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赏析词
形容乐曲的词语

形容乐曲的词语形容乐曲的词语形容乐曲像雨水一般的好段乐曲,或称音乐,广义而言可以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xxxx分享的形容乐曲像雨水一般的好段,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形容乐曲像雨水一般的好段描写音乐的优美好句好段1音乐,可以体现出乐以教和的作用音乐,也可以为我们解除生活中的疲劳音乐,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生活远远离不开它。
2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听音乐,那将是一种享受,我们的心灵也会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
3最美妙的音乐能令我们陶醉其中而无法自拨,最激烈的音乐能令我们的身体不由自主的跟着手舞足蹈起来。
4谁说流行音乐没有灵魂,没有情感当我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止战之伤和最后的战役时,我完全被那凄惨的旋律征服了。
当然最能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用飞扬的旋律以及人性化的东西刺痛心扉的还是那首止战之伤。
5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
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6听音乐能今人的心灵得到升华,疲劳时听音乐能缓解人们疲惫的身躯,放松心灵。
7音乐是一种语言的结晶,它比语言更进一步,它是一种风格表现,就如麻吉的口吃伶俐,一分钟唱500个字像唐磊缓慢地表现其旋律。
音乐以它的新潮浪漫吸引着我们,是我们对它念念不忘对明星崇拜。
就这一点,音乐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
音乐深深地将我的心陶冶。
8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歌里有她的故事,有她想要铭记却又怕遗忘的记忆。
音乐就是这样让人回味无穷,音乐,记下了我心中的倔强的伤和微微的笑,我的眼泪我的幸福我的沉默我的梦想我的思念一切的一切,它好像都明白。
9当歌唱到天真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她被莽草割伤时,音乐达到了高潮,还是同样的旋律,可是我心中的情感却象鸽群升起,杂乱无比,但每一个都满载着同情与憎恨。
歌词中她指战争中的国家,经过战争野兽般的蹂躏后,支离破碎与世无争的乐土消失了,而孩子们本该象童话般的幸福童年被迫终结,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亲人在倒下,同胞在遇难,一颗颗如金子般善良的心被战争无情地虐杀了这时,音乐已深化为悲壮的篇章,化作一颗悲痛的心,然而,心却在战争的重锤下辉飞烟灭。
艺术歌曲《幽兰操》之词曲意蕴赏析

艺术歌曲《幽兰操》之词曲意蕴赏析作者:刘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赵季平所创作的古典艺术歌曲《幽兰操》,是对传统古诗词创作的深刻理解,借花言志,思想遂远,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幽兰操;赵季平“赵季平是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
”这是纪录片《音乐家赵季平》对他的评价。
他透过自己对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感悟,创作出的艺术歌曲《幽兰操》曲调优美婉转,清新华丽,抒情性强,从艺术审美上看,借花言志,思想遂远,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是对传统古诗词与现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完美结合。
一、《幽兰操》的词意蕴(一)《幽兰操》词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二)《幽兰操》之词意蕴《幽兰操》的歌词是根据韩愈的《猗兰操》改编而成,赵季平为之谱曲。
此词虽只有短短的六十四字,却韵味十足,是精擅琴艺的孔子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之作,汲取了史诗般传说中的浩渺气质,正好应和了孔子作为一个“人”拥有的兰一样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诉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
对于这首艺术歌曲类声乐曲目的关注,本是缘于对曲作者的喜爱,深入了解其词背景后,被孔子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震撼。
从曲词中感知到的是一个作为“人”的孔子,对于“仁者爱人”;以及对于“和”的理想,在逆境中孤苦坚守着的状态。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在于他的丰功伟绩,也不在于他的学富五车,是他为理想而努力的方式和对“祖宗珍视而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的传承、信仰与坚守。
二、《幽兰操》的曲意蕴赵季平先生在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对歌曲、合唱、戏曲、艺术歌曲等均有所涉猎,被誉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
《幽兰操》旋律舒缓有度、似吟似颂、抑扬顿挫,犹如当年孔子有感而发时的情景再现。
赵季平先生通过自己的音乐旋律,把对圣人诗词的理解传递给现代受众。
描写乐曲美妙的四字词语

