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翻译策略看英译诗歌《天净沙·秋思》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共6页文档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共6页文档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一、意境的定义及表现方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Poem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诗在翻译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周方珠先生在其所著《翻译多元论》中指出诗在翻译中失掉了:结构形式;音韵、节奏;意境、风格。

他认为“诗的意境集中体现在其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等特点上,这便是诗的风格。

失去了结构形式,改变了音韵节奏,便无风格可言。

因此,前两点的丧失自然会导致原诗意境的流失和风格的改变。

”[1]39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们历来所追求的。

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司空图在其《司空表圣文?与极浦书》有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2]我们不妨这样定义意境:于诗人,意境是他通过景的意象和特殊的艺术手段创造一个世界来表情达意;于读者,意境是他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世界中,领略、感知诗人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自己心中的情,从而跟诗人产生共鸣。

这样,对于译者来说,他在将古诗译成英语时就有了两个任务:首先,他要以原文读者的身份领略原诗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力求与原诗的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振。

其次,他在尽量忠实原诗的基础上,却要将这种无以言表的意境通过另一种文字再现给该语言的读者,让他也能置身其中,接受意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音、形、意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译者也应当尽力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为译语读者传造一个美的世界,任其去领略去感知。

二、原诗意境的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

这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

从其诗境美的创意上看,首先,该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该诗具有很强的视觉空间感,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远景:夕阳西下;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瘦马;有全景:人在天涯。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

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标签:《天净沙·秋思》形合意合诗歌翻译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字,如小说、剧本、散文及字幕等,其英译有三个色彩鲜明的特点。

1.中国古诗尤重韵律美,“音美”是诗歌的第一考量。

一首流传之广的好诗首先要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很多中国古诗起初都是可以作为歌曲传唱的,所以悦耳尤为重要。

2.不同诗歌类型都有特色鲜明的句法,一般具有一字一音一意的特点。

诗歌语言力求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可描景抒意。

在写法上,中国古诗尤重意合,所以在句法上删减了连接词或逻辑词的使用,这一点和极重形合、行文上需要功能词辅佐的英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点是古诗英译中需要弥合的重点。

3.意境难描。

“画虎画皮难画骨”,译诗译形难译境。

立意深远,境界幽深是一首好诗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然而,在翻译中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丢失原文中的意境美。

二、《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之比较本文选取了施文林(Wayne Schlepp),丁祖鑫和伯顿·拉夫尔(Burton Raffel),以及许淵冲四位大家共三个版本的英译,并对照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对不同译法进行分析,以图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作者:李圣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

本文对这一作品的一篇英译版本与原著进行了对比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持和再度体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英译;评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说“纯是天籁①”,又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一个英译本为例,进行赏析。

从语言形式上看来,此曲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分别为九个名词,指代九种事物。

九种景物互相叠加起来,朦胧之中却见凄美动人的美学享受。

从音律来看,平仄相间,韵律紧扣,若再配以曲调歌唱,苍凉温婉,一定会催人泪下,令人动容。

这也成为它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静动的角度去看,枯藤老树为静物,昏鸦则为动景;小桥、人家是静物,流水则是动态情景。

随着作者与读者视线的移动,动静景物不断变化,互相叠交,各种场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映衬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境遇。

从意象上来看,全诗由12个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却将孤立的景物组成有机整体,彰显出一派萧瑟黯淡的画面,意境悠远。

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Translated by SchleppSchlepp的译文30字,简洁短小,采用的是字面的翻译法,和原文的意味情调相似,也勾勒出了一幅静态的图画。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摘要: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广为传颂。

作者精于构思,通过几个意象的描写,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异乡游子思乡图。

本文欲以三个英译本——翁显良,许渊冲及卓振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意在努力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从文化层面,选词等方面了解诗歌的翻译技巧。

走进马致远先生心中,感受深秋游子内心。

关键词:意象;译诗;对比分析作品简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意象叠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仅用几个意向构置多种景物,天涯游子身骑一匹消瘦的瘦马,处处悲凉,处处伤。

