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公式及推导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故 tan ������
1 sin2������
-1
=
tan
������
1-sin2������ sin2������
=
tan
������
cos������ sin������
=
sin������ cos������
·-scions������������
=
−1.
(2)证法一:sin2α+cos2α=1⇒1-cos2α=sin2α
sin������ 1 + cos������ ∴ 1-cos������ = sin������ .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五
题型四 已知 tan α 的值求其他代数式的值
【例4】 已知tan α=7,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cos������ 2sin������-cos������
则 sin α=−
1-cos2 ������
=

15 17
,
tan
������
=
sin������ cos������
=
185.
反思已知cos α(或sin α)求tan α时,先利用平方关系求出sin α(或 cos α),再利用商关系求出tan α.注意在求sin α(或cos α)时,往往需分 类讨论α所在的象限.
证明三角恒等式就是通过转化和消去等式两边的差异来促成统 一的过程,证明的方法在形式上显得较为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从等式的一边开始直接化为等式的另一边,常从比 较复杂的一边开始化简到另一边,其依据是相等关系的传递性.
(2)综合法——由一个已知成立的等式(如公式等)恒等变形得到 所要证明的等式,其依据是等价转化的思想.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4.2.1 周期函数

高中数学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4.2.1 周期函数

7 2
-4
, 即������
7 2
= ������
-
1 2
.
又当 x∈(-1,0)时,f(x)=2x+1,
∴������
7 2
= ������
-
1 2
=2×
-
1 2
+ 1 = 0.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反思1.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化归的思想,借助周期函数的 定义把待求问题转化到已知区间上,代入求值即可.
π 6
+ 2π = 2(������ + π) − π6,
∴f(x+π)=sin
2(������
+
π)-
π 6
=sin
2������-
π 6
+

= sin
2������-
π 6
= ������(������).
∴T=π.
本节结束,谢谢大家!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题型二 求三角函数的周期
【例 2】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f(x)=sin
1 4
������
+
π 3
(������∈R);
(2)y=|sin x|(x∈R).
分析:对于(1),可结合周期函数的定义求解;对于(2),可通过画函
数图象求周期.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2)函数 y=sin
������������
+
π 4
(������
>
0)的周期是
2π 3
,
则������
=
_____.

高中数学必修四 角度制 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四 角度制 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讲解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A90B 90∠-︒=∠︒=∠+∠得由B A7、正切、余切的增减性: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设α是任意一个角,P (,)x y 是α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它与原点的距离是0r =>,那么sin ,cos y x r r αα==,()tan ,0y x x α=≠,cot x y α=(0)y ≠,sec rxα=()0x ≠,()csc 0ry yα=≠。

三角函数值只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终边上点P 的位置无关。

设角α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 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 ,过P 作PM 垂直于x 轴于M ,则点M 是点P 在x 轴上的正射影.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 的坐标为(cos_α,sin_α),即P (cos_α,sin_α),其中cos α=OM ,sin α=MP ,单位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单位圆在A 点的切线与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 ,则tan α=AT .我们把有向线段OM 、MP 、AT 叫做α的余弦线、正弦线、正切线.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MP “站在x 轴上(起点在x 轴上)”、余弦线OM “躺在x 轴上(起点是原点)”、正切线AT “站在点(1,0)A 处(起点是A )”.有向线段OM 为余弦线有向线段AT 为正切线比较)2,0(∈x ,x sin ,x tan ,x 的大小关系:三角函数线的重要应用是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和解三角不等式。

四、一条规律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规律概括为: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两个技巧(1)在利用三角函数定义时,点P 可取终边上任一点,如有可能则取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OP |=r 一定是正值.(2)在解简单的三角不等式时,利用单位圆及三角函数线是一个小技巧. 利用单位圆解三角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 (1)用边界值定出角的终边位置; (2)根据不等式(组)定出角的范围; (3)求交集,找单位圆中公共的部分; (4)写出角的表达式.(1)注意易混概念的区别:第一象限角、锐角、小于90°的角是概念不同的三类角,第一类是象限角,第二类、第三类是区间角.(2)角度制与弧度制可利用180°=π rad 进行互化,在同一个式子中,采用的度量制度必须一致,不可混用.(3)α与2α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若α是第一象限,则2α是第一、三象限角;若α是第二象限,则2α是第一、三象限角;若α是第三象限角,则2α是第二、四象限;若α是第四象限角,则2α是第二、四象限。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课件: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课件: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x 2k
sin(x) sin sin sin sin cos(x) cos cos cos cos tan tan tan tan tan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 cos 225 0
(2) sin 11 3

