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可以叙事的
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

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1.引言当代文化建筑的设计中,叙事空间的构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叙事空间是通过空间的布局、形式、材料等元素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并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记忆理论为视角,探讨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的设计与人们的记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研究。
2.记忆理论与叙事空间设计记忆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叙事空间设计中,记忆理论起到了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和激发情感共鸣的作用。
设计师通过对文化建筑的历史、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和理解,将相关的信息融入到建筑的叙事空间中,让观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够与建筑产生情感的共鸣。
3.叙事空间设计的表征方式在叙事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来传递特定的信息。
其中,符号表征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
通过在建筑中运用特定的符号或象征物,观者能够在感知建筑的过程中联想到相关的故事和记忆。
此外,空间的序列性也是叙事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设计具有一定秩序和连贯性的空间序列,设计师能够引导观者在空间中产生相应的记忆和情感体验。
4.记忆与文化建筑的关系叙事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文化建筑的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
不同的文化建筑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文化建筑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将相关的信息融入到叙事空间中。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才能够设计出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度的叙事空间。
5.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的设计,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布加勒斯特国家图书馆,该建筑通过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在空间中展现了罗马尼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其次是悉尼歌剧院,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中都融入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元素,以展示本土文化的丰富性。
最后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展品的陈列和空间的布局,让观者能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体验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记忆。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媒介。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叙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形态、材料等方面的处理,设计师可以借助建筑的语言来传达特定的主题、情感或故事。
本文将从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出发,探讨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一、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建筑空间叙事是指通过建筑空间本身的布局和形态来传达特定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或情感体验。
与传统建筑设计强调形式美学和功能性不同,空间叙事更注重在空间中营造一种具有深度和情感的体验,让人们在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建筑空间叙事可以是明确的叙事,也可以是隐喻性的叙事,通过对空间中的元素和关系的组织和处理,来触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其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二、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1.序列式叙事: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机连接的空间序列,引导人们逐步延展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悬念和戏剧性的空间体验。
例如,法国凡尔赛宫的宫廷序列,让人们逐步领略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庄严。
2.节奏感叙事:通过空间的节奏顺序和变化,创造出一种动态变化和情节展开的感觉。
例如,弧线形的走廊设计会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一种律动感和情绪体验。
3.对比冲突叙事:通过对空间元素的对比和冲突,产生一种张力和对立,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合的设计手法,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4.空间象征叙事:通过空间元素的象征性意义和符号性呈现,表达出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园林构造和景观元素都蕴含着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意义1.丰富空间体验:建筑空间叙事可以使空间不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的堆砌,而变得具有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2.提升空间价值:通过空间叙事的打破和延展,使得建筑空间具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超越其物质层面,使人们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引言: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和功能性,又需要关注美学和环境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叙事法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手段,能够帮助建筑师将设计理念和故事情节有机地融合在建筑中,从而打造出独特而富有内涵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探讨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叙事法的定义和特点叙事法是一种通过讲述故事情节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方法。
它强调将信息以一种具有连贯性和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设计者想要传达的意图。
在建筑设计中,叙事法可以通过空间布局、立面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来体现。
第二部分: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故事情节的应用:建筑师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独特的故事情节来设计建筑。
