂类型等多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易于实现高效、高化学与立体选择性;可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生产。

2.5 其它合成方法Julia—Koeienski反应是烯烃合成的一个重要工具。

Alonso等首次将其用于合成白藜芦醇,收率和立体选择性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Chang等运用钌碳烯做催化剂,使和固相连结的苯乙烯酯与苯乙烯衍生物进行烯烃置换作用制得白藜芦醇,收率高且是单一构型(反式)产物。

3 结论综上所述, 白藜芦醇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多方面有益的作用。

今后在继续深入研究其作用分子机制的同时, 应进一步明确其具体生物活性及药用机理, 将之更有效的应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及代谢的调节和延长寿命中。

同时, 可在挖掘富含白藜芦醇的植物品种或通过人工栽培和育种手段获得高含量白藜芦醇的新品种的基础上, 通过植物细胞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将芪合酶基因转入植物细胞或水稻、小麦、大豆、花生、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方法, 结合分离、提取白藜芦醇的工艺技术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白藜芦醇的综合开发,提高白藜芦醇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保护白藜芦醇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1] 赵霞, 陆阳, 陈泽乃. 白藜芦醇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中草药, 1998, 29(12): 837−839.[2] 张兰胜, 刘光明. 白藜芦醇的研究概述. 大理学院学报,2007, 16(4): 72−74.[3] 程丽英, 刘树兴. 白藜芦醇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 26(1): 25−27.[4] 郭景南, 刘崇怀, 潘兴, 等. 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2002, 19(3): 199−204.[5] Soleas GL, Diamandis EP, Goldberg DM. Resveratrol: Amolecule whose time has come? And gone? Clin Biochem,1997, 30(2): 91−113.[6] Orsini F, Pelizzoni F, Bellin(i B, et al. Synthesis ofbiologically active polyphenolic glycosides( combretastatinand resvertrol series). Carbohydr Res, 1997, 301(3):95−109.[7] Orsini F, Verotta L, Lecchi M, et al. Resveratrol derivativesand their role as potassium channels modulators. J NatProd, 2004, 67(3): 421−426.[8] Wang M, Jin Y, Ho CT. Evaluation of resveratrol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antioxidants and identification ofa reaction product of resveratrol and 2,2-diphenyl-1-picryhydrazyl radical. J Agric Food Chem, 1999, 47:3974−3977.[8] Yoshiaki Takaya, Kenji Terashima, Junko Ito, et al.Biomimic transformation of resveratrol. Tetrahedron,2005, 61(43): 10285−10290.[9] SolladiéG, Pastural-jacopéY, Maignan J. A reinvestigationof resveratrol synthesis by Perkins reaction. Application tothe synthesis of aryl cinnamic acids. Tetrahedron, 2003,59(18): 3315−3321.[10] 何水林, 郑金贵, 林明, 等. 植物芪类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合成调控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 12(1): 102−108.[11] Schwekendiek A, Pfeffer G, Kindl H. Pine stilbenesynthase cDNA, a tool for probing environmental stress.FEBS Lett, 1992, 301(1): 41-44.[12] Hain R, Reif HJ, Krause E, et al. Disease resistance resultsfrom foreign phytoalexin expression in a novel plantNature, 1993, 361: 153−156.[13] Hipskind JD, Paiva NL. Constitutive accumulation of aresveratrol glucoside in transgenic alfalfa increasesresistance to Phoma medicaginis.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2000, 13(5): 551−562.[14] 田文忠, 丁力, 曹守云, 等. 植物抗毒素转化水稻和转基因植株的生物鉴定. 植物学报, 1998, 40(9): 803−808.[15] 郭斌, 尉亚辉, 曹炜. He-Ne 激光诱变选育高产白藜芦醇细胞系. 光子学报, 2002, 31(3): 277−280.[16] Kobayashi S, Ding CK, Nakamura Y, et al. Kiwifruits(Actinidia deliciosa) transformed with a vitis stilbenesynthase gene produce piceid (resveratrol-glucoside).Plant Cell Rep, 2000, 19(2): 904−910.[17] 魏萌, 王水兴, 陆豫. 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分离、提取及HPLC 检测的研究. 食品科技, 2006, 31(8): 118−120.[18] 张敏, 曹庸, 于华忠, 等. 虎杖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林产化工通讯, 2004, 38(3): 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