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以“溶液的酸碱性”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精品教案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了解酸碱度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情况2、学会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学会利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树立用化学方法保护人体健康和防治污染的意识。
重点:认识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及其测定方法。
难点: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区别及联系教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教具:实验器材及药品、多媒体器材及课件课时分配: 2 课时第一课时: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第二课时: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引入]:昨天我在报上看了一篇题为《百病之源;酸性食物过量》的报道,据说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当酸性物质在体内愈来愈多,不断规程,当量变引起质变时疾病就会产生。
医学证明,如果人体倾向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废物就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新陈代谢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容易得病,为此专家推存食用碱性食品。
那么什么是酸性?什么是碱性?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共同探究。
[ 过渡 ]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或“碱”的印象?谁能说一下?[ 学生 ] 讨论、交流生:食醋是酸的,橘子是酸的,没熟透的苹果是酸的。
师:还有吗?准还有,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些酸的印象都是通过你的日常生活品尝到的。
师: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确定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呢?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师:化学魔术:往月季花花上喷洒白醋,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讨论、交流师:启发思考,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中,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阅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课前查阅资料激发兴趣,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为本节课进行知识储备创设情境人们在购买葡萄、柑橘等水果时,常习惯地问“酸不酸”?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的确,许多水果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是很酸的,这是因为它们含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小结]酸味是酸性物质的一种反映思考问题尝尝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检验溶[过渡]想一想:实验室中有二瓶没有标签的溶液,该如何去了解它是否有酸味或显酸性呢?[导入]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的酸碱性,他们怎样来识别呢?[视频]波义耳跟花有关的一段美好故事[提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波义耳,你对“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色”会有哪些联想?还想做哪些实验?[介绍]那么波义耳当时对这个现象是怎么对待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方法。
学生积极参与,感受探究的兴趣聆听和思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溶液的酸碱性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酸类物质都有酸性、碱类物质都有碱性,学生们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
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
一份无色透明的溶液,如何知道它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水果酸味的强弱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这些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也是学习的兴趣所在。
效果分析1、知识与能力(1)能灵活的运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认识了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会使用pH试纸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pH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有了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3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学会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4.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5.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小组探究等方法,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概念。
重点:1、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的方法2、从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
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2、从微观(离子观点)认识酸溶液的性质和碱溶液的性质。
教具准备:ppt课件、稀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食醋、纯碱溶液、食盐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试管、试管架、玻璃棒、pH 试纸等教学过程:《7.3溶液的酸碱性》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有了初步的了解。
已有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生活中用味觉体验到是什么是“酸”:酸奶、食醋、水果等,但一份无色透明的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学生并不知情。
知识经验仅限于在上册第六单元中学到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但还有那些能变使其变红,还有没有其他颜色等问题学生急需了解,这些问题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和线索。
该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无色酚酞和石蕊试剂的在酸碱中的变色情况会混淆。
《7.3溶液的酸碱性》效果分析本节课时间为下午第一节课,可能由于春困的原因,学生活跃程度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体来讲,本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高,知识吸收教好。
本节课我采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进行了两个部分的实验: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来探究不同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来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溶液的酸碱性》 讲义