(3) sin( 16) 3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一、复习 请你说说三角函数的定义(用单位圆)
请你说说关于x轴、y轴、坐标原点对称的点的 坐标之间有何关系?
请你说说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公式一: sin(2k ) sin cos(2k ) cos
tan(2k ) tan
y P(x,y)
o Q(-x,-y)
x
公式二: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公式三: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P(-x,y)
y P(x,y)
O
x
公式四:
sin sin cos cos
tan( ) tan
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Y=x
y Q(y,x)
P(x,y)
o
x
公式五: 公式六:
sin( ) cos
2
cos( ) sin
2
sin( ) cos
2
cos(
) sin
2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y o
x
例3.证明: (1).sin 3 cos 2
(2).cos 3 sin
例4.化简
2
sin2
cos
c os
2
c
os
11
2
cos sin3 sin sin 9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课件(共19张PPT)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课件(共19张PPT)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

2k (k Z)、 、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
数值的符号。
14
理论迁移
例1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
(1)cos225
(2)sin 11
3
(3)sin(-16 )
3
(4)cos(-2040 )
15
利用诱导公式一~四,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下面 步骤进行:
任意负角的 用公式一 任意正角的 三角函数 或公式三 三角函数
用公式一
锐角的三角 用公式二 0~2π的角
函数
或公式四 的三角函数
这是一种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16
课堂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 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17
作业布置:
公式二:
sin( ) sin cos( ) cos tan( ) tan
10
问题4:公式中的角 仅是锐角 吗?
11
知识探究(二)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角α,-α的终边与α的终边
有什么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的三角函
数值有什么关系?
y
α的终边
P(x,y)
公式三:
o
Q(x,-y)
x
sin( ) sin
1
(一)回顾旧知
问题1: (1)我们是怎样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 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
温故而知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sin y
y
α的终边
cos x tan y (x 0)
x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诱导公式1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2kπ+α)=sinα k∈zcos(2kπ+α)=cosα k∈ztan(2kπ+α)=tanα k∈zcot(2kπ+α)=cotα k∈z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公式三: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cos(π-α)=-cosαtan(π-α)=-tanαcot(π-α)=-cotα公式五: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cos(2π-α)=cosαtan(2π-α)=-tanαcot(2π-α)=-cotα公式六: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推算公式: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tan(3π/2-α)=cotαcot(3π/2-α)=tanα诱导公式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4.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PPT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4.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PPT

解:(2)当x 2k , k Z时,函数取得最大值,ymax 1
2
当x 2k , k Z时,函数取得最小值,
2
ymin 1
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是x
x
2
2k
,
k
Z
,ymax
1,
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是x
x
2
2k
,
k
Z
,ymin
1.
二、 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
-4 -3
例1.下列函数有最大(小)值?如果有,请写出取最大(小) 值时的自变量x的集合,并说出最大(小)值是什么?
(1)y cos x 1, x R; (2)y sin x, x R.
解:(1)当x 2k , k Z时,ymax 11 2,
当x 2k , k Z时,ymin 11 0.
1.4.2 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
(1)周期性
定义域、值域
-4 -3
y
1
-2
- o
-1
y=sinx (xR)
2
3
4
定义域 xR
-4 -3
y=cosx (xR)
y
1
-2
- o
-1
值 域 y[ - 1, 1 ]
2
3
4
5 6x 5 6x
举例:
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24小时1天、7天1星期、365天1年……. 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的现象称为周期现象. 数学中又有哪些周期现象呢?
思考:y=sinx,x∈R的图象为什么会重复出现形 状相同的曲线呢?
y
1
4
3
2
7 2
5
3
2

