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①国外学者如所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②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③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④(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自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⑤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以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精品论文】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摘要农村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形成了妇女留守家庭的性别分工新模式。
据05年的数据专家估计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
她们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国内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进行综述。
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描述,学术研究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AbstractMost of the rural men went to find jobs in the city, so the wives left at home to do the farming work. A new work division is going to arise. The left-at-home wives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support th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eft-at-home wives estimated is mostly 47 mill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m depended on media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Key wordsLeft-at-home 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
【9A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RR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与20RR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RR),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RR)。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RR)。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述2023-11-02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与帮扶•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融入与心理健康•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求学,留守老人被迫留在家中,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正、平等和稳定等方面,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结构和人口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境,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2研究目的和方法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研究目的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和影响。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和梳理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收集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分析其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真实需求和体验,探究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03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经济来源有限,往往需要依靠子女供养。
物质生活健康状况精神生活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很多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医疗保障有限。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缺乏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孤独感强烈。
03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0201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很多老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费用高昂,很多老人无法承担。
医疗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关怀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社会关爱和家庭关怀。
【9A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RR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与20RR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RR),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RR)。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RR)。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农村 2 0 0 7年) 比如邻居与留守妇女在 生产 劳动 留守妇女是指丈 夫因出外打工 ( 通常半年 以上) , 而 仍留守看 互相帮扶, 而朋友则在情 感慰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因此 更多地走 家的农村妇女 ( 刘文 明 2 0 0 7 、 杨云霞 , 2 0 0 8 ) 应满足 以下两个条件 : 出家 门, 走 向社区公共领 域, 参与公共 事务 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 其表现 主要在空 间上和时间上,与丈夫异地分居 ,同时见面几率 四、 家庭决策与政治 参与 低。 ( 1 ) 家庭决策。 丈夫离开后 , 留守妇女顶住生活重 担, 生产和生 改革开放 以来 , 一方面农村和乡镇 经济 的加速 向前 发展, 另一 活上的 自主空间扩大 。 客观上推动 了她们在财政管理支配权 、 重大 方面农村经济与乡镇企业经济差距却逐渐扩大 。 这种不平衡, 使得 农业生产决策权和生活决策权等方面 更多的权利 。但从 劳动市场 经济落 后的农村 中产生一个特殊 的弱势群体 , 即“ 留守妇女 ” 群体 , 价值视角分析 ,农村家庭的小经济活动没法用货 币或实物准 确衡 这一群体 的数量达到 4 7 0 0万左右 ( 该数据 出 自于 2 0 0 6 年《 中国妇 量 , 因此妇女的价值 失去 了尺度分析 。 因此 , 加— ‘ 男尊女卑” 、 以经 女报》 中国人 民大学 农业 与农村发展学 院白南生教授于 的计算 : 济价值 衡量 家庭地位 的传统观念 仍主 导着留 守家庭角色 的判 断
三、 社 会 交 际 网 农村女性结婚后 , 留守妇 女开始 了在婆家的社会关系 网。 因受 时 问、 经 费 等 限制 , 不 可 能经 常 回 娘 家 , 留 守 妇 女 不 得 不 依 靠 娘 家 关系, 也不 得 不 有 选 择地 动用 对 自己有 利 的 社 会 关 系 , 重 构 自己 的