《溶液的酸碱性》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学世界中,溶液的酸碱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影响着化学反应的进行,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食品的制作到环境保护,都有着溶液酸碱性的身影。
一、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要理解溶液的酸碱性,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酸和碱。
酸在水中能够电离出氢离子(H⁺),而碱在水中能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OH⁻)。
溶液的酸碱性就是指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
当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时,溶液呈酸性;当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时,溶液呈碱性;当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时,溶液呈中性。
例如,盐酸(HCl)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大量的氢离子,所以盐酸溶液呈酸性。
而氢氧化钠(NaOH)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大量的氢氧根离子,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二、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方法1、 pH 值pH 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最常用的方法。
pH 值的范围是 0 14。
pH 值小于 7 时,溶液呈酸性;pH 值等于 7 时,溶液呈中性;pH 值大于 7 时,溶液呈碱性。
pH 值的计算公式为:pH = lgH⁺,其中 H⁺表示氢离子的浓度。
例如,某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1×10⁻⁴ mol/L,那么 pH =lg(1×10⁻⁴) = 4,该溶液呈酸性。
2、酸碱指示剂除了 pH 值,我们还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来定性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三、影响溶液酸碱性的因素1、溶质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不同,从而影响溶液的酸碱性。
例如,强酸强碱在水中完全电离,它们的溶液酸碱性较强;而弱酸弱碱在水中部分电离,它们的溶液酸碱性相对较弱。
2、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也会影响酸碱性。
一般来说,浓度越大,酸碱性越强。
3、温度温度对溶液的酸碱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10溶液的酸碱性

一、前期分析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组成:(1)、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的酸中碱性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关系。
(2)、PH与氢离子的浓度关系,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PH值的大小与溶液中酸碱性大小的对应关系。
(4)、酸碱度的常用测量方法。
2、地位及作用:溶液的酸碱性对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确测定和控制溶液的酸碱度是十分必要的,本节内容处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一小节,之前学习的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本节后会进一步学习溶液PH的调节,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1)、知道一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定值。
(2)、能判断10的几次方幂的大小关系。
(3)、能进行log运算。
2、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1)、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同,容易被忽略。
(2)PH的大小只与氢离子浓度有关,其值的大小不能代表酸碱度,酸碱度的判断还需考虑温度。
教学重点: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酸碱度与其溶液中氢离子及氢氧根离子浓度关系。
2、掌握溶液PH 的简单计算并认识溶液的PH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关系。
3、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归纳溶液酸碱性及PH与其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掌握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课件,0.01mol/L、0.1 mol/L HCl,0.01mol/L、0.1 mol/L NaOH,0.01mol/L、0.1 mol/L NaCl,石蕊指示剂,PH试纸四、教学过程设计1、举例分析,新课导入同学们,溶液的酸碱性对生产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需在一定PH 的溶液中进行;人体体液的PH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石蕊和酚酞两种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的关系;会使用PH试纸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了解常见物质的PH值;知道PH值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实验,掌握正确的酸碱性检验方法,并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指示剂遇到酸、碱、中性溶液颜色的变化.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酸碱指示剂与溶液PH的测定方法三、教学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引入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回归现实生活五、教学过程:导课:生活中我们常听说醋酸、盐酸、果酸有酸性,是酸性溶液,还听说烧碱和熟石灰这些物质的溶液有碱性,是碱性溶液,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1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在学习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我们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发生什么变化?生: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将旧知识恰当和当前问题结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讲解:由5.3我们得知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中性和碱性溶液使它变什么色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常见酸性和碱性溶液探究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变色规律:学生实验:实验步骤:1、请同学拿出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滴加3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2、再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1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3、填表,找出规律。
4、请同学拿出另一个点滴板,在上面分别滴加3滴盐酸、醋酸、果酸、烧碱溶液、石灰水、蒸馏水。
5、再分别向上述溶液中滴加1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无色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
