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学的起源叙事学的发展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文学成熟于宋元以后中国的叙事理论明代后期发展形式:叙事作品的序、跋和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叙事学的发展●意识形态叙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叙事的涵义文学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叙事文(诗、剧本、小说)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的本质的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一)从叙事的内容看(二)从叙事方式来看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1. 叙述内容2. 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望(一)事件(二)情节(三)人物(四)场景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一般行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首尾接续式。
②、中间包含式。
③、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文学理论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 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1、叙述方式 1.a.叙述方式指叙事者展开叙述的方式。
当代著名的捷克作家米兰· 昆德拉指出:
“小说家有三个基本的可能:讲述一个 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 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 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 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 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二人称叙述
叙事角度
a.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
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 度或视点。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 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 b.一般来说,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 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在海藻和蚌壳上发出的吱吱声。不管怎 么说你正在走过它。是的,我正在走过 它,有时候还是迈着大步。一个非常短 的时间的空间通过一个非常短的空间的 时间。五,六;一步接一步。……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文学概论第四编

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主要有诗歌、小说、 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四大类。在此之外,随着现 代电子传媒的出现,还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泛文学类 型,如各种网络小说、博客散文等等。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第一·文学类型的概念与不同划分原则 一、文学类型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类型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二、文学类型的不同划分原则 1、从文学作品反映对象的特点来划分:再现型、表现型; 2、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来划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 3、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发展史划分: 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黑格尔) 三、教科书的划分 1、原则: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2、类型: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
西方: 现实型:司汤达——巴尔扎克——左拉——托尔斯泰等; 理想型:雨果——乔治· 桑——席勒——雪莱——湖畔诗派; 象征型:波特莱尔——马拉美等——后期象征主义。
中国: 现实型:晚清谴责小说 理想型: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学都处于剧烈地变革之中,各种类 型的文学都有;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3、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A、三种文学类型仍然在独立的发展自己的某些特征, 如德国的新浪漫主义,英美的现实主义,德法等 国的后期象征主义; 举例:沃克· 曼《战争风云》、萧洛霍夫《静静的顿 河》——现实型 霍夫曼《骏马山庄》——理想型 叶芝、瓦莱里、艾略特等人的象征型诗歌 B、三种文学类型之间的互相渗透,多向转发和演变,如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和荒诞派文学等,要么兼容了现实型 与象征型的特点,要么兼容了浪漫型与象征型的特点,或者兼 容了现实型和理想型的特点。 举例: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现实型与象征型文学要素; 尤金· 奥尼尔《毛猿》中的表现性与象征性因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
托马斯· 曼
高尔斯华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
奥斯特洛夫斯基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结合文学
毛泽东:《沁园春·雪》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学习要点
➢ 1、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 ➢ 2、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 ➢ 3、名词解释:象征型文学 ➢ 4、诗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5、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 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 主义文学的关系?
3、韵律性:主要由节奏和韵律两大因素构成—— A、节奏:由诗歌语言声音有规律的变化因素构成的。 音步—停顿:节奏建立在相对有规律的音步基础上。 举例:杜甫《草堂绝句》的音步结构 现代闻一多“新格律诗”主张: 这是/一池/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B、韵律:指由词的声韵有机组织所形成的声音结构。包 含两方面,一是不同的声韵的差异性组合,二是同一韵母 的有规律的重复。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俄狄浦斯=肿疼的 脚(?)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 为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后果
C:不幸
D:幸运
落第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龙女被罚牧羊
夫的行为
见龙王
龙女得还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西 厢 记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 分析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 分析事件推动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的法国。
9 叙事性作品

左拉肖像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的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 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 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数目应当分别 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 掉的树,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 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二十、 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譬如《旧约》是希 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 现。《三国演义》与 《史记》是不同意识形
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五四小说大量第一人称的运 用,如《伤逝》与《沉沦》。
帮助者、促进者
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与角色之间的艺术张力
– 角色与行动元完全吻合——扁形人物 – 如:萧峰、慕容复
– 角色与行动元的不一致——圆形人物 – 如:叶二娘、梅超风
故事: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故事:场景
• 现代小说的出现逆转了传统故事的表现 方式
– 用空间性取代时间性 – 将故事切割为碎片 – 放大局部和细节 – 例:《嫉妒》、《威克菲尔德》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理解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相世界的生产与物质生产
二、精神生产实一种意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活动。
三、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 的创造活动。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的是一下几点: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市当代文学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复习思考】
1.解释概念:叙事。
2.陈述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辨析作品的抒情方式。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是一种强调作家表达主观感情的文学作品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及其抒情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现实:抒情的反映对相主要是社会生活动精神方面。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
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
【复习思考】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解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每个叙述单位的 关系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单 位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而划分出两大类别:第一 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 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情节
文学理论教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
件。
黑格尔认为,情节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 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 。Fra bibliotek叙述频率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
关系。
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 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 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视角
文学理论教程
视角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
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是由叙述人称决 定的。
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 即第三人称叙述。较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 称叙述的多了起来。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 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 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化简提炼的结果是形 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 的结构关系,即序列。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叙事的涵义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 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
举一个例子:古老的后羿传说与《阿Q正传》,二 者显然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后羿的 传说与《阿Q正传》都是讲述故事;“讲故事”即 叙事,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 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㈡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 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 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叙事的构成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涵义:
一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 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 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时序与时长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
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顺时叙与逆时叙)
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长与本
文时长两者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 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文学理论教程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都包含着 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 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 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 论观念,被称为当代“叙事学”(Narrato-logy)。
人物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同情节相比是第一位的,这一点不存在问题。但 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者未必就是具有完整、 真实的性格特征的人物。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问题是叙事理论史上的一 个争议点。其分歧的根源在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自 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
叙述者与接受者
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 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在中国古代的话本和拟话本之类的小说中,叙述 接受者是明确的 。但这种由作者所设定的叙述 接受者只是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隐含的 接受者。实际阅读作品的读者很难符合这种理想 化的要求。
复习要点 ㈠
[基本概念] 叙事学 情节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叙述频率 视角 叙述者的声音
叙述动作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如果所叙述的内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 件,那么叙述动作——即以什么方式讲述这些 话语——便不很重要。反之如果内容是虚构的, 那么,如何讲述便具有了重要性。文学便是如 此。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 评价。
叙述者与作者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显然要 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 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复习要点 ㈡
[思考问题]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
点。
文学理论教程
张荣翼 主讲
2.恶化:恶化的可能性→恶化过程(或没有
恶化的过程)→产生恶化结果(或恶化得到避 免)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 构,因而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 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 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
文学理论教程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变为现实 第二阶段
取得结果 第三阶段
故事行动的典型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No.1
首
尾
式
接续
No.2
中间包含 式
No.3 左 右 并 连 式
行动发展的两大类型
文学理论教程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 分成两大基本类型:
1.改善:改善的可能性→改善过程(或没有
改善的过程)→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改善)
习惯上人们常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这其 实是一种误解。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与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的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