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是建筑所处的环境背景,也可以是建筑的历史渊源。
通过将故事情节融入建筑设计中,可以让建筑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2. 空间布局的应用:叙事法也可以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得到体现。
建筑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空间序列和功能区域,将用户引导至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中。
例如,一个博物馆的布局可以按照时间线来设计,让观众沿着时间的脉络逐步了解展览的内容,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3. 立面设计的应用:建筑的立面设计也可以通过叙事法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建筑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外立面材料、色彩和形式来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一个现代建筑的立面设计可以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以此来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4. 材料选择的应用:材料选择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叙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材料来表达建筑的特点和主题。
例如,使用木材和石材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而使用金属材料则可以表达出一种现代和科技感。
第三部分: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和表达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为建筑赋予了故事性和情感性,使其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存在。
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

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当今社会,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体现着城市的发展进步,还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而这些文化建筑中的叙事空间设计,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记忆理论视角下,对当代的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其历史衍变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首先,记忆理论视角强调了历史和记忆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中,往往会融入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建筑形式、材质、色彩等方式,将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通过建筑的形象和氛围,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对文化传承有更深的认识。
其次,记忆理论视角突出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历史和文化,更是为了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
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文化建筑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回忆。
例如,在一座博物馆中,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文物等,搭配音效和灯光的运用,让人们仿佛回到了过去,体验历史的沧桑变迁,感受到过去时光的美好和悲哀,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最后,记忆理论视角还强调了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中,观众不仅被动地接受展示的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展示手法,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参与的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一座纪念馆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展示、数字互动游戏等方式,与展览内容进行互动,体验到更丰富的观赏方式和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记忆理论视角对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历史和记忆的要素融入设计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展示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
同时,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也使得文化建筑的叙事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大的教育和艺术价值。
因此,在当代文化建筑设计中,记忆理论视角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角度,有助于提升设计的品质和意义。
以叙事带动体验--建筑和电影的叙事研究

然 的联 系 。 建 筑 和 电影 一 样 ,无 论 是 空 间
的 内 容 还 是 空 间 的结 构 , 都 源 于 生 活 ,来 化的叙事,建筑是叙 事化的空间。该文从空间体 验 的 角度 探 讨 了 电影 的叙 事 安排 对 建筑 空 间 创作
安 排 会 带 来 不 同 的 体 验 效 果 , 这 也 正 是 本 文所 关 注和 探 讨 的 问题 。
B h s) 为 任何 材 料 都 适 宜于 叙 事 ,除 ate 认 r 了文 学作 品 以外 ,还 包 括绘 画 、 电影 、连 环
1 什 么 是叙 事
叙 事 是 一 个 文 学 用语 ,是 指 叙 述 一 个
方 法 的论 文 》 ( 收入他 的 《 辞 卷三 》 ), 修
从 而将 叙事 学 提升 为 显贵 的学 科 。 电影叙 事 学 是随 着 文学 叙事 学 的兴 起而 发展 起 来 的 ,
在 电影机诞 生 的 同时 ,一 些 电影 发 明家就 计
文章 鳊号 1 0 — 3X ( 0 2 0 — 0 2 0 0 3 7 9 2 1 ) 4 0 1- 3
筑外观
中图分类号 T 0 U- 5
文献标 识码 A
一
直 以来 ,建 筑 和 电 影 都 被 视 为 两 个
在 1 7 年发表 了奠 基性 著作 《 事话 语—— 92 叙
独 立 的领 域 ,然 而 它 们 作 为具 有 明 确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结 构 的 艺 术 形 式 ,又 有 着 某 种 必
ar iect r eat r ch t u aI cr i fom h per pect e on t e s i v of s pace per ex i ence i dert r ie h n or o eal t e z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引言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设计中包含了结构、功能、美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考量。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叙事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手段,通过叙述故事、传递情感、表达主题等方式来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叙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一、叙事法的定义叙事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故事、情感、主题等元素,通过空间、形式、材料等手段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感受。