描写乐曲美妙的四字词语绕梁三日、余音缭绕、变幻无穷、歌声绕梁、娓娓动听一、绕梁三日[ rào liáng sān rì ]【解释】: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以前韩国的娥东面的齐国,没有粮食,经过雍门,靠卖唱吃,离开后,余音绕梁,三日不停,左右的人把那人就走了。
二、余音缭绕[ yú yīn liáo rào ]【解释】: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译文】:以前韩国的娥东面的齐国,没有粮食,经过雍门的人,靠卖唱为生,离开后,悦耳的歌声长久地回荡,三日不停。
三、变幻无穷[ biàn huàn wú qióng ]【解释】: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极言变化之多。
【出自】: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但是‘作家’之变幻无穷,一面固觉得是文坛之不幸,一面也使真相更分明。
”四、歌声绕梁[ gē shēng rào liáng ]【解释】: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
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
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出自】:战国列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译文】:以前韩国的娥东面的齐国,没有粮食,经过雍门,靠卖唱吃,离开后,余音绕梁,三日不停,左右的人把那人就走了。
五、娓娓动听[ wěi wěi dòng tīng ]【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民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赏析

1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词作,与作曲家合作,将其创作的歌词、诗作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涉猎歌曲、音乐片、民族舞剧、歌剧等多个领域。
《祖国大地任我走》《孔雀公主》《海的恋歌》等是其词作的代表作。
(二)作品创作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由词作家倪维德与作曲家施光南于1979年共同创作的音乐作品,基于二人到云南德宏地区进行的音乐采风这一经历,创作的具有云南地区风土人情和傣族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表达了傣族少男少女间流露的真挚情感。
音乐的歌词和节奏均体现傣族风土人情和音乐特点,诉说中少女少男对彼此的爱慕。
现在流传的歌词版本是经过修改后的版本,最初版本的最后一个歌词为“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走向那结婚登记处”,现在所流传的版本为“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啊走向那绿色的雾哎”。
最初版本的歌词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婚姻法》,让新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法在傣族民族地区,以民族歌曲的形式,进行普及宣传,让更多傣族人认识、了解并践行《婚姻法》。
天津歌舞剧院包括词曲作家的三人在云南省德宏州采风时的一天晚上,三人看到了月光下竹林中谈情说爱的少男少女,一对对少男少女互诉对彼此的爱慕之情,借以情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竹楼里靠在窗边的姑娘与竹林间吹着葫芦丝的少男深情对望,在月光下的音乐里,传达彼此的爱慕。
《月光下的凤尾竹》就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境而创作出来的,情感真挚且浓烈。
二、《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艺术特征分析《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词曲完整的音乐作品,音乐演奏所用到的乐器一般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常使用的乐器——葫芦丝,借以葫芦丝柔润、纤秀的音色,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音乐艺术。
歌词描绘了月光下在竹林与竹楼间深情对望、互诉衷情、呢喃轻语的少男少女,将傣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表达出来,词曲优美,能通过音乐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美的体验。
《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其歌词和音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卡农赏析

农一词,英文是Cannon ,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微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对位法则,使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卡农曲,这种13、14世纪就已确立的体裁,经过新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西欧的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着卡农手法,也尽享卡农的乐趣,甚至写作卡农曲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新风尚。
---------------------------------------------------------------------《卡农》也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 大调卡农》, 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卡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
音乐赏析《四月雪》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对于歌中多处出现“天青色”,我非常感兴趣,查阅资料方知:“天青色”出自宋代红极一时的“汝窑”,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举世无双的珍稀,目前全世界范围也仅存70余件,堪称国之瑰宝,弥足珍贵!
纯真的上品汝窑的颜色就只有一种,就是“天青色”。“天青色”完全没有花哨的纹饰,色彩简单素雅,就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时尚作品,让人倍感另类。
描写古代乐曲的词语

描写古代乐曲的词语1、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所指音乐。
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指出其音圣罗萨区,不同于雅乐,故斥为淫声。
6、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节:节奏;大赏:赞许。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许。
行云流水天籁之音龙飞凤舞百家争鸣别具匠心工力悉敌光彩照人呼之欲出别出心裁良工心苦门户之见沁人心脾曲终奏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多才多艺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心灵手巧一技之长引人入胜货真价实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玲珑剔透鬼斧神工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别开生面雅俗共赏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富丽堂皇美中不足瑕不掩瑜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爱好者蝴蝶,望帝春心塞杜鹃。
沧海月明珠存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wound,今人多不弹。
「武昌老人说道笛歌」刘禹锡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
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
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寻,典却身上乌貂裘。
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
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
如今旧回去语尤迟,音韵多寡耳无人知晓。
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起。
凤求凰·琴歌佚名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无此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严禁於飞兮,并使我亡国。
听到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著蓝朱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琴歌李白秋风词赏析

