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谢谢观赏
第二单元 · 遗 迹
我站在铁索桥上
六年级 何玉军
1. 想一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学提示(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 通句子,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问题。
自学提示(二)
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问题,把诗中描 写诗人看到的句子用“ ”画出来;把诗 人想到的句子用“﹏”画出来;把描写心
情的句子用“△”。写体会和感受。
我站在铁索桥上,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
畅言教 育
汹涌激荡:波浪翻腾,互相撞击。
感悟心语
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文 中的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推荐阅读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5篇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5篇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编排了了三篇体裁各异的__。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了我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感情热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二、说教学目标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__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才能。
了解诗句,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
因而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形式,将师生各种方式的读贯串于阅读教学的一直,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求、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求、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课开始,我就利用单元主题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主问题引领法: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
3、朗读法:这是一首诗歌,应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它的韵味,让“朗读”贯穿全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接读、默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4、合作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学法六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我站在铁索桥上(通用12篇)

我站在铁索桥上(通用12篇)我站在铁索桥上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俗话说:睹物思人。
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3、“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铁索桥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铁索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实例教学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2.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联系实际:(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分享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古诗我站在铁索桥上翻译赏析

古诗我站在铁索桥上翻译赏析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献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啊!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前言】《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
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
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
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3、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课文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学生回答。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秀8篇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秀8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
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较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节诗1、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进行汇报: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2、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导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诗1、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
)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内容。
2.学习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学习围绕一个主题写文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描写的情景和感受。
2.掌握写作的步骤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2.帮助学生科学地组织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
教学内容铁索桥的故事“好像有人在桥上唱歌!”我回过头,看见了那座同学们已经走过去的桥。
在这座桥的中央,有一个小男孩,正在唱歌。
他的声音很清脆,乐曲显得很高兴,我的心情也被这种欢乐感染了。
我连忙想跑上去听清楚,但是我的腿好像没有了力气,又好像被什么东西扯住了。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更深的一层谷。
那个小男孩站在哪里,就像一只小鸟,站在薄薄的铁索上,整条铁索就像小鸟的一条细细的枝条。
他的手紧握着老旧的吊钩,笑吟吟地唱着,一面像个小英雄一样等待着大家的叫喊。
大家都开始叫了起来!“加油!小英雄!”“不要怕!等等我们!”顿时,那座桥上变得更加热闹了。
学习笔记本文讲述了小男孩在铁索桥上唱歌的故事。
他站在铁索上,就像一只小鸟站在枝条上。
他的手紧握着老旧的吊钩,等待着大家的叫喊。
他的声音很清脆,乐曲显得很高兴,他的歌声让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欢乐。
创作主题如果你也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唱什么样的歌曲?你会期待着哪些声音呢?创作思路1.围绕主题,自由发挥想象,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文学作品。
2.挑选自己喜欢的歌曲或文学作品,仔细品味其中的诗意和感受。
3.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写出一篇围绕主题的文章,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让读者产生共鸣。
创作样例我站在铁索桥上,唱响青春的旋律我没有小男孩的勇敢,但我有他的梦想,我希望成为一名歌手。
站在铁索桥上,我自信而舒畅地唱响自己的旋律,诉说自己那份青春。
我的歌声似乎可以穿透整座山,渐渐地回荡在广阔的大地上。
那份激情,那份欢乐,那份自信,都在我的歌声中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教师介绍: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
(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
(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录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四、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
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五、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
六、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想到
云雾白浪红军飞夺泸定桥
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