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介入(修改)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前期,社会工作者可针对特别个体提供个案服务。
社工在协助她们解决自己面临的某个问题或某项需求的过程中,也要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挖掘她们的潜能,鼓励她们看到自身优势,学会解决问题的步骤,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就已产生,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数逐年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妇女数量在2000年到2005年短短5年间就由1302.4万增加到4700万。
�豍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0年至2011年在湖北部分农村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村也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
通过交谈发现,她们当中一部分是因有孕在身,在家待产而留守;另一部分是因家中孩子过小,需要父母亲自照看而留守。
这些留守妇女多处在20-35岁之间,身体等各方面状况良好,其中部分表示,在孩子长大后,会跟随丈夫一同外出打工。
在留守期间她们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失调、生活不适等问题。
二、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个体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系统的多个层面和多个元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以此理论为基础,对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妇女的产生是社会、家庭、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因素1.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大量的农民工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进行职业选择。
长期以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便捷的生活条件对“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吸引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建设当中。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留下了许多农村留守妇女。
这些留守妇女在听取他们的故事时,往往会让人感到心痛。
她们背负着养育孩子和照料老人的重担,同时还面临着无法预料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旨在调研并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和社会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从而改善她们的生存状况。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1. 婚姻状况。
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妇女已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
她们的丈夫往往是城市打工者或外出经商,长时间不在家。
2. 子女状况。
留守妇女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年幼的子女。
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这些孩子陷入了缺乏爱和关爱的困境中。
在母亲的长期缺席下,一些孩子常常吃不好、穿不暖,甚至没有正确的教育和督促。
3. 经济状况。
留守妇女往往不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工作经验,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且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来源以及资金来源完全依赖父母或者配偶。
她们往往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压力和困境。
4. 精神健康状况。
在家庭的长期亲别和孤单中,留守妇女面临着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问题。
她们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独,也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的状态中。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1. 子女教育。
留守妇女往往面临着无法照顾孩子的困境。
无法监督孩子的成长,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和管教。
孩子容易陷入学习和行为上的问题中。
2. 安全问题。
留守妇女面临着盗窃、性侵等严重的安全问题。
长时间的独居状态,使她们更容易遭受这些危险和威胁。
3. 精神健康问题。
留守妇女面临着孤独、无助和担忧的心理问题。
他们所面临的孤独和焦虑可引发抑郁,甚至成为自杀的动机。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政府层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例如,优先安置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成员在当地的就业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优先解决留守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医疗和其他方面的困难,以及建立残疾妇女救助项目,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农村地区的妇女因各种原因而在家乡外的地方长期工作或生活,往往只能在节假日回家探亲。
这一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留守妇女的原因、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就业机会有限,留守妇女为了谋生只能外出打工;农村教育医疗设施相对薄弱,留守妇女往往为了子女就学和看病而选择在他处安顿;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男性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等也是导致妇女留守的因素。
留守妇女在外打工和居住的条件通常较差。
在城市工地上,她们常常只能住在简陋的宿舍或者简易板房中,生活环境十分拮据;而在独居的情况下,她们往往面临着孤独寂寞的状态,缺乏社交、娱乐和休闲的机会。
由于长期在外,留守妇女也面临着各种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缺乏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心理压力等。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负担通常由留守妇女承担,而她们在外常常无法得到相应的收入,导致家庭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留守妇女往往缺乏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问题和困境,包括教育、性格、行为等方面;家庭的分离也可能导致夫妻双方的感情疏离,增加离婚率和家庭暴力现象。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和政策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
努力解决农村医疗教育问题,减少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的妇女外出打工。
应该加强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留守妇女关爱和服务平台,为她们提供法律咨询、心理援助、培训教育等服务。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妇女权益保护,加大对家庭暴力等问题的打击力度。
还可以鼓励留守妇女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和社会组织,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3篇)调研报告1: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与生活情况分析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各种原因,如务工、经商等在外地工作的农民妇女,他们的丈夫和子女通常留在农村家中。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从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1. 家庭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并不乐观。
调查发现,70%的留守妇女所处的家庭属于低收入农户。
由于男性主要收入来源的缺失,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很多留守妇女打工所得仅能维持家庭基本开支。
此外,约50%的被调查者的丈夫存在嗜赌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收入困难。
2. 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由于留守妇女在外地工作,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很多孩子缺乏亲情陪伴和言传身教的教育机会,导致他们在学业和性格发展上存在一定问题。