1描绘出深秋萧瑟的秋景,深刻的映衬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文未见一个秋字,字里行间却透着浓浓的秋意。

语言虽凝练,意义却深远,可以说是增一字减一字都多余,因此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与旁人赘一词”之喻。

2这首写秋佳作被后人赞誉为“秋思之祖”。

前言自古以来,有翻译难译诗更难的说法。

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诗歌翻译中意象很难准确传达。

甚至有人提出:诗歌不可译,即诗歌的不可译性。

得益于多年译诗经验,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3力求译诗达到这三美,它对我国诗歌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仅列举九种景物,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为一组,构成三幅图画,用词凝练简洁,看似没有使用任何的连接手段,却是句句之间丝丝入扣,联系紧密,更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便现于眼前。

中文重意合,在这首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意象都是情与景的交融,自然似浑然天成一般,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悲凉的景象,描绘出萧瑟的深秋图,让游子思乡之情尽然跃然纸上,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读此诗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西方读者与我国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摘要:由于中英意象的意义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把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的候一定要注意翻译方法,切不能只为了形式忠实而不顾译入语国家的习惯,结果反倒令人不解,更别说欣赏中国的文化了。

对于诗而言,虽然形式美是很重要的,但内容更重要,译者要在传达内容美的基础上再传达形式美,翻译诗歌亦是如此。

一.意象1.1.意象(image)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由于古体诗的特殊性,对于有些不易表达的感情,可以借助于某些“象”来抒发诗人的感受。

诗人借用这些意象,不仅可以清楚的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物象,还能给读者传达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人的感觉的方式可分为七种: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意觉意象等。

1.2.中英诗歌意象的比较虽然中英文化中有意象相同的事物,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等,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就会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运用的过程中,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常富含诗人的情感,在对物的客观描述中通常蕴含着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呈现出和谐优美的意境,加之汉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可以将一时一地的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经验。

英美诗作中意象则更多的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深邃感情而描写并不优美的形象。

二.《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意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等并置,组合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的思乡之情。

三.英译本对比以下从Schlepp和许渊冲、的的译作出发进行分析。

译本一(Schlepp):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By Ma Zhiyuan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本二(许渊冲):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Neath tiny bridg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关于诗的标题,译文一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译出了诗的形式:Tune(小令),词牌名:”Sand and Sky”(天净沙),给人描绘出一副沙与天空的画面,但是画面比较模糊,“Autumn Thoughts”使读者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秋天对某人的思念。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摘要:英语“以形统意”,“以形摄神”,“以形显义”而汉语“以意统形”,“以神摄形”“遗形写神”,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1),译文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前一句“古道西风瘦马”结合在一起描绘,仍用主谓结构为主,辅以独立主格和分词结构,增加了许多表动作和状态的词语,如has to go on down,moaning,his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farther and farther等章懿微摘要: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形合和意合。

本文将根据意合文本转向形合文本的微妙之处,对比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so that等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的本身体现出来。

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汉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3)英语采用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形显义。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周丽江西财经大学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过很多诗词名家,产出过很多优秀精良的著作,很多作品在历史的变迁中遗失,而有些保存良好,被后代人世世传颂。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学作品受到国外的欣赏,但对于异国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似乎困难了些。

这时,译者们对中国古诗歌的翻译就很重要了。

此文以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为例,从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赏析四个不同的英译本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诗歌;翻译;英汉对比研究一、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全文及释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原文用现今的白话来解释的话,意思就是:干枯的藤曼缠绕在久经衰老的树干上;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停足歇落在孱弱的树枝上。

树下有座小桥,溪水流淌着,零星几户人家散落在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古旧的道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只有秋风萧瑟,寒意阵阵。

