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定稿)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天津市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1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长城正在不断老去,对长城的保护()。
长城建造年代不同,建造材料和方法各异,保护修缮殊为不易。
近些年,一批年轻人在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中()了使命与担当。
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借助无人机等诸多先进设备,不仅能更及时()地巡护长城,还可以精准地为长城把“脉象”、查病因、治未病。
将最新科技用于长城修缮,使长城保护获得更多助力。
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汇聚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让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迫不及待彰显便利绵延不绝B.迫不及待凸显便捷薪尽火传C.迫在眉睫凸显便利薪尽火传D.迫在眉睫彰显便捷绵延不绝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B.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C.各方经过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
D.经过各方不懈努力,长城研究和保护的新方法、新成果不断呈现。
3.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A.《致云雀》——现代诗人——五四精神——创造社——郭沫若B.《红烛》——现代——新月派——“三美”——闻一多C.《归园田居》——东晋——山水诗派之鼻祖——笔调疏淡——靖节先生D.《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诗为词——豪放派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jìng)摈.弃(bǐng)蜡炬.(jǜ)百舸.争流(gě)B.商贾.(jiǎ)铆.钉(mǎo)慰藉.(jiè)峥.嵘岁月(zhēng)C.包扎.(zā)脊髓..(jǐsuí)寥.廓(liáo)虫咬鼠啮.(niè)D.木讷.(nè)间.歇(jiàn)辟.谣(pì)磕磕绊.绊(bàn)5.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
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文化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
可以说,中医药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
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
融入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药理论源于生产生活实践。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些理论均来源于人们长期对日常生活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比如,人们发现,对一些身体不适的症候,能够通过砭石针灸、推拿穴位、服中草药等缓解,于是形成了针灸、推拿、煎服草药等医疗经验和理念。
通过对大量生活经验的总结,借助取象比类、以外揣内等方法,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要思维方式,进一步总结规律升华形成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等中医药基础理论,并一直延续至今,指导和影响着中国人的医疗实践和思维方式。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赋闲(fù xián)蓄势待发(xù shì dài fā)B. 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C.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纸醉金迷(zhǐ zuì jīn mí)D. 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B.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这使他感到非常苦恼。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对我,对同学们也有很大的帮助。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仿佛是天空的的眼睛。
B. 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蕴藏着无尽的智慧。
C. 她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D. 这座城市的夜晚,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阅读,尤其是古典文学。
B. 他每天早上都去跑步,有时在公园,有时在河边。
C. 他站在讲台上,神态自若,娓娓道来。
D. 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来上课?”他回答:“我生病了。
”5.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项是()A.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B. 那个美丽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C. 在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
D. 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6. 下列各句中,句式杂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一)根据提示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自诗人李白《》中的诗句,体现了他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个性。
(3)韩愈在《师说》中,用“,”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
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
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
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人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2.下面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3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C.苏秦潦倒,“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请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特点。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芜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
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
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
“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
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
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
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
“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
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
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泸县五中2024年秋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D 3.B 4.①借助日常生活现象指出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如文章第一段。
②借助客观事实、引用名家观点论证睡眠不足的危害,最后归纳演绎,推出“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这一观点,并借权威部门论断增强说服力。
③通过事实论据论证睡眠不足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回借助大量探索和研究的结果论证睡眠的重要作用,如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等。
5.①事实上,“夜猫子”努力较早入睡,往往却是凌晨时分才能达到睡觉状态,这说明“夜猫子”们已经患上了睡眠障碍。
②第二天他们很难达到清醒的状态,重复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忘记交通信号灯的颜色等,这说明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等。
③患上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以及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这些说明睡眠不足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患上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风险。
6.D 7.A 8.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9.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
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
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10.D 11.A 12.B 13.(1)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2)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囚禁在狱中,自恃品秩高,辱骂陈仓尉刘仁轨,刘仁轨命人用杖打死了他。
14.①虚心听从魏征的建议,最终没去泰山封禅。
②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没有杀刘仁轨,反而提拔了他。
③虚心听从刘仁轨的建议,暂停去狩猎。
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ɡě)颓圮.(pǐ)凌侮.(wǔ)荆.(jīn)棘满地B 逢.(pánɡ)孙玉玦.(jué)戮.(lù)力共.(ɡōnɡ)其乏困C 惩.(chěnɡ)创浸渍.(zì)蓟.北(jì)长歌当.(dānɡ)哭D、雏.(chú)菊弄.(nònɡ)堂契.(qì)据摘星揽.(lǎn)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寂廖彷徨亲蜜峥嵘岁月B、瞋目美姬宏亮金璧辉煌C、踟躅桀骜沧茫座北朝南D、噩梦窒息城阙直截了当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2)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即将告终。
(3)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A 精明管理嬉笑B 精明管治嘻笑C 精悍管治嬉笑D 精悍管理嘻笑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以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B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C “拆铺啦!起来!”一个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D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B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不仅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而且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C 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包括由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种组成。
D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下列关于名著或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B 大卫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
母亲只能掩面而泣,不敢来解救他。
只有朵拉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
(《大卫·科波菲尔》)C 《论语》全书共20篇,前后篇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形式,也有的是交谈形式,还有少量夹叙夹议性的。
D 密考伯坐牢前告诫大卫,“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
”刚说完这番话,就向大卫借一先令买酒喝。
他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称做“密考伯主义”。
(《大卫·科波菲尔》)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活儿,那么工资减少而被带工老板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
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7.第三段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揭露。
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
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8.对选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9.对最后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整句,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B.这是一段散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C.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D.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物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责怪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原谅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无畏的一组是(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②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③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⑤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A ①④⑥B ③⑤⑥C ②④⑤ 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心思缜密,颇有谋略。
到达秦国后,先厚遗秦王宠臣蒙嘉,让他在秦王面前美言,打消秦王疑虑,使秦王相信燕国的“举国为内臣,贡纳赋税”的投降之举。
B荆轲思维灵活,镇定自若。
到达秦朝大殿上,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一句“北蛮夷之鄙人”便化解了危机,解除秦王和群臣的疑惑,显出荆轲的镇定和灵活机变。
C荆轲胆大心细,计划周密。
藏匕首于地图之中,图穷匕见之时,抓住时机,左手把袖,右手揕之,出现“荆轲逐,秦王走”的局面。
正因为计划的周密才让秦王在朝堂上陷入危险之地,在夏无且用药囊击伤荆轲左腿后才失败。
D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其英雄气概震慑秦朝群臣。
在刺杀失败后,并不胆怯,而以轻慢坐姿傲视对方,虽然刺杀失败,但其英雄形象永不磨灭,流传千古。
第Ⅱ卷(表达题共114分)注意事项: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分)(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3)荆轲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4分)14、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梅流沙河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
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
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1)梅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本诗的主题对你有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