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北大、清华两校均风景如画,但各有风格,北大古雅,文物古迹众多;清华幽美,上世纪处建的一些建筑十分有名。
两校的人文气息算得上中国之最。
北京大学去过北大的人,都会被北大百年盛典的大讲堂,蕴涵古典美的图书馆,洋溢历史风采的校园,还有博雅塔和未名湖的清澈湖水中的塔影所迷醉,愿意再用十年的寒窗苦读换取到这里度过四年的难忘经历。
(清华北大励志名校游)北大西门违反传统的朝向站在北大西门前,映入眼帘的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因此又称为校友门。
校门左右两侧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使得校门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神采奕奕。
北方城市讲究面南背北,按此理论,南门应该是北大的正门。
但是北大却突破了这一传统,而是在建校之初就把西校门作为了主门,这是由当初主持燕园规划的美国人墨菲确定的。
墨菲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古塔得到灵感,认为学校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古塔,主校门位于主轴线上。
这样,他就一反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习惯,将主校门以及校门内的办公楼朝西放置。
振兴中华碑由1980级学生捐赠。
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先输两局,奋起直追,扳回3局,终以3比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4000多名学生自发组织游行。
中华正在振兴,祖国正在崛起。
中华体育健儿近日连连为祖国争光,他们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和高超技艺多么激动人心啊!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学生的喊声。
勺园比北大更长的历史进入西门正前方便是校友桥,白色石桥是精心雕镂的,小桥弯弯,桥下清水中的红鱼纵横游弋,甚是吸引人。
登桥南望,是荷塘倒影下的翠壁回廊,那就是勺园了。
北大清华参观旅游

北大清华参观旅游
北大XX参观旅游
北大XX参观旅游
走进北大,一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北大是所有学生的梦想天堂,可以使自己的未来更加辉煌,使生命之书添上光辉的一笔.(北大XX参观旅游)
终于,我来到了北大,看到了这所我梦寐以求得大学,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看到了北大的校门,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XX大学原名X师大学堂,是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19XX年5月改名为XX大学,蔡元培先生任北大任校长,XXXX年4月,XX大学和XX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XX大学,XX大学始终保持着,爱国,进步,XX,的传统,这里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已有四人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12人已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通过了这些对XX大学的了解,我为XX大学骄傲,为祖国自豪.XX大学的图书馆,这座建筑隐约透着一种迷人的古典气息,这所图书馆是全亚洲最大的图书馆,X书最多的图书馆,约有五千多册图书,在这书的海洋中,我们是快乐的,生活是充实的,知识是丰富的,这也是XX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XX大学主体所在地——XX园,地处XX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X县(市)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X 年间改名为XX园.
1 / 1。
北大清华旅游详细攻略

北大清华游暑假学生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暑假励志游学快速报名!主办:北大清华凯旋游学中心(长期接待团体、个人北大清华游学)预约电话:010-5846-4563(认准网站预约电话,谨防假冒)主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内参观游学和状元学习艺术讲座。
暑假快要到了,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又开始围绕“学生”这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打起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游概念。
虽然今年暑假旅游比往年增长明显,旅行社的生意也提前火爆,但旅行社的生意增长却不是特别大,利润也远没有以前那么高。
根据记者观察,今年旅行社围绕暑假游推出的策略还是老一套,并没有多少新意。
许多学生及其家长们也都表示,他们希望旅行社暑假旅游服务能够有所创新。
暑假游提前火爆利润不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利用假期游山玩水、增长知识的传统由来已久。
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出游欲望更加强烈。
参加旅行社暑假旅游,亲身感受寓学于游的快乐,成为近两年暑假里孩子与父母的热门选择。
今年暑期学生旅游更是提前火爆。
据广州“广之旅”的24小时电话中心统计,今年高考后咨询暑假旅游的电话猛增了40%,除了高考学子忙着旅游放松,还有家长打来帮孩子咨询旅游线路的。
目前其他年级学生们虽然还没放假,但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过一个轻松又有意义的暑假而着手准备了。
在线路选择上,国内少年团、出境修学游、亲子团都是最受欢迎的产品。
据了解,今年英语游依然占据了修学游的半壁江山。
此外,因为杨利伟热起来的太空游、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红色之旅”亲子团也抢占了较大份额的市场。
“广东铁青”负责人表示,这两年暑假旅游市场一年比一年见好,暑假出游的“主力军”依然是庞大的师生大军及家长带孩子出游的合家旅游,各大旅行社正紧张筹划着如何在老师和学生身上“淘金”。
但是记者了解到,虽然出游人数越来越多,但旅行社的生意增长却不是特别大,利润也远没有以前那么高。
暑假游只是成人游“翻版”虽然暑假旅游火爆,但是许多家长以及业内人士都感觉今年的暑假旅游产品并没有多少创新。
初二游记:感受清北魅力,放飞成才梦想

