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

合集下载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

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设计研究摘要:博物馆是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展现,其空间形态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观众的感官和心理。

从走近博物馆的场所开始,外部环境与建筑空间就开始了叙事的氛围铺垫。

本文重点研究其空间形态的叙事性设计,其中包括了主题构思、节奏安排和情景体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叙事性设计和情景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前言: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形态会随着展示的类型和呈现的内容而变化,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也会做不同的设计,追求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鉴于此前没有详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阐述,本文将对博物馆空间的叙事性设计进行初步的解析,希望给阅读者清晰、明确的理解。

1.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博物馆建筑的展示空间设计承载着展品的风采和理念。

而展示空间的本质,是物与人的交流场所。

它的叙事性以体验、传达、沟通为目的,以一定的表达形式演绎情景故事的变化。

它可能是物品、文本或者是其它的形式存在。

“展示活动的实质是人类生活方式通过空间形式而展现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已建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为目的,其设计手法是将展示空间构成的特定主题的集约化环境加以显示”。

所以,无论是从策展计划、建筑构思还是观展体验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表达。

空间创作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自身艺术理念的展示,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关联,进行美学主题的构建,观众再用观察、体验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存在的美学,并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接收。

2.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性特征博物馆建筑没有固定的外在形式,也没固定的内部空间,建设场地、文化背景,就影响的建筑形象。

不同的展物就需要不同的主题和空间,成为新的语义、语境的载体。

建筑空间叙事性呈现出明显的两大特征:1空间组织的序列性;2空间元素的多意性。

空间组织的序列性不是个新的命题,所有的布展都要考虑故事的情节与参观者的动线组织。

回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从单一的收藏空间到为公众提供教育、体验场所的发展历程。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

表现型建筑和叙述性建筑学校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习是一件特别需要平和的心态,冷静沉着的状态的事情,所以学校建筑的外形应该能够让人是比较安定,能够让人放松,能够让人的心慢慢安定下来的;学校是个学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所以它应该最好能够体现出智慧的感觉,清新的书卷气;学校应该是素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的纯净与质朴;学校应该有沉稳的感觉,因为知识是有份量,有深度的。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的形象大多是稳定,宁静,沉稳,素雅,有书卷气息的。

在我看来以上的思路设计出来的可以称为表现型建筑,或者称为形象建筑。

表现型建筑的特点是形象设计的重点其实放在了表现在那个环境中人所该有的状态,人所应该有的形象,人进行的活动的特点,体现那个环境下人应该有的气质,营造利于活动进行的氛围。

表现型建筑的形象是凝固的,可以在一个时间点内完整地,充分地,集中性地理解完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的。

我觉得设计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

学习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处挺进,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它也可以是表现出不安于现状,不断前进的姿态的;学习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那时人正在不断和自己抗争,不断和困难抗争,这种对抗式的过程是学习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所以学校设计也可以赞美性地展示出这一充满力量的画面,进而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人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时体会到的是一种手足无措,纠结痛苦的感觉,这种感觉反映了人面对浩瀚知识时人发现自身的渺小,所以学校也可以展示这一种感觉,从而让求学的人去除自大,保持谦逊和对知识的好奇。

所以学校也可以让人感觉到与困难搏击时的痛苦,可以让人体会到解决困难所体现的永不妥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让人体会到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手足无措,这些都可以,因为表现出来后都能达到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只不过他们不能够做为单独的建筑表现的对象,因为首先那些焦躁和纠结的情绪并不是学习中最普遍的状态;而且如使用形象是凝固的的表现型建筑来体现这些方面,那建筑就只能持续性地表现这些情感,而长期处于这些情感之中客观上是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所以表现型建筑在这些方面便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所能反映的矛盾也只能是比较缓和的,不会有尖锐的直接对抗。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

常用的建筑空间叙事手法总结,如何优雅地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叙事性叙事性一直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建筑因由人的参与而呈现复杂与多变的特质。

