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综述

合集下载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

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

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

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

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

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

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与中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相信天然植物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全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加。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含甘草酸、甘草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珍贵中药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紧对甘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甘草多糖;含量测定一、甘草的本草学研究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属豆科草本植物,在古代是一味特别重要的民间常用中药,又被称为美草、蜜草、路草、粉草、甜草等称呼,其主要药用部分都是直接取植株的全部地下部分,比如嫩茎根叶及部分肉质根茎。

我们根据科学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甘草科属的本科植物约有20种,其中中国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又称念珠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云南甘草共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被收入记载的甘草中药材有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3种,这三种甘草均是具有相当高价值的中药材品种,且具有较好的地方传统和药用历史价值。

根据内蒙古生产实践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呼和浩特市巴盟及包头市阿拉善、察哈尔右翼左旗牧区,这几个地区出产的甘草品质较高,具有十分有效药用价值[2]。

甘草因性味苦涩而得名,远在原始社会东周及战国两汉南北朝时期,就曾记载,人们用生甘草汁入药来治病强身的最早确切应用实例,距今也已经有了将近2500多年[3]。

远在我国的晋代时期及两汉以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的中医药祖先们就已经有人发现并记载了,甘草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强身的一味良药,可以被称誉之为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的中药。

东汉建安末年南北朝时期,中医第一部实用之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上就曾首次明确提出把中药甘草列为一种滋补上品[4]。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

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研究一、内容综述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在中医药中广泛使用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对甘草研究的深入,其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及评判指标体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方面,科研人员主要关注甘草中的化学成分。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等。

这些成分不仅是甘草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同时也是评价甘草道地性的重要指标。

不同产地甘草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甘草道地性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甘草道地性的评判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包括性状观察、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等多个方面。

性状观察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通过对甘草的外观、质地、颜色等进行详细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道地性。

化学成分分析则是通过仪器手段对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

药理活性评价则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观察甘草不同组分对疾病模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价其道地性。

目前对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和评判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甘草道地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现有的评判指标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指标主观性较强,制约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索甘草道地性的物质基础,建立更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判指标体系,为甘草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1. 甘草的背景与重要性甘草,学名Glycyrrhiza glab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暖和亚热带地区。

即我们常见的“甘草”,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甘草常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用以和中益气、止咳化痰、解毒及缓急止痛等。

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等。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香料百科丨甘草

香料百科丨甘草

香料百科丨甘草
1甘草简介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毛,花紫色,荚果褐色。

干甘草是甘草树根,切片后为中药材,俗谚有“甘草和百药”之说。

甘草性温,味甘甜,常与其他香料配合,如“美味熏香鸡”,使用甘草与八角、桂皮、川椒等作为配料。

2甘草原产地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朔州野生为主。

人工种植甘草主产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

3甘草的功效:从食疗上说,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心悸气短,脏躁证,腹痛泻痢,四肢挛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小便淋痛,痈疮肿毒等症状均有疗效。

4甘草的作用: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和味、解腻、增甜、增香的作用。

5甘草的选用:甘草应选色泽金黄,香气浓郁,质干个大,回味略甜,无杂质的为佳。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研究综述中国药科大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1.概述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

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

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

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2.化学成分研究2.1化学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

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机理以及临床运用。

介绍甘草近些年在抗病毒,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甘草酸肿瘤
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 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西医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甘草(GL)最早的国家。

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分离提取方法,药理药效,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索类,l8种氮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索和多种有机酸等[【2】.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很广泛。

本文就对干草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2 化学成分
1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钠、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l8口一甘草次酸。

另含24一羟基甘草次酸,3B一羟基齐墩果烷一ll,l3(18)一二烯一3O一酸,36-羟基齐墩果烷一9(11),12(13)一二烯一30酸及游离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

尚含黄酮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

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苷,以及鼠李糖异甘草苷,甘草利酮,芒果黄花索,5—0一甲基芒果黄花索等。

此外,含苦味质,树脂,香豆索化合物和葡聚糖等。

又从陕北甘草中分得甘草苯并呋喃,口一谷甾醇,芒丙花索。

2光果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索l0~l4%,除分离得到甘草酸,甘草次酸外,尚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萜醇,甘草内酯去氧甘草内酯及异甘草内酯等。

另含有黄酮苷类化合物: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异甘草呋喃糖甙,光果甘草苷.光果甘草苷元,异光果甘草苷,异光果甘草苷元,甘草黄酮A,甘草查耳酮A及甘草查耳酮B。