结论: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中性溶液-------使紫色石蕊变色;口诀:-------------------酸性和中性溶液-------使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色。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到了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酸碱指示剂能够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对于现象观察的不明显,导致在部分颜色上存在差异,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还是掌握了正确的变色规律。
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在创设情境导入中,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山楂和橘子等有酸味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谈谈水果有酸味及酸味不同的认识,找出认知的起点,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在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导入时,以生活中化学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渗透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是不够的,还必须定量来认识。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为化学问题,然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最后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习,溶液的酸性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有利于学生养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学科思维方式。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还渗透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
在测定PH时,有一组学生测试出的食盐水或蔗糖水的pH值呈酸性,跟其它组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来寻找导致这个错误的结果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了视觉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样品被污染,在测试前一种酸性溶液的'pH后,玻璃棒没有洗或没有洗干净,也可能玻璃片不干净或不干燥就进行下一种溶液的测试。
抓住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测定结果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
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溶液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度不是很大。
高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优秀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优秀教学设计篇一: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课题: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初步学会测定酸碱性的方法,加强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2、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品德。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从同学们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引出问题,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
知道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物质,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分析酸溶液的性质就是氢离子的性质;碱溶液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
学习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碱性的检验,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测定酸碱性的方法。
2、加深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过程与方法: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识别酸和碱的.几种方法。
难点: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教学准备:仪器:试管(或者点滴板),胶头滴管等,多媒体演示台。
药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等。
篇二:7.3溶液的酸碱性教案2(鲁教版九年级下册)7.1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2.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3.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酸碱性” 的 认 识 主 要 在 于: 一 是 “概 念 性 2.4 认识发展过程
知识”的深化,包括从结构的角度认识酸和碱,从
基于上述分析,在不同阶段学生对 “溶液的酸
电离的角度认 识 酸 和 碱, 发 展 了 对 酸 和 碱 的 认 识。 碱性” 认识的差异主要在于 “概念性知识” 以及由
图1 化学观念统领下的 “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层级关系
物质的性质源于其组成。在化学上,组成有组 离平衡竞争一 种 离 子 (H+ 或 OH- ) 的 相 互 作 用,
分 (对混 合 物 而 言 )、 元 素 组 成 (对 纯 净 物 而 言 ) 某些盐溶液的酸碱性 (如弱酸强碱盐呈碱性、强酸
之分。水溶液的酸碱性是针对混合物 (溶液) 而言 弱碱盐呈酸性) 是水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
2014 年 第 9 期 化 学 教 育 (http://www.hxjy.org)
· 19 ·
象与物质内在的组成、结构相结合 , [3] 弄清物 质 性 质的本质和规律。物质性质的本质和规律可以通过
化学观念 (主要 观 点) 和 观 念 性 知 识 (具 体 理 解) 表现出来。
式、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由此形成的离子平衡、微 第二层 面的 概 念 性 知识,从 宏观 组 成 上 了解酸、
粒的数量关系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水溶液的 碱、盐、溶液、中性溶液、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酸碱性,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如下认识:水溶液的酸 等;从微观角度只是限于知道常见的酸如盐酸、硝
碱性由溶液中 H+ 和 OH- 浓度的相对大小所决定, 水溶 液 中 H+ 和 OH- 浓 度 的 相 对 大 小 受 水 的 电 离
二是 “观念性知识” 的发展,如从微观认识溶剂水 此形成的 “观念性知识”。就 “概念性知识” 而言,
分子对溶质 (常见的酸、碱、盐) 的作用,这种相 包括常见酸、 碱、 盐 的 组 成 与 结 构; 溶 液 的 组 成、
互作用导致常见的酸、碱、盐在水中发生电离生成 溶液中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的数量关系
水溶液中不同溶质电离生成的微粒与溶剂电离生成 性,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等。显
的 H+ 和 OH- 的 相 互 作 用 不 同 而 决 定 的, 水 溶 液 然,初中阶段学生对于 “溶液的酸碱性” 的观念性
的酸碱性是水溶液 中 微 粒 间 多 重 作 用 竞 争 的 结 果。 知识更多侧重的是从溶液组成的角度来认识的 (关
· 18 ·
化 学 教 育 (http://www.hxjy.org) 2014 年 第 9 期
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
———以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为例
何彩霞*
(北 京 教 育 学 院 100044)
摘要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和结构。“溶液的酸碱性” 是由 溶 液 的 组 成、 溶 液 中 的 微 粒 及 微粒间相互作用等所决定的。 有 关 “溶 液 的 酸 碱 性” 内 容 分 布 于 不 同 学 段 和 不 同 主 题 之 中, 承 担 着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以常见酸、碱、盐水溶液 的酸碱性为例,梳理了相关知识的层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从建构 有联系的知识、建立微观分析思路与方法等角度,探讨了化学观念统领下的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 的主要教学策略。
