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合集下载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起源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结构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应举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夫的行为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顺从锁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事 结 构 行 动
故事
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 节

故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王死了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 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 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 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 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1、叙述方式 1.a.叙述方式指叙事者展开叙述的方式。
当代著名的捷克作家米兰· 昆德拉指出:
“小说家有三个基本的可能:讲述一个 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 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 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 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 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二人称叙述
叙事角度
a.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
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 度或视点。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 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 b.一般来说,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 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在海藻和蚌壳上发出的吱吱声。不管怎 么说你正在走过它。是的,我正在走过 它,有时候还是迈着大步。一个非常短 的时间的空间通过一个非常短的空间的 时间。五,六;一步接一步。……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解析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解析
11成仙得道
3、行 动
❖ A、行动逻辑: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行动将要发生或具有发生的条件
——变为现实:即故事的主要部分
——取得结果:大团圆或否定性的实现
请同学回答《窦娥冤》的行动系列?

B、行动的典型复合形式:
首尾接续式:行动a 行动b 行动c
中间包含式:大故事套小故事
左右并连式:007系列电影
子 的
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性的
故 事
内涵。
C、人 物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A、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例:伏羲女娲故事的行动元 一般叙事文学小说的行动元 支配者——接受者 助手——敌手
B、角色: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人物和行动元的交叉关系:一个行动元的功能可

父母生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教材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 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1、故事
A、事 件(教材)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基 本的叙事单位。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张生探望杜确 塑造形象的事件:张生渡河生叹 “刘备相亲”
西 厢 记
猫送到李家那一天,李太太正在请朋友们喝茶, 来客都想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一个爱慕李太太的诗 人说:“在西洋文艺复兴的时候,标准美人都要生的 黑,我个人也觉得黑比白来的神秘,富于含蓄和诱惑。 一向中国人都喜欢女人生的白,那是幼稚的观念,好 比小孩只爱吃奶,没有资格喝咖啡。这只猫又黑又美, 不妨借莎士比亚诗里的现成的名字,叫他黑小子。” (猫的来历)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

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文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示着作家的匠心、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 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 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 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 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时距:叙述的步速 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 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
后果
D:幸运
落第 龙女被罚牧羊 龙女得还
B:脱离常规的行为 C:不幸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见龙王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洞庭君哀恸
钱塘君大胜并被赦 免
最后娶一父亲不知所 往的寡妇
钱塘君被囚禁 柳毅在拒婚后的 遗憾两度亡妻
成仙得道
严词拒绝钱塘君婚 媒回家后两次明媒 正娶



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首尾接续式 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 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 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 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 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二人称叙述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 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二、 叙述者与声音
“独白”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 “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 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 世界。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 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 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 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 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 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 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 形态主张。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人 物

故事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故事
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结构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应举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夫的行为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顺从锁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起源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 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 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 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 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 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 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 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米兰· 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昆德拉的一些 小说中,叙述者时常 跳出来,与读者商量 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 好,譬如《玩笑》、 《生活在别处》、 《不朽》等。而纪德 正是他所喜爱的一位 小说家。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事 结 构 行 动
故事
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 节

故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 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 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 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 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 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 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