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
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
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
《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
而《创业史》虽然也有开会学习政策之类,但总的来说在情节分布上是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由此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是“写命运”。
读者关心的不是上级的政策如何落实(《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而是人物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我们可以说《三里湾》、《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是《创业史》在反映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说更具备史诗品格。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
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9 叙事性作品

左拉肖像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的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 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 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数目应当分别 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 掉的树,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 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二十、 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譬如《旧约》是希 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 现。《三国演义》与 《史记》是不同意识形
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五四小说大量第一人称的运 用,如《伤逝》与《沉沦》。
帮助者、促进者
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与角色之间的艺术张力
– 角色与行动元完全吻合——扁形人物 – 如:萧峰、慕容复
– 角色与行动元的不一致——圆形人物 – 如:叶二娘、梅超风
故事: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故事:场景
• 现代小说的出现逆转了传统故事的表现 方式
– 用空间性取代时间性 – 将故事切割为碎片 – 放大局部和细节 – 例:《嫉妒》、《威克菲尔德》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研究叙述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 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
1、妓女宋引章嫁给了花花公子周舍;
2、宋引章在周舍家受虐待向母亲求救;
3、赵盼儿诱骗周舍写休书救了宋引章;
4、赵盼儿在公堂上争讼斗败了周舍,宋引章嫁给 了书生安秀实。
——这显然是一个好人胜利,坏人失败的道德喜剧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表层结构所组织并显示出 的故事意义是:善战胜恶的道德主题
求婚; B、周舍因不知赵盼儿的计谋而答应赵盼儿的求婚
; C、州官不了解宋引章当初与周舍结婚的真实情况
而答应安秀实归还宋引章的请求。
3组、诚实的请求有: A、安秀实向宋引章求婚; B、周舍向州官请求还妻。
4组、拒绝诚实的请求有: A、宋引章安秀实的求婚; B、州官拒绝周舍的请求。 ——这四组关系结合起来就成了这样的情况:隐瞒真
1组、隐瞒真实情况的请求有: A、周舍隐瞒了自己的恶劣品行,向宋引章求婚和
向宋引章的母亲求娶宋引章; B、赵盼儿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 C、安秀实隐瞒了从未与宋引章结婚的事实向州官
请求将宋引章判还给自己。 2组、真实状态被遮蔽的情况下答应请求有: A、宋引章在不了解周舍为人的情况下答应周舍的
实情况的请求被答应,诚实的请求被拒绝
从深层结构来分析,这一错误选择的事 件可以被抽象为一个结构:一个主人公 在面对选择的处境时,因受到遮蔽而犯 错误
叙述内容由叙述话语带出。 时间 视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赛的时间 评述的时间
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
故事内容在叙述过程中具体呈现的时间状态
声音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 话的与他同时生,并肩长,便臂手扯住,不放 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 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不可管,动止最宜谨 慎……
凌蒙初《拍案惊奇》
叙述的口气和态度
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 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
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所有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来自叙述者声音的 不同部分。
文本时间的外部表现
时序 时距 频率
时距举例
① 它到李家不足两年,在这两年里,日本霸占 了东三省,北平的行政机构改组了一次,非洲 亡了一个国,兴了一个帝国,国际联盟暴露了 真相,只算一个国际联梦或者一群国际联盲, 但是李太太并没有换丈夫,……
加速: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
时距举例
②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 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 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 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 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 “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 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 浑身一震……
故 事(事件、情节、人物、场景) 结 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故事
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故事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事件: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客观时间顺序)
情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主观解释)
叙 事 性 作 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 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叙述内容
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
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者完全控制作品中的声音。
声音
基础:作品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人物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
叙述者与人物对话, 有时叙述者只能听凭人物的随心所欲。
叙述者对作品中的声音失去控制。
接受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时 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接受者
叙述者的期望
接受者
很多时候,现实的读者并非叙述人所 要召唤的潜在接受者。
第1句是初始的平衡状态——宋引章出嫁,意味着她 将获得一种安定的生活;
第2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她的婚后生活与出嫁时 的期待翻转了过来;
第3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是以赵盼儿的行为为主 进行的;
第4句是新的平衡状态的建立——离开周舍,嫁给了 安秀实。
——可以看出,这个序列的次序和环节(即平衡—破 坏平衡—新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是经典叙事 作品结构的基本条件,一旦破坏,便会产生不知所 云或支离破碎之感
叙述声音
叙述的语气与态度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
叙述话语是作为咸亨酒店 小伙计的“我”,讲述 他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 故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 一的人
叙述声音相当简洁而冷漠, 由于小伙计的身份和态 度,与孔乙己的悲惨命 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 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现实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的差 异导致误读。
“听故事”时,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作者在 “讲故事”。其实这是一种“愉懒”的做法。
欣赏小说时 要有意识地作叙述者与作者分开
叙述者
如果把叙述者与作者混为一谈,我们就 难以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理想、想象力 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开来,势 必会混淆故事途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别。
叙述者
★鲁迅《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我” ★鲁迅《故乡》中的“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叙述者
故事
性格 vs.情节
★行动元
推动情节之发展
★角 色
显示性格之特征
故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 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之变体:冰心
叙述声音由叙述者出发。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