3. 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孤独和精神上的空虚,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使得留守妇女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三、解决方案1. 完善家庭经济保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水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鼓励留守妇女创业,并提供贴息贷款等金融支持,促进他们自主经济发展。
2. 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政府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留守妇女子女关爱中心,为他们的子女提供照料、教育和心理支持。
这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素质和心理健康,并减少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3.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在农村地区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状况和生活情况,我们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给予农村留守妇女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对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一群体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可以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实务工作方法为主,辅以倡导社会政策等方法进行介入。
关键词:留守妇女、困境、社会工作一、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困境(一)劳动负担重丈夫外出打工,使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膀上。
据调查,陕西某地区71.8%的留守妇女每天要花6小时之上的时间干农活或家务,53.6%的留守妇女在农忙时自己独立承担耕种和收割等田里劳动,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使她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惫状态。
(二)健康状况堪忧大多数农村妇女认为自己身体较为健康,但是当问到一般多长时间做一次妇科检查时,陕西某地区只有8.9%的留守妇女回答一年做一次,70.1%的留守妇女回答是从来不去,或生病了才去医院检查。
因此,尽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但是她们的真实健康状况堪忧。
(三)心理压力大多数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的精神压力较大,她们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丈夫、家庭、子女和自己的各种担心和顾虑。
留守妇女忙于家庭生活而忽略自身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在留守状态下长期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情感倾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难以宣泄,日渐积压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增大精神压力,导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丈夫缺位和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等造成留守妇女的尊重、理解、安全、交往等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发展问题突出。
(四)婚姻质量降低调查结果显示,46%的留守妇女其丈夫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
丈夫离家后,43.2%的留守妇女只是偶尔有事才和丈夫联系。
她们和丈夫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用微信和QQ聊天,但是由于生活忙碌等原因,每次联系都是匆匆交谈几句,丈夫在电话中关心的也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老人身体状况和家里生产生活状况等,很少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摘要】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妇女。
她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感情空虚、精神孤独、经济贫困等。
主要现状问题包括缺乏家庭关爱、社交支持不足、缺乏经济来源等。
影响因素有家庭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等。
社会应加强关注与帮助,包括开展心理援助、提供技能培训等措施。
建议改善留守妇女现状,可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就业机会等。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呼吁社会关注与行动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多方协作与努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为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社会关注、帮助措施、建议、重要性、呼吁、社会关注、行动。
1. 引言1.1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因为照顾子女、丈夫或其他家庭成员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妇女,他们的丈夫或子女通常在城市工作或求学。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孤独、心理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问题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与困难。
留守现象的出现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城市与农村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家庭的经济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
对留守现象的研究和关注逐渐增加,但是留守妇女们的处境依然严峻。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应当给予留守妇女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加强社区支持和教育,都是可以帮助留守妇女渡过难关的措施。
政府、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和个人都应当共同努力,为留守妇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让留守妇女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过上更好的生活。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妇女的定义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嫁到城市或外地工作的丈夫,孩子上学等原因,长时间留守在农村的女性。
她们通常独自面对家庭生活和农村经济的重担,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留守妇女是指由于丈夫在城市务工等原因,不得不独自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和家庭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
留守妇女缺乏陪伴和照顾,心理上很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因为丈夫不在身边,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受给她们带来了心理负担,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留守妇女在经济上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由于她们缺乏劳动力支持,很难通过务农或外出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
一些留守妇女只能依靠丈夫在城市送回来的微薄收入生活,难以维持基本的生计。
这也使得她们在生活中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和困难。
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
由于丈夫与子女分隔两地,留守妇女的教育责任主要由她们一人承担。
她们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给子女。
这会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留守妇女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建议来解决: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留守妇女服务中心,为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咨询、文化娱乐、劳动技能培训等服务。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留守妇女关爱工作中,为她们提供各种帮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她们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
加强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
