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导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1.课程教学目的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以及与这些命题相关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以及理论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对这些命题与个人学说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对诸家在话语继承与理论创新有直观的认识,并能够超越具体话语的区别,从“问题”的角度把握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论述;对同一时期针对同一命题所作的论述能够立足于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个人立场之间的冲突、中国本土理论资源与域外思潮之间的相互促进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2.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学生中国哲学史上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的核心概念、基本立场,形成基本认识,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四个自信”。
3.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4.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典著作中的宇宙演化论、本体论、天人关系论既与之相关的修养论、人性论等命题。
以及与这些命题直接相关的哲学范畴、核心命题,包括人与人之间、与论敌、师友之间的传承与攻讦。
与之相应的,学生应该了解与命题相关的历史事件、学术史背景、哲学家个人传记等知识。
难点: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历史的统一;核心命题在不同人物及不同时代的分殊与统一;中国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及历史上面对外来思想所做的反应及对当今的启示。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师生互动、板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1章破题: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2学时)1.教学内容(1) 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意义有清晰的认识:(2) 能够在古今概念对比中了解上述命题;2.重、难点提示(1) 明晰“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对“中国”、“哲学”和所涉及的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具体掌握;(2) 联系现实区分以下概念:“中”的多重内涵,“国”的内涵变迁以及“国”与“天下”的对比;第2章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与本体论(12学时)1.教学内容(1) 《易经》、《易传》与阴阳学说——兼论五行。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哲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大纲导读:本教案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和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准备课程。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1.2 学分:31.3 前置课程:无1.4 课程时间:每周2学时,共16周1.5 授课方式:面授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 理解哲学的定义、历史和研究范围-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思考方法- 熟悉哲学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著作- 探索哲学核心问题和争议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能力:- 批判性思维:辨别逻辑错误、分析论证、评估论点- 文字阅读与解读:理解哲学文本和著作,提取关键信息- 口头表达与辩论:清晰陈述观点,进行哲学讨论- 论证写作: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定义和历史- 哲学的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古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中世纪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 近代哲学思想与哲学家导论3.2 哲学的基本概念- 存在与本体论- 知识与认识论- 道德与伦理学- 美学与审美观念3.3 哲学的核心问题与争议- 自由意志与命运- 现实与虚幻- 真理与相对主义- 上帝与宗教3.4 哲学与现实生活- 哲学与科学- 哲学与社会- 哲学与个人成长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义和PPT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哲学导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动。
4.3 阅读分析学生阅读相关哲学文本和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
4.4 论文写作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哲学分析和论证文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哲学概论》教学大纲

《哲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成人本科教育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意义
通过学习哲学概论,使学生了解中西马等哲学知识,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思考、反思问题,将哲学应用于自身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当中,并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怀意识。
三、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设计,利用问题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灌输与启发、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材
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
五、主要参考书目
孙正聿著,《哲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10。
张天飞、童世骏主编,《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六、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教学时数分配详见下表:。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第5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104614哲学 教学大纲

《哲学》The Panorama of Philosophy课程编号:104614 学分: 2开课单位:商学院总学时:3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哲学是什么,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分支学科、哲学史的基本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哲学思维,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一些理论与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西方哲学体系、中国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绪论一、历史上的不同说法二、学科与学说三、哲学与中国哲学四、“哲学”概念在中国五、立足学科,发展学说1、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哲学的必要性与哲学的价值所在。
2、重点、难点:如何说明哲学的用处。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兼有课堂讨论。
第一章,哲学的形态一、哲学的发生于发展二、哲学的对象和视域三、哲学的问题和构成1、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哲学。
2、重点、难点:当代哲学界对哲学的几种界定。
3、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