三一文库()初二游记
感受清北魅力,放飞成才梦想
当火车缓缓向前开去,我的夏令营
也随之拉开了帷幕。
在脑海里想象着辅导员的
模样,是美丽的清华学姐,还是帅气的北大学哥?就这样我进入了梦乡……
本以为北大清华的学哥学姐都像书呆
子一样,可是我们的辅导员却是一个活泼爱笑
的北大学哥。
他带我们游览了许多北京的风景
名胜。
终于来到了第四天,我们走进了清华园。
开营仪式上,我聆听了两位清华博士
的报告。
从他们的经历中我感受到了清北魅力,会让一个人不顾一切的为之奋斗。
我从他们身
上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例如:总结知识点、
与朋友分享学习心得、学会自信等等。
我和同
学们也认真的记在了营员手册上,我相信在以
后的学习之路上,我可以用到他们。
我看着清华大门上那四个大字——“
清华大学”,仿佛遥不可及。
美丽的水木清华、
庄严的清华学堂使我不舍离开。
走出清华,来
到北大。
一进北大大门,一座又大又漂亮的建
20 × 20。
清华北大研学游后感

清华北大研学游后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研学游的背景与目的
2.研学游的过程与体验
3.研学游的收获与感悟
4.总结与展望
正文
【1.研学游的背景与目的】
清华北大研学游,顾名思义,是一次以我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目的地的学习旅行。
这次活动的背景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两所名校的学术氛围、教育资源以及发展历程,从而激发他们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望和追求。
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参与者对于名校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求学之路树立目标和方向。
【2.研学游的过程与体验】
在研学游的过程中,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园,感受到了这两所名校的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
在清华大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荷塘月色、严谨的实验室以及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体验了该校在理工科领域的卓越实力。
而在北京大学,我们则领略了古典的校园建筑、丰富的人文学科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
此外,我们还参加了名校师生的讲座和交流活动,了解到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和对于未来的规划。
【3.研学游的收获与感悟】
通过这次研学游,我们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为未来的求学之路拓宽了视野。
其次,我们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龄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学习方法和生活
态度。
最后,这次活动激发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未来的信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4.总结与展望】
清华北大研学游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让我们对于优质高等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游记】北京游记作文600字 清华北大夏令营之行

【游记】北京游记作文600字清华北大夏令营之行我去了清华北大的夏令营,感受到了这两所名校的独特魅力。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清华大学。
一进入校园,就被那壮观的环境所吸引。
清华大学的校园占地面积宽广,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清华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交融在一起的美丽景象,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校园内逛街走廊的时候,我发现,清华大学的学生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校园内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努力学习的身影。
走进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我们参观了那里先进的实验室,观看了工作中的学生们。
在实验室里,他们穿着白大褂,认真的做着实验和研究,让我对清华大学的研究水平及其重视的科学研究印象深刻。
第二天,我们拜访了北京大学。
相比清华大学的壮观,北京大学的文化氛围更为深厚。
树木葱茏,灯火辉煌。
大学的氛围和校风更是令人感受到历史悠久和宏伟的人文建筑。
在参观北京大学时,了解到了北京大学各个学院的学科特色。
例如,学院,哲学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都以自己的学科为主。
在学院的区域内,我们和老师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在北京大学的外语语言学习区,我们亲身体验了外语语言的学习体验。
在这个学习区,他们提供了不同语种的学习方式,使大家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各个语言的发音和语法。
通过这次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观察到了这两个学校的学风特点和教育方针。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印象深刻地了解到,两个大学都是非常优秀、出色和卓越的校园。
超凡的氛围和精英文化,时刻激励着所有学生奋发学习和向上努力。
在这样的交流中,学习了新知识,体验了新的环境,结交了新的朋友。
此行让我明白,青春即将离去,但学习的路程却不会停止,我们仍需努力!。
北大清华励志名校游

北大清华励志名校游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北京大学图书馆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
到2009 年底,总、分馆共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总馆近700万册。
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
是亚洲高等院校最大的图书馆,中国第二大图书馆。
邓小平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大清华励志名校游)历史:前身1902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8年迁到红楼一层(馆主任:李大钊,阅览室管理员:毛泽东)。
1952与燕大合并,迁入如今北大档案馆,并收藏了燕大许多珍贵善本书。
原图书馆(建于1974年)采用灰色清水砖墙,由于当时历史经济等原因,它体型宏大但稍显简陋,是典型的现代方盒子建筑,与未名湖区的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1996年扩建主要是为了弥补这种失误(“镶牙”工程)。
设计者是主持清华园图书馆扩建的关肇邺院士。
他大胆地使用了大屋顶形式,主楼采用歇山顶,既非唐风,也非宋式清式,斗拱似有却不完整,拱间用古老的人字却是非常地夸大。
南北配楼采用攒尖顶,无光带釉的屋瓦,檐下用简化的斗拱组合,灰色调,使用玻璃和铝合金等颇具现代质感的材料,确实是用仿古建筑表现时代精神的佳构。
它的精彩之处还来自两侧直上三层的过山游廊与两翼伸出的攒尖顶方形配楼,从而巧妙地将新楼旧楼连成整体,在建筑体量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办公楼,外文楼,化学北楼,大银杏办公楼前的这株巨大的银杏,位于西门右望,办公楼前的右华表处,已有了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也修建了护栏。
参观清北校园的作文

