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本原理
免疫学基本原理

三、免疫学临床应用
四、化学发光体系介绍
四、化学发光体系介绍
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期 (经典免疫学(补体、体液免疫、 疫苗)
二十世纪中叶-至今 (免疫克隆)
年代 1894 1896 1896 1897 1900 1900 1906 1935
学者 J. Bordet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R. Kraus J. Bordet, O. Gengou K. Landsteiner A. Wassermann M. Heidelberger, F. Kendall
乳胶标 记抗体
固定 抗体
支持板
三、免疫学临床应用
抗原抗体应用-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浸出液、 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 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 体称为沉淀素。
Ab in gel
贡献 免疫荧光标记 凝胶内沉淀反应 双扩散沉淀反应 免疫电泳分析,Ig多样性 放射免疫标记 酶标免疫技术 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极大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化学发光酶免疫实验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 吖啶酯标记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免疫-PCR技术 发光氧通道均相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一、免疫概括
主要内容
CONCENTS
简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简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界入侵物的防御系统的科学,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识别和记忆、免疫效应机制等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是免疫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免疫分子主要由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组成,其中免疫球蛋白有抗原结合和免疫效应的功能,细胞因子调控和调节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免疫识别和记忆。
在免疫系统中,存在着对外界入侵物的高度识别能力。
这种识别能力主要由受体分子,即B细胞和T细胞受体,以及与受体分子配对的抗原分子所提供的信号来实现。
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对入侵物的抗原进行识别,并将其分为非自身和自身两类。
非自身抗原通常是病原体或其他外来物质,而自身抗原则是指机体自身细胞表面的分子,免疫系统需要避免对自身抗原的攻击。
一旦免疫系统识别到非自身抗原,将会启动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是其另一个基本原理。
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入侵物抗原的应答,包括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与生俱来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主要通过机体的屏障和特殊细胞来实施防御,例如皮肤和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机体对遇到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获得性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T细胞来实施,其中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T细胞则参与细胞免疫和调节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的效应机制是免疫系统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或遇到其他抗原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应答来清除它们。
这个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如抗原的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呈递和展示、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效应等。
其中,淋巴细胞和抗体是免疫反应中的关键要素。
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

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异常的科学,而中医免疫学是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领域。
中医免疫学关注于维护人体的免疫平衡,强调预防和调节免疫功能,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本文将探讨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调节方法。
一、中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作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免疫学认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免疫学借鉴了中医阴阳平衡理论。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描述。
在免疫学中,中医认为免疫力的增强与阴阳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3. 气血理论:中医免疫学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血是气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免疫学认为,外界的病因可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调节免疫功能。
二、中医免疫学的调节方法1. 饮食调节:中医免疫学强调饮食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合理调配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中药,以增强免疫力。
2. 草药调理:中药在中医免疫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免疫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或经络,刺激人体的自身调节机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4. 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中医免疫学中常用的调节方法。
通过按摩或推拿,刺激经络,调和气血,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5. 气功调养:中医免疫学强调以调整呼吸为核心的气功调养方法。
通过练习气功,调节呼吸,增强气血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中医免疫学的应用领域1. 预防疾病:中医免疫学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2. 免疫调节:中医免疫学可以帮助调节免疫功能的异常,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简明免疫学原理

简明免疫学原理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生物科学。
2、先天性免疫:机体接触外来的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免疫性。
获得性免疫:机体在接触外了的侵染物之后才具有的免疫性3、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反应过分强烈会引发超敏反应。
反应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监视功能:清除机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
3)免疫耐受功能:区别自我和非我的功能。
4)免疫稳定功能: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5)免疫调节功能: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和机体的整体的功能。
第2章免疫系统1、免疫系统:脊椎动物和人类的防御系统,主要指形成特异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分子。
2、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所有细胞。
按功能分为免疫活性细胞、APC和炎症反应细胞。
