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现状评估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14)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应及时对地质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生态治理,尽可能地创造自然环境与人类工程的完美结合,协调发展。
场地适宜性综合评估
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工程建设运营后,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乱排放,可能对附近河流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评估报告编写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评估级别的确定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中规定,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分级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二个指标进 行分级,凡是重要建设项目,无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哪类,均应进 行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较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则根据地质 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
中等复杂
简单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3、区域环境地质特征 应包括:
✓ 评估区所处的环境地质构造位置; ✓ 地质环境特征----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特征;区域地
质背景特征(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断裂及褶皱、地层及 岩浆岩;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及地震地质特征 等。
(二)评估报告编写技术要求
以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为例
1.概述部分 应包括: ✓ 项目接受委托情况、任务要求、项目评估工作时间等; ✓ 建设工程概况,包括位置、规模、用地范围、项目类
型、建筑物 结构与布局等(一般应附建设工程规划图)。 线性工程需付工程分布图及相关技术要求; ✓ 工作部署及投入的工作量,包括依据、原则、工作方 法、手段及相应的工作量(附工作部署图)。
结论是整个评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评 估报告中各项结论性内容的总结。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
(一)评估报告提纲
自1999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 法》及《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 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以全部实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制度。北京、浙江、河南、湖北、广东、重庆 等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用地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表征特点表

历史上未发生泥石流,有不明显的泥石流沟谷,存在少量物源;泥石流排导设施完好;泥石流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仅受到很小影响,交通中断在1h以历史上未发生泥石流,无明显的泥石流沟谷,物源匮乏;未来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小,公路及其构筑物不会受到影响
表-6滑坡(详细)
极高风险
地质
在现场地质灾害调查中,需要根据灾害的表征特点对风险进行预估,以对照验证风险初步、详细评分表的风险评价结果。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表征特点表,详见下表
表-1崩塌(初步)
高风险
历史上多次发生崩塌落石,岩体坡度大于60°,岩体破碎;防护结构部分损坏;崩塌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破坏或功能受到影响,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h以上
有贯通滑动面;边坡裂缝密集分布,宽度大于20mm,变形持续发展,坡体有鼓胀、隆起现象;防护结构变形强烈或失效;边坡破坏后,公路及其构筑物完全破坏或功能完全丧失,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24h以上
高风险
有贯通或潜在滑动面;边坡有明显裂缝分布,宽度大于10mm;防护结构变形明显或存在失效可能;边坡破坏后,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较大破坏或功能受到较大影响,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2h以上
较高风险
历史上偶尔发生崩塌落石,岩体坡度大于60°,岩体较破碎;防护结构基本完好;崩塌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局部破坏或功能受到局部影响,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h以上
中风险
历史上未发生崩塌落石,岩体坡度45~60°,岩体较完整;防护结构完好;崩塌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仅受到很小影响,交通中断在1h以内或可不中断交通进行处置。
高风险
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物源丰富;泥石流排导设施部分损坏;泥石流发生后,公路及其构筑物遭到较大破坏或功能受到较大影响,交通中断,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12h以上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II
III
危险性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区段特征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14)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应及时对地质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生态治理,尽可能地创造自然环境与人类工程的完美结合,协调发展。
场地适宜性综合评估
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表

II
III
危险性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区段特征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预测评估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区段编号
II
.
III
危险性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区段特征
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Q4d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城稳定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农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各种表格

