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学儒与儒学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
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
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
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
“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
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
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
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
《新唐书 儒学列传(上)》(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宗身橐鞬,风纚露沐,然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
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闲,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
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赐以束帛。
生能通一经者,得署吏。
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
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
自玄武屯营飞骑,皆给博士受经,能通一经者,听入贡限。
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煟然勃兴。
高宗尚吏事,武后矜权变,至诸王驸马,皆得领祭酒。
初,孔颖达等始署官,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
玄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不敢尽臣之。
置集贤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又称开元焉。
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商私楮,丧脱几尽,章甫之徒,劫为缦胡。
于是嗣帝区区救乱未之得,安暇语贞观、开元事哉?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
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
由是观之,始未尝不成于艰难,而后败于易也。
尝论之,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粱欤!乱已定,必以文治之。
否者,是病损而进砭剂,其伤多矣!然则武得之,武治之,不免霸且盗,圣人反是而王。
故曰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
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儒待其人乃能光明厥功。
至专诵习传授、无它大事业者,则次为《儒学篇》。
(节选自《新唐书•儒学列传(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若乃A举天下B一之C于仁义D莫若儒E儒F待其人G乃能H光明厥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前王所以成败”中的“所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儒家文化高考学生作文800字5篇

儒家文化高考学生作文800字5篇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儒家文化高考学生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儒家文化高考学生作文800字1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文化,是现今扔在推崇的文化之一。
古代文人,孔子一手创办了儒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中写道“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等名句,有人曾问道:“这样做的话,会不会连公交都挤不上去?但我觉得,不会。
儒家文化是我们所推崇的,俗话说“用之于民,亲之于民。
”儒家文化里的一些道理与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所联系,它规范我们的行为处事,一言一行,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生活中,有人对儒家文化存在着疑问,如果遵守儒家文化里的规则,那么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呢?但我认为不会。
还记得儒家文化中“约之以礼”,把自己约束在礼仪之中。
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文化教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所推崇的文化之一,我们应该去执行,在社会中传递。
公交车上亦是如此,做到让儿童,老人,孕妇和有需要的人坐。
发出善心,助人为乐,伸出援手,让有需要的人感到社会之爱,感到社会所散发的温暖,以爱来温暖人心。
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人人做到这样,那么我相信社会将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社会中也发生过“约之以礼”的事件。
在某报纸中,一幅图片展现在我眼前,图片中是两辆车互不相让,弄得道路堵塞,图二是一辆车先让别的车过,自己再过,道路顺畅。
这两张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与他人互不相让时,那么结果便会是两败俱伤,既伤了别人,又伤了自己;但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退让,先礼让另一个人,自己再做要做的事,这样一来,两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形成和谐的画面。
有人曾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这个社会是如此安宁和谐啊!所以说,我支持儒家文化。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本文为手工打字,难免出现错误,如有出现,敬请原谅)我们可以将朱熹的《四书》学全面理解并等同于一种“修己治人”的工夫论,事实上,无论是从《四书》的文本意义,还是从朱熹《四书》学诠释的目的来看,将《四书》学理解为儒者立志于成就为内圣外王的一整套工夫论,确是具有充分理由的。
朱熹一直强调,“第一义”的儒者学问,应该是来之于个体自我的身心实践,他说:“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1]如何理解这个“第二义”呢?我们认为,“第一义”与“第二义”并不是重要程度的排序,而是“本原义”与“派生义”的关系表述。
那么,作为“第二义”的读书,是依托在“第一义”的自家身心实践基础之上的,故而朱熹又强调:“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1](卷10)我们似乎可以说,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所要复兴的儒学,最关键的并不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儒学知识形态,即以一种道德义理之学去取代汉唐的章句训话之学;而是在努力恢复先秦儒者那种“第一义”的学问,即要复兴儒学的人文关怀与实践品格,努力在修己治人的身心实践中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理想世界。
所以他感叹“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
[1](卷10)朱熹所要恢复、建立的这一套能够从“自家身上”推究的学问,就不会是一种与现世实践相隔离的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而是一种与生活日用联为一体的实践工夫论。
问题是,《四书》学本来就是一种经学的学术形态,经学是由体现为历史文献的原典及其历代儒者的训释系统构成的。
对历代的儒家学者而言,经学包括了文献版本、文字训话以及历史、哲学、政治、伦理等多种学问构成的知识体系。
这些学问知识如何能够转化成日用伦常的实践工夫?朱熹要求“就自家身上推究”的《四书》学又如何将“知”转化为“行”?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原典本身,也就是要还原朱熹所反复强调的原典的学术特征与文化精神。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精选10篇)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精选10篇)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篇1】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
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
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
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
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
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
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
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理。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篇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用心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阅读答案附解析