建筑不仅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更应讲求人与空间的关联,即体现建筑的叙事性。

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参与不同活动而发生不同事件,建筑空间氛围便可迥异不同。

建筑是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叙事载体,而非仅是围绕建筑空间本身。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将建筑定义为一种叙事方式。

“进入一幢建筑,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故事里。

而有序地经过建筑的各个部分,就像是电影里的连续情节,这些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故事。

” 空间中人的不同活动被诠释为不同的故事情节,对于建筑本体的理解不仅包含空间,同时也注重人参与的事件,空间是一种“诱发事件”——即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

建筑与叙事因由人作为纽带而产生关联。

常见的空间叙事手法有如下三种:1.片段化场景叙事片段化叙事之于建筑中,表现为特定场合的特定叙事,并维持叙事事件的相对独立性。

建筑师划分特定的区域,赋予不同的功能,营建特殊的场景事件。

各个场景所发生的事件独立而同步,单个场所的事件也因时间而变化,人仅能参与其一,而不能循序经历全部。

事件本身相对独立,但因人的流动而产生随机的联系性。

对于事件的参与者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联系事件,从而形成参与体验的独特与整体性。

比如拉维莱特公园设计中,屈米规则划分场地而建立相对独立的场景叙事区域,并以建筑为叙事载体呈现不同的场景事件。

朴素的公园原貌中,赫然出现的红色建筑形象激发起人的探索兴致,提高人们参与事件的可能性。

公园被有序划分为10个主题:风园、镜园、少年园、恐怖童话园等。

不同的分支公园中,红色的建筑单体因适应不同的主题,呈现风格迥异的建筑造型,预示着场景事件的各异。

人们可以自由挑选并参与事件,从而获得不同的参与体验。

2.关联性情节叙事关联性叙事,强调建筑本身叙事的完整性,体现事件情节的紧密关联。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

建筑空间叙事手法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内涵,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媒介。

在建筑设计中,空间叙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形态、材料等方面的处理,设计师可以借助建筑的语言来传达特定的主题、情感或故事。

本文将从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出发,探讨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一、建筑空间叙事的概念建筑空间叙事是指通过建筑空间本身的布局和形态来传达特定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或情感体验。

与传统建筑设计强调形式美学和功能性不同,空间叙事更注重在空间中营造一种具有深度和情感的体验,让人们在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建筑空间叙事可以是明确的叙事,也可以是隐喻性的叙事,通过对空间中的元素和关系的组织和处理,来触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其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

二、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运用1.序列式叙事: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机连接的空间序列,引导人们逐步延展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悬念和戏剧性的空间体验。

例如,法国凡尔赛宫的宫廷序列,让人们逐步领略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庄严。

2.节奏感叙事:通过空间的节奏顺序和变化,创造出一种动态变化和情节展开的感觉。

例如,弧线形的走廊设计会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一种律动感和情绪体验。

3.对比冲突叙事:通过对空间元素的对比和冲突,产生一种张力和对立,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融合的设计手法,展现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4.空间象征叙事:通过空间元素的象征性意义和符号性呈现,表达出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园林构造和景观元素都蕴含着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建筑空间叙事手法的意义1.丰富空间体验:建筑空间叙事可以使空间不再仅仅是形式和功能的堆砌,而变得具有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

2.提升空间价值:通过空间叙事的打破和延展,使得建筑空间具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超越其物质层面,使人们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

建筑的叙事通过建筑讲述故事的力量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叙事能力。

通过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布局,建筑师可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并且与观者产生共鸣。

建筑的叙事力量超越了纯粹的功能性,它使建筑成为一个可以被人们理解和体验的艺术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的叙事力量,并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不同类型建筑背后的故事。

一、建筑风格的叙事建筑风格是建筑师通过设计和选择材料所展现的一种叙事手法。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们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时代和价值观。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以其华丽的柱廊和正统的对称布局,讲述着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叙事。