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高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右边=ttaann������������+-11
=
csoins������������+1 csoins������������-1
=
ssiinn������������+-ccooss������������,
∴左边=右边.故原等式成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想方法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策略 对于恒等式的证明,应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从左边推到右边或 从右边推到左边,也可以用左右归一、变更论证的方法.常用定义 法、化弦法、拆项拆角法、“1”的代换法、公式变形法,要熟练掌 握基本公式,善于从中选择巧妙简捷的方法.
“×”.
(1)角 α 的正弦值等于其余角的余弦值.
(2)cos
3π 2
-������
=-sin α.
(3)tan
π 2
+
������
=-ta1n������.
(4)当 α 是第二象限角时,cos
π 2
-������
=-sin α.
() () () ()
(5)sin α+32π =cos α. (6)sin 95°+cos 175°=0.
(������为奇数).
方法二 原式=((--11))������������ssiinn������������+·((--11))������������csoisn������������ = 2c(o-1s���)���������.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想方法
利用诱导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的步骤 利用诱导公式可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即
探究一
探究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n(-α)=-sinα
sin(π-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大家好
3
1-----诱导公式(之二):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上下同除以cos^3(α),得: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正弦三倍角公式推导(证明)
sin3α=sin(2α+α)=sin2αcosα+cos2αsinα =2sinαcos^2(α)+(1-2sin^2(α))sinα =2sinα-2sin^3(α)+sinα-2sin^2(α) =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所以:tan3α= ——————
1-3tan2α
大家好
14
三倍角公式推导
正切三倍角公式推导:(证明) tan3α=sin3α/cos3α =(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in^2(α)cos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 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公式四: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
的关系:
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1+cosα
大家好
12
7---万能公式
2tan θ
1 tan 2 θ
sin θ
2 , cos θ
2
1 tan 2 θ
1 tan 2 θ
2
2
θ
2tan
tan θ
2
1 tan 2 θ
2
万能公式推导
附推导: 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 (因为cos^2(α)+sin^2(α)=1) 再把*分式上下同除cos^2(α),可得sin2α=tan2α/(1+tan^2(α)) 然后用α/2代替α即可。 同理可推导余弦的万能公式。正切的万能公式可通过正弦比余弦得 到。
※规律总结※
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
对于k·π/2±α(k∈z)的个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
sin→cos;cos→sin;tan→cot,cot→tan.
(奇变偶不变)
然后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大符家号好看象限)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大家好
7
(和差公式的证明)
两角差的余弦
令AO=BO=r 点的横坐标为
AOC BOC AOB
y A
(α-β ) B
α
β
(O)C
x
点A纵坐标为
(3)平方关系: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 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
平方。
大家好
6
3---两角和差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β)=cosαcosβ+sinαsinβ
(b)cos3=4cos3 3cos
證明: cos3=cos(+2)=coscos2sinsin2
=cos(2cos21)sin(2sin cos) = cos(2cos21)2sin2cos = cos(2cos21)2(1cos2)cos =4cos3 3cos
三倍角的正切公式 因为:sin3α=3sinα-4sin^3(α)
大家好
13
8---三倍角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a)sin3= 3sin 4sin3
證明: sin3 =sin(+2)=sincos2+cossin2
=sin(12sin2)+cos(2sincos) = sin(12sin2)+2sincos2 = sin(12sin2)+2sin(1sin2) = 3sin 4sin3
余弦二倍角公式: 表示一: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证明:因为由和角公式:cos( +)=coscossinsin,
令== 所以,可得: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表示二:
cos2=
1-tan2 1+tan2
證明:cos2=2cos21 = (2/sec2)1 =2/(1+tan2 ) 1 =(1-tan2 )/(1+tan2 )
公式七:额外的定义 (也是重要的呀)
sin 2 (sin ) 2 co s 2 (co s )2 tan 2 (tan ) 2
大家好
5
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2sin 2 α 1 cos α 2
2cos 2 α 1 cos α 2
tan α 1 cos α sin α
2
sin α
1 cos α
或也可表示为:
1-cosα sin^2(α/2)=—————
2
1+cosα cos^2(α/2)=—————
2
1-cosα tan^2(α/2)=—————
三倍角公式联想记忆
余弦三倍角公式推导:(证明)
cos3α=cos(2α+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cos^2(α)-1)cosα-2cosαsin^2(α) =2cos^3(α)-cosα+(2cosα-2cos^3(α)) =4cos^3(α)-3cosα
xA rcos yA rsin
点B的坐标为
xB rcos yB rsin
AB2 yA yB 2 xA xB 2 rsin rsin2 rcos rcos2
r2 sin2 r2 sin2 2r2 sinsin r2 cos2 r2 cos2 2r2 coscos
r2 sin2 sin2 2sinsin cos2 cos2 2coscos r2 sin2 cos2 sin2 cos2 2sinsin 2coscos
r2 112sinsin coscos r2 22sinsin coscos 2r2 1sinsin coscos
大家好
由余弦定理得:
AB2 AC 2 BC 2 2AC BC cos ACB
r2 r2 2r r cos 2r2 2r2 cos r2 2 2 cos 2r2 1 cos
正弦的二倍角公式: 表示一:sin2α=2sinαcosα
证明:因为 sin( +)=sincos+cossin,令== , 所以,可得:sin2=2sincos
表示二:(以正切表示二倍角)
sin2=
2tan 1+tn2
證明:
sin2=2sincos=2 (sin /cos ) .cos2 =2tan/(sec2 ) = 2tan/(1+tan2 )
整理如下:
(a) sin2= 2tan /(1+ tan2 ) (b) cos2=(1- tan2 )/ (1+tan2 ) (c) tan2=2tan / (1-tan2 )
用三角形直观表示如下:(图)
1+tan2
2 1tan2
2tan
大家好
11
6---半角公式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也称:降幂扩角公式)
公式六之二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两式相等,化简(或对照得):
c o s s in s in c o s c o s
8
两角和的余弦
coscos 由两角差的余弦得 sinsincoscos
sinsincoscos coscossinsin
两角和的正弦
sincos90 cos90 sin90sincos90cos
cossinsincos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六角形记忆法:(参看图片或参考资料链接)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 模型。
(1)倒数关系: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2)商数关系: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