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文学文本层次

第七章 文学文本层次

意三者是有先后次序的。 可见 言——象——意三者是有先后次序的。但 象 意三者是有先后次序的 他说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卦辞。 他说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卦辞。真正将这种层次 当作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当作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第 第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夜行黄沙道中》 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第 第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如歌中所唱: 如歌中所唱: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这里的前一个“悲伤” 这里的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就是名词用作动 幸福” 词。
又如顾城《我和你》中的诗句: 又如顾城《我和你》中的诗句: 垂帘,静静的垂帘 垂帘, 安静着无数无数 黄金的叶片。 黄金的叶片。
其中 “安静”是 安静” 形 容词用作动词。 容词用作动词。
第 第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黑 格 尔
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 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 中认为: 中认为: 一件艺术品,我们首 一件艺术品, 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 我们的东西, 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 它的意蕴和内容。 它的意蕴和内容。
第 第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章 作品的本文层次作品的本文有三个层次:
如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把琴声写成: 如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把琴声写成: 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香兰笑。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课后习题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课后习题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因此教材所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结构层 次。
精选ppt
文学文本形象基本特征
❖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 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等四个方面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 征,严格说是在文学形象具体化过程中的形 象特征,不是文本中的“形象层面”。
❖ 间接性是文学文本形象的基本特征,文本提 供的只是图式化外观的“形象”。
论》第152页,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7)
精选ppt
文本的层次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注意:这里所讲的不是文学文本。“象”是指卦象,不是
➢ 从属作者、社会现实—表现论、反映论——作品; ➢ 独立性—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论——作品或文本; ➢ 开放性、互文性—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文本。
精选ppt
资料:
➢ “从‘作品’转到‘本文’,这是从视诗或 小说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理解这些 意义正是批评家的任务——转向视它们为不 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 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 指游戏。”(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
精选ppt
图式化外观与作品的具体化
❖ “文学形象”是言语描述的,并不表示真正的存在, 而仅是意向性相关物,须经读者的想象它们才能以 感性的形象呈现出来,才成为“文学形象”。
❖ 就作品(文本)而言,所谓“形象”只是处于潜在 的准备状态,言语描述提供了一些确定点以构成 “图式化”外观,留存的不定点、空白则有待读者 填充,这是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性与不 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文本:“文本”(text ,又称本文),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环境: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审美意象: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1.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

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第一,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第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0.1 复习笔记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面(1)含义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1)含义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4第四编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4第四编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4第四编第四编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representation),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镜子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虚幻性: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

3、象征形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suggestion),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朦胧(ambiguity),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主观变形的寓意性形象。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往往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教学时数:12课时教材内容提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一)意境的界定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

《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2)奠基期:唐代。

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

(3)发展期:宋代。

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

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由于构成意境的客观之景是形神兼备之景,构成意境的主观之情是情理交融之情,因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必然“实中含虚,虚实相生”,象外有象,韵味无穷。

)3、意味无穷:审美特征(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三)意境的分类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提供了意境的两种分类。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即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四种意境。

第二种则是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类。

第四节文学意象(4课时)(一)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

1、哲理性:本质特征2、象征性:表现特征3、荒诞性:形象特征4、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5、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二)审美意象的分类审美意象可以从表意的方式着眼将其分为两类:1、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一哲理或观念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如: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萨特《禁闭》2、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1)抽象型符号式意象: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化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如:古、今的抽象雕塑、抽象画、象征性建筑(2)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意象。

如:中国龙凤图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兽寓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

教材缺憾剖析:赋予典型、意境和意象同样合法的地位、并视其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是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完整体系的有益尝试。

然而完整体系的建构有赖于三者异同的比较和概念关系的阐述,《教程》却仅阐述了各自特征,却并未加以比较和阐述,因而三者事实上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

典型、意境和意象的异同和概念关系,并不是理论体系本身所能解决的,完全有赖于编者的理论创造。

三者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具备文学形象主体与客体、虚拟与真实、明晰与含混、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广义上是同一关系。

在狭义上却是全异关系。

因为典型是歌德、黑格尔、恩格斯、别林斯基、卢卡契等理论家在西方古代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以写实为主的现实主义文学尤其小说的人物和环境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境则是王昌龄、司空图、苏轼、王国维在老庄哲学和佛教境界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以抒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尤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而提出的理论话语,意象则主要是庞德等在西方现代主义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基础上针对以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意象主义诗歌提出的理论话语。

此外,在混合义上又是包含关系,在综合义上又是交叉关系。

只有将其复杂的概念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就意象而言,也没有将以叶燮意象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意象理论、以康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意象理论和以庞德意象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意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这三种理论不仅思想基础和具体内涵不同,而且代表性理论也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

”庞德指出:“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与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叶燮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遗憾的是《教程》将文学范畴内颇有影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象理论置之不理,倒是对文学意象即所谓观念意象、审美意象之外的心理意象和内心意象大费笔墨。

基本理论拓展:(一)典型理论作为西方理论家对于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突出,因为尽管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但是主要集中于或者重视共性和类型,或者重视个性和特殊性,或者重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但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而是一切现实世界事物的普遍性质,所以文学典型作为一种建立在西方文化阐释基础上的文学理论成果,并没有真正揭示文学典型的审美特质,其理论的意义是有限的。

即使作为文学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的卢卡契也只是比其他理论家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典型作为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普遍属性,并没有真正达到对于文学典型审美特质的揭示。

中国文学理论家尽管力图使文学典型的理论走出哲学的普遍性,但是在概念泛化的同时,同样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理论成果,反倒使文学典型作为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普遍性特质也丧失殆尽。

尽管如此,典型理论作为西方文化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毕竟是西方文学理论家在叙事文本乃至文学文本的文学形象与生活原型、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所存在的个别与一般、对立与同一,变化与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

(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理论家对文学形象的一种理论阐释,其实际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突出,因为不仅不同理论家各有侧重,而且即使综合起来看也并不一定真正揭示了文学形象的特殊性质。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成果,却是中国理论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西方典型理论,它是中国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理论家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阐释文学形象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文学理论家针对抒情文本的文学形象所存在的性质上的主体与客体、结构上的书写的实境与省略的虚境、表达上的可以言传与不可言传等方面关系而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虽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体而论,却有着比较清晰的理论渊源。

(三)意象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又一理论形态,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建构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一理论话语常常是哲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共同话题,加上涉及中西文化不同的语境,所以显得比意境理论和典型理论更加具有极其复杂的理论内涵,甚至在不同理论家的阐释之中同样存在更加突出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论内涵,所以,对于文学意象及其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总结就显得更加困难。

但是总体来说,意象理论并没有真正脱离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范畴,至少作为文学理论领域的文学意象确实是中西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和西方理论家在表象文本的主体与客体、心象与物象、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及其合与离等方面的关系和性质所建构的文本形象理论。

由于意象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成果也许同样没有真正揭示出文学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特殊价值和特征,其实践意义并不比理论意义更加具有价值。

所以对于意象理论的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探讨就显得比单纯介绍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甚至是中西文学理论话语体系走向整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家建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首先值得深思的理论课题。

引申阅读文献:1、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4、《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8、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商务印书馆19649、郭昭第《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缺憾剖析》,《天水师院学报》,2005,110、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本章复习思考题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