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简体诊断学小抄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诊断学重要笔记

1、稽留热:体温连续于39-40 以上, 24 小时颠簸范围< 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 以上, 24 小时温差> 2 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突然升至39 以上,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高升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溢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会相貌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拥塞;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 2 肋间及其周边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若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楚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常有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常有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态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态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相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相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芥蒂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有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相貌,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波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今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 S1 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 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 S1 减弱,心尖部有 3/6 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缩短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小抄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小抄](https://img.taocdn.com/s3/m/175cb0c42cc58bd63186bd32.png)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Wright染色血素片中,胞浆内可见于散在的大小和数量可一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生长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细胞,体积较正常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见少量,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以溶血性贫血为常见。
核左移(left shi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性反应等。
核右移(right shift):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等。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形态变化称为异性淋巴细胞。
白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是指集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前沿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颗粒,常伴有空泡出现,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
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细细胞性贫血病人治疗前,RETI仅轻度增高,治疗后逐渐下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的现象,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PCV(HCT):将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测得红细胞占有全血体积的百分比,与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有关,用于诊断贫血,判断程度。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试题集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试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8dfcd467b84ae45c3b358cf6.png)
实验诊断试题库(第二版)一、名词解释(包括定义及主要临床意义)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2.全程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4.危急值(critical value)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6.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7.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packed cell volume, PCV)8.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 Ret)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10.白细胞绝对值(absolute value of WBC)11.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12.靶型红细胞(target cell)13.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14.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15.高色素性红细胞(hypochromic erythrocyte)16.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17.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18.卡波氏环(Cabot rings)19.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20.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21.空泡(vacuole degeneration )22.杜勒小体(Dohle bodies)2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24.棒状小体(auer bodies)25.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26.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27.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28.分裂池(mitotic pool)29.贮备池(storage pool)30.边缘池(vessel wall)3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33.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34.骨髓增生程度(proliferative degree)35.粒红比(myeloid erythroid ratio, M∶E)36.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37.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stain, POX)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 NAP)39.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 MF)4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41.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42.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43.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44.束臂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 CFT)45.血块退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 CRT)46.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 P-LCR)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48.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49.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50.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51.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assay, FBG)52.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 TT)53.D-二聚体(D-dimer, DD)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s)5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3P试验)56.原发性纤溶(primary hyperfibrinolysis)57.继发性纤溶(secondary hyperfibrinolysis)58.血型(blood group)59.ABO血型物质(ABO blood group substance)60.(血型)天然抗体(blood group natural antibody)61.(血型)免疫抗体(blood group immunologic antibody)62.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63.成分输血(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64.随机尿(random urine)65.餐后尿(urine after meal)66.新鲜尿(fresh urine)67.多尿(polyuria)68.少尿(oliguria)69.无尿(anuria)70.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71.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72.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73.暂时性多尿(temporary polyuria)74.血尿(hematuria)75.肉眼血尿(gross hematuria)76.镜下血尿77.均一性血尿(homogenicity hematuria)78.非均一性血尿(heterogeneity hematuria)79.肾小球源性血尿(glomerular hematuria)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non-glomerular hematuria)81.血红蛋白尿(hematoglobinuria)82.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83.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84.