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以鲁冀闽三省为例第一章调查背景 (2)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2)二、文献综述 (3)三、调查地概况 (3)四、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五、研究贡献 (5)第二章调查分析与结果 (5)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特征 (5)二、留守妇女家庭生活状况 (6)(一)夫妻关系 (6)(二)亲子关系 (10)(三)公婆关系 (10)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活动状况 (12)(一)农村生产活动的参与状况 (12)(二)留守生活对留守妇女影响 (15)四、农村留守社会生活状况 (15)(一)闲暇生活状况 (15)(二)公共生活状况 (16)第三章理论思考:对留守妇女的社会分析 (18)一、对“留守妇女”的社会结构分析 (18)二、对“留守妇女”的社会转型分析 (19)三、对“留守妇女”的社会理性分析 (19)四、对“留守妇女”的社会心理分析 (19)第四章对策建议 (20)一、总体思路 (20)二、具体措施 (20)附录一调查问卷附录二访谈提纲及田野调查访谈手记摘录摘要:“留守妇女”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移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她们正成为建设和谐农村的有生力量,却也是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群体。
本文通过对河北,山东,福建的几个行政村的留守妇女进行的调查和访谈,试图从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生活状况、生产活动状况、社会生活状况三个层面入手,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社会转型等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对社会结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和社会心理四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特征、生存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基于此,笔者认为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理论分析对策建议第一章调查背景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妇女群体。
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外出者中,已婚人数为81.7%,未婚人数为18.3%(白南生,2003)。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吕绍清
【期刊名称】《中国妇运》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媒体报道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章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进行综述。
一。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吕绍清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2.中国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研究综述
3.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5.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受传统性别观的影响,男性流动多于女性流动,于是便产生了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留守的状况,本应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部落到妇女身上,她们一面要承受农活和家务活的双重压力,一面要照顾孩子和家里的老人,生活质量差,得不到满足,婚姻不幸福,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将从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策展开描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农村经济,婚姻生活,合法权益一、留守妇女的界定: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如果该女性家中有外出人口,并且有丈夫,我们就判定其为留守妇女,如果该已婚妇女丈夫不在家,但该户没有外出人口,说明其和丈夫属于户籍不在同一家庭中的情景,则不该视为留守妇女。
二、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
留守妇女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主要从政策、传统观念和妇女自身因素来主要分析。
1、城乡二元分化制度①。
我国于1958年出台的户籍制度,它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割,在今天看来就是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城市的工业化水平高,同时服务业也发展较快,设施先进,消费水平高,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物资充足,而农村则以小农经济为主,各方面都不及城市,信息传播慢,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比城市多。
农村妇女选择留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举家迁徙的成本过高,如果男女都去城市务工,家里的农业就会被荒废,失去土地,里的老人也因无人关照而变得生活不便。
而孩子的教育也变成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住房贵,看病贵,上学贵,也直接抹灭了妇女外出的念头。
因此,在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上,妇女为了家里的利益,自然选择留守在农村。
2、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②。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对女性外出的一种羁绊,在选择一个人出去闯荡的时候,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妇女对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妇女不能出去抛头露面”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层面上。
另外,还有女性的某些特征,如相夫教子,服侍公婆,既能下田耕种,又能在家织布,照顾一家的饮食起居。
而农村妇女如果出到城市容易受骗,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妇女需要生育,这一点使得农村中的老人和男人限制女性外出,孩子需要养育,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了,孩子的教育将会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心理畸形发育。
在面对自己利益和家族利益中,妇女留守成为了理性的选择。
3、妇女自身因素:文化素质低③在中国,本来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就非常悬殊,城市里教育设施先进,而农村却连课本都得不到普及。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教育,特别在家里小孩多,重男轻女的传统的观念下,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非常低,很多人字都不认识,而且目光短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观念跟不上时代,这就造成了自身的情况不允许妇女外出务工,容易受骗,而且没有更多的岗位供这些妇女工作。
三、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
她们的现状并不乐观,不管是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各种负担,来自各方的压力,权益问题,她们都是受到损害的一方。
1、婚姻问题。
据调查显示,目前近54%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处于亚健康状态,有81.6%的妇女认为丈夫外出后对家庭及婚姻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分离,夫妻交流少,感情日益淡薄,婚姻上亮起了红灯④。
有的男方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有的在外另有意中人,有的被新生活所吸引,喜新厌旧,就抛妻弃子,离家出走,数年不归,或另建新家;有的一去不复返,音讯全无,下落不明⑤。
在家的女方存在精神危机感,独守空房,多年等待,夫妻不能团聚,饱受相思之苦⑥。
据民政部门的统计,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务工导致离婚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
留守妇女多以丈夫为生活、精神依托,一旦婚姻破裂,必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心理创伤。
丈夫长期在外,妇女精神空虚,无人拘束⑦。
许多妇女选择另觅性伴侣而满足生理需求,这种做法虽然败坏社会风气,但也是妇女们非常无奈的选择。
2、留守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
