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概念+种类+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概念+种类+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修辞手法概念+种类+作用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 大类,79 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语言生动形象。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增强文章气势。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增强语言感染力。

5.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使语句更有节奏感。

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提高写作水平: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对语言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掌控能力,通过学习和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识别和理解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审美情趣: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不断提高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使用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和阅读体验。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7种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7种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

小学生写作文常用7种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训练题)修辞手法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会不会用修辞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今天老师特别整理了小学生常用七种修辞手法详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一起来学习吧~1. 比喻o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o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o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o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2. 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o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o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o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o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 排比o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o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言语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子:他的眼睛如同一池清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感觉和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特点。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打动读者的情感。

例子: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蹈者。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强调并列的事物,加强语气表达力,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直接、有力。

排比能够使文章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例子:求其友,如求其水;求其爱,如求其光;求其心,如求其真。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人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烘托出一种戏剧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夸张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例子:他的声音大得可以震碎玻璃。

五、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相关的词语或事物来代替自己讲述的词语或事物,起到替代和提醒的作用。

借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避免重复。

例子:我闻到了梨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陈述时向对方提问并以此提醒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难道生活中只有胜利和失败吗?七、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照,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能够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子:她像一只雀儿般灵动的跳舞,飞舞在舞台上。

八、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语调换位置,使语序上与正常的语序相反。

倒装能够突出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使语气更加强烈,语言更富有节奏感。

例子:Into the room walked a man,his tall figure casting a shadow on the floor.九、设问设问是在文章中故意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引发共鸣和提醒的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

常用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一: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修辞方法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把握言辞表达的艺术,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有说服力。

下面介绍七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

二、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或情感进行过度放大,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能够突破常规,突显事物的特殊之处,并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适当的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鲜明。

例如:我等了一个世纪才等到等车了。

三、对比例如:黑夜里,世界如同一片寂静的湖面;白昼中,世界如同一个喧嚣的市集。

四、排比排比是指运用并列句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连在一起,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排比能够增加修辞的力度和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炼、富有节奏感。

例如:天空是蓝的,大地是绿的,万物是生的。

五、反问反问是指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能够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适当的反问可以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奋发图强吗?六、修辞问答例如:问:有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答: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七、比较例如:这个城市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以上七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对于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阅读的感染力。

但是,在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修辞和空洞的修辞,以免产生反效果。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修辞手法是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其中一种特定的含义或者
感受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写作更加生动
有趣。

同时,比喻还可以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二、拟人
三、夸张
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和表现来达到其中一种表达目的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有趣,增加语境的紧张感或戏剧性,从而引起读者
的注意和共鸣。

四、反问
五、排比
排比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结构的语句来强调相似或对比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给予读者一种鲜明的对比或并列感。

六、借代
七、反复
反复是将同一词句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

反复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节奏
感和韵律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八、夸张与略缩
夸张和略缩是通过夸大或者简化表达来达到其中一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略缩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习题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习题

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比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还能使人产生想象。

比喻句常有比喻词,比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好比、似的”等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成了、成为”等判断词语来充当,又叫隐喻。

借喻没有比喻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喻体)如: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喻)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暗喻)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借喻)注意:有“好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如: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第一句中的“好像”是推测、判断,第二句中的“像”表示相同。

它们都不是比喻句。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写,让物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或感情。

拟人有利于抒发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3、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起到增强文章气势,充分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4、夸张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扩大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给人以突出而深刻的印象,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如: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还能踢足球?(缩小夸张)5、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而不做回答,是让别人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就隐含在问句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2.“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 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2、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A、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
1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 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 魔。
2、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 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B、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弓I起注意,启发思考。
C、设问后面有对提问的回答,反问没有。
例如:谁不知道鹤园这个地方?
用否定形式问,意在肯定,即“谁都知道”。没有回答,这就是反问句
再如:
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 我们就要调查一下。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
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一一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一一强调要保护环境。
六、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就是明知故问。
作用: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例句:
1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如
1•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4•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5•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作用: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例如: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的意思。二是肯定句,表达的是否定意思。
作用:是加强语气,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样的。
这是设问。三次故意设置问题,每次设问之后都提出答案。典型的自问自答。运用设问,其 作用就是启发读者去思考,吸引读者去求知,同时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活泼生动。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八.特别说明容易混淆的几组:
1比喻和拟人的区分
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 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
3、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 的蛀虫。
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反问:
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反问有两种句式:一是否定句,表达肯定
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
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一一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 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
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 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
了。”
以下句子也是夸张:(留心斜体字)
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
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本句有比喻也有夸张)
4•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6•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7•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8•桂花开了,香飘十里•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