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附板书)

合集下载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深入浅出地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牧羊人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教学重点:学习牧羊人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态环境恶劣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b.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执着、奉献、生态环境”等。

c.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描写牧羊人植树的过程,理解其艰辛与坚持。

4. 随堂练习: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简答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a.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b. 牧羊人品质:执着、奉献c. 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详细描写,展现牧羊人的品质。

c.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践行环保理念。

2. 答案:a. 牧羊人植树的过程:选址、挖坑、浇水、修剪。

b. 示例:文章中描述牧羊人在烈日下辛勤植树,展现了他不畏艰辛、执着坚持的品质。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的第一篇。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坚持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树前后的环境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a.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意义。

b. 讲解课文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c.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讨论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2. 主要内容:a. 课文生字词b. 课文结构及意义c. 文章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牧羊人植树的意义的认识。

b. 选取课文中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增加学生互动环节。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起学生对《植树的牧羊人》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简介《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1.4 教学活动: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章:分析故事情节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2.4 教学活动: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第三章: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3.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对环境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分析牧羊人植树对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章: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5.2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情节和牧羊人的精神。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牧羊人的精神。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牧羊人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精彩开篇词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

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梳理故事情节,并且结合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3. 运用比照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抓住主要信息梳理故事情节,通过情节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重点)2. 运用比照的方法,感悟文章主题;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两张图片(PPT)比照,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艾力泽·布菲(牧羊人)二、情节梳理1. 由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中的关键词“长期观察”引导学生快速勾画出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设置意图:采用跳读的方法,学会长文快读。

2. 以时间为线,学生默读、勾画出牧羊人活动的主要信息,并填写表格。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3. 根据表格梳理出概括内容的要素,学生抓住表格中的要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设置意图:突破概括内容这个考点。

三、感知人物精神品质1. 学生紧扣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1.在教学过程中,前后之间衔接紧密。

2.学生可感知四字词语在汉语言中的地位。

2. 通过牧羊人的形象具体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设置意图: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四、深入理解人物精神,体悟文章主旨1. 展示表格一,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牧羊人的处境作出比照,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2. 展示表格二,通过牧羊人的事业与一战二战的灾难作出比照,理解牧羊人的精神之伟大。

设置意图:两个表格的设置有递进关系,一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待的,一个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

这样的设置更能表达牧羊人精神之伟大,也更容易让学生对牧羊人产生敬佩之情。

3. 理解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设置意图:1.解决文章全文的结构问题。

2.更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这种赞美之情。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寻找身边的“牧羊人”,写一段赞誉之词。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全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场景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牧羊人去植树,植树的意义是什么。

1.4.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植树经历。

1.4.3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的植树行为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分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牧羊人的植树行为的意义:探讨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为例,探讨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2.4.1 逐段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的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4.2 案例分析:以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为例,让学生探讨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讨论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课文主题: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环境保护: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场景和情感。

3.4 教学步骤:3.4.1 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3.4.2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2、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疑点。

二、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一、课前三分钟发言:1、学生介绍作者和初读课文的印象:写了一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入新课,边学边理清课文结构:
1、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2、关于基督教:首先最重要的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稣,而耶稣作为神化身为人来到人间,最大的使命是牺牲自己,心甘情愿被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

由于人类自从亚当犯罪后,罪就把人与神相隔绝,而耶稣自己没有罪作为赎罪羊献上,在十字架上受苦替代以前的将来的人类的所有罪,且三天后复活。

而人们只要相信耶稣并接受洗礼,就能洗去罪,成为基督徒。

这是基督教的核心。

而基督教精神则是由主耶稣的教训与精神所衍生出来的,比如爱人如己(博爱),怜恤孤儿寡妇(建立孤儿院、救济院),平等(在主里互相是弟兄姐妹),自由(不再被罪束缚)以及爱你的仇敌等等。

(一)学生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找出评论的语句,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班级内互动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探讨结果: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探望。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课后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
“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还有这些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四、布置作业:1、课外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完成校本作业:抄写词语,完成课后的第一和第二题等。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听写词语。

2、理解结构.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3、问题导入新课: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二、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

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

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

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三、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问题导学: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文章的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板书: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启示——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

课文宣扬基督教徒精神: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

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

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

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四、完成课后第四题:我身边好人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写一则读书心得。

六、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牧羊人形象: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课文主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