此外。

尚含7一甲氧基香豆索,伞形花内酯.阿魏酸。

门冬酰胺及甘露醇等。

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甘草次酸及其盐,多种黄酮化合物。

如山奈索,紫云荚苷,异牡荆索。

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元,芫花索等;有报道光果甘草尚分离得到光果甘草宁索,松属索和李属异黄酮。

3甘草中含有甘草酸(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黄酮、生物碱等,其中,甘草酸是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解毒、保肝等作用。

1分子甘草酸水解后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3药理作用
抗病毒作用
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

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

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

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

艾滋病
病毒HIV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实验证明GA可明显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1.23 mg·ml-1浓度下即可对HIV增殖抑制率达到50%,但抑制HIV感染的有效浓度高,范围狭窄,若要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须持续大量给药 .GA临床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已收到一定效果,虽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甘草已被称为战胜AIDS病的“仙草”【3】GA 以其显著的抗病毒效果,将在抗病毒的临床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抗肿瘤作用甘草甜素(GL)对黄曲霉素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GL在抑制DEN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DEN损伤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GL使DNA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DEN的致癌性,同时GL还可使肝癌前病变r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GL还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GL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甙(MGGR),其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

体外人体肿瘤实验证明,GL,18a-甘草次酸.(18a-GA) 和甘草次酸.(18a-GA)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G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现18a-GA相似。

GL和18a-GA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的不同形成来源有关,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类似五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4】.我国学者傅乃武等报道了1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3种三萜类化物对4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5】.
抗炎症及抗过敏作用
甘草甜索具有保泰松与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甘草次酸盐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静脉注射甘草甜索,可明显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甘草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分泌。

使痰易于咳出。

呈现祛痰镇咳作用。

【6】对大鼠棉球性肉芽肿、甲醛性足肿胀、角叉莱胶性关节炎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

甘草甜素能明显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和慢反应物质对兔离体回肠和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
4其他药理作用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老年性疾病,如腰背痛,腰椎压迫性和疲劳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给予甘草附子汤有较好疗效。

因疼痛而卧床不能翻身,服用甘草附子汤数日后可自行或借助于外力活动,2周左右疼痛消失,多数病例可简单料理日常生活。

同西医疗程(3~5周)相比,可缩短治疗时间,且效果良好。

心血管方面作用
GA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过动物模型证实,灌胃给予GA,对实验性小鼠、大鼠血脂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家鸽血清胆固醇升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离体及在体研究表明:GA可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潜伏期,减少室颤率,增加哇巴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阈值,推测GA可能具有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其对L型钙通道电流(IL)的影响,对探讨GA对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机制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指导。

【8】
止咳平喘作用
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其胆碱盐皮下注射或氢琥珀酸双胆碱盐口服,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大剂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1)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对5一羟色胺等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小结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甘草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9】。

因此,国内外对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源开发方面。

开发甘草新的药用部位,提取甘草新的有效成分及药理药效研究,使之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扩展,由传统应用向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抗寄生虫、抗癌、抗病毒等新领域拓展但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研究仍是今后的重点。

甘草毒性小,副作用少,应加强对其从药源开发到临床应用的一系列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

此外.用于治疗HIV/AIDS的中药复方如理中汤【10】“中研”系列、“艾泰定”等,都含有中药甘草。

在拮抗HIV病毒增殖、恢复和增强免疫功能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11】。

综上所述.中药甘草在抗病毒、调节免疫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大有开发前景的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中药【12】。

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甘草及其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甘草的研究一步步走向成熟.但由于甘草化学成分和复方药味间的作用不明确,因此,应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从微观上进行研究【13】。

参考文献
【1】赵越.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8-370 【2】惠寿年,等、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1999,30(4):313~315
【3】史桂兰,胡志浩.甘草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1,13(1):10-12.
【4】严瑞琪,黄小延,李俊丽,等. 甘草甜素抑制致癌过程中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J]. 癌症,1995;14(4)245-248
【5】傅乃武,刘朝阳,张如意,等. 甘草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中药理与临床1994,5,26’2
【6】李仪奎,刘青云,沈映君,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9
【7】朱任之.甘草次酸钠口服给药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6.1z(6): 121—123.
【8】仰礼真,姚望,祁小燕,等.甘草次酸对豚鼠心室肌单个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61-163.
【9】吴蓬,药事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9.
【10】王健.许建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前景[J].武警医学,2003,14(i0):285-288
【11】黄正明.崔祝梅.中药药理[M].兰州:甘肃科学投术出版社.1990.214 【12】王访.苏耀海.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2.1 3(5)l 304
【13】硅一按.中药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