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俄苏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俄苏现实主义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俄罗斯文学在满载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丰硕成果跨人20世纪之后,经历了100年的风云变幻。

新世纪之初,无产阶级文学兴起,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流派流行一时。

20年代,现代主义销声匿迹,苏联文学迅速崛起。

这股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作家纷纷离开祖国,侨居西方各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构成境外的俄罗斯文学。

在大半个世纪里,境外文学受到境内文学排斥,不能见容于俄罗斯本土;80年代中期,境外文学“回归”成了热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风行。

最后10年,进人了多元并存而重视传统的时代。

一.19世纪末一1920年的俄苏文学概况在 19世纪末到 20世纪的前 20年的俄国,工人阶级迅速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形成并日益深人人心,越来越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

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呈繁荣昌盛景象。

诗坛上的主导倾向是探索和创新,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成了时尚,它们对刚产生的无产阶级诗歌、新农民诗歌和传统诗歌,还有后来在苏维埃时期出现的诗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19世纪以普希金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的主要特色。

俄国象征主义的产生直接来自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流派以1894年3月勃留索夫等人出版《俄国象征主义者》的第一本为诞生的标志。

世纪初的10年是它的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有巴尔蒙特(1867—1942)、勃留索夫(1873—1924)、吉皮乌斯(1869-1945)、索洛古勃(1863—1927)、安年斯基(1855-1909)、勃洛克(1880一1921)、安德列·别雷(1880-1934)和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1866-1949)等。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读书笔记模板

《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读书笔记模板

第六章维·伊凡诺夫: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
第一节基督教文化的审美感悟者 第二节现实的象征化:酒神崇拜 第三节象征的现实化:合唱原则 第四节象征与现实之间:文本现实性的逆向延伸
第七章洛斯基: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第一节走向哲学之路 第二节具体的理想现实主义 第三节上帝存在的直觉主义证明 第四节现实与理想:《樱桃园》的直觉阐释
第四章梅列日科夫斯基:新宗教意识
第一节诗歌与理论批评: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第二节新宗教意识 第三节象征主义批评 第四节 《未知者耶稣》的象征意义与批评启示
第五章舍斯托夫:悲剧哲学
第一节思想的执着者 第二节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第三节圣经哲学:走向信仰之路 第四节悲剧哲学批评 第五节契诃夫创作的悲剧式解读
第二章罗赞诺夫:性与宗教
第一节思考与探索:生活化与文学化 第二节生活化:性与宗教 第三节文学化:思想与批评 第四节思想探索的文学化:“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第三章特鲁别茨科伊兄弟:聚和性意识与生命的意义
第一节转向宗教:两兄弟的学术之旅 第二节谢·尼·特鲁别茨科伊:聚和性意识 第三节叶·尼·特鲁别茨科伊:生命的意义 第四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出现 第二节日丹诺夫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
1
概述
第一章什克洛 2
夫斯基:文学 形式的陌生化 理论
3 第二章雅各布
森:语言学诗 学
4 第三章艾亨鲍
姆:科学实证 主义文论
5 第四章巴赫金:
复调、狂欢化、 时空体
第五章洛谢夫: 1
第一节唯物主义美学观 第二节兼及思想与艺术的批评观 第三节文学批评成就
第三章沃罗夫斯基:政论的批评