3、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胸腺和骨髓(人和哺乳动物)、法氏囊(禽类)4、周免疫器官及组织—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
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伴随淋巴组织等。
5、淋巴结功能:过滤和清除异物;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
6、脾脏功能:血液过滤作用;产生免疫应答: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7、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特点8、单核吞噬细胞主要免疫学功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抗原递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9、中性粒细胞主要免疫学功能: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在急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10、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1)细胞杀伤作用:直接接触杀伤;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促进T、B、APC等功能,促进或抑制造血细胞发育11、抗原提呈细胞: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 T 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免疫学的基础原理

免疫学的基础原理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抵抗侵入其内部的外来物质(包括致病微生物和异种细胞等)的科学。
它涉及到机体对疾病的保护作用以及维持健康状态所必需的各种分子、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1840年代,德国科学家Rudolf Virchow创立了现代医学免疫学理论的基础,并首次提出了“白血球反应”和“淋巴系统”这两个术语。
近一个世纪后,由于对人类免疫系统和其与传染性疾病之间关系的深入认识,人们成立了许多重要领域协会,例如欧洲实验免疫学家委员会(EFIS)、美国微生物界联合会(ASM)以及美国过敏免疫协会(AAI),推动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1. 免疫系统结构:免疫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系统是一种自然存在于机体内的先天性防御系统,由皮肤、黏膜屏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组成;而获得性免疫系统则是针对感染或接种患者特定抗原后产生的并具有存留记忆的适应性防御系统。
2. 免疫系统功能:- 抗原识别:通过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分子与外来物质结合,实现对各类抗原(如微生物、癌细胞等)的辨识。
- 免疫应答:当抗原被识别后,机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过程,包括分泌细胞因子、引发发炎反应,并调控T和B淋巴细胞等参与进一步消灭抗原和保护宿主。
- 免疫记忆:获得性免疫系统在初次抵抗侵入物后,可以形成长期记忆,以便下次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速地做出有效应答。
三、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和功能1. 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功能:- 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T细胞(CD4+)和细胞毒性T细胞(CD8+)。
辅助T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来调控和协调免疫应答,而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负责直接杀灭感染或突变的宿主细胞。
-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抗体产生的主要来源,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上特异性抗原,并分化为浆细胞以产生特异性抗体。
- NK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可选择性地消灭靶标物,尤其对于受到病毒感染或癌变发展的宿主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免疫学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方法,并探讨其在疾病诊断、病毒检测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免疫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检验基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其基本原理如下:1. 特异性识别: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与之对应的抗原,形成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2. 高度敏感性:免疫学检验可以检测极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提供高度敏感的结果。
3. 双重验证:通过采用一对互补的抗原和抗体,可以用于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常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在免疫学检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具体介绍: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ELISA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免疫学检验技术。
它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待检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物复合物。
通过添加底物,酶标记物能够催化底物的反应,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ELISA可用于定量或半定量测定目标物的浓度,并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蛋白质的定量等。
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免疫学技术。
该方法通过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经SDS-PAGE电泳分离后,将之转移到固体载体上。
然后,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并通过酶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结合,产生可见的信号。
免疫印迹可用于诊断疾病、检测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检测表达水平等。
3. 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是一种利用抗体对荧光染料标记的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学技术。
该技术通过与荧光探针结合并激发荧光信号,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定位和表达。
免疫荧光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细胞信号转导、病毒感染等领域,可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损害。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防治相关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免疫学在临床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免疫反应,主要由皮肤、粘膜、巨噬细胞等非抗体介导的防御机制组成。
获得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依赖于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免疫记忆。
其中,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核心。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的抗原,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信号分子,招募其他免疫细胞来参与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细胞会通过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或产生抗体来消除病原体。
与此同时,免疫系统还会形成免疫记忆,以便在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反应。