素 (见表 1)。 从 表 1 可 以 看 出, 初 高 中 阶 段 学 生
2.3 高 中 选 修 阶 段
在符号和 微 观 水 平 上 的 认 识 差 异, 表 现 出 从 组 成
高中选修 阶 段, 通 过 “水 溶 液 中 的 离 子 平 衡” (宏观) 到微粒 (微观)、从微粒 (静态) 到微粒间
化学学科既从宏观上研究物质的性质,又从微 观上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揭示物质性质的本 质和规律。以 “物质性质” 的化学观念为统领梳理 知识层 级 关 系 (见 图 1), 可 以 理 清 事 实、 概 念 与 化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将外在的物质宏观性质、现
* 通信联系人,E-mail:lianhe2005@126.com
关键词 溶液的酸碱性 物质性质 知识层级关系 微观分析思路 化学观念教学
“常见酸、碱、盐水溶液 的 酸 碱 性” (简 称 溶 液的酸碱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关知 识分布于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之中,贯穿于整个中 学化学学习过程,如溶液、酸、碱和盐的性质 (初 中),酸、碱、盐 在 水 中 的 电 离 及 离 子 反 应 (高 中 必修1), 水 溶 液 中 的 离 子 平 衡 (高 中 选 修 4 化 学 反应原理)等。尽管不同单元主题中这些内容所承 载的主要 功 能 不 同, 但 从 “溶 液 的 酸 碱 性 ” 角 度 看,它们都能够从根本处承担着对物质的性质、组 成和结构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 对于散在的相关知识,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 具体知识的识记上,而忽视这些具体知识所蕴含的 化学观念与方法,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只是低水平 的了解和认知,学生习得的也只是一些孤立零碎的 知识。美国课程专家艾里克森 认 [1] 为,提高学 业 标 准更多的是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重心应该从 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 本的知识 结 构 进 行 深 层 理 解,培 养 和 发 展 思 维 能 力。为此,本文在整体把握 “溶液的酸碱性” 相关 知识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的 角度,就知识层级关系、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主要 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自由移动的离子。由此从微粒、溶剂分子对溶质微 等。其认识水平可分为宏观、符号和微观3个层
粒作用的角度,发展了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次。在溶液的微观认识方面,提取微粒、微粒间作
液呈碱性的 认 识。 这 是 对 “物 质 性 质 取 决 于 其 结 用、微粒数量关系作为分析学生认识水平的关键要
构”这一化学观念的初步了解。
酸、硫酸溶液中存在 H+ 、常 用 的 碱 如 氢 氧 化 钠 溶 液中存在 OH- ,这是 对 酸 溶 液 呈 酸 性、 碱 溶 液 呈
平衡的制约;水溶液的酸碱性因水中加入不同的溶 碱性内在原因的初步了解;第三层面的方法性知
质如酸、或碱、或不同的盐而有所不同,这是由于 识,如利用酸碱指 示 剂、pH 试 纸 检 测 物 质 的 酸 碱
如某些盐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 于水溶液的酸碱性源于其组成的具体理解见上述的
· 20 ·
化 学 教 育 (http://www.hxjy.org) 2014 年 第 9 期
知识分析),由此 促 进 学 生 对 “物 质 的 性 质 源 于 其 组成”这一化学观念的认识。
物质的 性 质 是 由 其 微 观 结 构 决 定 的。 在 化 学 上,结构有不同层次之分,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等。就纯净物而言,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构成物质
学生对 “溶液的酸碱性” 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 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
以上述知识分析为基础来进行学生学习分析, 可以理清在不同阶段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 学生 学习的内容与水平。
离生 成 的 微 粒 与 溶 剂 电 离 生 成 的 H+ 和 OH- 的 相 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的水的电离平衡的
2.2 高 中 必 修 阶 段 高中必修阶段,通过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离
子反应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获得的认识有:在溶 剂 水 分 子 的 作 用 下 ,HCl、NaOH、NaCl等 物 质 进 入水 中 会 发 生 电 离 产 生 自 由 移 动 的 离 子;酸 如 HCl、HNO3、H2SO4 等在水中 发 生 电 离 生 成 的 阳 离子全 部 是 H+ , 碱 如 NaOH、Ba(OH)2 等 在 水 中发生电离生 成 的 阴 离 子 全 部 是 OH- ; 通 过 原 子 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等知识的学习,认识 某些元素如钠、镁、铝或磷、硫、氯等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或含氧酸的酸 性强弱等。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对
1 “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分析
“溶液 的 酸 碱 性 ” 属 于 物 质 性 质 方 面 的 知 识。 参照季苹教授关于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包括4个层 面的知识”[2]的观点,“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可 分 为 以下 4 个 层 面: 一 是 事 实 性 知 识, 是 关 于 “是 什 么” 和 “怎么样” 的 知 识, 包 括 具 体 物 质 (如 水、
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氯化铁溶液等) 和一类物质 (如酸、碱溶液) 所呈 现的酸碱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事例和应用 等。二是概念性知识,是关于关系、原因、理由、 条件和 规 律 等 的 概 念 和 原 理 知 识, 包 括 宏 观、 微 观、定性、定量不同层次。涉及酸、碱、盐的组成 与结构;中性溶液、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电解质 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水的电离平 衡及移动、水的离 子 积 Kw、 盐 类 的 水 解 平 衡 及 移 动、溶液的 pH (分 定 性 和 定 量 不 同 层 次) 等。 三 是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既包括 溶液酸碱性的测试与调控等实验方法,如利用酸碱 指示剂、试纸或 pH 计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通过 中和反应调控溶液的 pH 等,也包括分析水溶 液 体 系的思路与方法。四是观念性知识,是基于学科知 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学科知识的价值等所提 炼出的、超越具体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如测试和调 控溶液的 pH 对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 医疗保 健 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溶液的酸碱性 (宏观性 质)是由溶液的组成、溶液中的微粒及微粒间相互 作用所决定的。前者是有关化学知识价值的观念性 知识,后者是 “物质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和结构” 这 一化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的微粒及微粒内部结构 (如构成分子的原子及其结 合方式)、 微 粒 间 相 互 作 用、 微 粒 的 排 列 方 式、 微 粒的运动等 。 [5] 就水溶液 (混合物) 而言,物 质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