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篇一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一、引言电影《第十一回》作为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情节,更是主题多维度和深刻的表现。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明显的两个主要议题: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
通过对其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导演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的独特思考,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影片所传递的深层次内涵。
二、他者建构:社会与他人的影响“他者建构”是电影《第十一回》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电影中,角色们的身份、性格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所塑造。
这种影响既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也包括他人的评价、期待和反馈等。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们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得不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
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资源的配合,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其次,他人的评价和期待也对角色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角色们因为别人的看法和期待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决定。
这种改变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困惑,但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自我认知:内心的探索与成长与“他者建构”相对应的,是“自我认知”。
在电影《第十一回》中,角色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内心的探索和成长。
他们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价值、理解自己的情感等,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角色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他们会思考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种反思和调整,正是他们自我认知的过程。
其次,角色们也在思考自己的价值。
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对社会的观察等,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
这种评价和定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互动关系“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学的起源叙事学的发展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文学成熟于宋元以后中国的叙事理论明代后期发展形式:叙事作品的序、跋和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叙事学的发展●意识形态叙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叙事的涵义文学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叙事文(诗、剧本、小说)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的本质的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一)从叙事的内容看(二)从叙事方式来看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1. 叙述内容2. 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望(一)事件(二)情节(三)人物(四)场景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一般行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首尾接续式。
②、中间包含式。
③、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2024年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范文

《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篇一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_《第十一回》主题叙事一、引言《第十一回》作为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其主题叙事中涉及了诸多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与社会现象。
其中,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是影片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两大主题在影片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二、他者建构他者建构,即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被他人所认知、所塑造的过程。
在《第十一回》中,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与评价。
首先,影片通过角色间的对话、行为等细节展示了他者建构的过程。
角色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不断地接受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认知。
这些行为与认知,既是社会规范和期待的反映,也是个体为了融入社会、获得认同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与评价如何影响他者建构。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往往需要符合某种特定的形象或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认可不仅是个体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他者建构的重要部分。
三、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回》中,自我认知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他者建构得以发展和体现的。
首先,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地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言语上的反馈,还包括非言语的暗示和反馈。
这些信息经过个体的加工和解读,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其次,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些价值观和信念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四、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关系在《第十一回》中,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一方面,他者建构为个体提供了认识自我的镜子,使个体能够从他人的反馈中了解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另一方面,自我认知又影响着他者建构的过程,因为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五、结论《第十一回》通过深入探讨他者建构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复杂心理过程。
(完整版)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 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1.整体性观念
❖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构 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 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结 构主义和符号学》,7)“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 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 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 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 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 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同上,8-9)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 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有民族的 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 的深层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4,6)维柯认为,“在人类制度的 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 言”,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这种共有的精神 语言是一种深层的结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6)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层结构
结构
❖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深层结构
结构Biblioteka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这则神话被认为“提供了一种逻辑手段,这一手 段把人是由一个(土地)所生,还是由两个(男 与女)所生这一原始问题与人是同一还是不同亲 缘关系所生这个派生的问题联系起来”。神话存 在的价值,就在于讲述神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 解人们的无意识的愿望或焦虑与另一方面他们有 意识的经验之间和紧张。这样,人们通过对神话 的讲述,就或隐或现地表达出人的生存的基本矛 盾并对这种矛盾和焦虑状态逐渐适应。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列维-斯特劳斯把神话分解为句子(神话素),从历 时和共时两方面加以排列,画出图表。
❖ 梳理出四栏两组对立要素(Ⅰ和Ⅱ:过高和过低估 价亲属关系,Ⅲ和Ⅳ:否定和肯定人由土生),进 而使其最终归纳为人由二(男与女)或一(土)所 生的二元对立关系模式。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 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 “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 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 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 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 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 正在于此。
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人物
故事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 么”;“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 “怎样做” 。
场景
故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事件
故事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节
故事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 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 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 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其二: 从叙事方式来看, 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 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 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 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 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 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 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 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 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Strauss)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结构主义神话学 ❖ 《结构人类学》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俄狄浦斯神话包括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卡达摩斯之妹欧罗巴被天帝宙斯骗走,他于是 四出寻妹,途中杀死一条毒龙,龙牙长出的斯巴托人互 相残杀,后在那里建立忒拜城。 第二个是底比斯主人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而 杀死狮身人面兽,成为忒拜国王,后发现自己无意中铸 成大错弑父娶母,便刺瞎双眼,外出流浪。 第三个是俄狄浦斯的两个儿子厄特克勒斯与波吕涅克斯 为争夺忒拜国王位而相互残杀身亡,妹妹安提戈涅不顾 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埋葬了哥哥波吕涅克斯。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 列维-斯特劳斯就这样地分割、编配并解读神话的 “意义”!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我们不 必惊异;因为在结构主义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 “秩序”,艺术活动就是创造“秩序”的活动, “毫无疑问,美学作用应该理解作一种秩序化的 活动。……任何美学现实都是对混乱的制服”。
斯特劳斯解读俄狄浦斯神话
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 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 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