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教学

合集下载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品析语言梳理情节感受形象——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教学“三策略”

品析语言梳理情节感受形象——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教学“三策略”

[摘要]叙事性作品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

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叙事性作品在布局谋篇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助于抓住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叙事性作品[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5-0047-03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小说等都属于其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任意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都会读到人物及其相关事件,这些都是作者精心组织与安排的。

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叙事线索,还要关注文本精妙的表达,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让学生习得方法。

一、品析语言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叙事性作品一般是借助叙述、描写等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叙事性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揣摩语言、感受语言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推敲用词精妙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叙事性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上都非常讲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叙事性作品在语言上的独特之处,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感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第一句写道:“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乍一看,这句话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在每一字、每一词中的深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想想如果把“冷极了”换成“很冷”,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在品味中学生发现,“冷极了”比“很冷”一词要冷得多。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如何感受人物形象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如何感受人物形象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这一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启迪学生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好载体。

它或哀转缠绵、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它刻画的各色鲜活的人物牵动着读者的神经,让人爱恨交加;它或独特、或震撼的环境常常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叙事性作品主要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这些饱含情感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支撑了作品。

因此,在阅读中只有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而深刻的感悟,才能走进人物心灵,感悟作品赋予人物的丰富思想内涵,以此读懂作品,对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意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因此,想让学生读懂叙事性文学作品、会读此类文章,得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多维性的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感悟却存在诸多问题,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从而走进文学作品充满情趣、意蕴的世界呢?笔者就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策略。

一问题:粗略化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贴以“伟大高尚”的标签,或被冠以“对什么的爱”等笼而统之。

而对伟大高尚的感受、对爱意丰盈的感悟,却是苍白而空泛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阅读“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

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阅读文本的初始阶段,即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

但这仅是初始阶段,而在阅读实践中,如止步于此,又怎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厚重?如经典之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王熙凤的“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精明干练”都是题中之意,但如不细细咀嚼其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衫一裙、一举一动,就不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亦不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精髓。

初中舞蹈美育《叙事性舞蹈作品赏析——中国妈妈》教学设计

初中舞蹈美育《叙事性舞蹈作品赏析——中国妈妈》教学设计
2、通过教师的提问启发,从而引出课题。
新课教授
1、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概念
①叙事性舞蹈作品的定义。
②按照舞蹈结构,把其分为四部分。
2.赏析作品
①提问:(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走
1、通过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更好理解概念,避免学生因太过专业,失去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
通过网络找一个和母爱相关的舞蹈作品,下次分享。
2、通过提问的方式分析舞蹈结构,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作品,启发学生去开括思维、主动探究舞蹈作品的特点。
新课教授
(赏析《中国妈妈》)
①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第一部分的舞蹈情绪、动作、人物形象等特点。
①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第二部分的舞蹈情绪、动作、人物形象等特点。
②互动提问:妈妈扬起脸用手拭泪的动作,表达怎样的心情呢?
《叙事性舞蹈作品赏析—中国妈妈》教学设计
学校
学科
舞蹈
年级
八年级
人数
课题
《叙事性舞蹈作品赏析—中国妈妈》
课时
1
执教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叙事性舞蹈作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探究、启发引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舞蹈鉴赏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中深明大义的博爱精神。
3、转(养育)
①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第三部分的舞蹈情绪、动作、人物形象等特点。
②互动提问:女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是通过什么发现的?
4、合(送行)
①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第四部分的舞蹈情绪、动作、人物形象等特点。
5、作品总结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小石潭记》中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叙事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教师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描写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三)角色扮演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准备台词,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摩并评价。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四)分析文章主旨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拉伊俄斯(俄狄浦 斯之父)=左蹁脚 (?)
俄狄浦斯=肿疼的 脚(?)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 为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后果
C:不幸
D:幸运
落第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龙女被罚牧羊
夫的行为
见龙王
龙女得还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西 厢 记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 分析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 分析事件推动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的法国。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依照文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文体裁不同,年段要求不同,教法自应有别。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如何依照文体的不同特征,根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标中提及的几种文体,这里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叙事性作品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小说……这类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都归入叙事性作品。

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叙事性作品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由此可知,叙事性作品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读懂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学习语言表达。

实际教学中,还要体现阶段性:第一学段,了解故事内容,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写字、学词、学句。

第二学段,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大意,获得情感体验,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读懂故事内容,了解事件梗概,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了解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面以小说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照文本特征,依据年段要求,选择合适教学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上必然也有不同之处,这节课着重谈谈小学课本里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点。

什么是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写人、记事的以外,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都归到叙事性作品这一类中,因此,叙事性作品占的比重很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龙头”。

例如:
写人——《黄继光》、《月光曲》
叙事——《惊弓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燕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状物——《翠鸟》、《荷花》
《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和事件,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一,观其貌。

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

第二,寻其味。

所谓的“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

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那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

第三,悟其道。

所谓的“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

它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之间不仅体味、把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即对“道”的把握。

这个“道”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有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叙事性作品教学应注意哪几点?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

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课文常见结构:
有的按时间来分,如《观潮》
有的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
有的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
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有的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
一是借助审题、释题。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
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中年级: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

高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小结:
1、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应注意哪几点?
2、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训练:
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
叙事性作品教学设计指导要点:
◆认真钻研教材,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

◆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找出重点词句,设计指导学生理解的方法。

◆重视朗读,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亲情。

教学难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

一、揭题
板书“生命”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吗?
板书“平分”“平分生命”又是什么意思?面对这个课题,你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从课文中去找)怎么读?(轻声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流: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
三、细读课文,领会中心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是(出示: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把你心中的犹豫,思考写在空白处。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多善良的男孩呀,是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个10岁的孩子,所以一开始男孩……)(多善良的孩子,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


当你有了这些感悟时,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


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出示:确认……)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读,)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第7段……
所有的人震惊了,这就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亲情!这就是浓浓的兄妹亲情!
四、读写结合,情动辞发。

(“平分生命”)分享生命。

现在,你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请把你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教学重点:从男孩的神态、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一、回顾
1、上节课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交流各自的所得)
2、在大家对课文的回顾中,我们再次体会了男孩子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这种浓浓的亲情使我们震撼,也使我们向往。

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细细感受这可以触摸的真情。

二、品读
1、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

2、品读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7-8页的读一读,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三、积累
1、在积累本上摘抄本课好词。

7页抄一抄以及学生自己的词语。

2、“金钥匙”指点:把最感动自己的句子,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都可以抄下来。

四、拓展
收集感动自己的有关亲情的故事,等课前3分钟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易错生字的识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一、课前3分钟:讲亲情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自学生字,找出难记的字小组内独立解决。

3、师重点和学生学习易错生字:降、瞬、承。

(可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
4、书写生字。

(正确、美观)
三、学习第7页比一比。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读后先说一说这几个词的意思)
2、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四、作业超市
1、选用学过的词语编写一段话。

2、帮家长做家务。

3、给家长洗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