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谢人工调节

合集下载

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随着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入,合成生物学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基因操作和遗传变异,人们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和构建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来实现对生物体系的控制和调节。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还可以为制药、农业、食品和能源等领域提供新技术和新思路。

一、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基础知识微生物是一类简单的生物体系,拥有独特的代谢过程和生命活动方式。

代谢过程是细胞在生命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生化变化,使它们从低能态成分转化为高能态成分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探索生命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人工合成和改造微生物的平台。

微生物代谢通常包括两个步骤:底物转化和产品合成。

底物转化是指细胞将外源性或内源性底物分解为一系列代谢产物,而产品合成是细胞合成高某个化学品的过程。

底物转化和产物合成过程相互联系,共同推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非常复杂,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可能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二、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原理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构建过程就是对微生物代谢途径进行改造和优化的过程。

它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从而增加或删除底物转化和产物合成酶的数量,从而达到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调整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平衡点来控制代谢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建立新的代谢途径,还可以调整和改变单个酶的活性和特异性。

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目标是生产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化学品和生物产品。

例如,通过修改大肠杆菌的嗜酸乳杆菌酸代谢途径来合成异戊酸,这种新的微生物白叟更容易生存,并且可以提高产量和稳定性。

此外,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还可以利用植物或其他微生物的酶代替微生物中缺少的酶,从而增加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药,并已推广到食品、化学和能源等领域。

三、合成生物学在人工合成微生物代谢途径中的应用合成生物学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它将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和合成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整合。

第五章 微生物工程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第五章 微生物工程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二、酶活性的调节
代谢调节是指在代谢途径水平上酶活性 和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 激活剂→酶激活作用; 抑制剂→酶抑制作用; 可以是外源物,也可是自身代谢物。
1、酶激活作用与抑制作用
微生物代谢中,普遍存在酶既有激活作 用又有抑制作用的现象。 如:天门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受ATP激活, 受CTP抑制(终产物)。 大肠杆菌糖代谢过程中,许多酶都有 激活剂和抑制剂(表5-1)。共同控制糖 代谢。
酶的共价修饰。
生产目的:高浓度地积累人们所期望的产物。 办法:①育种,得到根本改变代谢的基因突变株;
②控制微生物培养条件,影响其代谢过程。 代谢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展和构建、连接,形 成新的代谢流。(也称途径工程)
一、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
1.代谢类型: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细胞优先合成异化可维持更快生长的化合物 的酶。利用完后,再合成下一个酶。 2.微生物自我调节部位: ①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多数亲水分子)和通道; ②控制通量,调节酶量和改变酶分子活性; ③限制基质的有形接近,可存在于不同细胞 器各个代谢库中,其酶量差别大。
价连接物(腺苷酰基)。
五、能荷调节
细胞的能荷计算式:
[ATP]+1/2[ADP] 能荷=—————————— [ATP]+ [ADP]+[AMP]
能荷高时,ATP的酶合成系统受抑制, ATP消耗酶系统被活化。 呈抑制与活化的中间状态的能荷大约是 0.85,此时两种酶系统达到平衡。
六、代谢调控
根据代谢调节理论,通过改变发酵工艺条 件(温度、PH、风量、培养基组成)和菌 种遗传特性,达到改变菌体内的代谢平 衡,过量产生所需产物的目的。 1.发酵条件的控制 2.改变细胞透性 3.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

感谢观看
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 脂类、维生素等。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此外,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在不 停地进行着,任何一种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都会影响微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死亡。
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 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其中,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有机 化合物,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链霉素、青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在生产实际中,人们将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发酵的种类很多。根据 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根据所生成的产物,可分为抗生素发酵、维生素发酵和氨基酸 发酵等;根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情况,可分为厌氧发酵(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和需氧发酵(如抗生素发酵、 氨基酸发酵)。
人工控制
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即发酵条件)等。例如, 黄色短杆菌能够利用天冬氨酸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其中,赖氨酸是一种人和高等动物的必需氨基酸, 在食品、医药和畜牧业上的需要量很大。在黄色短杆菌的代谢过程中,当赖氨酸和苏氨酸都累计过量时,就会抑 制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使细胞内难以积累赖氨酸;而赖氨酸单独过量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在谷氨酸的 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透性,是谷氨酸能迅速排放到细胞外面,从而解除谷氨酸对谷氨 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

