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叙事性作品

合集下载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故事时间---事件顺序---内容发展决定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课件
拉伊俄斯(俄狄浦 斯之父)=左蹁脚 (?)
俄狄浦斯=肿疼的 脚(?)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B:脱离常规的行 为
应举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后果
C:不幸
D:幸运
落第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龙女被罚牧羊
夫的行为
见龙王
龙女得还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西 厢 记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在作品中的作用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 分析重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 分析事件推动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的法国。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与“角色” 两重性,但这两重特 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四)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
❖ 二、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 整体状态,可从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
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
❖ (三)第二人称叙述
❖ “你把左脚在门槛的桐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 图再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
❖ 你紧紧擦着门边,从这个窄窄的门缝中挤进来,接着便是你 那只和厚玻璃瓶一样颜色的、发暗的颗粒面的皮箱,这是常 出远门的人携带的那种相当小的皮箱,你抓住黏糊糊的提手 把皮箱使劲拖进来,它虽然不重,但你一直提到这里,手指 不免发热,你把皮箱举起来,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 起来,指骨、手心、手腕、胳膊莫不如此,还有肩膀,还有 整半个后背,还有脊椎,从颈部到腰部都是如此。
第一节 叙事界定
❖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文学 1.传统叙事理论: 人物、情节、环境;
2. “叙事学。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3.新叙事学”。20世纪80年代
❖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叙事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 语类型;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 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 时间状态;
❖ 1、埃及国王普撒美尼托斯被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打败并俘获 ❖ 2、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前者有意要当众羞辱后者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
• 结构主义者相信存在着人类“心灵的永恒 结构”,而且最接近这个永恒结构的是语 言学和人类学。
• 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叙 事学的基础。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讲故事”,即叙事。 •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虚构
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 叙事性文学。图为印度 史诗《罗摩衍那》插 图——悉多被劫。
2.二元对立关系
• 二元对立概念(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 格局)是结构概念的基础。对二元对立的 辨认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创造和 感觉二元对立的能力体现了人类一种基本 的、独特的心灵活动,这就是创造结构的 活动。(参见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 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16)
3.共时性概念
1. 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 代的法国。
2. 传统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 心内容;叙事学研究叙事的本质、功能、形式, 研究对象为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
3. 传统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反映 论”,叙事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是结构主义 语言学。
结构主义的几个基本观念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 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有民 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看作 是语言的深层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6)维柯认为,“在人 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 的精神语言”,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这种 共有的精神语言是一种深层的结构。(《结构主 义和符号学》,6)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就是讲故事。 • 叙事理论,研究如
何讲故事。
– 叙事学,是在结构 主义理论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叙事理论。
• 文学叙事,以虚构 的话语讲出“故事”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
• 结构,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结构,而人们认识事物时赋 予将各种现象组织起来所用 的基本形式。
1. 整体性观念 2. 二元对立关系 3. 共时性概念 4.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5. 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
几种影响叙事学理论的结构主义观念
1.整体性观念
•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构 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 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 构主义和符号学》,7)“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 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 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 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 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 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同上,8-9)
•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共时性的重要性,认为 语言既有它的历史范围,也有它当前的结构 的属性。语言要素的意义必须在共时的结构 之中显示出来。
•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 有内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结构主义 和符号学》,20)
• 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密切联系着的。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是文学话语叙述出来的, 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
文学叙事
历史叙述1
历史叙述2
历史叙述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的产生
叙事学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
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
叙事学研究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
叙事学
•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 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 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 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 代表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 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研究叙事艺术的 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 “叙事学”。(参见教材,第233页)
叙事学的发展
•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
究叙事文学。 •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 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 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 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 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一般话语所指对 象是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文学话语所叙的 对象只存在于话语叙述之中。叙事文学用话语 虚构艺术世界。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要点
• 一个故事,不同的叙述产生不同的意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解读不同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研究,作者讲什么,为什么这样讲, 读者为什么会这样理解?
• 叙事研究,就是研究叙事本身。
本章提示
• 这一章的内容是以叙事学的方法分析叙事性作品,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要更多地注意将这 些分析方法应用于作品分析。
• 在语言学中,语言(language)是一个完 整的系统,言语(speech)只能在这个系 统中才有意义。“能使任何单独的要素 ‘有意义’,并不是要素本身的个别的独 特性质,而是这种性质和其他语音的性质 之间的差异。”(同上,13)表示这个差 异的是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