二、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学在临床领域的应用(1)疫苗接种:通过免疫接种,引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以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疫苗接种已成功控制了许多人类疾病,如麻疹、水痘和流感等。
(2)免疫诊断:通过检测特定抗体或免疫细胞,对感染病原体进行诊断和鉴定。
例如,检测HIV抗体可以判断感染者的HIV感染状况。
(3)免疫治疗:利用免疫制剂,如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免疫治疗等,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治疗炎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等疾病。
2. 免疫学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1)抗体工程: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特定抗体,用于治疗疾病。
抗体药物如帕珠单抗已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2)细胞免疫治疗:包括细胞因子疗法和T细胞重编程等技术,通过改变患者的自身免疫应答,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3)基因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抗原的基因导入机体细胞,使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推进,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是研究身体抵御病原体以及对患病的抵抗力的科学。
在生物学中,免疫学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指我们身体内部的体液和免疫细胞在抵抗病原体的时候所采用的基本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基本原理。
身体内部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包括肌肉抽搐和刺激、身体流体的流动、酸性的颜色、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和吞噬细胞。
肌肉抽搐和刺激是我们身体内部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当我们感受到疼痛或者触摸到某些物体时,我们的身体会自然地抽搐并产生反应,以保护我们避免伤害。
身体流体的流动也是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部分机制指的是在人体内流动的血液、淋巴和其他身体流体,它们能够有效地将病原体和毒素从身体内部排出。
酸性颜色是我们身体内部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另一部分。
由于病原体无法在较低的pH环境下生存,身体会在感到危险时,通过产生更多的酸性体积以使身体环境变得对病原体不利。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也是我们身体内部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人体的表皮表面可以容纳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它们能够与外界的病原体竞争,并阻止它们在人体内部生长。
第二,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
特异性免疫是在人体内产生特定的抗体或者免疫细胞,以应对特定的病原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
抗原是一种能够诱导人体产生抗体或者特异性免疫细胞反应的病原体分子。
抗体是一种在人体内产生的,可以和抗原相结合以中和病原体或者激活免疫细胞的分子。
免疫系统中有两种主要的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
当身体产生抗原时,B细胞会产生特定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
T细胞则可以控制病原体感染和解除感染,以及其他的免疫调节反应。
第三,免疫记忆的基本原理。
当人体接触到某些病原体后,免疫系统就会学会如何抵抗这种病原体。
以后,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就可以快速地产生抗体或者免疫细胞,以便快速地抵御这种病原体。
免疫记忆是指当人体接触到某个抗原后,免疫系统会留下一个更快、更有效的印记,以便在下一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能够快速地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圖4-7
表4-5
後天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
當入侵者沒有被身體的非專 一性系統(先天性免疫)摧 毀時,後天性免疫就會啟動。 淋巴細胞 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MHC) 抗體
圖4-8
圖4-9
後天性免疫
後天性免疫是經由多種類型細胞及 成分相互協力作用所構成的。有兩
種主要類型的後天性免疫:細胞媒 介的免疫和抗體媒介的免疫。
第四章 免疫學基本原理
先天性免疫或非專一性免疫
抗 微 生 物 的 物 質
吞
噬
細
胞
非
吞
噬
細
胞
自 然 殺 手 細 胞
發 炎 反 應 與 發 燒
表4-1
圖4-1
抗微生物的物質
干擾素(interferon) 介白素(interleukins) 乳鐵素(lactoferrin)與輸鐵素(transferrin) 補體(complement)
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壽命很短,約數小時, 但增生的速度穩定,每天製造約一千億個。
圖4-6
非吞噬細胞
三種非吞噬的白血球細胞是 嗜鹼性細胞(basophil)、嗜酸 性細胞(eosinophil)及淋巴細 胞(lymphocyte)
表4-4
發炎反應與發燒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與發燒(fever)是針對 微生物感染時,所產生的一種非專一性抗菌 反應。當病原微生物穿越物理屏障,就會發 生所謂的感染,進而發炎。
表4-2
圖4-2
表4-3
吞噬細胞
吞噬細胞分成兩類:
1停駐型吞噬細胞(stationary phagocytes),
駐留在血管管壁與結締組織。又稱巨噬細 胞(macrophage),壽命長達幾個月到數年。
圖4-3
圖4-4
圖4-5
吞噬細胞
2遊走型吞噬細胞(wandering phagocytes),
免疫學工具
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ting,又稱免疫漬墨法) 螢光抗體技術 酵素聯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
圖4-26 (西方墨點法)
螢光抗體技術
直接分析法:螢光抗體直接與抗原結合,可以
檢測各種受感染的組織。
間接分析法:首先與抗原結合的是沒有標籤的
抗體(一抗),再使用對抗第一抗體的另一個 抗體(二抗)。二抗是有螢光標籤的,可以很 專一地辨識第一個抗體。
表4-10
免疫系統失調症
過敏反應 →過敏症(allergy) →自體免疫失調症 →免疫缺乏症 • HIV與AIDS
表4-11
免疫缺乏症,表4-12
圖4-24
圖4-25
表4-13
單株抗體
單株抗體有很多的應用,可用於研究診斷和 醫療。利用抗體來篩檢表現型的基因選殖庫, 可以從其中找到某一特定的選殖株,這種專 一性使得它們成為重要的醫療診斷工具。單 株抗體也可以用於分離純化蛋白質,稱為親 合性純化法。單株抗體可以專一性地結合各 式各樣的蛋白質,甚至抗體。
表4-7
B細胞
根據B細胞的功能,分為三種類型: 1幼稚(naive)B細胞 2血漿細胞(plasma cells) 3記憶細胞(memory B cells)
圖4-15
圖4-16
圖4-17
圖4-18
圖4-19
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MHC)
體細胞的抗原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蛋白 或抗原(人類白血球抗原的MHC另稱為HLA), 具有此蛋白的體細胞就是註記該細胞為自體細 胞,在人類族群中,一個特定的MHC有四十種 以上的形式,因此在每個人體內組成此類複合 體的各種蛋白會有些微的不同。
圖4-10
圖4-11
圖4-12
圖4-13
表4-6
淋巴細胞
三種主要的淋巴細胞參與免疫系 統。T細胞和B細胞在後天免疫系 統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自然殺手 細胞則參與先天性免疫。
T細胞
約有60%的淋巴細胞是T細胞,此 細胞在骨髓中發育後遷移到胸腺,在 胸腺成熟並獲得能力以對抗感染。
圖4-14
圖4-27
酵素聯結免疫吸附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中,最常使用的是酵素聯結 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常用於偵測人
類血清中特定的抗體,通常不是使用燭 光劑而是用酵素。所使用的酵素包括鹼 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
圖4-28
抗體
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由高等脊椎動物 的淋巴細胞所製造,它們可以結合外來 蛋白來保護生物,並活化免疫系統的機 制以剷除外來分子。
圖4-20
表4-8
圖4-21
圖4-22
表4-9
綜觀細胞媒介與 抗體媒介的免疫 反應,圖4-23
苗
疫苗生產的方法包括: 1弱化病毒(減毒疫苗,仍是活的) 2使用已死的病原(去活化疫苗) 3從病原體分離毒素 4單元體疫苗的使用 5多種抗原混合,以創造更強的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