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

合集下载

学习古诗,感悟生命,一起来学《绝句》教案

学习古诗,感悟生命,一起来学《绝句》教案

学习古诗,感悟生命,一起来学《绝句》教案。

一、学习《绝句》意义《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意境高远、艺术精湛的诗篇。

整首诗四行,每句各四个字,短小精悍,亲近易懂,却道出了诗人在漫长人生中经历的苦闷和心灵之美。

学习《绝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欣赏其诗歌之美,更重要的是领悟其中隐含的人生哲理。

通过细腻的构思与精致的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启示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态度。

二、学习《绝句》传达的哲理作为一首情感抒发的诗篇,《绝句》描绘了一个贤人的从容处世和豁达幽默,他在人生历程中,面对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繁琐的生活、纷繁的人世。

诗中用“罗敷陌上”、“重阳秋千”、“沧浪亭下”等极简的意象,将诗人细腻的感受和体悟传达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娓娓道来了自己对人生的众多感悟,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哲理。

首先他提到“临别殷勤重寄词”,即使已经面临离别,他依然坚持重寄书信,表示对友谊的珍重与回报。

在仅有四句话的诗篇中,作者在寥寥数语中通过“重寄词”这一脉络,表现了他对待不同人际关系的情感态度,借以表达了自己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他提到“休言万事皆已定,且尽平生未放情”。

此处“休言”代表毫不考虑其他人说的话语,自主性较为强。

这里所讲的“已定”的概念,是指文人才子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天注定,早已注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就算中途有一些变化,但大体还是按照注定的方向走下去。

引申出作者的哲学观点:人生短暂,时间宝贵,能用心地去做,就去做。

临死前未曾尝过欢笑和喜悦,就扔了现在的束缚,疯狂享受快乐的人生吧!这样的活法,才能意味浓厚、价值卓越、喜庆欢乐!这句话秉承人生“豁达”的哲学思想,趋于自以为精妙绝伦,令人发人深思。

三、学习《绝句》教案1、阅读诗篇初学时,可以先读几遍《绝句》,对诗中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

2、赏析诗歌赏析是诗歌学习的重要部分。

阅读《绝句》中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尝试从诗中的语言、情感、理念等方面领悟羸弱者的生命之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化传统的魅力。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代
表了历史时代的氛围和风貌,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
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崇敬之情。

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其精炼、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给
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
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语言,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表达能力。

古诗词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情绪,培养自己经历、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背后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我们也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
感悟。

通过多角度的学习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
和社会的挑战。

七年级语文教案:从诗歌中感悟生命

七年级语文教案:从诗歌中感悟生命

七年级语文教案:从诗歌中感悟生命。

一、诗词与生命诗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语言的艺术体验,更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诗词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汉唐、明清等众多时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思想及文化,与生命密不可分。

在诗词的世界里,我们能够感受生命的真谛。

从诗词中可以看出,人的一生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磨难和考验。

在唐代的诗词中,有很多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悟来表达对生命的领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达了人生中遭遇不顺时的惆怅之感,而元稹的《离思》则从自己的一己之见出发,进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他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词不仅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思考,还展现了对人生命的理性把握。

其实,生命是一种短暂而珍贵的存在。

这种珍贵与短暂,正是在诗词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

唐代的白居易就深刻的表达出了这一点,他的诗词中始终流淌着珍惜生命、把握当下的情感,其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认识。

他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词在情感上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却又表明了人生需要珍惜时光,把握机会。

二、从生命的角度看名篇佳作生命是一个主题常被诗家谱写。

我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了它们的形式美或者意境美,却很少能真正深刻领悟到生命的呼唤。

因此,在探索诗歌中的生命主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蕴含,从中获取生命的启示。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词,它用声音来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去留的忧虑。

这首词的开头就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在这样的氛围中,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李清照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人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人对于时间的恐惧感。

因为时间的无情,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步入暮年。

感悟唐诗中的人生哲理教案

感悟唐诗中的人生哲理教案

感悟唐诗中的人生哲理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学习唐诗,掌握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能够将所学的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领悟唐诗为人生提供的指导和启示;3.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哲思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唐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通过学习和讲解,将唐诗中的人生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哲思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将唐诗中的人生哲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唐诗所启示的道理,培养其人生哲思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复述教学法:通过复述、阅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把握唐诗中的人生哲理;2.互动式讲解法: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唐诗中的涵义,并引导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和互动,在讨论中加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认识;3.创意思维启发法:通过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唐诗中的人生哲理,发掘其人生哲思能力。

五、教学内容1.《登高》唐诗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首题材作品。

本诗以观景登高为主题,蕴涵了人生的道理和真谛。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卓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春晓》这是一首描绘春天的饱含哲理的诗作。

说到春天即是生命的起点,诗中反映了万物创新、生机盎然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命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和时间,善于把握一切机会,努力拼搏。

3.《长恨歌》《长恨歌》是唐诗中的一篇叙事抒情诗,反映的是一段乱世爱情故事。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爱情是永恒的,但生命却是短暂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眼前的幸福,不负所爱。

