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本单元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个单元,是以生命科学领域知识为主的单元。
本单元所承担的科学知识目标是:7.2-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7.2-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7.2-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11.1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2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本单元延续一年级的《认识小动物》和二年级的《动物的生活》相关知识,继续深入探究动物的特征等相关内容。
探究目标重点对“提出问题”要素进行训练,是三年级探究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
围绕上述目标,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动物的繁殖》《鸟类的特征》《动物的分类》《动物的一生》《珍稀动物》五个主题活动。
第一课设计了《动物的繁殖》,以学生喜欢的放飞和平鸽为场景引入,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鸽子是怎样出生的?”寻找事实证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找出证据。
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处理信息的教学过程,让他们说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宝宝,它们是怎样出生的?然后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类后得出结论:像猫、狗这样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动物叫胎生动物;像鸡和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为让孩子既能学以致用,又能继续探究,课下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孵化小鸡。
第二课设计了《鸟类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鸽子为例,进行观察,观察它们在饲养鸽子的过程中,鸽子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等并做好记录,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交流发现,鸽子身体表面长有羽毛、一对翅膀、靠喙取食等。
其他的鸟是否也有这些特征?寻找事实证据,通过观看大量图片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动物是鸟类。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鸟类,选择一些特殊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区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共两套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材分析《空气有质量吗》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第四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但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
学生根据飘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可能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或者无法判断。
上节课探讨了空气与水的异同,很多学生会提到两者的质量不一样,或者说空气没有质量。
并且学生还用小圆圈表征空气颗粒,那么质量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科学概念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学生对生命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小动物和植物的关注,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科学课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展有目的、有准备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使学生对生命体的认识得到发展。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
生命体一般有六大特征:1。
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3.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
生命体都有生长、发育与生殖现象;5。
生命体都有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性;6。
生命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植物单元主要涉及生命体特征的1、2、4、6四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说课稿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内容包括了对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探讨。
本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认识动物的特征,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动物并不陌生,但可能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并能正确识别它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特征,并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常见动物,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类: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总结与展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
5.练习与反思: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成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的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在原有的科学教材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材料”、“水和空气”以及“植物的生长”。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单元教材分析1、身边的科学本单元主要围绕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科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通过制作小车、飞机等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和力学性质;通过观察影子、反射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学性质;通过探究物质的溶解、沸点等现象,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2、生活中的材料本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学生将探究不同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等性质,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不同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透光性等性质,了解非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调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3、水和空气本单元主要介绍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例如,学生将探究水的密度、浮力等性质,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成过程,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变化,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空气的变化过程。
4、植物的生长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环境,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学生将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将对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下:1. 教材内容概述科学第二单元的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中的物体-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颜色- 物体的材质- 物体的用途2. 教材亮点2.1 生活化的案例该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思考。
例如,通过介绍生活中不同形状的水果和蔬菜,帮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对其用途的影响。
2.2 鲜明的插图教材中使用了大量鲜明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材质。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2.3 综合性的训练题每个知识点后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教材改进建议3.1 增加实践活动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活动,例如观察不同物体的材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操作,以加深他们对材质的理解。
