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概论课件 第十一章

事件 情节 人物 场景
1、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 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惊
艳
[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 小生姓张, 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 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 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 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过。蒲关上有一故 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 当初为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 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 着蒲关。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 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 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 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当代作家陆文夫的一篇小说 《美食家》,讲述的是“我”与 一名饕餮成性的所谓“美食家” 朱自治在几十年交往中的一些零 零星星的琐事,那些年代跨度很 大而又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一桩 桩琐事之间似乎没有多少紧密的 联系,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平 淡淡的故事中,人物、行为和事 件都是围绕着“吃”这样一个线 索相互联系和组织起来,从而构 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
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 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 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 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 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知识梳理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内容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特征:(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不同于表意性作品(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的解释. 神话,史诗,英雄传奇(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写实主义主张客观和真实,体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语言组织+叙述行为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一)事件.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塑造生动形象举例: 西厢记(二)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人物行为矛盾冲突,揭示命运变化过程.(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四)场景.二,结构(一)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句子之间,事件之间的关系)叙述句序列——叙述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各要素与故事之外背景之间的关系)三,行动行动逻辑基本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典型的行动序列复合形式:首尾连续式(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大故事中有小故事)左右并列式(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两者关系表现在:时序,(顺逆插)顺序对照时距,(变快,变慢)长度比较频率《老人与海》同一动作有节奏地重复显示,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某种强烈的象征意蕴二,视角(一)第三人称叙述.——无焦点叙述(二)第一人称叙述.——内在式焦点叙述(三)叙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和人称的变换.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三,叙述者与接受者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叙事学情节——按照因果联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层结构——历时性向度深层结构——共时性向度行动元——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角色——形象的基础本文时间——讲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叙述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及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视角——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中使用的口气和态度[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述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 两重性,但这两重特 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四)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
❖ 二、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 整体状态,可从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
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
❖ (三)第二人称叙述
❖ “你把左脚在门槛的桐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 图再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
❖ 你紧紧擦着门边,从这个窄窄的门缝中挤进来,接着便是你 那只和厚玻璃瓶一样颜色的、发暗的颗粒面的皮箱,这是常 出远门的人携带的那种相当小的皮箱,你抓住黏糊糊的提手 把皮箱使劲拖进来,它虽然不重,但你一直提到这里,手指 不免发热,你把皮箱举起来,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 起来,指骨、手心、手腕、胳膊莫不如此,还有肩膀,还有 整半个后背,还有脊椎,从颈部到腰部都是如此。
第一节 叙事界定
❖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文学 1.传统叙事理论: 人物、情节、环境;
2. “叙事学。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3.新叙事学”。20世纪80年代
❖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 语类型;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 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 时间状态;
❖ 1、埃及国王普撒美尼托斯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打败并俘获 ❖ 2、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前者有意要当众羞辱后者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2、叙事学的起源(narratology)
20世纪60年代,法国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尝试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代表人物有格雷马斯、布雷 蒙德、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
3、叙事学的发展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4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一 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 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 是故事。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一)、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的事 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A、推动情节的事件《活着》 B、塑造形象的事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学的社会 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20世纪90年代,“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借鉴女性主 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 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5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西 厢 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7
(二)、情 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事件;而“国王 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8
(三)、人 物
1、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2、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 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 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 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决定人物
“做什么”。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格特征的人物。表
现出人物“怎样做”。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9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 合成为场景。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0
二 结构
(一)、表层结构
1、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 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乔托:《逃亡埃及》
10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 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 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 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 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 意识形态的体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左拉肖像
二,从形式上看,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8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9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 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 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 态的印记。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
学习要点
1、名词解释: A、叙述视角 B、叙述动作 C、叙事频率
2、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复杂关系 3、叙述者与声音的关系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
第一节 叙事界定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 《诗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C. Lévi-Strauss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2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后果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为 C:不幸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落第
D:幸运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见 龙女被罚牧羊
11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2、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
身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2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 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只有孔乙 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3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
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 小伙计的“我”,讲述他 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 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 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 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 力正在于此。
(丰子恺绘)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 过。……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 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 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 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020/10/2
1、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2020/10/2
温州大学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一,从内容上看,叙事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 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及其意义。
2、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0/10/2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1
(二)深层结构
1、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 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 背景之间的关系。
2、是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 根植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 会心理,呈现多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