“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若以此来看,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儒学曾经作为宗教存在过,即便是认定“儒学不是宗教”的人,也不能否定儒学有宗教性。
说到底,儒学的宗教性根源于其内在超越性。
不像一般宗教的超越性那么直观,儒学不以世俗社会生活的幸福为满足,而是在成圣的修行道路中,追求圣人之德与天德合一的境界,但是圣人既不否定也不脱离人世间的世俗生活。
《儒学》阅读答案

《儒学》阅读答案《儒学》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
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①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儒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
1/ 5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
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
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儒家思想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儒家思想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家思想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儒家思想读后感篇1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
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
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学儒与儒学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
儒家之所以能够通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道即自然而然的规律。
《周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
为了说明道是什么,可以把儒家“道”的涵义以西方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解释。
然而,儒家创立学说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把“道”解释清楚,事实上这也是一件通过解释学不能达成的任务。
因为中国古人认为言语是有局限性的东西,无法彻底表达出圣人体悟出的“道”。
《中庸》上讲“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
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
道所包括的范围是广博的,所揭示的道理是细微深刻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
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通过学习和身体力行自己的教诲,成为一个有“德”的人。
因为,德者,得也,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或者称为“圣人”。
他们能够体悟到“道”(宇宙人生的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的存在,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社会生活生产、乐天知命、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道”尽管是一种实存性的规律和秩序,但是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道、发现道和实践道,那么道就不能成为现实的道,也就不能为人生提供积极的指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既然“道”不是可以通过研究的解释方式而能有所把握的,而必须是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体悟的,那么实践和学习道应当从哪里开始呢?
在儒家看来,尽管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
恰恰相反,道不远人,而且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它就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普通的行为和世俗的事务中。
因此,孔子说:“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在求道入德之方上,君子应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这样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
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可见,圣人之治国平天下、导民向善,乃以教“孝”为始点。
所以,儒家思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德性教育,是为了通过简单而根本的孝亲尊师教育而达到治理人心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正如在《孝经》开篇孔子问曾子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孔子问曾子说,古圣先贤有一个治理国家、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并因此引出了对孝德的阐述。
所以今天,要发挥儒家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是要去儒家思想里寻找一些符合所谓的现代社会的只言片语,而是要重视看似过时、而实为儒家伦理根本的孝亲尊师的教育。
只有抓住了这个根、培植这个根,才能使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平治天下的思想枝繁叶茂、发扬光大,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儒家思想在孔孟时期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时间里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学儒的人能够身体力行孔孟的教诲,学儒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孔子、成为孟子,能够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长养起“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学儒的人却不再能够身体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诲,当人们看到读书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时,就以为儒家学说是伪道学,学儒的人是伪君子,因而才有了儒家思想衰微的结果和文言文被废除的命运。
这也证明了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那些对儒家伦理听而不闻,闻而不信、不行的人而言,无论儒家思想多么广博精深,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多么殊胜简易,也无法使他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说,“非道弘人”;而只有那些真正认可儒家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儒家教诲的人,才能体会到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从而明白清苦贫贱的颜回究竟乐在何处?感受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终切身体会那种如泉水般涌出于内心的喜悦。
今天,在西方美德伦理复兴的思潮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儒家学说的研究热潮。
在21世纪,各个国家都在寻求解决冲突、恢复和平的有效途径。
而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历史传统,应当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积极倡导者。
这一点,也为汤因比先生所看到:“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还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
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
”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能否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挥应有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儒家学说本身,甚至也不在于研究儒家学说的人构造的理论体系如何严密,而是在于
推崇儒家学说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儒家的教诲,为社会大众做出良好的榜样:当他在家时,对父母而言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儿子、对妻子而言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当他在外工作时,是一个恪尽职责的员工;当他成为企业家时,是一个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商人;当他当领导时,是一个受群众爱戴的领导;当他作老师时,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
从这样的理解出发,要发挥儒家学说在当代的价值,重要的不是去争论儒家学说是否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如果人们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这一点就是无需争论的了),而是要培养能够身体力行儒家教诲的人。
那些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谦虚的心、惭愧的心来展读《论语》和《孟子》,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落实圣贤人的风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人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人,才能真正承担起承传和弘扬儒家学说的重任,并使之为构建一个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