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
3.2.1 反馈抑制的类型
在分支代谢途径中,反馈抑制的情况较为复杂,为了避免在一个分支上的产物过多时不致同时影响另一分支上产物的供应,微生物发展出多种调节方式。主要有:同功酶的调节, 顺序反馈,协同反馈,积累反馈调节等。
(1)直线式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苏氨酸
苏氨酸脱氨酶
α-酮丁酸
异亮氨酸
▼ 协同反馈抑制
分支代谢途径中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一个也不能少)。 如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合成中天冬氨酸激酶受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协同反馈抑制和阻遏。
▼ 合作反馈抑制
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共同的反馈抑制作用大于二者单独作用之和。 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磷酸核糖焦磷酸酶受AMP和GMP (和IMP)的合作反馈抑制,二者共同存在时,可以完全抑制该酶的活性。而二者单独过量时,分别抑制其活性的70%和10%。
诱导作用的类型:协同诱导和顺序诱导
顺序诱导
指先合成分解底物的酶,再依次合成分解各中间产物的酶,达到对复杂代谢途径的分段调节。
协同诱导
指一种底物能同时诱导几种酶的合成。如将乳糖加入到E.coli培养基中,细胞同时合成β-半乳糖苷透过酶、β-半乳糖苷酶和半乳糖苷转乙酰酶 。
阻遏调节(repression)
▼ 代谢互锁
一种氨基酸的合成受到另一种完全无关的氨基酸的控制,而且只有当该氨基酸浓度大大高于生理浓度时才能显示抑制作用.
如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之间存在着代谢互锁
▼优先合成
在分支合成途径中,分支点后的两种酶竞争同一种底物,如AMP与GMP,Thr与Lys、Met,由于两种酶对底物的Km值(即对底物的亲和力)不同,故两条支路的一条优先合成。
3.2.2 酶活力调节的机制—变构酶理论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发展与应用微生物代谢工程是指对微生物的代谢路径进行人工修改和调整,以实现制造所需要的目标化合物。

随着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已成为生物制造的重要方式之一。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发展历程微生物代谢工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化学合成。

当时,化学家使用化学方法合成复杂有机物。

然而,这种方法复杂度高、成本昂贵、产量低,且往往带来环境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追寻一种替代方法以合成所需化合物。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利用微生物来合成有机物。

第一批“微生物制造”的生物药品和化学品横空出世,代表性物质有链霉素和维生素B12。

随着对微生物代谢路径的研究深入,微生物代谢工程也日渐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微生物代谢工程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现在,微生物代谢工程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医疗、食品、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技术路线微生物代谢工程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代谢工程的策略。

代谢工程的策略根据不同的生产目标选择不同的途径,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进化工程、营养缺陷选异工程等方式来实现。

2. 代谢调控工程。

代谢调控工程是改变代谢通路的开关和调节元件以提高目标物合成的策略。

可以改变代谢通路的开关来增加输出物的路线,也可以合理设计调控元件,来实现代谢产物的调控。

3. 基因工程。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新的功能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中,改变代谢表型,实现对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

4. 代谢网络建模。

建立代谢网络模型,预测代谢反应和目标物质合成的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微生物代谢工程的设计效率。

微生物代谢工程的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

微生物代谢工程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造中,如链霉素、青霉素和青蒿素等。

2. 医学领域。

微生物代谢工程被应用于微生物基因节约处理、癌症治疗等方面。

3. 环境领域。

微生物代谢工程被应用于污染物治理、能源将生产等方面。

4. 食品领域。

微生物的代谢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调节

微生物的代谢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调节

微生物的代谢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调节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代谢是指微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总和,包括营养物质的摄取、分解、合成和转化等。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的调节对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产生有用的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代谢调节的几种方式。

概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可以通过包括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导、环境响应、代谢产物反馈调控以及细胞内能量平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这些调控方式可以使微生物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代谢途径,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正文:一、基因表达调控1. 转录调控: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转录调控。

