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
二、文学形象层面
❖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 假定与真实旳统一 ❖ 个别与一般旳统一 ❖ 拟定性与不拟定性旳统一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章学诚:
❖ “天地自然之象”——物象——客观 ❖ “人心营构之象”——形象——主观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炎《词源 离情》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 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王夫之
景中藏情
安徽太白楼里旳 李白雕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文学意境旳特征
(二)虚实相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 “实境” 与“虚境”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虚”
❖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王弼《周易略例》:
言 —— 象 —— 意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黑格尔: “形状”
与 “意蕴”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元 3.多重图式化面貌 4.再现客体
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话语和普通话语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3、能灵活运用本文层次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1、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中国学者“文本”层次思想:《易经·系辞》中,提出“言、象、意”三要素问题;三国经学家王弼,把它解释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3、西方学者“文本”层次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由黑格尔加以理论化。
指出“外在形态”和“意蕴”的关系问题。
西方现代美学家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分为:声音、意义单元组合、“小说家的世界”、“本文中的世界”和“形而上性质”五个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综合来讲,本文层次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它是一种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的话语系统。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二)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的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具有我层次的丰富意蕴。
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一)典型:又叫艺术典型、典型形象。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Tupos)西方概念。
10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 同是贾家的女儿也不同
典型的特征性之二:局部特征——丰富性
• • • •
• • • •
崇尚自由 光明正大,洁身自好 爱护民众,蔑视权贵 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见恶必除,除恶务尽 天不怕,地不怕 聪明的头脑,锐利的 目光 幽默、诙谐、乐观 性格倔强,不屈不挠
典型的丰富性,在许多时候表现为这个人物 身上性格的矛盾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
读者经过想像和 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 的动人的生活图 景
• • •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哲学意味层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 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 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鬃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 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 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为他人做嫁衣裳。
• (三)韵味无穷——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
练习:
• 三个诗人就同一题旨写出相似的诗句。 • 运用所学的意境理论,分析哪一首写得更 好呢? • 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1)含义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情节(事件) 叙事性作品有情节,情节是事 件的过程、人物行动的过程,是性格的历史 场面 人物在一定时空的活动场景 细节 对人物、事件、环境的细微描写
(3)环境 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和社会背景,是人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依据
▪ (三)文学意蕴层面(深层) ▪ 作品形象所显示或暗示的世态人情的深
层意义
▪ 主要由题材的意义和作家的情思统一构 成
▪ 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 ▪ 有“象中之意”与“象外之意”
▪
水调歌头
▪
咏石头城
▪Hale Waihona Puke ▪ 六代繁华毕,王气黯然收。石头城上烟雨,
▪ 遥接大江流。楚殿吴宫何在?无处觅残瓯。烽
▪ 火楼台外,霜逼柳枝头。
▪ 星斗移,乾坤转,岁月稠。古来多少豪杰,
▪ 竞逐为谁谋?叹昔日堂前燕,过眼云消尘散,底
1、文学形象的内涵 是由言语所承载的生活信息组合而成的艺术世
界,是具体生动的凝结着作家审美情思的生活图 画 2、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形象的构成材料——题材
中针对《旧人和新人》提出:“每个人都 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 ▪ 阶级典型说;共名说……
▪ 二、文学典型的内涵和美学特征
▪ (一)内涵:富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或性格)。是一种理想“范型”。
▪ (二)美学特征
▪ 1、富于特征性
▪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第三节 意境 ▪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 1、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三境”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种属性:
①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②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 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 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収的过程。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局部特征与“总特征”问题
第一节 文学作品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一)文本的含义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 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
1、文本是指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 阅读的语言形态; 2、作品则是指经过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 法的语言形态。
◇作品意义等于:
(二)情中见景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情中见景
(三)情景并茂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二)虚实相生
1、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 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2、虚境:指由实境诱収和开拓的审美想 像的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韵味无穷
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特征,故作品的意境蕴 含着丰富以致于无穷的意义。
李白《忆秦娥》
杜甫《蜀相》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
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专 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或文学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英加登由表及里分成四个层面:字音层面,意义层面(核心层面),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点: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阻拒性②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又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1、“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二是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分两个层次: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所谓灵魂的深度,要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有包括有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2)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第三节意境早在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中已出现,王昌龄的《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举例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情景并茂式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随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①刘熙载“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②王国维:“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樊志厚:三分法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第四节文学意象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举例论述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一、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二、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叙述内容:1、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1)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事件;塑造生动的形象(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3)人物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4)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结构是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从两方面分析: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深层结构3、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三、叙述话语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形历时结构,在这样的话语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文本时间(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时距:也成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匀速•变快•变慢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二、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景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的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外聚焦叙述四、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二、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如: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明确的指出了叙述接受者“看官”即读者;《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设定了接受者;《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1、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
2、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陆机:诗缘情3、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4、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二、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四、抒情与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2、普通话语和抒情话语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1、声与情诗与乐同源声调与情调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2、景与情(1)诗与画相通“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近(2)情景关系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真与幻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第三节、抒情方式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分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常常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歧义是一个诗句包含多重意义的情况。
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借代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代。
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
二、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第五编文学消费和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