琴歌李白秋风词赏析秋风词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尽。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是一首感情质朴,具有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歌。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月光皎洁、秋风萧瑟的夜晚。
随着落叶的飘散、寒鸦的鸣叫,使人感到一派寥落的秋意,到"相亲相见知何日"一句时,低沉的音调唱出了怀念亲人的缕缕情思,最后以柔情委婉的旋律刻划了主人公对亲人真挚的爱恋。
百年前的清代末期,琴歌《秋风词》就在山东诸城地区流传了。
最为诸城琴家王既甫、王心源父子所传授,曲谱收录在王氏家传的《桐荫山馆琴谱》上,但何人所作,已无从查考。
它与另两首古琴曲《关山月》、《长门怨》同为山东诸城琴派所有的曲操。
1911年,另一位诸城古琴家王燕卿先生南下金陵,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传授古琴,《秋风词》也被他从偏僻的北方小县城带到琴艺活动兴盛的江南地区并很快在全国琴坛流传开来。
我国的古琴艺术有两种表演形式,其一是独奏,另一种就是弹唱结合的"琴歌"形式。
"琴歌"亦称"弦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
孔子编辑的《诗经》,在当时都是用琴瑟伴奏演唱的。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是汉代《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大概也是"弦歌"一词最早的出处吧!到了明代我国琴界大量刊印古琴谱集的时候,历代琴歌作品也被琴家收罗成集,如明初正德年间谢琳编辑的《太古遗音》就是一部刊载35首琴歌的谱集,明代中期万历年间杨表正所编十卷《重修真传琴谱》则是拥有101首琴歌的琴歌集,明末清初僧人琴家东皋禅师心越(俗名蒋兴涛,1639-1695)还把琴歌带到日本,他去世后由门人编撰出版的琴歌集《东皋琴谱》曾在日本多次重印再版……。
这些琴歌,绝大部分还未被现代人弹奏和演唱过,正是我国古琴和古典歌曲有待挖掘的艺术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霸王卸甲》,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
该曲和《十面埋伏》同样都是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
此琵琶乐曲沉闷悲壮。
《霸王卸甲》是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营鼓(二)开帐(三)点将一(四)整队(五)点将二(六)出阵一(七)出阵二(八)接战(九)垓下酣战(十)楚歌(十一)别姬(十二)鼓角甲声(十三)出围(十四)追兵(十五)逐骑(十六)众军归里。
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苦。
《战马奔腾》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
他运用独特的高难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骑兵战士守卫边疆的动人场面,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河。
乐曲的引子是一段进行曲,一开始就把边防战士骑着战马奔驰的威武形象表现出来。
它的主题是富有蒙古民歌音调特色的旋律,第一主题的音调激奋昂扬、节奏铿锵,塑造了边防战士跨马横枪的英武形象;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题抒发了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深厚感情。
在我国听众耳熟能详的二胡名曲中,一曲热烈奔放的《战马奔腾》,曾抒发了多少人激情昂扬的壮士情怀。
自它诞生30年来,许多知名二胡演奏家都演奏过这支曲子。
本文叙述的,就是这支名曲与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著名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和他的儿子、解放军军乐团青年二胡演奏家陈军的故事。
音乐没有国界。
《战马奔腾》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在国外也大受欢迎。
多年来,陈耀星父子多次随团出国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把《战马奔腾》带到了悉尼歌剧院,带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每次演出现场效果都非常好。
而最激动的,还是当地的华人。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听完《战马奔腾》后,到后台拉着陈军的手激动地说:“小伙子,这个曲子太好了,拉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谢谢你!”弹指30年过去,《战马奔腾》对中国二胡演奏曲创作与技巧的突破和贡献,必将载入音乐史册。
《雨打芭蕉》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
乐谱最早载于1921年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后由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
曲首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接以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短促的断奏,犹似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最后为气氛热烈的快板段落。
最初由吕文成等3人演奏灌制第一张唱片,风格朴实清新。
由大中华粤乐队演奏的第二张唱片曾加入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南区代表团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铃等乐器,音乐表演热情而富有生气。
其后不同时期改编者们曾从结构、配器和多声效果等方面对此曲进行探索加工,而使乐曲在艺术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于完美。
50年代初,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广东代表队演奏了《雨打芭蕉》,由于增加了笛子和碰铃,更显得充满热情,富有生气。
后来又经过多次改编,配上了多声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调更加精彩,别有情趣。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