调查
人
调查
日期
审核
人
审核
日期
农村私人建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承诺书
户主姓名
联系电话
评估类别
位置及面积
拐点坐标
评估单位评估结论及提出的防治措施
建房户主按评估结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
承 诺
本人承诺按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防灾、减灾工作。
签名:
年 月 日
农村私人建房现场踏勘表
户主
家庭人口
建筑面积及层数
电话
建房位置
基础类型及房屋结构
中心点坐标
建房地点近年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建房地点所属质灾害易发程度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
建房地点与山坡、冲沟的关系
建房是否要切坡填方
现场踏勘结果(是否
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
单位
盖章
调查
人
调查
日期
审核
人
审核
日期
农村私人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
户主
家庭人口
建筑面积及层数
电话
建房位置
基础类型及房屋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拐点坐标
建房地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确定依据
建房地点地质环境条件
现状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建房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与危险程度
房屋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与危险程度
房屋建设地质灾害综合危险程度
建设用地适宜性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平面示意图(1:)
照片
评估单位证书编号
评估单位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段编号II III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
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现状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评估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地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灾预测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危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险性工程建设运营后,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乱排放,可能对附近河流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评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估综上所述,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该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性中 ~大等,以中等为主,局部为大等;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加综合塌陷等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不良地质作用评估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大;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主要表现为风化和坡面侵蚀,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防治措施建议中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大等,危险性及危害性中~大等,以中等为主,局部为大等。
综合评估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
(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按拟建建筑物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土层分布状况,物理学性质特性,并对拟建场地所处斜坡、前沿斜坡、后沿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评价,提供工程设计所需各项参数,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荷载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持力层及进行有效的边坡、地基处理工作。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
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和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4)场地进行填方前,应先清除杂物,对地表进行填土整平工作应按照相关规范分层碾压,按照设计单位要求的压实度,以预防填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
对基坑进行有效支护,开挖取出的弃土不能随意堆放。
(5)拟建安置房在设计及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6)控制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对生活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须送垃圾场集中处理,注意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
若建设工程中存在弃渣,须按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弃渣进行拦挡,必要时要修建弃渣场进行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设置相应的临时拦挡措施,若开挖边坡超过5m 时,应设置马道。
(7)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加强村名的防灾减灾意识。
村庄建成后应加强地质灾害灾害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保护和加强山坡及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应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造成危害。
场地适宜性拟建工程全部处于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但拟建场地周边斜坡较陡,地形地貌条件较差,场地条件较差,需对区内挖综合评估填方边坡、场地周边斜坡进行支挡和排水措施等,场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
区段编号II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 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 4d l+el ),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 J 2h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 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 地区段特征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 碎屑岩类裂隙水,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人 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 崩塌、泥石流、 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现状灾害分布与发育,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评估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 现 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拟建项目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 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 诱发挖方边坡坍塌、 滑坡, 由于场 地开挖深度较大, 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地质 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加剧地质灾害灾害 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危险 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性评 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产生产生小型渣体 估预测坍滑或坡面泥石流, 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 耕评估工程地掩埋等危害, 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
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破坏坡体应力平衡, 导致坡 体失稳, 引发坍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 工程建 设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影响。
工程建设运营后, 若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未合理规划, 乱排放,可能对附近河流 造成污染,危及下游区居民饮水污染的可能小~中等,危害性及危险性小~中等。
综上所述, 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现综合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评估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 危险性及III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 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新生l+el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 4d ),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 J 2h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 区域地质构造中等复杂, 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 碎屑岩类裂隙水,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 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 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该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裂缝、 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场地适宜性综合评估危害性小~中等,以中等为主;该区工程建设不发育。
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及运营过程中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现为风化和坡面侵蚀,现状危性及危害性小;该区工程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遭险性小,危害小。
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危险性及危害性小~中等,以中等为主。
综合评估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
( 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按拟建建筑物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查明土层分布状况,物理学性质特性,并对拟建场地所处斜坡、前沿斜坡、后沿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评价,提供工程设计所需各项参数,便于设计人员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荷载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和持力层及进行有效的边坡、地基处理工作。
(2)对场地稳定性做出专门的勘察设计评价,并针对场地不稳定地段,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修建重力挡土墙等防护措施。
(3)建议对挖填边坡进行永久支护,采取坡面护坡措施,并做好各边坡坡面排水,及地表排水系统,以迅速排走地表水。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设计,统一在工程区内建立完善的截排水系统,设置截排水沟,混凝土地面等排水、防水措施,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渗流对场地边坡及地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5)场地进行填方前,应先清除杂物,对地表进行填土整平工作应按照相关规范分层碾压,按照设计单位要求的压实度,以预防填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
(6)拟建安置房在设计及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 7)地基基础开挖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坑壁、槽壁进行有效支挡防护,防止坑壁坍塌危害施工安全。
基坑开挖取出的弃土不能随意堆放。
(8)控制生活垃圾、污水等排放,对生活污水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须送垃圾场集中处理,注意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水质污染及地质环境破坏。
(9)若建设工程中存在弃渣,须按水土保持的要求对弃渣进行拦挡,必要时要修建弃渣场进行集中堆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应设置相应的临时拦挡措施,若开挖边坡超过5m 时,应设置马道。
( 10)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加强村名的防灾减灾意识。
村庄建成后应加强地质灾害灾害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11)保护和加强山坡及周边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12)场地四周地形较陡,拟建工程可能遭受周边斜坡产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应引起重视,应采取防治措施。
(13)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应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即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造成危害。
(14)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应及时对地质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生态治理,尽可能地创造自然环境与人类工程的完美结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