微生物通过启动子区域的结构特征和转录因子的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从而调节酶的合成。

例如,当微生物需要产生某种特定酶时,相关的转录因子被激活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

2. 翻译调控:除了通过转录调控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翻译调控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水平。

这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后修饰、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等途径实现。

二、信号传导1. 孤立态信号传导: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送和接收特定的信号分子来进行细胞间的通信。

这些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激活因子或抑制因子等,它们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传递信号,从而调节代谢途径的活性。

2. 确定信号: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环境感知来进行代谢调节。

例如,当微生物感知到特定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发生变化时,它们可以通过转导途径来调整代谢途径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

三、环境响应1. 高温应激响应:高温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为了适应高温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表达、膜脂组分改变以及调节酶的热稳定性等途径来进行代谢调节。

2. 氧气响应:氧气是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底物和能量供应者。

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酶的氧气需求以及调整氧气通透性等途径来适应不同氧气浓度的环境。

四、代谢产物反馈调控1. 酶的反馈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中,常常存在着反馈抑制机制。

3微生物代谢调节

3微生物代谢调节

3.2.1 酶活性的调节
1. 代谢调节的部位 养分吸收分泌的通道—膜通道 限制基质与酶接近 代谢途径的通量扩展
微生物生理代谢 活动的调节部位
3.2.1 酶活性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控 共价修饰 变构控制 缔合与解离 竞争性抑制
3.2.1 酶活性的调节
2.共价修饰
指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与一 化学基团共价连接或解开,使其活性改变的作 用
第三章 微生物代谢调节
3.1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3.2 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节 3.3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3.4 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主 要调控机制 3.5 代谢工程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 (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 总和 即: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 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 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的大分 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可简 单地表示为:
根据代谢过程对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作用又分为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是为微生物提供能量, 合成中间体及 其关键大分子, 如蛋白质,核酸等各种相互关联 的代谢网络(包括分解与合成)
3.3.2 次级代谢产物构建单位的生物合成
1. 前体及其来源
前体是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能被微生物直 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变化,且 具有促进产物合成的作用。
中间体是指养分或基质进入一途径后被转化为一种或多 种不同的物质,他们均被进一步代谢,最终获得该途径 的终产物。
部分工业化生产的代谢产物
异型乳酸发酵

