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目标20世纪西方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外国文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2.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些基本思潮、基本流派、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沟通中西文学的能力,从宏观视野和横向角度来总览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相互影响。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球化的视域、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评价和分析20世纪西方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理清和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20世纪西方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影响有所认识和了解。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涉及到20世纪许多的哲学思潮,要求学生在学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资料阅读。
2.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深入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3.在具体问题的讲述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带领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创作理论、创作特征的阐释和重点作品的分析解读。
20世纪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与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的关系。
AAA20世纪俄苏文学

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文学趋势是多元化,各种思 潮、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争奇斗妍, 并存发展。
这30多年间影响较大的作品有鲍·帕 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长篇小 说《日瓦戈医生》(1957),肖洛霍 夫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又译 《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 鲍·瓦西里耶夫(1924—)的中篇小 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 艾特玛托夫(1928—)的长篇小说 《一日长于百年》(1980)等。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则是主 人公1884年秋至1888 年在喀山时期的生活 印象与感受的艺术记 录,描写了各阶层人 物的众生相。
自传体三部曲的批判意义
三部曲以主人公阿辽 沙的经历为基本线索 对国民愚昧特征的揭 露,差不多覆盖了俄 罗斯社会各阶层。
作家多次指出这是一 种“俄罗斯式的愚 昧”,是将它作为整 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 点之一来认识的。
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 的《铁流》(1924)和法捷耶 夫的《毁灭》(1927)是较早 描写国内战争、正面歌颂革命 英雄人物的两部代表作品,其 中后一部作品显示出作者杰出 的心理分析才能。
叶·扎米亚京(1884—1937) 的日记体幻想小说《我们》 (1924),运用象征、荒诞、 幻觉、梦境、意识流等艺术手 段,表达了反对过于强调集中 统一、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意 向。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
高尔基是20世纪世界文学 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 一。
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 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 3月28日出生。
幼年丧父,仅上过两年小 学,依靠刻苦自学和在社 会“大学”中学习而获得 丰富的知识,为日后的创 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十世纪俄苏现实主义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俄罗斯文学在满载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丰硕成果跨人20世纪之后,经历了100年的风云变幻。
新世纪之初,无产阶级文学兴起,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流派流行一时。
20年代,现代主义销声匿迹,苏联文学迅速崛起。
这股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作家纷纷离开祖国,侨居西方各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构成境外的俄罗斯文学。
在大半个世纪里,境外文学受到境内文学排斥,不能见容于俄罗斯本土;80年代中期,境外文学“回归”成了热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风行。
最后10年,进人了多元并存而重视传统的时代。
一.19世纪末一1920年的俄苏文学概况在 19世纪末到 20世纪的前 20年的俄国,工人阶级迅速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形成并日益深人人心,越来越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
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呈繁荣昌盛景象。
诗坛上的主导倾向是探索和创新,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成了时尚,它们对刚产生的无产阶级诗歌、新农民诗歌和传统诗歌,还有后来在苏维埃时期出现的诗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19世纪以普希金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的主要特色。
俄国象征主义的产生直接来自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流派以1894年3月勃留索夫等人出版《俄国象征主义者》的第一本为诞生的标志。
世纪初的10年是它的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有巴尔蒙特(1867—1942)、勃留索夫(1873—1924)、吉皮乌斯(1869-1945)、索洛古勃(1863—1927)、安年斯基(1855-1909)、勃洛克(1880一1921)、安德列·别雷(1880-1934)和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1866-1949)等。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六、美国文学
1、厄普顿· 辛克莱:“揭发黑幕”小说《屠场》 2、刘易斯:(193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奖作家)成名作《大 街》 3、艾· 巴· 辛格:以犹太社会生活为题材,浓烈的犹太文化气息;《卢布林的魔术师》 1978年获诺奖。 “犹太小说”20世纪美国一批出色的犹太作家作品,作品主题和艺术特征上呈现出多 样性,代表作品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 4、阿瑟· 密勒:著名剧作家;《推销员之死》 5、斯坦贝克(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愤怒的葡萄》 6、欧· 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西方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美国的莫泊桑” 《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巧于构思,情节曲折的“欧· 亨利”笔法。 7、杰克· 伦敦(“美国的高尔基”) “北方故事”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长篇小说《马丁· 伊登》自传性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 8、赛珍珠:第一部长篇小说《东方· 西风》,被誉为“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 小说”。 翻译中国文学著作《水浒传》,易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9、德莱塞: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 “什么都缺,唯有不缺天才。”门肯 “人间悲剧”系列:《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 《巨人》《斯多噶》)、《“天才”》、《美国的悲剧》
二、代表作《母亲》“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一)人物形象: 1、巴威尔: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和 成长的过程、体现无产阶级革命者优秀品质;性格发展:普通的旧时代青年工人—— 觉醒的无产阶级战士——工运领导者——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 2、尼洛夫娜:性格发展:愚昧软弱的家庭妇女——觉醒的工人母亲——坚强的职业革 命家 (二)艺术特色: 1、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结合革命发展、群众觉醒塑造主人公形象;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2、语言丰富多彩,色调鲜明、叙事中交织着哲理性与抒情性语言。 3、善于写群体活动大场面。 小说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20世纪俄苏文学概述

风在游荡,雪在飘摆, 十二个人列队走了过来。
步枪上系着黑皮带, 四下里——火光排排。 嘴里叼着烟卷,帽子皱 成一团, 就差后背上贴一张“方 块尖”。
自由啦,自由啦, 哎哈,哎哈, 不要十字架!