高度抽象的现代主义建筑则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装饰来表达现代科技和功能主义的思想。

不同的建筑风格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它们可以使人们回想起过去的时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或者追溯到远古的起源。

建筑通过其外观、材料和纹理,以及空间的组织和功能来传达这些叙事要素,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二、建筑的功能性叙事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其功能性也可以成为一种叙事形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方便和舒适,同时反映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例如,古代的宫殿建筑通过其庞大的规模和细致的装饰,向人们展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

现代的商业中心通过高楼大厦和繁忙的街道,传递着都市生活的活力和竞争力。

建筑的功能性还可以与环境和可持续性相关联,从而讲述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故事。

许多现代建筑强调可再生能源、节能和可持续材料的使用,以回应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这些设计选择不仅提供实用性,而且传达了对自然的关注和珍惜。

三、空间布局的叙事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序列也可以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

建筑师通过不同的空间形式、尺度和连接方式,引导人们在空间中产生情绪和体验。

例如,教堂的建筑采用高大的拱顶和长长的通道,使人们感受到庄严和肃穆的氛围。

博物馆和美术馆则通常通过良好的展陈设计和动线规划,引导观众在不同的展区之间流动,讲述艺术品和文化的故事。

建筑的伦理叙事

建筑的伦理叙事

建筑的伦理叙事建筑如同一本“立体的书”,是以空间为对象的特定文化活动,叙事在建筑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象征手段和空间元素的媒介,建筑叙事把诸多文化形象与精神观念表现在人们面前,让建筑能“载道”、“言志”,甚至“成教化,助人伦”,成为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尤其是伦理意蕴的叙事系统。

概言之,营造具有伦理性叙事的建筑空间,是从古至今建筑艺术体现其精神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建筑作为一种叙事所谓“叙事”,就是人们把客观世界纳入到一套言说系统中来加以认识、解释和把握,其典型形式是讲述故事或事件。

在人类的文化中,叙事并非只存有于文学之中,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说:“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请想一想卡帕齐奥的《圣徒于絮尔》那幅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

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布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材料、造型、表皮、色彩、肌理、虚实、路径、边界、空间组织与活动来隐喻与建构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意义的表达便犹如讲故事一般。

尤其对那些富有艺术创造力的建筑哲匠们来说,他们总是能以建筑这种空间性媒介来达到叙述事件、表达意蕴的目的。

英国学者埃蒙坎尼夫(EamonnCanniffe)提出叙事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元素,而所谓叙事,他认为是指运用对公民而言有重要意义的类比和意义元素等表达方式,为城市中人类活动的关键角色设定场景,使城市成为一种故事的集合。

建筑叙事则是范围更广的城市设计叙事的重要构成,它是基于物质媒介,通过象征、类比、场景再现等方式,以及强调隐喻意味的建筑形式语言,营造一个能讲故事的建筑表皮、造型和空间环境,使建筑负载文化和价值信息。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叙事性Space-scale & Narrative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艾侠■ Ai Xia[摘要] 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

在建筑创作中,从空间尺度与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

本文以四个设计作品为例,从空间尺度与叙事空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学术探讨。

[关键词] 文化建筑叙事性空间尺度现象学[Abstract] One of the mai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rchitecture is to create narrative space i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f the building. Narrative can also be comprehended as the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scale and individual experience. CCDI, one of the bigg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s on china, researched on this topic and reveals some design-philosophy through four different works.[Key words] Cultural architecture, Narrative, Space-scale, Phenomenology一、叙事性:对现代建筑的反思叙事性空间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体验密切关联的建筑空间。

虽然建筑叙事性是近年流行的学术语汇,但关于叙事空间的存在,自古以来不乏先例。

仅就中国建筑而言,不论北京故宫的宏大空间序列,或是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皆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种叙事的可能—“在环境空间中,人的移动及其。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

建筑叙事性设计探索——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解读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DESIGN——INTERPRETATION OF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WORKS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郑嘉摘要:建筑因由人的参与而呈现复杂与多变。

