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通用9篇)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
1课时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将荒凉的斜坡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文章通过牧羊人的实践,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了坚持与奉献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难点: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有序进行;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斜坡变为绿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实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牧羊人的语气、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如坚持、耐心、奉献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牧羊人的植树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在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2.思考: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3.出示表格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即间隔(米)两端都种间隔数棵数我的发现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二、课堂达标1.算一算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
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2.想一想学校校园内一条小路的一旁从头到尾共有35棵树,每两棵树相距5米。
这条小路共有多长?3.楼梯问题学校教学楼每层楼梯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开始一共走了72个台阶。
老师走到了第几层?三、知识拓展广场上的大钟7时敲7下,12秒敲完,10时敲10下,需要几秒钟敲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二」活动名称:实践活动“我们植树去”活动目标:1、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有爱护树木的意识。
2、能参与幼儿园的绿化行动,争做幼儿园小主人。
策划者:xx活动对象:中班级部活动准备:1、小组准备小树苗一棵、水桶、小铲;2、查看幼儿园需要补种的树苗3、植树流程一张活动过程:1、提出活动要求:要求:找到需要补种小树苗的地方,小组合作种植2、幼儿按照植树流程小组合作植树植树流程:挖土——埋树根——培土——踩实——浇水重点指导:劳动前先分工,不争抢3、参观我们种植的小树苗,体验成功的喜悦。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篇三」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种树的基本知识和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模拟牧羊人的种树过程,并能够描述其特点。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牧羊人的执着和勇气,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种树的基本知识:种树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2. 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孤独、坚韧、执着等。
3. 种树过程的模拟:学生模拟牧羊人种树的过程,体验其中的艰辛与乐趣。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故事或图片导入种树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种树的基本知识和意义。
2. 种树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种树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种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 牧羊人形象分析(10分钟)
教师展示牧羊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如孤独、坚韧、执着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种树的影响。
4. 种树过程模拟(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模拟牧羊人种树的过程。
教师提供道具和场景,学生扮演牧羊人,体验种树的艰辛与乐趣。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种树的重要性和意义。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种树的短文,要求描述种树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5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5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
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
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逢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感悟,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培养环保意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习生词、短语:本课重点生词、短语包括植树、牧羊、绿色、沙漠、奇迹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针对性和启发性。
此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意识到在新课讲授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理解文章的脉络。
4.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植树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植树的重要性,见证了环保行动带来的改变。在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主题理解: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认识到植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