嗒嗒一嗒嗒! 好冷啊,同志们, 好冷。
他们迈着雄健的脚步走向远 处。 ——谁还在那儿,快出来! 这是一面红旗 在前方迎风飘摆……
20世纪俄苏文学概述
时间:1917——1991
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
会主义共和国 1918——1922 苏俄内战(红军、白军) 1987年戈尔巴乔黄金时代”;小说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 活的中篇小说《伊凡· 杰尼索维奇 的一天》1965年3月,《伊 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 批判。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 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 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 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 他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 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一切永远都乱了 套, 我再也分不清 今天谁是野兽、谁 死亡之星在我们头上高悬, 是人 无辜的俄罗斯抽搐痉挛—— 判处死刑的 日子还得等候多 她被踩在血淋淋的皮靴下, 她在黑色马鲁霞的车轮下辗转 久才能来临…… 我早已预见 。…… 到这一天 我呼喊了十七个月, 明朗的日子和空 召唤你回家,我曾给刽子手下 空的家…… 过跪, 我的儿子,我的冤家 。
文学历程
第一阶段:白银时代(1890— 1925)
1、象征派 勃洛克(1880-1921) 门捷列夫的女婿 成名作《美妇人诗集》(1904)
苏联文学概述

苏联文学概述 第一节苏联
一、俄苏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形成: 形成: 1.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 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 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苏联的成就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 命运动; 命运动;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充分证 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 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 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 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 形成多极化的格局。
1. 19世纪末至 世纪20年代,新旧文学 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世纪末至 世纪20年代, 观念嬗变迅捷,多种文学流派、 观念嬗变迅捷,多种文学流派、文学形态 共存。 共存 (1)多种文学团体并存: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派、“拉普”派、 “左翼艺术阵线;“谢拉皮翁兄弟会”、 “山隘”派 (2)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流派相结合 象征派、 阿克梅派(阿赫玛托娃) 未来 派(马雅可夫斯基)
华西里耶夫的《这里 的黎明静悄悄》属
“新战壕真实派”: 写了丰富的人性 《这里的黎明静悄
悄 》写为国捐躯的 女战士丽达、冉尼亚、 等,描写了她们的内 心世界的美和在道德 上所经受的严峻考验。
5.60年代末至 年代道德题材的小说突出 年代末至70年代道德题材的小说突出 年代末至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1970)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等 6. 80年代后半期到 年代初的“回归文学” 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的 年代后半期到 年代初的“回归文学” 为受到批判的作家恢复了名誉,阿赫玛托 娃、布尔加科夫等作家的作品得以出版, 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作品纷纷 出现,苏联文坛形成了一股“回归文学” 热。 1991年苏联解体 年苏联解体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
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
外国文学史(下)

外国文学史(下)第一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第一节概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思想上: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之中大多数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地种种罪恶;他们正视现实的发展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但不时仍能闪现出新的斗争精神,或多或少地用阶级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问题,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去描绘现实。
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者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社会底层,五光十色,包罗万象。
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
第四,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争的激烈,残杀和迫害人民或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等,都是以往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的。
艺术上: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第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第二节英国文学和劳伦斯的创作名词解释:费边主义:1894年伦敦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体现了中产阶级倾向社会主义团体,政治纲领的改良主义,主张用渐变的方法进入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一)生平与创作、第一时期:(1906——1910)《白孔雀》自然生命与文明的冲突《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工业文明批判)畸形情感2、第二时期:(1910——1920)《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的少女》注:《虹》中的人物形象:第一代:汤姆·布兰温;第二代:安娜·布兰温;第三代:厄秀·布兰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1.文学特征: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2.小说:现实主义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摩洛赫》《决斗》《火坑》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大满贯》 《红笑》3.诗歌:现代主义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
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
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
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
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
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
1921年消失。
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c.未来主义:产生于象征主义的“危机时期”。
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宣言,只有若干互相斗争的派别。
立体未来主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主要代表: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兄弟、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文学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政治主张不一,但思想观念相同:1)欢迎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文明和传统道德观念,甚至否定一切文化传统。
2)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格外重视创造新词新意。
20年代后期该流派逐渐消亡。
d.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内心世界,充满质朴、单纯、宁静的美,又略带忧伤的韵味,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开创一代诗风,诗化祖国,诗化大自然,诗化人的感情生活。
创立了苏联文学中跟马雅可夫斯基传统相互补充的叶赛宁传统。