4.《静夜思》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我们应该珍视自然和生命,心怀感恩与赞美。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图片、实物和音乐等多渠道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五年级语文学习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优秀教案范本

五年级语文学习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优秀教案范本

五年级语文学习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优秀教案范本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智慧。

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人生理解。

本教案范本将从选诗、课堂活动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五年级学生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

一、选诗为了教授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我们需要仔细选择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古代诗词:1. 《登鹳雀楼》——王之涣2. 《望庐山瀑布》——杜甫3. 《江雪》——柳宗元这些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二、课堂活动1. 朗读与品味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朗读选定的诗词,并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给人带来的美学和情感上的享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 讲解与解读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中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哲理对他们的意义和启示。

3. 创作与分享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比如让他们写一首类似的古体诗,或是根据诗词写一篇短文。

然后,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从中学习与启示。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复述古代诗词中的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2. 培养欣赏和品味古代诗词的能力;3.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4.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人生意义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案范本,我们可以看出,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来探索修身养性与人生哲理,能够带给学生深入思考和启示。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诗词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品古典诗歌 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 悟人生精神

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3期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

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

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

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人生志向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诗五首》教案:写诗人的人生感悟

《诗五首》教案:写诗人的人生感悟

《诗五首》教案:写诗人的人生感悟写诗人的人生感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所迷惑,很容易迷失自我。

而诗歌却能从某种程度上抚平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感受生活。

在中学教育中,诗歌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今天,我们将以一篇《诗五首》的教案为例,谈谈我们从中如何去领悟诗人所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并理解《诗五首》中的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能够领悟诗人在他们人生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并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与这些古代诗歌相联系,激发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兴趣。

比如说,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在黑板上或是课件上展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们写下自己对这些词语的联想,并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看看这些词语是否与古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相关。

比如,如果我们要讲《离骚》中的“斗鸡之肆,琴瑟之声”,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们画出自己对“琴瑟”这个词语的想象,并与他们所听到的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相联系。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合作阅读,或是点读阅读,以加深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说,在阅读完《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步:小结在小结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这些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感悟。

这个过程既可以是课堂讲评,也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演讲或朗诵。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就《离骚》中的“人之无良,而不反其所为”这句话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并试着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让他们简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读古典诗词,品中华精神

读古典诗词,品中华精神

读古典诗词,品中华精神
读古典诗词是品味中华精神的一种方式,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通过华美的言辞和丰富的意境,诗人们传达了对自然、人生、情感和哲理的思考与体悟。

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精神的多个方面: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如杜牧的《秋夕》,描绘了月亮、家园和人们的温馨画面,并表达了对传统和家族的思念之情。

品德与道德的追求:古代文人墨客常在诗词中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道德准则的忠诚。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赞扬了忠诚、正直和责任感的美德。

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些古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担当。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表达了他对亡国和流离失所的愤慨之情。

生死与人生的思考:古人对生死和人生的思考贯穿于许多诗词之中。

他们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人事的更迭,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所领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古典诗词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感悟人生的方式。

诗词中蕴含的中华精神可
以启迪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对道德、人情和自然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通过品味古典诗词,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华精神的瑰宝和智慧,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课堂内外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

生于天地间、行于百年期的历代文人墨客,以他们的智慧才情为笔,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墨,以他们对人生家国的思考探寻为纸,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为砚,沿着时代的道路,顺着文化长河,代代吟唱,辈辈传扬。

在浩淼的古典诗歌海洋里,有千百年灿若星辰的诗人词家不同的人生志向、各异的情怀情趣和深沉的人生况味。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精选8首古典诗词,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体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体现不同的人生精神;这些诗歌,或抒建功立业之壮志,或表归向自然之情怀,或显傲岸高洁之人格,或蕴个人家国之忧虑,或感天涯沦落之悲情,或含伤时忧国之悲慨,或伤晚景悲凉之痛苦,诗诗俱佳,词词俱美,蕴含着中华诗歌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因。

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进入到诗歌意境中感受诗词风韵的真挚美好、丰厚深远,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以丰富情感体验,丰满心灵世界,升华人格境界。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一起品古典诗歌,悟人生精神,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人生志向不同的诗歌,寄寓不同诗人的志向。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运用比兴手法、引用诗句、化用典故等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渴望贤才以实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了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与渴望自由之心。

下面我们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一起来感受诗人的人生志向。

课本点击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并想方设法招揽人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曹操对于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要求文学具有“清峻”“通脱”的特点,反对两汉以来内容空虚、华而不实的文风。

曹操现存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或写民生疾苦,或抒发统一天下之志,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气韵沉雄。

在曹操的倡导和影响下,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写作背景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

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大军南下,直达长江,想要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进而实现一统天下之志。

大战前夕,置酒设乐,欢宴众将。

饮至半夜,忽闻鸦鹊南飞,曹操因景而作此诗。

或说作于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面对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人到暮年、功业未成,因而写下此诗。

但前者以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为据,不可靠;后者少史据证明,亦不可取。

所以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尚无定论。

全诗赏析《短歌行》原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本诗为拟乐府,全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开篇直言“对酒当歌”,欢宴之时,以酒助兴,引出“人生几何”之问。