参观清北校园的作文
清华、北大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对这两所名校充满了向往。
现在,我终于有幸能够亲临这两座学府,亲眼目睹她们的风采。
我们的第一站是清华,第二站北大!
在前往清华的路上,我满脑子都是对她的幻想。
我想着清华的校门一定会宏伟壮观,校内的建筑应该也是别具一格的。
但当我们走进校门时,我有些失望,因为清华的校门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宏伟(我们只看到了二校门)。
然而,一到清华园,我便被眼前的景色惊艳到了。
尤其是来到近春园的荷塘时,我眼前一亮!盛夏时节,荷花盛开,湖面铺满了水浮莲,荷叶随风摇曳。
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我沉醉于美景之中,但时间不等人,我们不得不继续前行。
接下来参观了雕塑《悟》,这个雕塑由人脸、书籍、数字1和0等元素组成,颇有一番意境。
之后,我们游览了几个地方,不一一赘述。
来到北大,我被古朴的校门深深吸引,仿佛里面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我,告诉我要努力考上北大。
参观了未名湖畔,湖畔边有一座塔,与湖水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色。
湖的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是湖心岛,由桥与北相通,传说中湖心岛上的石舫也是和珅十大罪证之一。
靠近湖边,我可以感受到湖水静静地闪烁着美丽的光
泽,仿佛在诉说着北大的故事。
时间飞逝,该向这两所名校说再见了。
从今往后,我会紧紧咬紧牙关,努力向前,争取考上清华、北大。
这次的参观之旅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00多年来,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大西门
古朴秀丽的北大西门建于1926年,是北大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也是各地游客的心中的圣地,节假日留影者人流如织。
大门内高约8米的一对华表已有300多年历史,原置圆明园的皇家祖祠安佑宫,和华表曾同属圆明园的,还有西门内办公楼前装饰的石麒麟,石料坚实,刻工细腻,至今线条、纹样仍然流畅清晰。
北京大学图书馆
顺着西门沿中轴线一直向东走,未名湖南岸迎面向你扑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藏书仅次于国家图书馆的北京大学图书馆。
李大钊曾任这里的馆长,如今,李大钊、胡适等教师的厚厚笔记已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述说着北大百年的深厚的思想和文化积淀。
翻尾石鱼
在石舫旁边近岸水中时隐时现的翻尾石鱼,也是圆明园长春园前大喷水池的遗物。
世纪劫难后,圆明园珍贵文物流失殆尽,翻尾石鱼也被拍卖。
燕京大学1930年学生毕业时,将石鱼买来送给母校做纪念。
从此,石鱼便在未名湖安家。
如果你在夕阳西沉时在未名湖畔静坐,会听到读书声、历史的沉吟声和你的遐想相互应答,意境单纯而恒久。
鸣鹤园
同样为淑春园一部分的鸣鹤园毁于民国初期,仅余掩映于德斋北部土山之中的翼然亭。
据说乾隆曾登亭赋诗,并曰:“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景色。
”但你现在登亭,“岚翠”、“野绿”的景象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北大东门附近逸夫楼、北京大学体育馆凌空飞翔般伸展的新翼,仿佛是从北京大学古典沧桑的身体上新生的枝叶和花朵。
夜色降临,北京大学图书馆和舞厅一样灯火通明,各教室里总有学生发表着思想或正统或另类的演说。
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个让年轻人“炫”的学校,成为一个成人的勤奋自律和少年的勇敢率性完美融合的地方,这,就是北京大学历经百年风雨仍无可替代的王者风范。
(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清华大学(Tsinghai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
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
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
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
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
近春园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
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
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
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 (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
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
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
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
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
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
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
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
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
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
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
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
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
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
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
"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甲所、丙所及园林
从二校门、日晷等景点稍往西走几步,仅一座小山相隔,风物却与前大不相同。
面前豁然开朗,一片美轮美奂的园林顿时迎面呈现,让人仿佛觉得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只见银杏、珙桐、法桐、松柏、核桃树连同那些不知名的许多树种和花草连绵起伏,阳光斜斜地穿过枝叶,静静地洒在这片园子里,洒在专心致志做瑜伽的少女身上,洒在锻炼身体的银发老者身上,洒在蹦跳着的小松鼠身上……这里便是甲所和丙所所在。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
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草木山冈、溪流环绕、环境幽雅。
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
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据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
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
1909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
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
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东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
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
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但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
(北大清华学生励志参观校园游)
清华学校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
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学生在校学习8年,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
1925年,清华设立了新制大学部,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并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1928年8月,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
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元、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