一位孤单落寞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从旁边缓缓经过。

此时远处的夕阳慢慢淡出地平线,而远离故乡许久的游子却依旧是在天涯四处漂泊流浪。

二、诗歌语言用词特点及四个英译本这首诗歌由元朝马致远所作,篇幅极短,意境却极其深刻形象,简短几句,仅用了28个字便将凄凉落寞的一幅深秋思乡图勾勒而出,浮于纸上。

这首诗篇幅不长,用词极其精炼,大多数都是“二字名词”,28个字里就涉及了12个名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人、天涯”,而剩下的16个字皆是形容词来形容前文的这些名词物体和人。

这首诗歌获得了周德清和王国维的“秋思之祖”和“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高赞。

这28个字当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而在中国的文章里,这首诗歌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简洁精炼的词组短句就精妙绝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即使是古时候的作品,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读来亦是感受颇深。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武宁【摘要】Skopo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It holds that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source text come from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of Autumn Thoughts in this paper prove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one work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各自具有不同的目的,即文化传真——有效传递文化信息;文化审美——不在形式而在意象;迎合目的语读者情绪——音、形、意兼备。

因此,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感知源语文化。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3)006【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目的论;翻译【作者】武宁【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一、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练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

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异化翻译策略看英译诗歌《天净沙·秋思》[摘要]汉语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诗歌英译能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

本文从异化翻译理论角度对《天净沙秋思》的四种译文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在汉诗英译中应如何合理运用异化翻译策略去实现既能保留原文文化语言特色,让读者领略异国情调又能够丰富目的语语言与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古诗;异化翻译;文化交流;《天净沙秋思》诗总是表达强烈情感的,诗歌的情感常常能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

而中国的古代诗歌最擅长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和思想,这就是古代诗歌精炼的特点。

对于汉语诗歌英译,翻译界的研究者们展开了丰富多样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异化翻译,发扬异化翻译方法“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1]。

一、异化翻译理论美国学者韦努蒂于1995年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理念,而这一对概念则源于德国学者施莱马赫1813年的一篇名为《论翻译方法》的论文。

后者在其文章中提出翻译的两种策略,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 也就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以作者为中心,提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意识的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以及语法特点,让读者靠近作者,读者就能感受到陌生的异国情调。

异化翻策略提倡“把国外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

”[2]在以英美为主流话语权的国家,大多数译者都以英语文化和语法特点作为翻译工作的主要指向。

为了扭转主流翻译模式,韦努蒂青睐的异化翻译还可以反对以目的语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对外国文本进行篡改。

因为强势国家(英美)和弱势国家(非英语国家)之间进行的翻译活动并不是一种平等交流,而是存在一种文化霸权。

倡导异化翻译策略的译者号召译者采取抵抗翻译策略,以此来显示自己文化的主体性. 强调翻译时要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及文本特征,使之能反映国外作家的个性与意图或外语文本的基本意义。

[2]异化翻译强调不同文化语言及问题特征要在译文中凸显出来,尽量将原语文化价值引进到目的语文化中。

用韦努蒂的话来说,异化翻译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

”[2]按照韦努蒂对翻译的要求,在翻译汉语古诗时,译者应该按照原文的形式来翻译。

也就是说,如果原文晦涩难懂,译文不可译成明白易懂;如果原文语句不通,译文不可改为流畅通顺;如果原文暗示,译文不可指明。

韦努蒂提倡译者在译文中要体现出原文的诸如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这样才有利于译入语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

二、《天净沙·秋思》中的翻译策略汉语诗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作为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汉语英译诗歌要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特色。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这首诗歌体现出我国古代诗歌结构整齐、讲究押韵的一大特点。

尽管字数不多,每句却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诗歌中十个充满愁苦的意象词汇组成,言简而义丰。

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是写照,又是其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载体。

这首诗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繁复使用意象的特色,通过诗中紧密排列的众多意象来表情达意,“其产生呼应、对比、悬念、暗示和联想的效果。

”[3]63而由二十八字组成的诗歌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将诗人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Tian Jing Sha: Qiu Siby Ma Zhi-yuanDried vine (s), (an) old tree, evening crow(s);(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Sun slants west;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叶维廉译)从原诗中,读者看不出代表意象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因为汉语名词单、复数同形。