中花六板: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并将其组合成套,称《五代同堂》。
“五代同堂”这一名称是取其吉利之意,子孙五代同堂,福高寿长。
另外也示意五曲同出一宗。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即将节拍逐层成倍扩充,而速度逐层放慢,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
是江南丝竹文曲的代表。
亦可用箫、二胡、琵琶、扬琴等少量乐器演奏,拟“舜弹五弦,以歌《南风》” 之古意,取名《熏风曲》,亦名《虞舜熏风曲》,格调则更为雅致。
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由魏显忠创作于七十年代初期。
它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
结构为带引子的ABA 三段体。
引子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奔驰音型,笛子则用颤音奏出长音,紧接着又运用下历音和顿音的巧妙结合奏出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运粮车队来回奔忙,农民吆喝着赶马的热闹红火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第一段是一个欢乐的小快板,四句体的歌调热情欢快,对答呼应的短句情趣生动活泼。
突慢后转入对比性的中段。
中段舒展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喜悦的情绪,抒发了乡亲们欢欣自豪的心情。
这一主题在反复时的花簇节奏,使音乐增添了一种乐观、诙谐的色彩。
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
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该曲的表现形式为民乐合奏。
《一枝花》唢呐曲任同祥先生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
他有感于自己在解放后从一个民间艺人成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生涯,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培养。
为了抒发这样的心怀,他着手编写了这首独奏曲。
乐曲的构思如下:“旧社会,路旁花,风吹雨打受摧折。
新社会,一枝花,工农兵群众喜爱她。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
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
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
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
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
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
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
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
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唢呐乐曲“一枝花”,是器乐曲中之佳作,艺术宝库中之珍品,特别是它在电视连续剧——《武松》中被用作主题音乐後,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著名唢呐演奏乐家、该曲的编创者任同祥同志在听了《武松》电视剧音乐後曾高兴地说:“电视剧对这段音乐运用得很成功,很恰当。
因为“一枝花”就是借用了我家乡——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剧曲牌为创作素材编写而成的,而那里也正是武松的家乡。
《一枝花》这首唢呐独奏曲,本是由任同祥创作,然而由於某些原因所致,多年来被大家误认为是山东民间乐曲。
“一枝花”是任同祥先生1955年学习编曲时第一部作品,编成後於1956年灌制了唱片。
任同祥怀着对社会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下,决心编创一首乐曲。
在考虑曲名时,他曾顺口编了几句快板:“从前的…一枝花‟人人厌恶人人踏;现在的…一枝花‟,人人喜爱人人夸”。
因此,乐曲定名为“一枝花”显然有表达作者对社会感激之情的含义。
全曲分为散板、慢板和快板三部份。
散板部份的音调,取材於山东梆子“吵宫”中“哭妹子”的几句唱腔:又经过和唢呐中常用的悲调旋律相结合发展而成。
在入慢板时,山东梆子的慢板过门也有所显露。
这一部份,通过自由的节奏,以及舌气唇指的协调配合,使旋律清秀细致,感情深沉内在,尤其是#4L5的几次出现,和最後一个#45一中的#4,采用了幅度大振频快的的颤音技巧,给人以悲凄又绝望之感,从而揭露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慢板部份,借用了山东民间曲牌“小游场” 中的片断音调,巧妙的熔结成了一个叙述性的段落。
这—部份,旋律从容缓慢,简炼舒展,情绪低沉悲伤,如泣如诉。
犹如作者在倾诉封建社会叫卖艺为生之苦。
快板部分,又借用了(以上) “十样景”中的部分音调和“小桃红“:中的片断节奏和音调,以及民间乐曲中常用的“穗子”。
以紧缩扩张,调式转换,旋律对此的创作手法,与唇柔、唇压、粗花舌、气吐音、指打音等各种技巧的发挥,使第三部份成了—个欢快热烈、激昂奔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高潮段落。
犹如作者,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诉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前後连贯起来,使展现出一幅“艺人今昔”之画面,从而揭示出了全曲之主题。
由於作者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有创造性,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和高超演奏技巧,使这首乐曲成了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作品。
但当时任同祥先生对编曲这一在音乐中创作中的特殊品类还缺乏认识,认为“反正是从民间汲取来的素材,又是山东风味,当然应该叫“山东民间乐曲”因而,在发表时就这样写了。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 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
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的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以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