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比较研究 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487132.html,/blog/cns!3FFF8F6E2EEA6EDF!288.entry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纪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两者分属于定量分析与定质分析。虽然两者分析的对象有所关联,甚至重叠,但由于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分析处理方法,因此,两者有所区别。如何正确认识两种方法的本质、相互关系以及两者整合应用的可能性,将是本文力图探究的问题。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1952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能含义,而依赖于固有的分析程序来得出结论;一旦研究目的与范围确定,就要尽量排除认为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无偏向。 2、系统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对象都是大量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历时性的文献;都要面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和取样的问题。系统化调查取样是分析的基本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来克服可能出现的随机偏差。除语言符号分析等特殊情形之外,单个的、少量的文献通常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 3、非接触性 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都是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的间接、非接触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点与社会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差异。 4、主观参与性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 。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 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这个论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实质上,是很离谱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以什么来动人呢?普通中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情动人” ,但教授却说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动人。接下去,这位教授又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比喻“十分巧妙” 。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需要你讲,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这个比喻不同凡响。之所以要读你的文章,就是因为感觉到了,说不清原由,想从你的文章中获得答案。而你不以理性分析比喻巧妙的原因,只是用强调的语气宣称感受的结果,这不是有“忽悠”读者之嫌吗?教授说,这首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歌颂了创造性劳动” 。这就更不堪了。前面还只是重复了人家的已知,而这里却是在制造混乱。“创造性劳动”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话语,显然具有20 世纪红色革命文学的价值观,怎么可能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贵族诗人头脑中? 为什么成天喊着具体分析的教授,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呢?这是因为他无法从天衣无缝的形象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他的思想方法不是分析内在的差异,而是外部的统一:贺知章的柳树形象为什么动人呢?因为它反映了柳树的“特征” 。客观的特征和形象是一致的,所以是动人的。从美学思想来说,美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识。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寻求美与真的统一。美是对真的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教化。不是政治教化,就是道德教化。既然从《咏柳》无法找到政治教化,就肯定有道德教化。于是“创造性劳动”就脱口而出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可以说是对具 体分析的践踏。 其实,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 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应该从真与假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487132.html,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作者:唐惠忠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10期 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广泛,既包括具体的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作者描绘出的图画可以完整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这就是这首诗歌最大的魅力所在。 最后,从被表现的对象层来分析。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物征。譬如鲁迅笔下的河又、孔乙己、祥林嫂,茅盾笔下的吴孙甫,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所做的人物性格分析,实际上就是做的鉴赏文学形象的工作。 高考在现代文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但是,近若干正面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还只有2001年春季考试中心一道题。我个人觉得,在强化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现在,就越应重视它,因为考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鉴赏文学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1]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空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

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化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说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 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秋思》中的旅人形象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 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 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 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理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注意: 文学类型:是对文学史上所有作品的归类描述,揭示的是作品外在形态上的共性。文本层次:通过对某个具体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揭示作品内在审美形态上的个性。 《爱情诗集》海子坐在烛台上 我是一只花圈 想着另一只花圈不知道何时献上不知道怎样安放解读步骤: 1.字词(word)——读音、词义 2.形象/意象(image)——比喻意象、象征意象 3.意义/意蕴(meaning) 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王弼《周易略例》 P200 “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文本分析结构图 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本象②文学形象层面 意③文学意蕴层面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p201: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简答)思考: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不同? 文学言语的特点: P202 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二、文学形象层面p203: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思考:如何创造文学形象? (名词解释)艺术概括 P158: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1.从“个别”到“一般” 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典型……………现实型文学 2.意境……………理想型/抒情型文学 3.意象……………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P204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意蕴层的不同层次 1.历史内容层(再现客体层) 2.哲学意味 3.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文学典型的含义(名词解释):Type,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论的发展 1.类型说 2.个性典型观 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p209 特征:指事物有异于他物的、表现本质的个别标志。 特征性的具体内涵 1)外在形象极其生动、独特; 2)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极其深刻。 (名词解释)特征化: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p211:是指文学典型所体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总体审美效果。 文学典型魅力的具体表现: 1)典型人物所呈现的性格层面的丰富性(主要性格/次要性格) 2)典型性格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刻性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1.文本的含义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 (1)“言、意、象” 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 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 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层 (1)含义 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文学言语要

