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综述

合集下载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

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

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

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

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

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

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与中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相信天然植物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全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加。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含甘草酸、甘草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珍贵中药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紧对甘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甘草多糖;含量测定一、甘草的本草学研究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属豆科草本植物,在古代是一味特别重要的民间常用中药,又被称为美草、蜜草、路草、粉草、甜草等称呼,其主要药用部分都是直接取植株的全部地下部分,比如嫩茎根叶及部分肉质根茎。

我们根据科学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甘草科属的本科植物约有20种,其中中国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又称念珠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云南甘草共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被收入记载的甘草中药材有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3种,这三种甘草均是具有相当高价值的中药材品种,且具有较好的地方传统和药用历史价值。

根据内蒙古生产实践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呼和浩特市巴盟及包头市阿拉善、察哈尔右翼左旗牧区,这几个地区出产的甘草品质较高,具有十分有效药用价值[2]。

甘草因性味苦涩而得名,远在原始社会东周及战国两汉南北朝时期,就曾记载,人们用生甘草汁入药来治病强身的最早确切应用实例,距今也已经有了将近2500多年[3]。

远在我国的晋代时期及两汉以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的中医药祖先们就已经有人发现并记载了,甘草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强身的一味良药,可以被称誉之为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的中药。

东汉建安末年南北朝时期,中医第一部实用之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上就曾首次明确提出把中药甘草列为一种滋补上品[4]。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

中药材介绍甘草甘草,学名为甘草酸草,属于豆科植物的一种。

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在中医药学中应用广泛。

甘草有多种功效,包括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养心安神、消炎等。

在本文中,将对甘草的产地、药用部位、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地甘草是我国的特产药材,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其中,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是甘草的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草的生长,因此甘草的品质也非常优良。

二、药用部位甘草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其根和根茎。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甘草的根茎制成药材进行使用。

这些根茎可以鲜用、鲜炙用或炙干用,具有不同的功效和用途。

三、药理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甘草酸、甘草苷和甘草皂苷。

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许多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平衡药性的能力,可以调和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

此外,甘草还具有解毒、消炎、止咳平喘、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由于甘草的药理作用,甘草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甘草的几个主要临床应用。

1. 解毒作用:甘草具有排毒作用,可以中和多种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因此,在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情况下,甘草被用作解毒药物。

2. 缓解咳嗽症状:甘草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对于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常见的甘草制剂包括川贝枇杷膏、甘草冰糖炖梨等。

3. 抗炎作用:甘草含有甘草酸和甘草皂苷,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因此,甘草被广泛用于消炎药物中,如一些皮肤炎症的治疗药物。

4. 养心安神:甘草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平抑情绪,缓解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症状。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临床应用。

无论是调和药性、解毒、止咳平喘,还是养心安神、消炎等方面,甘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珍贵的中药材,造福人类的健康。

甘草综述1

甘草综述1

甘草综述1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甘草不仅具有镇咳、抗炎、抗溃疡、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抗艾滋病等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

甘草入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金疮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现对有关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1.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根据文献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属中分离得到61种三萜类化合物,包括苷元45个、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其苷元均为3β-羟基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的衍生物;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酸或D-葡萄糖。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glcyrrhizin),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glcyrrhizin- acid),由于有甜味,又称为甘草甜素,甘草皂苷一直被认为是甘草中最重要的三萜类化合物[3]。

2010版《中国药典》也把甘草酸的量作为评价甘草药材及其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甘草皂苷是由甘元18-β-甘草次酸及两分子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甘草皂苷水解后可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

刘育辰等[4]人在甘草化学成分研究中运用醇提得到甘草浸膏后运用现代的分离鉴定技术,鉴定得到甘草酸、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33个化合物。

张慧[5]在对乌拉尔甘草成分进行研究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理化鉴别,确定其结构为3β-D-glucuronnopyranosyl-(1→2)-β-D-glu-curonnopyranosy1]-22β-aeetoxy-30-aldehyde(s3),并命名为22β-乙酰基甘草醛。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总结甘草范文

总结甘草范文

总结甘草甘草,又称为甘草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主要生长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甘草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本文将对甘草的来源、药理作用和应用进行总结。