建筑不应仅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更应讲求人与空间的关联,即体现为建筑的叙事性。

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参与不同活动而发生不同事件,建筑空间氛围便可迥异不同。

建筑应是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叙事载体,而非仅是围绕建筑空间本身。

文章通过解读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探究、思考建筑叙事性设计。

关键词:建筑叙事空间事件情节体验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96-02Abstract:Architects should b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Architecture should not only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space, but als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space. This is the narrative of architecture. People as the main component in the space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different events, architectural space atmosphere can be very different.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 narrative carrier of space, events and activities, not just depending on the building space itself.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design by interpreting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work. Keywords:Architectural narrative Space events Plot experience引言建筑是人社会活动的容器,人是空间使用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事建筑的叙事性
一、引导与叙事
二、园林中的叙事
三、建筑与电影
一、
叙事其实没什么难的,当然要凭空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如果有一段有趣的经历的话这种事情再容易不过。

在建筑中,建筑师会引导使用者的各种行为。

电影院总是在商业综合体的顶层,而超市常常在地下,去看电影买日用品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意外”地买一些东西。

而叙事,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一句“嘿,那边景色不错。

”当然之前会需要一些铺垫,不至于太唐突。

比如这个:
二、
其实中国古典园林,可能是在叙事方面登峰造极的了。

原因也很简单,山水画是有叙事的,而文人的园林是从山水画产生的。

叙事的目的是赋予意义。

比如尽人皆知的“亭亭如盖”。

这么想我国倒是也有点儿建筑学科普(・(ェ)・)
其实从某个角度讲,大部分建筑都在叙事。

“这儿是睡觉的地方”,“这儿是洗澡的地方”“这儿是吃饭的地方”什么的。

只不过这些意义大家司空见惯,听到了也意识不到。

那么怎么让大家意识到呢?
1、抽象:意向
虽然抽象的过程常常会不断削减意义,但事物间的关系常常会显现出来。

盗梦空间的陀螺。

而盗梦事件的核心在于纸风车。

有了意向之后,一个窗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窗户。

成为一个"取景器"。

所谓"叙事",就是讲故事。

叙事有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收者。

叙事的媒介并不局
限于语言(文学),可以是绘画、电影、哑剧、雕塑等。

叙事的前提是叙事媒介与接收
者有密切的关系。

只要建筑与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建筑也就带
有了叙事性。

张永和对建筑叙事的研究起于对电影和建筑的比较:电影"是平面与时间构成的三维",
通过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个镜头的组合来叙事。

"与电影比较,建筑具备除语言外所有
的叙事因素,空间比电影更多一维度。

建筑叙事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我认为,建筑的叙事性有三个层次:
一、建筑师刻意把建筑与文学、电影等叙事性艺术发生关系,着眼点在于叙事的媒介。

张永和的"蒲公英"和"后窗"两个作品就是这样,他用建筑的语言"翻译"了电影,叙述了电影里所描述的人和事,或者场景。

中国的传统文人园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境生象外,强调的是一种诗一般意境、画一般的情趣。

匾额楹联的使用更起了点睛的作用。

二、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种载体,表达一种概念。

这种概念可以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也可以是对生活的见解,着眼点在于叙事者。

被归入"解构主义"的一批大师可以被认为属于这种。

他们通过建筑来叙述哲学的原理,阐述他们的观点。

安藤的建筑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叙事,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表现出日本的静谧神秘的"禅"意。

三、建筑设计说到底是人的主观活动,多少会带有建筑师个人的色彩。

这跟许多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

我觉得赵无极的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邀请你遨游于他所创造的深远的空间当中,述说着画家的内心世界。

同样,建筑大到整体效果、与城市的关系,小到每一个细部节点的设计,都可以表达出建筑师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他在某阶段的心情或精神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说,设计的主观性就使建筑带有广泛的叙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