第五章 代谢调控

第五章 代谢调控

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在微生物代谢调节中有 着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细胞内各种物质维持 适当的浓度。当微生物已合成了足量的产物, 或外界加入该物质后,就停止有关酶的合成。 而缺乏该物质时,又开始合成有关的酶。
2.2 分解代谢物对酶合成的阻遏
当细胞内同时存在两种可利用底 物(碳源或氮源)时,利用快的底物会阻 遏与利用慢的底物有关的酶合成。现 在知道,这种阻遏并不是由于快速利 用底物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由这种 底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代谢物引 起的,所以称为分解代谢物阻遏。
培养基中加入精氨酸阻遏精氨酸合成酶系的合成
大肠杆菌的甲硫氨酸是由高丝氨酸经胱硫醚 和高半胱氨酸合成的,在仅含葡萄糖和无机盐 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细胞含有将高丝氨酸转 化为甲硫氨酸的三种酶,但当培养基中加入甲 硫氨酸时,这三种酶消失。
甲硫氨酸反馈阻遏大肠杆菌的蛋氨酸合成酶的合成 (R):表示反馈阻遏
{ • 酶活性
对酶活性的前馈 对酶活性的反馈
四.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次级代谢是相对于初级代谢而言的, 所谓初级代谢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中 的代谢类型,是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 及能量产生和能量消耗的代谢类型。初 级代谢产物如单糖、核苷酸、脂肪酸等 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大分于聚 合物,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
调节酶的抑制剂通常是代谢终产物或其结构类 似物,作用是抑制酶的活性。效应物的作用是 可逆的,一旦效应物浓度降低,酶活性就会恢 复。调节酶常常是催化分支代谢途径一系列反 应中第一个反应的酶,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 能量浪费。
综上,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 • 酶合成
酶合成的诱导 末端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 分解代谢产物对酶合成的阻遏
第五章 代谢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 谷 氨 酸 棒 杆 菌 的 谷 氨 酸 合 成 途 径
以废糖蜜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中,因生物素浓 度过高遇到了困难,通过使用青霉素得以克服。这 是因青霉素阻碍细菌生长和细胞壁合成,有利于谷 氨酸的生成和分泌。 表面活性剂具有类似青霉素的作用。其成分中 ,硬脂酸、脂肪酸最有效。这些酸类影响细胞膜的 脂质合成,并改变细胞膜的脂肪酸类组成,从而增 加对谷氨酸的透性。 缺陷油酸型变异株和缺陷甘油型变异株,即使 在生物素丰富的培养基中,在控制这些物质的浓度下 ,也能积累大量谷氨酸。目前,以醋酸为原料的发酵 法制造已建立。发酵中,生物素的影响同样存在。 醋酸是异柠檬酸分解酶的诱导物,并且,醋酸能代 替生物素的部分作用。因此,必须把生物素的浓度 控制得更低。
(图1)对于直线式代谢途径 ,选育末端代谢产物营养缺 陷型的突变株只能积累中间 代谢产物。如末端产物E对途 径第一个酶有反馈阻遏或反 馈抑制,而菌株失去了将C转 化成D的力,是E的营养缺陷 型。假如在培养基中限量添E ,菌体得以生长,中间产物C 能够大量积累。 (图2)对于分支代谢途径。 分支途径因E和G对途径第一 个酶有协同反馈控制,而突 变株失去了将C转变成D的能 力,产物E无法正常生成, 从 而解除了E和G的协同反馈控 制。若培养基中限量补充E, 由于末端产物G对C到F反应的 控制,就会造成中间产物C的 积累。
2)通过细胞膜缺损突变控制细胞膜渗透 性
应用谷氨酸生产菌的油酸缺陷型菌株, 在限量补充油酸的培养基中,因为油酸是细 菌细胞膜磷脂中重要的脂肪酸,油酸缺陷型 突变株不能合成油酸而使细胞膜缺损, 使细 胞膜发生渗漏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3)加入表面活性剂
将脂类从细胞壁中溶解,使细胞壁疏松, 通透性增加
4)控制Mn2+ 、Zn2+的浓度 控制Mn
氯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反馈阻抑情况
(四)提高产酶的方法
添加诱导物