乳糜尿(chyluria)85.乳糜血尿(hemotochyluria)86.脂肪尿(lipiduria)87.脓尿(pyuria)88.菌尿(bacteriuria)89.蛋白尿(proteinuria)90.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91.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 proteinuria)92.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93.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94.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95.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96.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97.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98.假性蛋白尿(false proteinuria, pseudoproteinuria)99.糖尿(false proteinuria;pseudoproteinuria)100.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 renal glycosuria)101.酮尿(ketonuria)102.尿比密(urine specific density)103.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104.脂肪颗粒细胞(fatty granule cell)105.管型(cast)106.透明管型(hyaline cast)107.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108.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109.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cast)110.红细胞管型(red cell cast)111.白细胞管型(white cell cast)112.混合管型(mixed cast)113.蜡样管型(waxy cast)114.脂肪管型(fatty cast)115.宽幅管型(broad cast)116.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117.结晶管型(crystal cast)118.微量清蛋白尿(trace quantity albuminuria)119.滤过钠排泄分数(fractional excretion of filtrated sodium, FeNa)120.亚硝酸盐试验(nitrites test)121.柏油样便(tarry stool)122.白陶土样便(acholic stool)123.米泔样便(rice water stool)124.脓血便(stool with blood and pus)125.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126.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erstal)127.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128.黄变症(xanthochromia)129.Pandy试验(Pandy test)130.浆膜腔积液(serous membrane fluid)131.漏出液(transudate)132.渗出液(exudate)133.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 test)134.乳糜性渗出液(chylous exudate)135.脓性渗出液(purulent exudate )136.血性渗出液(hematodes exudate)137.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138.精液液化时间(semen liquefaction time)139.无精子症(azoospermia)140.无精液症(aspermia)141.精子活动力(sperm motility)142.精子活动率(sperm activate rate)143.精液(semen)144.畸形精子症(teratospermia)145.阴道清洁度(cleanness)146.阴道分泌物(vaginal discharge)147.前列腺液(prostatic fluid)148.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149.肌红蛋白(myoglobulin, Mb)150.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151.利钠肽(natriruetic peptides, NP)152.B型利钠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153.氮端前B型利钠肽(NT-pro-BNP)154.前清蛋白(Prealbumin, PA)155.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 globulin, A/G)156.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157.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158.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CB)159.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16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16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162.AST/ALT163.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ohate, ALP)164.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γ-GT/GGT)165.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Ⅲ-peptide, PⅢP)166.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CⅣ)167.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168.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169.胆酶分离(enzyme bilirubin separate)170.β-γ桥(β-γ bridge)17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172.肾清除率(clearance rate )173.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174.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175.血尿素(serum urea, SU)176.血尿酸(uric acid, UA)177.血清胱抑素C (cystatin C, CysC)178.尿渗量(Urine osmol)179.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β- D-glucosaminidase, NAG)180.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 α1–MG)181.Dane颗粒182.乙肝“两对半”183.澳抗184.大三阳185.小三阳186.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187.肥达(Widal)试验188.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189.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19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antibody )191.TPHA192.TORCH19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19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19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196.糖链抗原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197.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GHb)198.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199.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200.脂蛋白(lipoprotein, LP)201.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二,填空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 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2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2](https://img.taocdn.com/s3/m/6e4ccb1cf18583d04964598d.png)
实验诊断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小结红细胞:6-9um,平均寿命120天;原卟啉铁+铁蛋白=血红素;血红素+珠蛋白=HB血红蛋白;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
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可达(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部分患者可进展为(CML);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可使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及部分老年人。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1、WBC计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0.5-5%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1% 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单核细胞3-8% 分叶核粒细胞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0-40%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诊断学绪论

辅助检查是指利用包括心电图、影象学检查、功能检查,以及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以获取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客观依据,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各种高新技术的检查方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6病历书写
将问诊、查体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加工,形成的书面记录(medical record)。
2问诊的医德要求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尊重隐私、保守秘密。
对任何患者应一视同仁。
对同道不任意评价,不在患者面前诋毁别的医生。
利用与患者交流的机会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的教育和健康指导。
3问诊内容
(一)一般项目(general data)
姓名职业
年龄婚姻
性别入院日期
民族采史日期
籍贯供史者
住址
(二)主诉(chief complaints)
(八)家族史(family history)
血友病——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乙型肝炎——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高血压——遗传有关
4怎样问?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如“你今天来,有哪里不舒服?”。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追问一些重要问题。诱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资料。如“你的胸痛放射至左手,对吗?”