因此,为了更加突出凄凉的背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译文中遵循英语语法用括号表示出名词单复数。

除此之外,译文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

正如原文一样,译者没有做任何补充说明9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意象词汇之间的关系,而是遵照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并置特征,将这些意象连贯地直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域情调带到了西方文学界。

汉语诗歌里的意象并置以单个词构成意象,并让一个个意象别出心裁地并列出现,而省略其间的动词或连接词,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

并置的意象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说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余地。

接下来叶维廉先生将“夕阳西下”翻译成“Sun slants west”,译文中的现在时不禁让读者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

一静一动的画面以及完全不按照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异化翻译策略,却赋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让人如同与作者置身于同一个空间,进而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

译文二:Autumn Thoughts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tr. Cytril Birch)作为汉学家的Birch在翻译这首诗时也同叶维廉的翻译方法不谋而合,都是直接将前三句的九个意象词汇直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但Birch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几个诸如“vine,tree,bridge, stream, road, nag”的意象名词中译者有目的地为读者呈现出单数形式,意在为目的语读者呈现出原诗中荒凉的大漠景象,借景物来衬托诗人孤独的内心。

而诗歌最后两句Birch则为读者描绘出一动一静的背景,夕阳正缓缓落山,而心碎的人还远离家乡只身停留在天边。

译文三:Tune: “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增添了许多原诗中没有的诸如O’er,Neath, beside等的介词,并且译文中没有出现残缺或者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然而,有些介词原文中根本就没有,马致远在原诗中简单直接地呈现出这些意象,是为了用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诗歌笔墨精炼。

真切表达出天涯游子怅惘、愁苦的心情。

”[4]51根据异化翻译理论,译者应该使不同文化语言及问题特征在译文中凸显出来,尽量将原语文化价值引进到目的语文化中。

但是如果译者将原语作者文本中的内涵全不表达出来,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根本不能体会原语文本作者的言外之意。

许渊冲译文中这些补充性词语的出现破坏了目的语读者的想象空间,译文中的意思虽然完整,但是含蓄的感觉却早已荡然无存,中国古诗中意象并置及其独有的特点也消失殆尽。

源语读者倒是明白了源语作者的感情,但是早已想象不到那种空旷的风景和体会到作者的凄凉之情。

译文四:Autumn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ther and father away from home.(tr. 翁显良)译文四中,翁显良先生将《天净沙秋思》的题目改为了Autumn,这让初读本诗的读者认为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歌。

在翻译这首诗歌时,翁显良选择了用叙事体来翻译这首诗歌。

将原诗扩展到了包含63个单词的译本。

从整体来看,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这首诗歌的译文已经把诗歌暗含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为了让读者知悉诗歌事件发生的时间,译者在第一句的末尾还添加了“the day is about done”的字眼。

但是读者只要在阅读最后一句的“sinking sun”时,就可以得知时间背景。

这样画蛇添足地译法已经破坏了原诗9个表达意象的名词背后所包含的意蕴,失去了中国古诗的真正意境和独特风格。

译文没能达到让诗句感染读者的目的,而是通过译者作为中介区渲染了气氛。

显然,异化翻译理论中强调的在译文中要保留的源语文化以及语法特点意境随着译者详尽的译文消失,读者也未能感受到陌生的异国情调。

《天净沙秋思》以上四个版本的译文中,显然译文一和译文二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将原文的意蕴再现给了目的语读者。

译文也保持了原文的含蓄写作手法,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保留了原文的情味和韵致,让读者回味久久。

刘重德曾强调译诗一定要用与原诗同样的形式来译,这样才算真正对得起读者。

[5]49翻译活动中,为了达到文化交流和译者应该在译文中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该与原作相一致,这也与异化翻译策略所提倡的观点相一致。

而译文三和译文四则添加了许多词汇补充了原文的意思,这样译文失去了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失去了原文的特色。

三、结语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为了促进中西文化语言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语。

其中许多中国古典诗歌都不止有一个英译本,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古诗的策略越来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