来源甘草的主要来源是甘草植物,科学名称为甘草(Glycyrrhiza),属于豆科植物。

甘草植物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区,例如山坡、河岸和草地等。

甘草的根部是其药用部位,其外观呈棕黑色,具有弯曲的形状。

中国是甘草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有着悠久的甘草种植历史。

甘草主要产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等地区。

此外,日本和韩国也有一定数量的甘草生产。

这些产地的甘草具有高质量和特殊的药用功效。

药理作用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抗炎作用甘草含有多种抗炎成分,如甘草酸等。

这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甘草还能促进炎症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愈合过程。

抗菌作用甘草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它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阻断其代谢途径来发挥抗菌作用。

这使得甘草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效果。

抗病毒作用甘草对多种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

它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带来的伤害。

这使得甘草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热镇痛作用甘草还可以发挥解热镇痛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和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发热和疼痛症状。

这使得甘草在退烧和缓解疼痛方面有一定的功效。

应用甘草在中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甘草在一些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咳嗽和咽喉痛甘草有镇咳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咳嗽和咽喉痛。

一般可以将甘草用于煎剂或冲剂中,或者直接嚼食甘草片剂。

消化不良甘草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胃液和胆汁分泌,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可以将甘草用于煎剂或冲剂中,或者使用甘草提取物。

病毒感染甘草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现今我国商品甘草通常按主产区分东甘草、西甘草和新疆甘草3类。

新疆甘草,又称原料草。

原植物种类多,几乎包括国产甘草全部种类,其中以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为最重要。

该地区是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农垦业发展兴起的重要商品甘草基地。

该地区产甘草药材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因产地生长条件复杂,品种多而变化大,不少药材外皮呈灰棕色,质脆、筋多,但药材价格便宜。

新疆甘草,乌拉尔甘草从新疆北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向东、向南,经河西走廊、鄂尔多斯高原一直延伸到东北科尔沁草原,向南进人青海高原。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在新疆南疆,东线可达甘肃河西走廊,再往东很少。

北疆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低,湿度大,缺少胀果甘草所需要的干燥度和光热,分布极少。

光果甘草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坡水源较充足的地方。

西甘草,原植物种为乌拉尔甘草。

在人烟稀少地区常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群落。

该地区现为我国甘草的分布中心,甘草药材质量好,多数商品皮色红、粉性足、甘草酸含量高。

其中尤以内蒙古杭锦旗、鄂托克前旗(历史上“梁外甘草”的主产地),宁夏的灵盐台地(历史上“西正甘草”的主产地)所产最具代表性。

东甘草,又称东北甘草。

原植物种为乌拉尔甘草,以乾安、通榆所产的甘草品质为佳。

历史上该地区曾是甘草的主产区之一,但近几十年来,资源破坏严重,产量急剧下降。

近年来在经济利益和资源需求增加的驱动下,我国野生甘草资源遭到无节制的采挖,资源总量和质量逐渐下降。

目前全国甘草的主产地也由东向西转移。

我国甘草20世纪50年代的资源蕴藏量大约25亿kg,1983年普查蕴藏量减少到15亿kg。

20世纪90年代末与50年代相比,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甘草面积减少了70%以上,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减少了50%以上。

乌拉尔甘草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和辽宁等省市几乎绝迹。

我国各地分布的野生甘草的储量也在急剧下降,新疆生长中等以上的样方根及根茎的鲜重平均为1.61kg/m2,其次是内蒙古西部、宁夏和甘肃,平均0.42kg/m2,内蒙古东部、吉林和黑龙江最少,平均为0.08kg/m2。

现有蕴藏量一般不足五、六十年代的一半,有些地区达不到30%。

专家预测,甘草资源在东北地区已近枯竭,在华北地区2~3年内将达到濒危,在西北地区4~5年内将达到濒危等级[5]。

滥挖甘草等固沙植物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大面积草场沙化,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沙化日益严重,使我国沙尘暴频发而且愈演愈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6],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7],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但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仍不能很好地遏制民间对甘草掠夺性采挖的狂潮。

1.2 造成甘草现状的原因分析1.2.1环境破坏近年来,由于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其中开荒造田是使甘草分布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在新疆,仅解放后的30年间,在开荒造田中就减少甘草资源约70万hm2。

其次,随着农业开发规模扩大,水利建设发展,沿河筑坝,引水灌田,截流贮水,修渠防渗,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流下游断水,湖泊干涸,也使原生甘草失去生存条件而大面积地枯死[8]。