e.“白银时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以19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用来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俄罗斯文学,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
二、1917年至20年代末的文学1.活跃于“白银时代”的作家队伍发生严重分化。
2.宗派林立,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大量出现。
a.“西徐亚人”(1917—1918)b.“意象派”(1919—1927)c. “谢拉皮翁兄弟” (1921—1926):无领导人、无宣言的松散型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隆茨、吉洪诺夫、费定、左琴科,反对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强调形式与技巧。
d.列夫(1922--1929):左翼艺术战线简称e.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无产阶级文化派)(1917—1920):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文艺团体f. “山隘派”(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1924--1932) 《红色处女地》、组织者批评家沃隆斯基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学遗产的作用,提出“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对“同路人”采取团结的态度。
g. “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3-1932) :领导人物为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
文学阵地主要在刊物《在岗位上》和后期的《在文学岗位上》又被称为“岗位派”。
由于“拉普”在其活动期间大搞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在创作上将文学与政治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动用组织手段终止“拉普”的活动。
3.无产阶级文学长足发展和作家队伍的快速壮大。
诗坛:“革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 :《大街》(1922)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时期(1912--1917年) 未来主义诗歌创作阶段 《穿裤子的云》(1914--1915)第二时期(1917--1924年) 探索苏维埃诗歌创作。
《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向左进行曲》(1918)、《开会迷》(1922)第三时期(1924—1930)创作高峰期《列宁》(1924)、《好!》(1927)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法捷耶夫:《毁灭》(1927)绥拉菲莫维奇:《铁流》(1924)a.作者都是来自革命斗争的前线。
b.以亲历事实为素材,带有纪实性的特点。
c.创作方法则是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同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所做的现实主义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d.着力塑造共产党员形象,预示出主流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 Gorky,1868--1936):苏 联文学的奠基人第一时期--19世纪90年代。
探索时期a.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和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98)等: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密切的思想联系, 强调对所描写事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态度。
b.现实主义作品--《叶美良·皮里亚伊》(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8)等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流浪汉艺术风貌--现实主义基础上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 主义倾向第二时期--20世纪前20年,奠基期《海燕之歌》(1901)、《母亲》(1906)、《俄罗斯童话》(1912--1917)、《俄罗斯游记》(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3)、《我的大学》(1922)第三时期—十月革命以后,创建期《列宁》(1924)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三大力作之一《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母亲》--俄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人物:尼洛夫娜和巴威尔a.一部新型的社会小说。
内容新颖,描写俄国生活的手法与众不同,通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b.创作方法遵循新的思想艺术原则,其突出的特征是表现人的新概念c.对“三种现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人的社会本质d.坚持了列宁所指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主流之外的文学:叶赛宁--“最后一个乡村诗人”勃洛克--象征主义长诗《十二个》(1918)皮里尼亚克(1894--1937)--《裸年》(1921)费定(1892--1977)--《城与年》(1924)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苦难的历程》(《两姐妹》1919--1920、《1918》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1)左琴科(1895—1958)--中短篇幽默讽刺小说巴别尔(1894--1941)--《骑兵军》(1924)扎米亚京(1884—1937)--《我们》(1921)布尔加科夫(1891--1940)--《白卫军》(1923) 《不祥的蛋》(1925)、《狗心》(1926)《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宗教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圣经》故事-耶舒阿与彼拉多--神 魔鬼传说--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鬼 现实生活--大师和玛格丽特--人普拉东诺夫(1899---1951)--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中描写真理探索者的传统,喜剧和悲剧因素结合,怪诞与写实、讽刺与幽默、抒情与调侃、严肃与滑稽相交融的艺术风格。
反官僚主义三部曲--《切文古尔》(1929)、《地槽》(1930)和《初生海》(1934)三、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文学1.1934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建立苏联作家协会,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2.30年代文学特征:a.反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流文学作品应时而起:革拉特科夫《水泥》(1925),列昂诺夫《索契》(1930),莎吉娘《中央水电站》(1931),卡达耶夫《时间呀,前进!》(1932),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爱伦堡《一鼓作气》(1935),潘菲洛夫《磨刀石山庄》(1937),马雷什金《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8)。
b.表现苏维埃时代新人新思想新风尚的形成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诗》(1935)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保尔·柯察金:英雄主义和道德纯洁的象征c.诗坛--伊萨科夫斯基和特瓦尔多夫斯基d.出现一批史诗性的作品--《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1905—1984): “顿河史诗作家”早期--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善于安排戏剧性的情节,抓住典型特征刻画鲜明的性格,语言生动并富有感情色彩,对大自然做细腻而动人的描绘中期--长篇史诗《静静的顿河》(八卷四部,于1928、1929、1933、1940年陆续出版)成就:a.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广泛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导致哥萨克乃至整个俄国命运大变化的杰作 b.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阿克西妮亚、娜塔利亚葛利高里·麦列霍夫- “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c.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悲剧史诗艺术表现:高度自觉地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严峻的现实主义” -“直书全部的真实 ”晚期--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普通平凡的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揭示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主题,为苏联军事战争题材的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