高考语文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对作品中形象的把握与分析,对作品语言特色的鉴赏,这一直是考查的难点。主要表现是很多考生抓不住要点,或无话可说。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帐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拢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谢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了这,父亲总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毕恭毕敬的跪拜祖先遗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冬仓冬仓的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觉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个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⑥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答:"我们" "父亲" (2)联系全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答: 2.请归纳出"父亲"这一形象的两个方面。 答:① ② ●案例探究 [案例](★★★★)(2001年春季高考试题)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中学语文论文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 庄照岗 不可否认,文本解读是有深浅的,但这个“深浅”指的并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题或思想。而对于整个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课堂教学。此外,语文教学的优劣也不只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否来体现,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给人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解读某一文本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投向某一层面,对其无限挖掘与生发,而是应关注到整个文本,关注到所有的学生,根据教学实际在多个层面上呈现文本,展开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贴近文本、体悟文本,实现从语义层到形象层,再到审美层,最后到思想层的跨越,真正从多个层面,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一、语义层 语义层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也是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所应达到的最基本层面:理解。但我们知道语言具有内隐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就不能只满足于语义层的理解,而应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去品味语义背后的深层内涵。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特别是在解读古诗文之类的文本时,往往会停留在语义层,因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年代的久远以及古今语义的差异,使得现代学生学习起古诗文来就比较吃力,而有些教师就

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讲解古诗文时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思上。 比如在解读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仅仅翻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到远处的南山;又比如在解读《渔父》里面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也是直接翻译为:他在沅江边上游荡,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这或许也是很多专家诟病一线语文教学而提出“深度”语文的原因吧。当然,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但又不能不解读出语义,这是由历史原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如果学生连基本的语义都不理解,再深刻的思想,再优美的意境,在学生看来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二、形象层 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形象层。就是除了让学生读出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形象地见出画面,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生动地体会到意境。语义层很多时候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而学生也只是理解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同时,语文的魅力、文本的意境、文本的美也往往是通过意象传达出来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如不能解读出形象层,不能形象地、直观地、生动地呈现出文本的内涵,那么他的解读是失败的。 比如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何谓“悠然”?悠然即闲适的样子,如何能看出闲适?后面一个“见”字,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真意趣。此外,“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南山

现代文阅: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查赏析、评价一篇文章的能力,要求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这类试题往往是从这几个角度命题:什么是形象,塑造形象的方法,形象在文章的地位和意义;语言的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所谓“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的意象等。鉴赏形象是指能够把握形象特征,感受形象意境,体味审美作用。鉴赏时,要考虑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有什么意义等。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是作者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来的,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包括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小说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表达上多用描写;戏剧的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散文的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方式塑造形象和表达作品内容。从四个角度分析: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②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等);③篇章结构(过渡衔接、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④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 1.是什么——问作品的某一处是什么意思,即对词句篇章的理解,通过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赏析文章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如2004年天津卷《春从心出》的第2题: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从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切入,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从文中可以看出,这句话其实在谈论了书与人生的关系。书与人生有哪些关系呢?第五段的“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集中体现了要解释的语言的含意: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中淘出善本精品。 2.怎么做——问作品的某一处怎么写的,即对写作方法的体会。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4题: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这是从全文结构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赏析。从文章的整体结构看,是按季节变化顺序行文的,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那是去年冬天、春天终于来了,在初夏的太阳下、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等到新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来: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对人生的感悟可以通过对“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都有消亡,要正确平静地对待,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3.为什么——问作者的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如1993年全国卷《青菜》: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这是对文章写作目的的考查,着重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的角度赏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与后文写他们“在菜畦间割草”作对比,用狗尾巴草、灯笼草等反衬青菜的美德。 4.怎么样——问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即对写作效果的赏析评价。如2004年江苏散文阅读《草堂?诗魂》的第3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试题从写作手法上考查了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昔日茅屋与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