通过开展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班,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她们融入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
可以加强对留守妇女子女教育的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加强对留守妇女权益的保护,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虐待留守妇女现象,为她们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综合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及建议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这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日益凸显。
留守妇女是指农村地区中,因为丈夫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中独自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的妇女。
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给农村留守妇女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妇女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一、留守妇女的现状1. 家庭责任重留守妇女通常被迫要承担起照顾子女、父母以及其他老人的责任,这使得她们往往无法有时间和机会去外出工作,甚至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2. 社交孤立留守妇女常年在家里照顾家务和子女,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这导致了她们的社交活动受限,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情感孤立。
3. 经济状况困难由于缺乏经济来源,留守妇女们往往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甚至无法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孩子教育问题留守妇女通常独自一人照顾子女,而在她们缺乏教育背景和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二、留守妇女问题存在的原因1. 人口外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情况日益严重,尤其是男性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的现象更加普遍,导致了留守妇女问题的产生。
2.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留守妇女往往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导致了她们的经济状况困难。
3. 家庭观念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农村地区的妇女更多地承担起家庭责任,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机会,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家庭。
4. 社会支持不足在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社会支持体系相对欠缺,留守妇女们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关怀和帮助。
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留守妇女提供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2. 加强留守妇女的职业培训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增强她们的就业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经济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住贫困还是守住希望—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介入摘要:现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各类问题不断被发现和研究,以期得到解决,进而更好更快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现代化发展下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附属物。
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研和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最后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工作视角进一步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相关问题,并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分析提出有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农村发展;社会工作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超过2亿的农民涌入城市务工。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
①男性劳动力单方面的离乡背井使留在家中的伴侣被赋予了新的社会称呼——“留守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身处长年与爱人两地分居的境遇,并处理好家里的一切事务——赡养老人,照顾孩子,躬耕农亩——肩挑起全家的重担,让在外漂泊的爱人没有后顾之忧。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在逐渐扩大,相对应的,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这些困难和问题关系到她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也关系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为旨在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最终达到服务对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工作,如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其的职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作为一个特殊的妇女群体,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有其自己的特点。
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来说,每个省市的留守妇女情况又都不尽相同。
我们将农村留守妇女界定为“年龄在20-60周岁之间、丈夫外出打工三个月以上、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
以湖北省的具体情况来说:2011年,湖北省有外出务工农民966.8万人,有农村留守妇女236.8万人,占妇女总数的8.5%。
②据湖北省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妇女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以中年妇女居多。
30-50岁的占70.2%,30岁以下、50岁以上的仅分别占16.9%和12.9%。
处于这个年纪的她们依旧有很大潜能可以挖掘。
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6.5%,初中的占54%,高中以上的仅占19.5%。
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她们对子女的教育、辅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而让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压力最大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①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②数据来源于2011年湖北省妇联调查统计三是中低收入家庭多,丈夫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丈夫在外务工3年以上的占65.1%。
留守妇女家庭人均收入1274元以下的占10.2%,1275元-3000院的占43.7%,3001元-5000元的占19.4%,5000元以上的占26.7%。
四是留守妇女通常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
73.1%的妇女留守是因为要照顾老人、抚育孩子。
她们确实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汗水。
二、农村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现今已有部分学者针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做过相关研究,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
③从个体的层面来看,农村妇女人力资本或自身素质的限制,影响了其向城市的转移。
农村家庭的条件限制使得许多女性不得不留在家中担负起内外的一切事务。
另外,面对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技术的要求,留守妇女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以至于很多时候处在就业弱势地位。