第二章,哲学的特性一、哲学的思维特性二、哲学的方法三、哲学与其他学科1、教学要求:了解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类型。
2、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哲学问题的解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
[《资料》10-22;58,61-71左]《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艮、既济、未济等卦,特别是各卦的《彖传》。
[《资料》23-31]《系辞》上下。
[《资料》126-137]《论语》5.13, 9.1, 9.4, 9.17, 17.19。
[《附加材料》82左,86-3-86-4,86-18]《老子》2,4,21,25,32,40(反),42,73,77。
[《资料》144,145,153,155,159,162,163,177,178]《庄子》1(北冥有鱼……圣人无名),6(大宗师),17(秋水),18(至乐:种有几),22(知北游)。
[《资料》182,197-202,210-232]《管子》:见《资料》252-262(水地,四时)。
(3)《印度哲学》:《无有歌》(《创生歌》),《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心经》,《中论》。
[《资料》385-394]思考题:*(1)试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对于终极实在的看法,以及三者的关系。
(2)柏拉图的终极实在观。
(3)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本体论)。
(4)柏罗丁的实在观与神秘主义。
(5)以上这些哲学家关于终极实在的看法的共同之处何在?(6)《书经》、《国语》有关论述中包含的终极实在观。
*(7)《周易》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什么?*(8)老庄(可参比《管子》)的终极实在观。
*(9)古印度《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的基本特点何在?(10)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认为这世界的实在是什么样子的?*(11)中西三方古代终极实在观主流思想的相互参比。
(三)真知识如何可能?(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0-51(德),54-56(普),65-68(苏),75-83(柏),149-153(亚),175-177(怀疑),365-382(笛),449-457(洛),502-505(贝),517-531(休)。
《西哲选下》249-287(康德)。
《资料》429左(学习悖论),402(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哲》中有关段落;《古希罗》中有关段落。
(2)《国语》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再读)[《资料》63-70]。
《老子》10,12,14(21,知凭势态),18,19,28,36(“反”中求真知),40,47,48,52,55(16,知和知常曰明)[《资料》147-169]。
《庄子》2(齐物)[《资料》185-197]。
《孙子》谋攻、形、势、虚实[《附加材料》86-22-86-28]。
《韩非子》孤愤[《资料》278-282]。
《论语》6.30(能近取譬),7.8(举一反三),8.8(兴于诗),8.13(笃信好学),9.4(绝四),9.6-9.8,9.30,12.22(知人),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15.3(一以贯之),15.12(远虑),15.31(不如学也),15.33(知及之),16.13(鲤对),17.1(时),17.8-17.11(学,艺)[《附加材料》84-86-18]。
《中庸》[《资料》321-338]。
《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浩然之气),离娄上(诚),尽心上(万物备于我,良知)[《资料》96-100,110左,123-124]。
《易》系辞[137]。
(3)《瑜伽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中论》,[《资料》395-397,392-394]。
思考题:(1)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如何看待知识的可能性?[人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其无知”吗?]*(2)笛卡尔如何论证知识的可能?其创新之处何在?(3)英国经验论提出了什么挑战?它是合理的吗?*(4)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5)范蠡凭什么知道“时[机]”的成熟与否?*(6)孙子认为“[取]胜”的关键何在?两位将军都力求“知己知彼”,哪一位将军可能取胜?(7)按照老子、庄子的看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知识?(8)韩非子认为君主应靠什么来治国?*(9)孔子认为应该如何求真知?(10)子思、孟子的知识观。
*(11)《瑜伽经》描述的是怎样一种认识?(12)那些大乘佛经如何理解真知识?*(13)指出中西印认识论的差异与某种关联之所在。
(14)到底有没有真知识?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意义上的?(四)什么样的人生是[尽可能]最好的?----------伦理学及道德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2-54(德谟),108-118(理想国),154-157(亚),181-195(斯多葛),223-224(奥古斯丁)。
《西哲选下》309-320(康德)。
《资料》430-439(苏:道德义务),407-415(亚:德性与幸福),421a-421c (伊壁鸠鲁:灵魂的平静),448-458(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古希哲》225-232(昔兰尼派[享乐主义]与犬儒派);236-249(什么是德性)。
(2)《附加材料》86-30-86-34(墨子:兼爱),297-305(杨朱)。
《论语》1.1,1.6,2.4(吾十有五),2.5-2.8(孝),3.23(乐),4.2,4.11, 6.11(7.16,孔顡之乐),6.20, 6.23, 6.29,6.30(15.24),7.12(富而可求),7.21(不语怪),9.18(好德好色,《中庸》12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11.26,12.1(克己复礼),13.18(父子相隐),13.23(和而不同),14.6(未有小人而仁者),15.9(杀身成仁),17.8(好。
不好学),17.2(三年之丧),18.6(鸟兽不可同群),18.8(无可无不可)。
[《附加材料》中有关章节]《孟子》:《资料》88-95左(义利、王道),99-100(恻隐之心),117-121(性善)。
《老子》18-20,28,38,39,43,49(浑其心),51,55,67,76。
[《资料》中有关章节]《庄子》逍遥游,大宗师,秋水,天下。
[《资料》中有关章节](3)印度:同于二、三部分中关于印度哲学的材料。
思考题:(1)德谟克里特与柏拉图的伦理学的共同之处何在?*(2)相比于其他希腊的伦理学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伦理学与他的终极实在观有什么联系?(3)分析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的异同。
*(4)两种享乐主义(hedonism)――个人型与社会型的(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异同何在?个人享乐主义与利他主义(altruism)的对立预设了某种共同前提吗?*(5)康德伦理学的要旨是什么?它继承了西方传统伦理学学说中哪些因素?[相比于东方思想,西方伦理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杨朱与墨子的伦理学说与西方哪些伦理学说最靠近?*(7)试述孔子伦理学说的要点,它与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区别何在?它比较接近中西方其他的哪种伦理学说?(8)孟子伦理学说与孔子的相比,有什么变化?*(9)老庄的伦理学说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比较儒家与道家的伦理学思想。
它们的当代意义何在(比如在“克隆”、“生态”、“文化多样性”、“国际冲突”、“可能的灾变”等问题上)?(11)印度教(以《吠陀》及《奥义书》为源头)与佛教各自可能包含什么样的伦理学学说?*(12)概略比较西方与中国及印度的伦理学学说。
(13)以上哪种伦理学学说最能吸引你?为什么?(五)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是合理的?――政治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资料》403-406(理想国统治者),415-420(亚:政治学),441-447(洛克:政权的来源与合理性所在)。
《西哲选》157-159(亚),397-401(霍布斯)。
《西哲选下》37-50(孟德斯鸠),66-79(卢梭)。
(2)《资料》4-9(洪范),35-44(文王等),49-50(郑铸刑书),53-55(孔子论刑鼎,史墨论君臣无常位)。
《论语》2.1,2.3,5.26,8.18,8.19,12.1,12.11,12.17,12.19,12.22,13.3,15.5(无为),15.22(不党),16.1(寡或不均),16.2(自天子出),17.19(天何言哉),20.1(兴灭)。
[见《附加材料》相应章节]《孟子》:见《资料》95(未闻弑君),100-10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12-115(论禅让,禹传子),124(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