第一篇第四章第三节水肿
教材名称
《诊断学》
作者
汤美安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七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了解检体诊断学习的重点内容。2掌握问来自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教
学
难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取300~450
心房上缘
可用手
当吸气
30秒至2 与许 颅内压增高
呼吸中枢抑制 如脑炎 脑膜炎 巴比妥中毒等
10mmHg
式呼吸常减弱,可有腹壁水肿,腹壁静脉显露或曲张,由于腹水而腹内压力显著增高,脐可突出而形成脐疝②触诊:可有腹壁紧张度增加及液波震颤,伴有感染时可出现压痛或反跳痛③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④听诊:肠鸣音多正常,伴有感染时间可减弱或消失,水坑征可阳性
简述生理反射的检查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生理反射包括浅反射和深反射。
浅反射包括(1)角膜反射,凡直接与间接反射均消失者为三叉神经病变(传入神经);如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位病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深昏迷患者角膜反射消失。
(2)腹壁反射,上、中或下部反射小事分别见于胸7~8、胸9~10、胸11~12病损;双侧上、中、下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一侧上、中、下部腹壁反射消失见于同侧椎体束病损;肥胖、老年及经产期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3)提睾反射,双侧反射消失为腰髓1~2节病损;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椎体束损害;局部病变如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等也可影响提睾反射。
(4)跖反射,如拇指背伸,余指呈扇形展开,见于椎体束病损。
(5)肛门反射,反射障碍为骶4~5节,肛尾神经病损。
深反射包括(1)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
(2)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颈髓7~8节。
(3)桡骨骨膜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6~6节。
(4)膝反射,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5)踝反射,反射中枢为骶髓1~2节。
某女,38岁,患乙型肝炎12年,因腹胀/纳差2个月就诊,在做颈部体检时发现一红色小斑块,这最可能是什么?如何判断?这一红色斑块最可能是蜘蛛痣。
可以从其特点上进行判断。
蜘蛛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如面、颈、手背、前胸和肩部等处。
大小不一,直径可由帽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检查时用棉签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立即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部分病人仅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
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某女,28岁,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当她走进诊断室就诊时,请你描述你所见的患者面容。
该患者呈满月面容,表现为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走进时可见脸上痤疮和胡须生长。
女性,30岁,心悸,低热,多汗,易饿,消瘦3个月,伴脾气急躁,手抖。
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若作眼部检查时最可能发现哪一种眼征?
双侧眼球突出。
3.为了确诊,可以选择哪些辅助检查?可以选择查血TT3,TT4,FT3,FT4,TSH明确
诊断。
体查时发现某患者(1)望诊:右侧胸廓塌陷,呼吸运动减弱。
(2)触诊:气管右移,右下肺语言震颤消失;(3)叩诊:右胸为浊音,8肋间以下实音。
(4)听诊:右胸肺泡呼吸减弱,8肋间以下呼吸音消失。
请写出诊断及进一步检查项目。
诊断考虑阻塞性肺不张,进一步检查:胸片。
青年男性,受凉后发热,体温39℃,咳嗽,咯铁锈色痰,左胸痛,查体:左肺泡呼吸动度减弱,左下肺触觉语颤增强,叩呈浊音,左下肺可闻及管样呼吸音,请写出最可能的诊断。
诊断考虑左肺大叶性肺炎。
男性,63岁,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10年,因呼吸困难一直需要家人护理和照顾起居,晨起大便时突然气急显著加重,伴左胸痛,送来急诊,考虑诊断体检可能的发现?
诊断考虑左侧自发性气胸,体检可能的发现:视诊:左侧胸廓饱满,触诊:左侧呼吸动度减弱,左侧音震颤减弱,气管向右侧移位,叩诊:左侧过清音或鼓音,听诊:左侧呼吸音减弱。
患者女,39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6年,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2天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查体:BP110/72mmHg P70次/分二尖瓣面容,心界向左扩大,心率92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尖区S1亢进,并可闻及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杂音。
①该患者最可能有哪种心律失常?②若在肺动脉瓣区闻及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早期杂音,考虑为何种杂音?其临床意义?③写出最可能的临床诊断。
①心房颤动②Graham Steell杂音,常提示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形成③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心脏扩大,心功能IV级,心房颤动
患者男,43岁,因心悸、头晕伴心前区不适1年就诊,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递减杂音。
①该患者初步诊断考虑是?还可能有哪些体征?②进一步确诊需做何种检查?1初步诊断考虑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可能体征还包括有①脉压增大②心尖抬举样搏动,心界向左下扩大,心浊音界呈靴形③主动脉瓣区S2减弱或消失,S1减弱,在二尖瓣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④有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Durozicz双重杂音。
2需做超声心动图进一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