大多数异化酶属诱导酶。强有力的诱导 物往往不是该酶的底物,而是其类似物。例 如,对大肠杆菌的乳糖酶的诱导来说,异丙 基D-硫半乳糖比乳糖强。
增加遗传子数量
在大肠杆菌,能使某种噬菌体感染,并 重组该菌染色体中某种酶的产生有关遗传子 ,然后通过诱导使之复制增殖。
肌苷酸 产氨短杆菌的磷 酸酶活性很微弱,该 菌的缺陷腺嘌呤型变 异株和缺陷鸟嘌呤型 变异株,能从糖和氨 分别产生肌苷酸和黄 苷酸各20毫克/毫升 以上。发酵中,必须 控制锰离子浓度,其 合适浓度是10微克/ 升。
肌苷酸合成途径
(三)抗菌素
青霉素
苯醋酸能提高苄青霉素( 即青霉素G)的产量。 青霉素合成受赖氨酸的阻 碍。它们的共同前体是α-氨 基戊二酸。赖氨酸对合成α氨基戊二酸的酶有反馈阻遏或 抑制作用,当赖氨酸达到一定 浓度后,便阻止α-氨基戊二 酸的合成,也阻止了青霉素的 合成。选育赖氨酸营养缺陷型 ,就可解除赖氨酸反馈调节, 同时,也切断了通向赖氨酸的 代谢支路,使大量生成的α氨基戊二酸用于青霉素的合成 。
发酵与分离过程耦合
反馈调节的启动因素就是超过菌体 正常需求量的末端代谢产物,也就是说 ,只有末端代谢产物的浓度超过一定值 后,菌体的反馈调节机制才会发挥作用 。如果我们在发酵的同时就将末端代谢 产物不断地移走,使发酵体系中末端代 谢产物的浓度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那 么菌体内代谢途径将始终畅通无阻。 与发酵过程耦合的分离手段很多, 有膜 分离、双水相萃取。
组成型突变菌株
在发酵工业中,要选择到一种廉价、 高效的诱导物是不容易的,分批限量加入 诱导物在工艺上也多不便,更为有效的方 法是改变菌株的遗传特性,除去对诱导物 的需要,即选育组成型突变株。突变可以 除去酶合成时对诱导物的依赖。例如组成 酶突变抹在没有诱导底物存在时,也能照 常合成诱导酶。在生产中使用组成酶突变 株时,可不必在发酵液中添加诱导物,而 且它们产生的诱导酶活性也比原菌株强,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图3
图4
图5
抗反馈控制突变株
抗反馈控制突变株就是指对反馈抑制 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性,或两者兼而有之 的菌株。在这类菌株中,反馈调节已经解 除,所以能大量积累末端代谢产物。 抗反馈抑制突变株可以从结构类似物 抗性突变株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中获 得。
以氨基酸代谢为例: 正常情况下,代谢末端产物氨基酸 A是菌体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它能 反馈阻遏或抑制合成它的有关酶。它 的结构类似物A’在空间结构上与之 相似,也能象A一样与原阻遏物或调 节酶的调节亚基结合,从而发生阻遏 或抑制作用。但A’不能正常参与蛋 白质的合成,或只能合成无活性的蛋 白质。
赖氨酸
该菌的缺陷高丝氨酸型变异株,缺乏催化门冬 氨酸β-半醛为高丝氨酸的酶。因此代谢趋向于赖 氨酸的合成。门冬氨酸活化酶受赖氨酸和苏氨酸的 协同抑制。由于控制了高丝氨酸的浓度,因此,苏 氨酸的生成有限,并且细菌生长达到一定程度,进 入赖氨酸产生期,培养基中苏氨酸已消失,即使大 量赖氨酸存在,门冬氨酸活化酶活性不再受抑制。 S-(2 -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是赖氨酸的硫 类似物,它对细菌表现出微弱的毒性。在苏氨酸的 存在下,其毒性显著加强,而在赖氨酸存在下,得 到减弱。在苏氨酸存在下选育出来的耐类似物型变 异株,积累大量赖氨酸。该变异株的门冬氨酸活化 酶不再受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协同抑制。
异常汉逊氏酵母的色氨酸合成 途径和反馈阻抑情况
异亮氨酸
添加中间代谢物的前体,以绕过反馈 阻抑的方法。产氨基酸节杆菌的葡萄糖培 养基中,加入α-氨基丁酸。异亮氨酸的 前体α-乙酰羟基丁酸是由α-酮丁酸同活 性乙醛结合形成的。在正常发酵中,α酮丁酸来自苏氨酸,而这一反应被异亮氨 酸所阻抑。但在该发酵中, α-酮丁酸由 α-氨基丁酸转化过来,因此,其供应不 受影响。 实验证明,使用α-氨基丁酸比 α-酮丁酸更有效。
干扰细胞膜、细胞壁的合成。
二、人为控制在发酵生 产中的应用
(一)氨基酸 (二)肌苷和肌苷酸 (三)抗菌素 (四)提高产酶的方法
(一)氨基酸
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法制造是通过菌种的筛选 和发酵条件的选择来完成的。例如:利用 产谷氨酸棒杆菌生产谷氨酸。该菌在生长 过程中需要生物素,但在谷氨酸发酵中, 必须把它控制在“次合适”浓度。这不仅 为限制生长,而且使整个代谢向有利于谷 氨酸合成和积累方面转变。在生物素浓度 “次合适”情况下,不会因糖酵解过度而 引起的乳酸的过剩积累。
青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和反馈阻抑情况
头胞霉素C
蛋氨酸促进 该抗菌素的产生 。蛋氨酸反馈阻 抑了从半胱氨酸 到蛋氨酸的合成 途径,从而使更 多的半胱氨酸转 向头胞霉素C 的 合成。 头胞霉素C生物合成途径 和反馈阻抑情况