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劣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就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于是便成为农村强奸案的主要侵犯对象,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中有70%的受害者都是留守妇女⑧。
丈夫不在身边,妇女往往就成为了强奸犯的欺负对象,而妇女本身力量小,无法摆脱导致失身。
3、负担加重。
她们要同时进行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这本来应该夫妻二人共同完成,却因丈夫长期在外而重担全由妇女挑着。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劳累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⑨四、建议和对策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文关爱环境,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于留守妇女的经济发展(10)。
一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创业。
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农民大胆创业,不断促进家庭收入的增长。
银行、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发展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降低利率,有利于留守妇女的自主创业。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11)。
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利用人口学校、妇女学校等阵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带头人。
及时建立各乡镇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的新机制。
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
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为有条件的妇女提供上农函大、农广校学习的机会。
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
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三是妇联、村建、计生等部门要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组织引导,解决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类难题(12)。
通过开展岗村共建、巾帼互动和县直相关单位支农结对等活动解决留守妇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民政、教育等单位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解决贫困留守妇女在住房、赡养老人、大病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4、畅通渠道,及时维护留守妇女权益(13)。
公、检、法、司等部门和妇联坚持互通信息,及时收集关注相关留守妇女的权益案件。
各级党政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妇联干部要经常深入留守妇女群众之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5、丰富文化活动,深化文明活动内涵(13)。
鼓励乡村自行组织健康向上的农村自娱自乐文化节目,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同时,开展“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不断赋予“五好文明家庭”新内容。
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新风尚。
6、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关注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14)。
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妇女健康体检和健康讲座活动,对贫困留守妇女实行医疗减免政策。
7、建立社会关护网络,服务农村留守群体(15)。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群众服务体系,公安政法及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坚持开展多种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指导留守妇女教育好留守儿童,为留守老人创造关爱空间。
8、强化农村治安,营造和谐环境。
一是推动村组、社区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组)建设、平安小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
二是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对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辅导、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有效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强大的法律保护屏障,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是根据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农民工农忙假、探亲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农民工夫妇团聚和交流的时间。
(16)留守妇女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已然成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
留守妇女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支柱,如果没有这群女人,中国的农村将会慢慢荒废,几十年后,农田,村庄将会呈现一片荒凉之象(17).她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却往往得不到关注,生活忙且枯燥无味,无人听她们的诉说,而常年无法和外界交流也让她们对丈夫产生了猜忌(18)。
我国的留守人口非常多,不管是妇女、老人、儿童,他们的家里需要的是一个给他们安全感,顶天立地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常年不在家,只会带着微薄的收入回来的一个似有却无的男人(19)。
马克思说过:“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
”毛泽东也说过:“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
”既然妇女的地位那么重要,为何还让妇女承受着社会那么荒唐的不公平呢?性别歧视的情况下,一些封建意识和以女性作为消费对象的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20),要彻底改变这种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男人们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做法,多从女性的方面去考虑,只有彼此理解,彼此相依,社会才会和谐。
①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的研究》1996②王菲《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2007③康芳民《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对留守妇女问题的思考》④南方日报《重视留守妇女的婚姻心理问题》2012.3.9⑤邓承杰《从农村离婚案谈妇女婚姻状况》2010.9.2⑥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危机》⑦李倩《我国新农村时期留守妇女婚姻家庭状况探析》2013.7.8⑧苏北《留守妇女——守住家庭,丢了爱情》2006.11⑨人民日报2013.4.1⑩《改善留守妇女生活的建议》2009⑪《加强留守妇女之家建议》2008⑫蒋月娥《中国妇运》2011⑬《农村.农业.农民》2007.8⑭霍红梅《农村经济》2009⑮张芳《长阳法院对山区留守妇女案件提出建议》2012,12⑯梁玉影《中国集体经济——留守妇女信仰的成因影响及建议》⑰丁翠荣《信息科技(学术研究)》2007.26期⑱姚雪梅《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研究》2013⑲叶敬忠《透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2009⑳《中国妇女地位的反思》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