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1.2 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三章:解读文章主题3.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即环保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四章:分析文章人物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牧羊人和其他角色。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4.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

第六章:文本深入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如描写手法、修辞技巧等。

6.2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

第七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的主人公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牧羊人为原型,创作一个故事。

8.2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讨论、评价。

第九章:拓展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9.2 学生参与活动,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9.3 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分享自己的感受。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精彩开篇词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

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质疑探究】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案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协作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牧羊人品质的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进行自主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的品质。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牧羊人品质的理解。

(2)讨论植树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4.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

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

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一、导入新课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 解决了文中的生字,理解了重点词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设计意图:教师简洁却饱含感情地地介绍《植树的牧羊人》,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生趣
(一)理解内容--合作探究
板书1.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 初遇牧羊人(抽读2段)--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2) 再见牧羊人(抽读16、17段)--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3) 最后一次相见(抽读19、20段)--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2.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1910—1945年整整35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3.选文第二段,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当时的恶劣环境,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
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5.本文的结构对你有何启示?
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条理清晰。

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牧羊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文本解读里,教师只是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闯关任务进行自主解读,层层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理解形象---小练笔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找出课文中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参照示例,以“从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明确:生活井井有条,认真细致
2.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3.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4.“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
什么关系?”
明确:高尚无私。

5. 从他原来有自己的农场。

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明确:平和乐观。

(板书)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积极乐观
教师小结:牧羊人是一个吃苦耐劳、慷慨无私、坚持不懈、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平和乐观积极生活的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读写能力,让学生找相关描写句,把握关键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三、拓展延伸(播放背景音乐)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
【交流】最美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的事迹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

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通过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物介绍,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对牧羊人精神内涵产生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拓宽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结束语:
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做着最不平凡的事。

他们用无声的行动传播着正能量;他们默默地书写着人间的真、善、美,读着他们的平凡事迹,总有一种感动在心头,正是这种平凡的感动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话,让感动和你我温暖相拥!
【学生经过充分自主的合作探究型学习,基本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作业布置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一定感慨良多,请以《最让我感动的人》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拓宽他们的思维,让语文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积极乐观
【设计意图:我将板书整体设计为一朵花的形状,使人物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形式集中起来,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形成整体概念,留下深刻印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