二十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

二十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

卫国战争前1941年) (一)第一阶段(十月革命后~卫国战争前 第一阶段(十月革命后 卫国尔斯泰(1883~1945)《苦难的历程》 (2)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列宁》《好!》 (3)富(尔)曼诺夫(1891~1926) 《恰巴耶夫》 (4)肖洛霍夫(1905~1984)(详见第三节) (5)法捷耶夫(1901~1956)《毁灭》《青年近卫军》 5 1901~1956
一, 高尔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杰出的 无产阶级作家,他以卓越的艺术创作,把世界无产阶级 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高尔基是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 斯泰齐名的世界一流作家.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最 杰出的代表". 1,对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贡献巨大: 2,在文学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3,他是文学的全能者: 4,他对世界各国作家的影响深远: 5,他支持各国的革命事业:
(五)第五阶段(戈尔巴乔夫当政之后 第五阶段( 七十年代以来): 七十年代以来):
1,特里丰诺夫(1925~1981)中篇小说《滨河街公寓〉(1976) 2,拉斯普京(1937~ 小结: 苏联文学74年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有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蒲宁, 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 ):中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
高尔基
高尔基的生平:
高尔基原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笔名,意即"痛苦的马克西姆",他出生 在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镇,现在的高尔基城. 他在喀山时遇到民粹党人卡柳日内 卡柳日内 10岁那年母亲去世,高尔基不得不独立谋生 高尔基读书刻苦 高尔基关注社会现实 ,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他一生四次被捕: 1,第一次:1889年因参加民粹党革命被捕 2,第二次:1898年之后从事写作和革命活动被捕 3,第三次:世纪之交的1901年,高尔基积极投入革命被捕 4,第四次:1905年大革命后,高尔基写了《致俄国全体 公民和欧洲各国舆论界》的呼吁书,结果又以"叛国罪" 投入监狱. 1936.6.18高尔基逝世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人物:
奥涅金 达吉亚娜
连斯基
奥列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奠定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后来以果戈理为主的现 实主义作家群被称为:“自然派”。 4、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由破落的贵族,处于生计需要所担任的“小职员”、“小 公务员”等。他们身份卑微、薪金微薄,遭人鄙视,长期受 着物质穷困和精神压抑的双重折磨,往往命运多舛,结局悲 惨。“小人物”是俄国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 所出现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狂人日记》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一个小官员之死》 等。 5、开创了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 等。比较好的中篇小说像《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二)为什么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1、开创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学; 2、开创了俄国写“多余人”形象的传统; 什么是“多余人”?是指俄国一些受西方进步思想 影响的贵族青年,他们看到了专制的罪恶,又不敢起 来反抗,又不与当局合作,又不与下层平民结合。他 们否定既定的价值观念,过着堕落和放荡的生活,寻 求刺激以满足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最终一事无成, 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代表新的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阶层从封建体制中逐渐游离出来成为社会上一支独立的力量来为新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开始萌生只是由于缺乏社会基础的支持和思想准备不够所以才处在孤立的境地才导致多余人们更多的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程度不同的悲剧结局
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特点: 1)在政治、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十九世纪俄国,产生了最为 繁荣的民族文学,以一个落后的文学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文 坛的魁首,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原因:归于几种意识的“觉醒”: A: 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B:阶级意识与贵族阶级危机意识觉醒; C:政治改革意识的觉醒; D:意识形态意识觉醒; E:宗教改革意识与宗教拯救意识觉醒。 2)俄国文学的批评性和暴露性最强,俄国的作家具有现代知识 分子的特点。 因此,俄国的知识分子所受的政治迫害也最多。 知识 分子大多具有关心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反抗专制暴政,揭露 社会黑暗,伸张社会正义等特性。当然,俄国知识分子身上也 存在着不足,知识分子本来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制造舆论、鸣锣 开道,对大众进行个性启蒙的,但是很多知识分子多宣传的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

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1850年代,是19世纪中叶因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而兴
起的文学潮流。

它强调描绘社会现实,探索人性,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同时,它也
反对浪漫主义和神话化,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列夫·托尔
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伊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以及费
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作品既包括对农村生
活的刻画,也包括对军事历史的追溯。

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描写了拿破仑入侵俄国时的战争,以及19世纪60年代民主改革时期的生活。

在托尔斯泰
看来,真正的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民众。

他反对暴力和战争,并提倡和平和博爱主义。

伊万·屠格涅夫是另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猎人笔记》是一部描写农
民生活的经典。

这部小说以一个富有的侯爵为中心,描述了他与一名年轻的农民之间的互动。

这个故事展现了身份和财富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地位差异之间的认同与矛盾。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则是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刻画。

故事的主
人公罗德·热申科是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在贫困和社会压力的驱使下杀死了一个老妇人。