3.2 扩大知识延伸教材可以适当扩展一些与物体相关的知识,例如用途更广的物体分类方法,或不同物体的特殊用途等内容,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
4. 总结综合以上分析,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案例、鲜明的插图和综合性的训练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和用途。
然而,在教材改进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实践活动和扩大知识延伸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研究体验和知识深度。
(Note: The above document analysis is purely fictional and does not incorporate any actual content from the specified textboo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类型 肥沃的土壤 保护土壤 总课时
课时
1 1 1 1 4
课文简介和教学建 议
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 在地点和自然形态。
● 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沙子、 黏土等主要成分。
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有成人陪伴。
可以在过滤杯底、部垫一层滤纸,减缓 水下渗的速度,更便于学生观察到渗水 现象。
这一组实验本质上属于对比实验。为了取得 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应该重点说明怎样控制 变量,如用手捻土壤时,三种土壤应同样干燥 ;再加水握和加水搓条时,三种土壤的潮湿程 度应该相同;比较渗水性时,三种土壤都应该
●在讨论仙人掌和水稻分别适合 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时,如果 学生记不得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对照资料,进行推 理。 ●教材中的提到的“仙人掌”和“ 水稻” 只是例子,在教学中可以有 所拓展。
●集中采集法。有条件的,可以集 中带领学生到郊外去观察土壤,挖 一些土壤样本带到教室里去研究。 ●分散采集法。大多数情况下教师 无法集中组织、指导学生观察、采 集土壤样本,这时可以把观察与采 集土壤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 他们在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下完成任 务。然后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带到课 堂上作为观察、研究的素材。 ●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表达实地 观察、采集土壤的发现,并与以往 的印象进行对比。
● 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土壤上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可以让学生按照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借助一年级《玩泥巴》一课用过 的筛子,用不同孔径的筛子来筛土壤, 把筛得的土壤分成几堆,更容易发现其 颗粒大小的不同。
●将少量的三种土壤平铺在纸上, 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
●如果学生的操作、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有 限,教师也可以把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的要 点先告诉学生,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 、观察什么、比较什么等等,都要让学生 心里有数,再动手去做。做完之后汇总想 法,交流汇报。 ● 在做比较三种土壤渗水性实验的时候,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不做农活)来说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的 方法显得比较“遥远”,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 中这些做法中的道理,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 生理解。
●要把操作步骤向学生交代清楚。 ●因为动物遗体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不利于
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不要用。
肥料袋的日常管理很重要。教师要定期了 解学生所制作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检查对 肥料袋变化情况所做的记录。每 一周的课 堂上都可以安排几分钟让学生 汇报一下肥 料袋的变化。
要保持肥料袋里的潮湿。如果你准备使 用自来水,在上课前至少放上一天,以去除 里面微量的氯。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塑料水 壶里放进半壶水,不要加盖,让氯气散出, 过一夜后盖上盖,保持干净。每次上课以后 要补充放置过的自来水,直到这一单元结束 。 ●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间的 热量,或者在肥料袋的土壤里插上一些吸 管透气。
作为现代公民,具有关于土壤的知识、保护土壤的意识等等。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善待土壤、善待生命的良好局面 。
单元逻辑结构
递进结构:
《保护土壤》
《肥沃的土壤》
《土壤的类型》
《土壤的成分》
三种颗粒含量
有不同的颗粒
的不同
腐殖质的多少 决定了土壤是 肥沃还是贫瘠
土壤对人类和 动植物的贡献 ,以及如何保
护土壤
附1:单元活动框架
单元目标
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土壤是 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能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 不同特点,举例说出不同的土壤 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是怎么 来的,有什么作用。
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性,列举出一 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附3:课时建议
序号
1 2 3 4
●观察是发现的手段,可以 提示观察什么,如:土壤中 有什么东西?土壤中混有哪 些物体? ●可以引导学生将分辨出的 土壤中的物体挑拣出来,分 类摆放,以便学生认识土壤 中有什么。 ●最好让学生用画简图的方 法表 达自己的发现,如有 的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也 可让他们用词语来表达。
△用团状土块,取量约为 水量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 ;
不但说推理的结果,还应该说推理的理由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 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颜色的差异,让 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现象?然后再介绍腐殖质是什么,帮 助学生理解正是腐殖质的多与少造成 了土壤颜色的深与浅。
△指明观察的部位。
●由于搅拌后的水土混合物沉淀需要 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隔一节课再来 观察实验效果,还可以用提前做好的 实验来展现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 成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 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说出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解读
三年级上册
xxx县第六小学 xxx
22:17
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
《研究土壤》
单元分析
22:17
设计意水 分、养料、热量等必须的条件
为动物的生存 提供了栖息地
土壤
是人类的繁衍生息 不 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直接 或间接地支持着人 们的生 产和生活
不建议让学生捕捉土壤动物带到课堂上 来观察。
●这是一段阅读资料,教学时可以分成两 个层次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第一个层次 介绍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介绍几种生产生活中常用的 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改 良贫瘠的土壤。 ●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是一个可 以组织学生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学 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来做。
●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 以借助视频来帮助学生了解腐殖质究竟 是怎么形成的。
●可以用资料卡片的方式介绍一 些常见的土壤小动物,引导学生 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主要的生活习 性。
●可以补充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 学生逐一分析:小动物在土壤中打 洞间接地帮助土壤通气;它们吞吃 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 肥力;它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 时 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 粒的混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