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合集下载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

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

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

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

”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3.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

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

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和反思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和反思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和反思推荐文章己亥杂诗优秀教学设计_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教案热度:《己亥杂诗》教学设计范文3篇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热度: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之三热度: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之一热度:店铺:《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

老师应该怎么设计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和反思吧!一、情景激趣: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还记得吗?它们的作者是谁?生:叶圣陶。

(师板书“叶圣陶”)(这种导入是想尽快的让学生进入状态,从回顾旧知来联系新知,是学习新课最简洁最省力的导入方式。

莘州中学的孩子们非常棒,回答的非常响亮。

)师:我们曾沉浸在叶老描绘的那一池盛开的荷花美景中,也曾流连于金华双龙洞的水石奇观里,但是,今天,我们不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而是?生答:学习他的一些事情。

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师:我们今天学习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先生二三事”)通过阅读张中行先生平易质朴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呈现的浓厚的情感;掌握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最初的课堂设计中,我还有一个目标,但是感觉课堂上达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果断删去了,我想目标简洁一点,可能课堂上的重点会更突出一些,并且,凡是文章,我觉得都应该从读入手,认真仔细的阅读,沉浸其中,分析情感。

)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师: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哪位学生能读一读课下注释①中的内容?生:生读注释①内容。

师评价。

师强调叶圣陶先生的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体字部分。

生齐读。

师:叶圣陶先生有这么多的职务,厉害吧!那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作者张中行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评价。

师:张中行先生的职务我没有写上,那他厉害吗?季羡林老先生给了他这么高的赞誉,这是对一个知识分子多大的肯定和赞扬啊,所以,无需过多赘述,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的厉害!(作者的介绍历来是我感觉比较棘手的地方,介绍多了,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介绍少了,又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节课还有两个重要人物需要介绍,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式,突出两个人的巨大贡献,实际上是为后面叶老德行上的特点张本。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叶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进行了讲解,但感觉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没能完全消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念,并尝试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内化这些理念。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语文教育方面的贡献,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其生平重要事件,以及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叶圣陶先生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以及这一理念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对于叶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尤其是如何将其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具体领会这些理念。
-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鉴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文学背景、创作手法等,以降低理解难度。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五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两件或三件事情,了解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于叶圣陶先生的欣赏和尊敬,并通过学习他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2. 分析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和思想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和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2. 探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现实教育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叶圣陶先生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2. 教学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基本情况。

2. 提问:你们对叶圣陶先生有哪些了解?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二、学习和讨论(30分钟)1. 教师介绍叶圣陶先生的两件或三件事情,包括他的行为和思想。

2. 让学生小组讨论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和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可以在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和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三、思考和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现实教育场景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2. 提醒学生学习和尊重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和思想,努力成为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人。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介绍他的生平和贡献。

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教育经验和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故事。

2. 组织学生观看叶圣陶先生的相关影片或纪录片,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

3. 学校组织叶圣陶先生纪念活动,例如朗读叶圣陶的诗歌或写下对他的感激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

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

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

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念和文章的语言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叶圣陶先生教育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场景,体验他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教育观念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尊重。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体会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念。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会更加深刻。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内容。课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叶圣陶先生的生平简介: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了解他作为一位杰出教育家、作家的成长历程。
2.文章内容梳理:分析文章中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如他的教育观念、创作经历等,理解他的人格魅力和品质。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优秀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章主旨和内涵的理解。
3.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品味叶圣陶先生的文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创作热情,尝试文学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商酌.() 慎.重()
颠沛
..流离() 譬.如() 自作.自受()
朦胧
..()
..() 删.去() 累赘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2.理解词语。

修润: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填空。

(1)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学者、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提示:文章主题概括方法。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课内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 ①本文作者是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出版散文集《》、《》等。

②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


期代表作长篇小说《》。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
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导学目标一:
(1)从文中找出描写叶圣陶语言的句子,根据你找的语言来说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提示:(1)认真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2)多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如:一个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连串的动作等。

(3)在与他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或与自身前后变化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比的表现方法是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

(4)通过文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议论、评价,从侧面更完好、更全面的把握人物的性格。

】(2)从文中找出描写叶圣陶先生的其他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说说叶圣陶先生还有那些值得学习的方面。

明确: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
3.导学目标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2)说说你对第1自然段中第二句话的理解。

明确:
(3)“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
(4)分析“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句话。

明确:
(5)“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一句中的“不像”“坚决”体现了什么?
明确:
(6)“‘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
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教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修改的结果。

总结:同学们,学习了本文后,叶老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在平时的学习中,“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

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落实到写作中。

作业布置
1.请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人物,写一个片段作文。

2.推荐阅读,叶圣陶著童话集《稻草人》
稻草人是叶老创作的童话集,适合七年级学生好学、猎奇的心理需求,同时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值得去阅读品鉴。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素材积累:
叶圣陶轶事一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