小说探讨了犯罪、良心、救赎和社会不公平等主题。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那打渔的又干他的营生去啦
他每天还在自己的村子里满街地转,桥墩下张张,屋 梁下望望,只要是落进他眼里的东西:一只旧鞋跟, 一片娘儿们丢掉的脏布,一枚铁钉,一块碎陶瓷片, 他都捡回自己的家,放进乞乞科夫在墙犄角发现的那 堆破烂里。“瞧,那打渔的又干他的营生去啦!”看 到他出门,庄稼汉总是那么说。的确,他走过之后街 巷已经不用再打扫了。……一旦东西进入了那堆破烂, 那么,一切全完啦:他会对着上帝说那东西是他的, 是他从哪儿、向谁买来的,或者是祖老太爷手里传下 来的。就算是在他自己的房间时,不论在地板上见到 什么:一小段火漆,一小角纸片,一小截鹅毛笔,他 都要一一捡起来,搁到写字台或者窗台上去。
地主玛尼洛夫是一个 正值壮年的人,一双像 糖一般甜蜜蜜的、笑起 来总是眯缝着的眼睛嵌 在他脸的上半部。
外表上,他是一个很体面的人,在这亲切可爱相貌 里面,仿佛过多地掺杂进一些甜味儿。他的举止和 措辞带着一股子要讨人喜欢、攀个交情的阿谀诌媚 劲儿。他动人地微笑着,脑袋上有一头淡黄头发, 一双蓝眼睛。一开口和他谈话,你不禁要说:“一 个多么令人愉快的善良的人啊!”但再多说两句话, 你就一句话都不想说了,如果继续谈下去,你就要 说:“鬼知道他是个什么玩意儿!”如果不走开, 你也会感到忍无可忍的厌倦无聊。他的嘴里不会有 任何一句生气勃勃的、甚至哪怕是傲慢自大的 话……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特性,可 是玛尼洛夫却什么都没有。他在家里花在沉思默想 上的时间比花在说话上的时间要多得多,可是他到 底在思索些什么,却又只有上帝才知道。
普柳什金的装束
然而他那身装束很是别致,无论你用什么法子,无 论你花多大力气,也考究不出来他的这件睡袍是用 什么料子做成的:袖管和衣襟乌黑油亮,就像是做 靴筒的上等鞣皮,背后原是两片下摆的地方飘挂着 四片下摆,棉絮成团地直往外钻。脖颈上系着的也 是一件莫名其妙的玩意儿:不知是袜子,还是吊袜 带,还是肚兜,反正是不能用领带来称呼的。