接下来两句把人生比作“朝露”,慨叹人生短暂和年华易逝。

表面上来看,开篇四句的基调悲哀伤感,但是英雄的忧伤不是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时光易逝中的壮志难酬。

一个“苦”字突出了詩人在日短而道长状况下的痛苦与焦虑。

随着宴会上歌声越来越激越,诗人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的忧虑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难安。

此刻的摆脱之法,只有酒,但是借酒浇愁也只是暂时的。

诗人接着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女子期待所喜欢的男子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日夜思慕,并道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叙述了自己的忧思之因。

又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描写了宴饮群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热忱。

这四句虽然直接借用成句,但无生硬艰涩之感,且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明明如月”两句,以月比人,借月抒怀。

贤才如同明月,何时可得?求贤不得,忧从心来。

“越陌度阡”四句描绘了一幅贤才奔来赴宴、欢饮畅谈的情景,充溢着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

一忧一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愿望。

“月明星稀”四句表面描绘乌鹊南飞绕树无依的情景,实则以此喻指贤才俊士在寻找用武之地,形象地刻画了贤士们犹豫彷徨的心态。

最后四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现对贤才的渴望之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

结尾情调昂扬,气雄力坚,一扫前面痛苦忧思之状,表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

曹操的《短歌行》既有苍茫悲凉之情调,又有激昂雄迈之高格,体现了“建安诗风”慷慨悲凉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学习札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士”的情怀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士人的影响很大。

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下,每个士人几乎都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安邦济世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英雄曹操平天下之壮志;“终与安社稷”“谈笑安黎元”,这是诗仙李白安邦济民之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诗圣杜甫辅佐君王之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喊出了无数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宣言;陶渊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士人大都积极干预现实,追求建功立业,欲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宏愿。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仕途顺利,即使是进入官场也不一定得到重用,甚至反而遭遇贬谪。

仕途处于困境之中,就是所谓的“穷”。

在“穷”境中,士人往往选择独善其身、安贫乐道。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只求做到“玉向泥中洁,松经雪后贞”,以保持个人道德的完善。

苏轼一生中一贬再贬,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送了性命,但他以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立足于世,心灵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陶渊明因不愿意与黑暗政治势力同流合污,选择归隐田园,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安于贫困,守着自己内心的高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的这句名言成了无数士人立世的人生信条。

然而人的选择是很复杂的,有时外在表现和内心选择并不一定完全对应。

如姜太公江边钓鱼,并非超脱社会,而是希望“钓”到明君贤主;王安石是积极有为、从事改革的儒学政治家,但最终也归隐山林;苏轼虽接连遭贬,但他在贬谪途中仍不忘国事,在与王安石见面时,甚至当面批评王安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与观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出世境界。

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治理;道家主张出世,远离社会而独善其身,自得其乐。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年轻时他们多追求为官入仕,但面对官场黑暗与仕途挫折后,或转向道家,或儒道两种思想并存,从而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寄托。

02人生浮沉诗中有人生,诗中有浮沉。

《琵琶行》一诗中,曾经名动京师的琵琶女,而今年老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于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梦断妆残,白居易从琵琶女的经历中,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

白居易本人亦如此,早年心怀天下,颇得重用,而今因触怒权贵,身处荒芜之地,独尝贬谪之苦,全诗感喟人生,令人唏嘘。

《登高》一诗,杜甫写登高所见,抒沉郁顿挫的个人之悲和家国之忧。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叙梦之因,绘梦之境,抒梦之感,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傲岸人格与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就以《琵琶行》为例,看看诗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浮沉的。

课本点击琵琶行(节选)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畫,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有“诗王”“诗魔”之称。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元稹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

其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四类,与元稹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等人交游甚笃,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琵琶行》《长恨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力主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用兵,惨遭节度使李师道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又因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离世,加之白居易曾写“赏花”“新井”诗,被诬指为有害礼教。

以此为由,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真实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多次向皇帝上疏言事,剖析时政,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触怒了诸多权贵。

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思想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

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于湓浦口送客,离别之际,听到舟中传出当时京都长安流行的琵琶乐曲声调,心中有所触动,于是邀弹奏者相见,快弹数曲,白居易感喟于与琵琶女相似的人生经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全诗赏析《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诗歌以变化的琵琶声勾连起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可谓同声相应,同病相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门见山交代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主客双方,并用“瑟瑟”传达出送别的凄清之感。

“举酒欲饮无管弦”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相照应,又反衬出“如听仙乐耳暂明”的热切与喜悦。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写琵琶女的羞涩,更是诗人在地处偏远的环境下,内心渴望听到美妙乐音的心理投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情”字显示出琵琶女技艺之高,她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动作与乐音中,使乐音有了情愫,有了生命。

对乐音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叫绝。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展示出乐音的变化,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摹写乐音,极尽乐音急促沉重、轻柔幽细、清脆圆润、悠扬婉转、缓慢低沉、雄壮激昂、戛然而止之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