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性作品上

合集下载

从插画的叙述性看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

从插画的叙述性看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

从插画的叙述性看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冯靖涵摘要:一直以来,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是较为模糊的,仅仅从数量上比较二者是片面的。

随着叙述性在插画艺术中的意义逐渐加重,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表达意义有了更明显的差异。

在叙述性的基础上解析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可以使创作者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丰富插画的概念,使插画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更加多样。

关键词:叙述性单幅插画连环插画概念―、叙述性对插画艺术的影响1插画的定义插画的英文"i Istrati on"源于拉丁文"i Istra i o",本意为照亮,引申为插画让文字的含义变得更为明亮清楚。

在文字被发明以前,人类一直用图画代替文字,这些图像连接了事物与人类的思想,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石壁上画出的符号与图案实际上就已经是插画的雏形了。

19世纪初,插画渐渐地随着各种读物的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书籍需求推动插画开始迅速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插画多以版画形式附在经文里,是为了解读经文而存在的。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内涵与形式变得越来越宽广。

无论是家用的窗帘还是街头的涂鸦,甚至是小小的糖果包装上都可以看到插画的身影。

现在,插画的形式突破了制约,变得多种多样,脱离了固有用途,拥有了独特的含义。

2.叙述性对插画的影响插画在发展前期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的艺术,因为插画开始时一直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的,所以插画艺术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文字C1]o直到浪漫主义开始盛行,插画渐渐地展现出插画家的主体意识。

伴随着叙述学逐渐从结构主义中独立出来,插画的叙述性也慢慢不再受制于文字,叙述性插画逐渐成为插画艺术的分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有的感觉表达媒介都在发生相互渗透,尽管每一种表达媒介在依靠自身最独特的性质时发挥得最好,它们又都可以通过与自己的邻者偶然联袂为自己灌注新的活力。

报告文学有哪些

报告文学有哪些

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和代表作品?报告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体裁,通常涵盖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文学手法来表现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下面将从叙述性强、客观真实、社会批判、文学化等方面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并分别列举代表作品。

一、叙述性强报告文学通常以描述事物的方式为主,通常以时间线、事件发展为主线来展开故事。

而这种叙述方式往往会以各种细节、环节、描写来营造气氛,使读者彷彿了解到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代表作品有:1. 华尔沙屠杀报道《麦考密克的礼物》(Hersey, 1946年)2. 网球公开赛的报道《海底世界》(David Foster Wallace,2006年)二、客观真实报告文学要求作品的描写要尽可能贴近于事实,而不能对事实进行太多的越俎代庖。

这种客观真实的特点要求作家要有扎实的背景知识、广泛的调查和实地采访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代表作品有:1. 美国贫困现状的报告《我们的补品,我们的麻烦》(James Agee、Walker Evans,1941年)2. 二战史诗《索马里解除行动》(Mark Bowden,1999年)三、社会批判报告文学以客观的目光和深入的调查来揭示社会现实,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也因此,报告文学通常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现状产生影响。

代表作品有:1. 美国白宫揭露的报道《华盛顿邮报》(Bob Woodward、Carl Bernstein,1972年)2. 美国种族歧视的报道《鬼之日期》(Randall K. Johnson,1978年)四、文学化报告文学虽然追求事实真实性,但也要追求文学价值,即运用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烘托氛围、渲染情感。

这种修辞上的功夫,不仅能给读者带来快感和艺术享受,也使得报告文学以更为优美的语言表达事实与真实。

代表作品有:1. 20世纪美国的“贫穷文学”代表作《荒原》(Ted Conover,2000年)2. 纪录片《野生巨人情人历险记》(以墨西哥同伴Enrique为主角,Tracy Kidder,2010年)五、结语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报告文学的发展阶段,报告文学成为了文学精品和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域。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本文是关于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感谢您的阅读!“蓄势”这种写作艺术又称之为“延宕”,是指在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的总爆发,借以制造声势,使总爆发更有力度,如同张弓射箭,尽力将弓拉满,引而不发,到了一定时候一箭中的。

“蓄势”艺术常运用以下手法。

其一,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对叙事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作品中的悬念不仅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还会使作品结构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例如有一篇微型小说《门的悬念》: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撒欢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很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么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般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作品的开篇就是一句充满悬念的句子:“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读者看到这一句,都会生出好奇心理:门是怎么被踢破的?是学生?还是学校之外社会上的坏人?当知道了是被顽皮的学生们踢的之后,这第一个悬念有了结果。

接着看到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他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说要换成铁门时,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时,读者又会对校长说的这个“最坚固的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门(竟比教导主任的铁门还要坚固!)发生兴趣,并一直读下去想探个究竟。

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

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

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作者:田为兵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第10期田为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像小说、戏剧这样的叙事性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而综合来看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些课文,那些属于文学史上现代、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几乎不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在教材所选的诸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几乎都是立体而典型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些作品时,需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一个人物,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外貌神态架骨骼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如此,但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人物的外在形象与个性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态等描写就是让这个人物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学生在分析人物时首先要注意的点。

要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鲁迅先生对他笔下孔乙己的描写可以说是精妙传神。

孔乙己刚出场时就显出了与众不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如果用镜头语言来叙述,这应该是一个远镜头,在一群穿着短衫的站着的人中,一身长衫的人十分惹人注意。

接着镜头推进,“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从衣着到面貌,将孔乙己的年龄、境遇甚至懒惰却又好面子的品行都展现了出来。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自然浮现的形象与笔者在课件展示中的图片形象相重合时,对孔乙己这个人就已经有了直观的感知。

然而,这不过是第一印象,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神态的刻画也更为丰富生动。

在有人揭穿孔乙己掩饰自己“偷书”的行为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显示出一个极为爱面子的人颜面扫地的羞恼。

当有人好奇孔乙己是不是真的识字时,他立马有了底气“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面子找回来了,他又立马翘尾巴了,真是让人觉得好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 插叙 顺 叙 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 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 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 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 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 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 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 的事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 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
核心单位与辅助单位
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 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 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 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 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做法事
第七讲
叙事性作品(上)
主要内容
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 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 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 分析叙事性作品就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 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分析叙事性作品的三个层次
• A、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叙事话语的 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 语后的形态特征。 • B、叙述话语(text),对叙述文本形式特 征进行分析 • C、 叙述动作(narrative),叙事作为活 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情节 贺拉斯《诗艺》:人物类型 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类型化人物 狄德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 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中心 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毛宗岗评点《三国》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 基本特征: ①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人的行为 及其结果 情感 意义的意义 价值的价值 事件 过程的意义 过程的价值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②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 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 符合 生活逻辑感情逻辑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当代“叙事学”理论
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法国结构 主义思潮。 特征: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 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
第一节 叙事的界定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 汉语的本义就是 “过去的事”。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 “历史”或“史话”之义,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 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 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 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第二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行动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事件: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西 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即 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件中 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 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三)人物: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人物与情节的主次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 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 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 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及推动故 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 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二)情节: 1、 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 武侠模式 孤儿—拜师—恋爱/报仇—仇报/得爱—归隐 琼瑶模式 苦命女 — 邂逅 — 定情 — 排挤 / 虐待 / 追杀 — 放弃 / 守护—殉情/圆满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情节要有冲突。 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反动作和矛盾 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 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 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 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叙述内容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 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情节的动因: “做什么”) 雪狼湖 宁静雪 胡狼 玉凤 梁直 母亲 西游记 师徒 妖怪 神仙 西厢记 张生 莺莺 崔母 红娘 郑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②“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 “怎么做”) 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西 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都 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 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如《西游记》 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而 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