从家庭的层面来看,首先,家庭事务、年幼子女的拖累是形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重要原因;其次,维护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也是形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原因;最后是与家庭观念有关。
一旦组建家庭,夫妻考虑的基点立即转向家庭整体,家庭的性别分工也立即鲜明起来。
结婚成家带来的责任感鼓励了男性的外出,但却是女性外出的制约因素。
由于中国家庭特有的“集体性”特征,夫妻双方在考虑问题时不时从个人出发,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④从社会的层面来看,首先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影响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僵化的社会性别分工和父权文化积淀形成的性别意识是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深层文化因素。
其次是受政策与制度的限制。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使农村已婚女性长期外出的可能性较小,大多留居在农村家庭中。
再加上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下,留守女流入城市的自由度较小,活动范围大多局限于农村社会中。
最后是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前,我国城市大多数处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中,所需要的大量外地农民工主要为男性,这就使留守妇女很难在城市就业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岗位。
三、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据资料分析显示,湖北省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七点⑤:一是劳动负荷重。
68.6%的留守妇女表示“劳动强度大”,23.8%的人表示对家里的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感到力不从心。
在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就有7527.5千公顷⑥。
她们担负着生产和生活两个重担,地里、家里两头都要她们张罗忙碌。
原本由男性承担的重体力活现在也不得不由她们咬牙顶上去。
二是发展能力弱。
77.6%的留守妇女反应“发展生产缺资金、缺技术”是当前面临的最③许传新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首与前瞻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④汤梦君浅析“留守妻子”现象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⑤湖北省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查报告妇工指南2011年第5期⑥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大问题之一。
外出打工的丈夫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
留守妇女在家庭收入中贡献较小,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30%以下的达52.5%,而且这部分人一半以上是从事种植业。
三是心理压力大。
43.3%的留守妇女表示心理压力大,主要表现为遇到困难时无助、孤独寂寞、赡养老人困难,婆媳、妯娌关系难处。
留守的处遇使她们改变勒传统的角色内涵,在家中独挡一面。
但是这种处遇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调试的不成功,就会给她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四是教育子女力不从心。
82.1%的留守妇女感到子女教育压力大,造成这种压力大的原因是因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教育子女,又担心孩子疏于管教影响学习和成长,难以向在外辛苦打工的丈夫有所交代。
五是婚姻家庭不稳定。
15%的留守妇女婚姻不稳定,2.2%的丈夫有婚外情,2.3%的婚姻名存实亡,还有26.2%的担心自己的婚姻感情会变化。
长期分隔两地使留守妇女与自己的爱人交流减少,感情疏远,观念等产生差异。
这严重影响了夫妻双方的家庭构建。
六是文化生活平乏。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乡村文化娱乐活动较为匮乏。
32.2%的留守妇女在闲暇时段会选择看电视,30.5%的会选择串门聊天,25.7%的打麻将或牌,只有7%的会选择看书或锻炼。
七是缺乏安全感。
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在外打工,农村的治安防范较弱。
83.1%的留守妇女表示常常没有安全感,既害怕遭遇性骚扰和人身侵害,又担心家庭财产的损失。
留守妇女需求调查显示,81%的留守妇女希望获得技术支持,希望得到心理咨询的占79.1%,希望夫妻团聚过稳定生活的占78.6%,希望得到健康服务的占64.2%,希望得到家庭教育培训的占36.3%,希望子女就学得到托管的占51.1%。
四、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可行途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要解决以上留守妇女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说是减少留守现象,让农民转化成市民。
这还要靠各地进一步加强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搞好小城镇建设;还要靠政府组织等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同时提高自信心;还要靠国家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妇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其生活质量,切实保护其各项利益。
(一)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只有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才能给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一个在本地发挥能力,增加收入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
要转变以农村家庭夫妻分居为代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分流。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吸引更多的精英留在或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将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各种资源引向农村,加强农村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民无须进入城市即可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条件等。
(二)对于妇女的技能培训,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统筹作用,加大职业教育的必要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环境,努力创造条件使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留守妇女”服务成为可能性,⑦同时努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承担向广大留守妇女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其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宣传,搞好典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受到启发。
要调动留守妇女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她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致富能力的同时,提升自信心,强化自我认同感。
(三)加强对留守妇女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农村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鼓励村民积极群防群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相关部门需要向留守妇女提供、宣讲相关法律知识,为妇女提供法律帮助和法律援助,让她们了解自己的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留守妇女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
五、社会工作介入分析在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诸多可行措施和载体中,作为新兴专业和职业的社会工作如何有效的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以解决她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是值得社工专业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概念阐释1、妇女社会工作:指妇女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妇女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困难,维护妇女各方面的权益,引导其适应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使其能和谐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体现。
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
对现已出现的问题施与消极被动型农村社会工作外,从长远来看,还是以积极主动型的农村社会工作为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