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一个故事情节,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通过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设计、内部装饰等来呈现出来。
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赋予灵魂、引发共鸣,使其不再只是简单的功能性结构,而成为具有文化意义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二、叙事法的作用1.创造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其中一种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例如,通过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内部装饰,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神秘、浪漫或庄重的氛围,从而增强建筑的审美效果和文化内涵。
2.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叙事法可以通过故事、情感等元素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使他们在建筑中产生对其中一种主题或价值观的认同或反思。
例如,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可以向人们传达环保、和谐、平等等社会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3.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叙事法可以帮助建筑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构,而是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精神等多重含义的作品。
通过叙事法的运用,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故事性、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和情感满足。
三、叙事法的具体应用1.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通过运用叙事法,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
通过运用传统元素、故事题材、民俗传统等元素,使建筑不仅具有现代感,还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叙事法还可以帮助建筑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传统古镇的“叙事性”空间设计探析

传统古镇的“叙事性”空间设计探析摘要:营造具有“叙事性”空间的古镇形式,是当代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设计倾向之一。
本文通过在走马古镇的设计创作中,从驿道文化的空间格局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古镇建筑的“叙事性”空间,并对设计做出探析。
关键词:叙事性;空间;走马古镇;设计探析一传统古镇的“叙事性”空间背景阐述所谓“叙事性”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
传统古镇的“叙事性”空间是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多功能复合建筑类型。
它是以一个或者多个大型文化功能为主,融合教育与文化研究、商业、娱乐、旅游、居民生活等多功能场所的一个综合体,拥有博物馆、展示馆、演艺场馆,以及休闲、娱乐和民生的场所等公共设施并置,实现集约共享利用。
作为复合古镇地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更能展示古镇文化,表现人文精神,通过尺度各不相同的“叙事性”空间将建筑与人的关系引入到一种体验的表述中。
因此,“它是一种能能够被体验的,与人及其感觉作用联系在一起的知觉空间;它可以是一种负向的塑性造型,数理技术所筹谋的实体空间”。
在空间环境中,人的移动和知觉经验可以赋予“叙事性”空间更多的环境意义。
行走路径和基底场地也由单纯的功能流线的设定,上升为一种对传统文化“叙事性”的境界。
二走马古镇的“叙事性”空间现状分析以走马古镇的驿道文化“叙事性”空间为例,其作为20XX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XX年又以“走马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还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其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镇在虽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我国对历史文化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探究相对滞后,开发者对古镇原有历史格局的错误重组,使走马古镇核心区的建筑遗产等宝贵资源组建丧失其历史“叙事性”空间的原真性,眼中破坏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
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

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一、引导与叙事二、园林中的叙事三、建筑与电影一、叙事其实没什么难的,当然要凭空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如果有一段有趣的经历的话这种事情再容易不过。
在建筑中,建筑师会引导使用者的各种行为。
电影院总是在商业综合体的顶层,而超市常常在地下,去看电影买日用品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意外”地买一些东西。
而叙事,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一句“嘿,那边景色不错。
”当然之前会需要一些铺垫,不至于太唐突。
比如这个:二、其实中国古典园林,可能是在叙事方面登峰造极的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水画是有叙事的,而文人的园林是从山水画产生的。
叙事的目的是赋予意义。
比如尽人皆知的“亭亭如盖”。
这么想我国倒是也有点儿建筑学科普(・(ェ)・)其实从某个角度讲,大部分建筑都在叙事。
“这儿是睡觉的地方”,“这儿是洗澡的地方”“这儿是吃饭的地方”什么的。
只不过这些意义大家司空见惯,听到了也意识不到。
那么怎么让大家意识到呢?1、抽象:意向虽然抽象的过程常常会不断削减意义,但事物间的关系常常会显现出来。
盗梦空间的陀螺。
而盗梦事件的核心在于纸风车。
有了意向之后,一个窗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窗户。
成为一个"取景器"。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
叙事有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收者。
叙事的媒介并不局限于语言(文学),可以是绘画、电影、哑剧、雕塑等。
叙事的前提是叙事媒介与接收者有密切的关系。
只要建筑与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建筑也就带有了叙事性。
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建筑的叙事性有三个层次:一、建筑师刻意把建筑与文学、电影等叙事性艺术发生关系,着眼点在于叙事的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是可以叙事的”
——建筑师王澍访谈
王澍,建筑师,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现居杭州。
陈东东,诗人,现居上海。
跟王澍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的咖啡厅里,他戴着样式普通的金属边框眼镜,平头,刚理了发,举止神情里自有一种清爽。
之前在电话里我告诉他我的计划,希望先跟他认识一下,再去看看他设计的房子,并不忙立即开始访谈。
然而他坐到我对面并没有多久,我们的交谈就自动变成了访谈的一部份。
陈东东:你不是杭州人吧?
王澍:地道的北方人。
出生在新疆,小时候应该算是阅历比较丰富。
最多的是北京和新疆之间的旅行,一次就是四天四夜,一年可能会有两次到三次。
因为我母亲的老家在北京,而我们那时又住在新疆。
北京人的家族观念很重,每年都要祭祖,无论你是在新疆,在云南,散布在全国各地,到春节时一定要回去。
陈东东:那你是怎么会到杭州来的呢?
王澍:我在南京读的大学,有一次学习考察到杭州。
我们在西湖上划船,正好碰到下雨,那个景象,西湖上是烟雨翻腾啊……我当时一下就决定了,今后一定要呆在这个地方。
其实那时对杭州一点也不了解,就是在西湖上划了一次船。
陈东东:你后来做的那些建筑,是不是也都在这一带,没有在北方做过建筑?