氯霉素
苯丙氨酸和酩氨酸促进氯霉素的 产生。这是因为这些氨基酸反馈阻抑 了从预苯酸到苯丙酮酸和酚丙酮酸的 合成,从而使更多的预苯酸转向氯霉 素的合成的缘故。
当结构类似物A’达到一定浓度后,一 方面A’能起反馈控制作用,阻止A的正常合 成,另一方面A’又无法代替A参与正常蛋白 质的合成,从而造成正常的细胞因缺乏A而 饥饿死亡。 但如果突变株解除了反馈控制,即末端 产物氨基酸A无法与原阻遏物或调节亚基结 合,那么A’也就无法起反馈调节作用,A’ 的毒害作用就表现不出来。我们说该菌株对 A’有抗性而得以生存下来。根据以上原理 ,只要选取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就有可 能得到解除了反馈调节的突变株。 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不一定都是解除反 馈调节的菌株。
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代谢—— 人工控制
一、人工控制
简介
代谢的人工控制:人为地打破微生 代谢的人工控制 物的代谢控制体系,就有可能使代谢朝 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这就是所谓代 谢的人工控制。代谢的人为控制,归根 结底,是如何设法绕过、解除反馈阻抑 而使代谢偏离正常途径,借以大量积累 用普通方法不能积累的代谢产物。 目前,人工控制代谢主要是通过遗 传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来实现的。
产谷氨酸棒杆菌的赖氨酸合成 途径和反馈阻抑情况
色氨酸
以发酵法从葡萄糖和简单氮源制造色氨 酸的企图还没有成功。目前,研究集中在添 加前体的方法上。 异常汉逊氏酵母在普通培养基中积累 100毫克/升的色氨酸。该菌在色氨酸合成中 经过氨茴酸。添加氨茴酸,以绕过反馈阻抑 ,可能增高色氨酸的积累。这种菌株,必须 是: 1.分解氨茴酸的活性弱; 2.合成系各阶段酶不受氨茴酸的阻抑; 3.色氨酸分解能力弱。
(二)生物化学方面
添加前体 控制诱导剂 发酵与分离过程耦合 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 培养基成分和浓度控制
添加前体
不通过遗传学方法也 能改变菌株的调节机制, 采取添加前体绕过反馈调 节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能使某种代谢产物大量积 累。如图,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C,可以大 量积累D。其原因是D的前体C来自外源,并 不会因为D的积累而有很大的波动。由于F 对从C到E 的反应有反馈调节,所以,只有 少部分的C 用于合成F,大部分外源的C用 于合成D。
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内代谢产物常以较高浓度积累 在细胞内,并反馈控制它的进一步合成。 采用生理学方法,可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使细胞内代谢产物迅速渗透到细胞外, 消除反馈控制,有利于提高发酵产量。
1)通过生理学手段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酰CoA羧 化酶的辅基,该酶催化乙酰CoA的羧化生成 丙二酸单酰CoA,进而合成细胞膜磷脂的主 要成分脂肪酸。因此,只要控制生物素的含 量就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成分,进而改变膜的 通透性,影响到代谢产物的分泌。 当生物素含量较高时,添加适量的青霉 素也有提高谷氨酸产量的效果。其原因是青 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转肽酶 活性,结果引起其结构中肽桥间无法交联, 造成细胞壁缺损,这有利于代谢产物渗漏到 胞外。
(一)遗传学方面
通过改变微生物遗传物质可以从 根本上打破微生物原有的代谢控制机 制,具体包括应用: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 渗漏突变菌株、 抗分解代谢突变株 组成型突变菌株。
营养缺陷型变异株 变异株失去了合成代谢中合 成某一或更多阶段代谢产物的能力 ,在供给所缺陷营养物的情况下, 才能生长。但这些物质往往起反馈 阻抑作用,因此供给的营养物的浓 度必须控制在反馈阻抑有效浓度以 下,这样才有可能随着微生物的生 长积累在缺陷部位直接前面的物质 。这是降低有关效应物的,它不会 产生过量的末端产物,因而可以避开反馈调 节。但它又能合成微量的末端产物,用来进 行生物合成。这样在培养这类突变体时,可 不必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就能积累 所需的产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