1.2.2国内需求量增长,出口量居高不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健意识随之增强,医药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主流,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药更受消费者青睐[9],而中医药临床中甘草的使用量是惊人的,从国内市场看,甘草每年成交量在7 000万kg左右,而且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生产量。

由于货源不足,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4]。

甘草也是现代制药工业重要的原料之一,还有其他非医药行业如卷烟、食品、化工、畜牧等领域对甘草的开发利用也使甘草的需求居高不下。

近年来,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

2000年,甘草价格为4~5元(每kg 价,下同),2003年为6~7元,2005年为8~11元,并保持强劲上升势态。

甘草行情上涨,暴露了需求危机。

也从侧面反映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象[10]。

甘草用途广泛,但世界上可供出口的国家不多,原为甘草出口地的中东地区由于近年战争纷争不断,干扰了甘草的产出,一些发达的有资源的国家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甘草的需求也以进口为主[11]。

而甘草是我国大宗出口药材,目前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使用的大量甘草都从我国进口。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国内药用量的增长和对外出口数量的逐年大幅度增加,造成甘草采挖量不断迅速上升[10]。

1.2.3生态保护教育缺乏甘草的主要采挖者多数为农民或者牧民,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保护教育尚未普及,所以农民或者牧民们认为甘草资源是无限的、野生无主的,可以随意采挖。

另外,药商为了逐利,对野生甘草资源的挖掘推波助澜,高价争购继续诱发乱采滥挖的狂潮[12];另外,在我国的医药教育领域,对甘草等濒危动植物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识教育是不够的[13]。

2 药理作用2.1抗病毒作用病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严重地甚至能夺取生命。

经过药理学研究,GA作为甘草中的主要抗病毒有效化学成分,抗病毒作用显著。

GA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及坏死,减轻肝细胞间质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值得重视与推广的药物。

8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GA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曾引起轰动。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毒增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实验证明GA可明显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1.23 mg·ml-1浓度下即可对HIV增殖抑制率达到50%,但抑制HIV感染的有效浓度高,范围狭窄,若要维持其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须持续大量给药 .GA临床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已收到一定效果,虽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甘草已被称为战胜AIDS病的“仙草”[17]。

GA 以其显著的抗病毒效果,将在抗病毒的临床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抗肿瘤作用体内外抗肿瘤药理模型的研究中, GA对不同肿瘤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作用,通过致细胞变异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细胞毒作用。

GA的抗肿瘤药理作用是多样的,Chung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得出的构效关系结论为进一步以GA前体结构开发新药物提供了思路:①GA能减灭细胞癌变刺激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14等)活化,酶学测定,通过抑制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1A1)活性减少前致癌物的活化,GA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可对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及丙烯基甲酸盐等化学物质所致肝细胞癌变性损伤。

②GA在体内可被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成为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前者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细胞毒活性,后者可与毒物结合而增强解毒功能,使其迅速从尿中排出而降低致癌性有关。

③GA有抑制肿瘤细胞生成的作用,很可能是变异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进而限制肿瘤细胞的增长。

④GA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拮抗肝糖原的蓄积作用,加快毒物和致癌物的排泄[14-16]。

2.3 免疫调节作用GA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是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可增强Mψ吞噬功能,消除抑制性Mψ的抑制活性,还可选择性地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小鼠免疫系统腹膜内使用GA后白细胞总数(WBC)计量增加了5倍。

当使用熊果酸、齐墩果酸等药物对动物治疗时最大白细胞总数只能持续6天,而使用GA对动物治疗时最大白细胞数可持续9天以上。

熊果酸、齐墩果酸对动物使用后WBC总数的百分增加量分别为91.48±4.6%,135.75±6.4%,而使用GA后WBC总数增加量为114.9±18%。

骨髓细胞和α酯酶阳性细胞在用GA后也有增加,GA与抗原作用可增加脾内特异性抗体滴度和空斑形成细胞,显著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以上结果表明GA等对机体的免疫调节活性有影响。

2.4 抗血清作用近年专家们又发现GA中可以治疗血液疾病的物质,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

GA可显著性减少妇女血液中睾酮的含量,口服GA后,血清中的睾酮浓度减少,其机制是干扰促成睾酮向雄烯二酮转变的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活性,且这种增强呈显著的递进式[18]。

在治疗哈斯氏疾病时,GA可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的增加,但其抗血清的作用仍不容小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