王澍:北方没有,基本上都在南方,南京、上海、浙江,广东也做过。
陈东东:你做的有些作品,后来没多久就拆除了,这是怎么回事情?
王澍:这是很特殊的,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城市变化更新的速度太快;再一个是我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建筑交给你做,我做的那其实都是属于装修类的,我呢稍微不一样一点,就是我把装修活当成建筑来做。
但是譬如说有一个,我做得比较疯狂的一个作品,做好三个月就拆了,因为换了业主。
我的装修都是非常建筑化的,我拿它当建筑的练手。
像在中国美术学院里面,我当时做的最大的一个作品,一个日占时期的大礼堂,我在里面套着做了一个建筑,现在也拆了。
陈东东:你的建筑作品的风格是比较一致的吗?
王澍:变动应该还是蛮大的。
骨子里是一脉相承的,表面上的变化还是蛮大的。
每个时期都会不一样,当然某个时期的时间也不长,可能有三、五年吧,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因为我一直不愿意搞出什么风格定型,风格这个词我有点儿忌讳。
就是说出现了一个比较容易辨识的定型,才会有风格可言。
陈东东:那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所谓的王澍风格的建筑?
王澍:但是应该说也有,就是说,别人很容易看出来哪个建筑是我做的,即使表面上再不一样,也能看出是我做的,很容易看出来。
陈东东:怎么就很容易看出是你做的?你的建筑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澍:譬如说,你会看到,它永远是极朴素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稍微贵一点的材料,都是非常便宜的材料。
就算做非常大的建筑,譬如说美术馆、博物馆,用的仍然是非常简单和朴素的材料。
这样做的人不多。
另外,我做的很多房子都有一个檐廊,就像中国古代的房子,门口一定有一个廊,这是跟很多下雨的地区有关的,非常有特征的一个做法。
另外,两种不同的材料,没有过渡地直接放置在一起,这也是我典型的一个特征,而且放置的交接从来是清楚的,毫不含糊的,从来不掩饰的。
我记得一个朋友的描述:初看起来这个建筑很粗,但仔细看,这个建筑的设计其实极挑剔,而且很苟刻,在粗的当中,有非常高的精确性。
陈东东:实际上这是你在建筑中追求的东西?
王澍:对,我一般称之为让人理解,就是一定让人看到这房子是怎么建的。
譬如我这墙是三层造的,一定会有一个断口,让你看到外面是一层砖,中间一层是混凝土,里面有一层白粉,这三层东西有一个剖切,我从来不会把它包起来不让你看到。
这种观念有点类似于布莱希特的戏剧,他会让你知道我在演戏,我告诉你我在演戏。
陈东东:这是为了唤起人们一种建筑意识吗?
王澍:对,我称之为自觉,你会看到它有种自觉性在上面。
陈东东:你似乎很强调建筑材料。
王澍:是,我认为材料是第一位的。
陈东东:这跟你说的语言一定有关系。
王澍:是的,因为语言这个词你可以把它深着谈一些理论。
陈东东:那么材料是不是相当于词呢?
王澍:对,词。
然后建筑会告诉你构词法。
譬如一个建筑,它会告诉你它用了一个词,还是用了这个词的一类词,就是说这个词后面有一个词库,而这个词库里面的词同时都出现了,它也像是一部词典。
陈东东:而建筑给出了生活的语法。
王澍:这怎么讲,建筑设计师和使用者的关系,有一点像是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它对人的生
活其实影响非常大。
我做的建筑另外有一个特征,我称之为可能性比较多,但这或许也是让有些人用起来不舒服的原因。
譬如到一个地方,要是你给我很清楚的道路,走廊、房间,那就很简单了,可是我的建筑经常会给你至少有两个选择,会造成迷失。
最典型极端的一个例子是象山校园有一幢楼,被说成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一幢楼,有一次我在那儿碰到一个人,是这个学校里的干部,半个小时之前他说他要去另外一幢楼,半个小时之后我回到那儿,他还在原地,他说他已转了半个小时了,但找不到走出这幢楼的路。
其实这幢楼有八个非常明显的出口,他居然一个也没有找到。
陈东东:这是因为他的问题,还是很多人在这幢楼里都会经历这种迷失?
王澍:蛮多人的,在这个楼里,譬如有人在二楼,他想下到一楼,结果他发现自己走到了三楼,不知不觉间他就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