第十章 无产阶级文学

第十章  无产阶级文学

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发表于 1925年,是高尔基十月革命后创作中最卓越 的作品。它用家庭生活和社会历史编年史结 合的艺术结构,细致写实地考察阿尔塔莫诺 夫一家三代的历史同时,运用象征等手法从 一个点描绘出俄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半个世纪 里从发生到迅速走向灭亡的广阔画面。
二、《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世 界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也是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革命的重心转移到 俄国,在俄国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 命时代。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为建立统一 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
1903年,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 大会,建立了党,通过了第一个革命的党章。
第十章 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主要有三大板块: 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工人诗歌、法国巴 黎公社文学。
宪章派诗歌的代表是欧内斯特·琼斯 (1819- 1869)、威廉·林顿(1812--1897)、 杰拉尔德·梅西(1828-1907)。
格奥尔格.韦尔特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 来的工人诗人 ,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 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1905-1907年,无产阶级领导了以推翻沙皇 专制制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年,高尔基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会见了 列宁,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
1905年11月,列宁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 版物》,深刻阐明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战斗口号,要求 无产阶级文学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 为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学指明了方向。
“车站被捕”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尼诺夫娜形 象的最后完成。这个时候的尼诺夫娜已经不 再是落后无知、温顺柔弱的家庭妇女,而是 一名勇敢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冻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奥维奇金的农 村问题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195 2—1956),并由此形成了奥维奇金流 派。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单靠面包》 (1956)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肖洛霍夫 的《一个人的遭遇》(1956)推动了军 事文学创作的转折。
第四阶段(80年代中—世纪末)
❖ “回归文学” 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普拉托诺夫的《初生海》和《基坑》,
主要作品
❖ 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1942) ❖ 瓦西列夫斯卡雅的《虹》(1942) ❖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
(1941—1945) ❖ 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1—1
945)
第三阶段(50年代初—80年代中)
❖ 作家们在排除了“无冲突论”的干扰之后, 致力于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界思想活跃, 不同的艺术流派和理论主张竞相发展,给当 代苏联文学留下了诸多成功的经验。
军事题材
❖ “前线一代”作家以真实地描写战地生活著称,人称“战 壕真实派”。代表作有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炮火支援》 (1957)和《最后的炮轰》(1959),巴克拉诺 夫的《一寸土》(1959),白俄罗斯作家贝科夫的 《第三颗信号弹》(1962)等 。
❖ 对战争过程进行广阔描写的全景性军事小说有:恰科夫斯 基的《围困》(1968—1975),斯塔德纽克的 《战争》(1970—1980)等。
“解冻文学”思潮
❖ 因爱伦堡的《解冻》(1954—1956) 而得名。小说以写冰雪消融、解冻时节来临 结束。 “解冻”成了这个时期文学界的象征, 由此发端的干预生活、写阴暗面、表现重大 的社会政治问题,关注人物命运的创作倾向, 被称为“解冻文学”思潮。
❖ “解冻”思潮的性质极其复杂,其积极方面是 对“无冲突论”的反拨,促进了文学对人物 命运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中篇小说是 “解冻文学”的主要体裁。
小说创作
❖ 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富尔曼诺夫《恰巴 耶夫》、绥拉菲莫维奇《铁流》、法捷耶 夫《毁灭》
❖ 诗歌创作:
❖ “白银世纪”:象征派、阿克梅派、未来 派
❖ 马雅科夫斯基与《列宁》
第二阶段(30年代初—50年代 初)
❖ 小说创作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讴歌一代新人的成长, 弘扬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一阶段小说创作的 主导思想。
❖ 邦达列夫的社会问题三部曲《岸》(1975)、《选择》 (1980)和《人生舞台》(1985)
❖ 拉斯普京的《火灾》(1985) ❖ 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2—1975)等作品
“大声疾呼”派
❖ 苏联诗歌流派。崛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派诗歌的成就 主要表现于政治抒情诗和史诗性叙事诗的繁荣。它有一大批 有影响、有声望的诗人,如叶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罗 日杰斯特文斯基、卡扎科娃、阿赫玛杜琳娜、奥库扎瓦等。
❖ 致力于开掘军事文学的“人学”深度的小说有:鲍·瓦西 里耶夫的《这里黎明静悄悄》(1969)等。
道德探索作品
❖ 道德探索的作品突破了题材的界限,往往从人的价值与生存 的意义、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哲学命题入手,思考世界面临 的紧迫问题。
❖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 (1980)和《断头台》(1986)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 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 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 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 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小说创作
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冬妮娅
❖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两姊妹》、 《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 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极端 关注,把诗歌作为针砭时弊的武器和直接抒发思想情绪、表 达政治见解的号筒。“大声疾呼”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创作 的“呐喊”风格和充满愤慨与斗争热情的激进的思想倾向。 就诗歌本身而论,则显得缺乏艺术性,有时标语口号化,似 乎有意追求“新闻报道”的效果。总的说来,表现了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诗歌直接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作用。
❖ “解冻”文学思潮
爱伦堡《解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小说创作:农村题材、军事题材、道德探索作品 ❖ 诗歌:“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
农村题材
❖ 以抒情的笔调描写农村的古老风情和泥土的芳香, 挖掘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民精神道德财富的根,揭示 人民性格的本源。
❖ 别洛夫的《凡人琐事》(1966),拉斯普京的 《最后的期限》(1970)和《告别马焦拉》 (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最后的问候》 (1957—1978),舒克申的许多中短篇, 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第十章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一、形成与 特征 背景
历史背景: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 。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世纪末苏联的解体
文化背景: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十月革命—20年代末)
❖ 新旧文学观念的嬗变也十分迅捷,文坛出 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多种文学形态共存的 局面。这一阶段是苏联文学史上文艺思潮 极其活跃的时期,文学团体和流派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
❖ 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 1932)
❖ 局部性和全景性小说
卫国战争文学
❖ 德国法西斯的入侵,不仅破坏了苏联的社 会主义建设,也中断了苏联文学的正常发 展,文学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战时和战后 初期的卫国战争文学,基本思想倾向是塑 造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形象, 歌颂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的基调是 既描写战争的残酷,又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文学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
“悄声细语”派
❖ 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在“大声疾呼”派渐趋消沉后声名 雀起,受到人们重视。
❖ 不是在舞台和晚会的庄重场合里激昂慷慨地朗诵,而是在 知音者的“小圈子”里柔声慢语地低吟,因而有“室内抒 情派”的戏称。它不以政论性见长,而以抒情性见长;不 热衷于“大题材”,而热衷于“小题材”;所反映的多非 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日常生活场景,身边小事、自然风 景,以至回忆童年和缅怀古迹,都是他们开拓诗意的领域。 他们从外部大世界的宏观观察转向对内心深处自我的剖视。 作品多表现“永恒主题”,意味隽永,结构严谨,手法细 腻纤巧,语调深沉,很少雄辩的言辞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他们不追求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力图从感情深处唤起读者 的共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勃佐夫。
布尔加科夫的《狗心》,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们》,格罗斯曼的《人生与命运》,札米亚金的《我们》,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等,
“回归文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其作者对十月革 命后苏联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采取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这使得他们的作品难以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这些作品的艺 术水准也参差不齐,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回归文学”在俄 苏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