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合集下载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审美意蕴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之审美意蕴层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 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 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 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 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 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 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 只有这寂寞的海棠!
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 漓尽致描写出来了。一个并 不符合事实的描写,由于写 出了作者的真切的感受而变 得真实了。
文学形象应合乎真挚的感情
《牡丹亭》中的杜 丽娘因情而死,死 而复生,这在生活 中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由于作者在描写 中灌注了浓浓的感 情,虚幻之笔竟然 也成为可以接受的 艺术真实。
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 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人闲 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 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
文学言语的特点
内指性——符合诗意的逻辑 心理蕴含性——侧重表现功能 阻拒性——强调陌生化效果
二、文学形象层面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教学时数:12课时教材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0.1 复习笔记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面(1)含义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情节(事件) 叙事性作品有情节,情节是事 件的过程、人物行动的过程,是性格的历史 场面 人物在一定时空的活动场景 细节 对人物、事件、环境的细微描写
(3)环境 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和社会背景,是人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依据
▪ (三)文学意蕴层面(深层) ▪ 作品形象所显示或暗示的世态人情的深
层意义
▪ 主要由题材的意义和作家的情思统一构 成
▪ 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 ▪ 有“象中之意”与“象外之意”

水调歌头

咏石头城
▪Hale Waihona Puke ▪ 六代繁华毕,王气黯然收。石头城上烟雨,
▪ 遥接大江流。楚殿吴宫何在?无处觅残瓯。烽
▪ 火楼台外,霜逼柳枝头。
▪ 星斗移,乾坤转,岁月稠。古来多少豪杰,
▪ 竞逐为谁谋?叹昔日堂前燕,过眼云消尘散,底
1、文学形象的内涵 是由言语所承载的生活信息组合而成的艺术世
界,是具体生动的凝结着作家审美情思的生活图 画 2、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形象的构成材料——题材
中针对《旧人和新人》提出:“每个人都 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 ▪ 阶级典型说;共名说……
▪ 二、文学典型的内涵和美学特征
▪ (一)内涵:富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或性格)。是一种理想“范型”。
▪ (二)美学特征
▪ 1、富于特征性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第三节 意境 ▪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 1、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三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 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 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阿 Q 与 未 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层面
❖ 正是由于具有了内指性、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 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 语言成了审美性的语言。由这种言语组 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 穷的艺术魅力。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形象层面
❖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红楼世界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卡夫卡《城堡》
❖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黑格尔
❖ “特征化”
丰 子
❖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Q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审美意蕴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0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三、文学意蕴层面
❖ 历史内容层 ❖ 哲学意味层 ❖ 审美意蕴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乐游原
历史内容层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 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第三节 意境
❖ 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 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弦外之音、醉翁之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 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 (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的阻拒性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 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 ,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 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 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 盘。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哲学意味层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江花月夜
哲学意味层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言语层面
❖ 内指性
是指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 心理蕴含性

❖ 阻拒性

“陌生化”,使人反复体味,
从而增强审美效果
《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文本层 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