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句子类型、 写作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1.比喻: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两者有相似点。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变成等。
如: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你是风儿我是沙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变成了一张灰色的布。
比喻的作用:将所描写的事物写得形象生动2.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得事物具有了人的特点,赋予了事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和动作等。
如:冬天过去了,春天羞答答地向我们走来。
拟人的作用是:使事物描写生动。
3.夸张:包括对事物的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如:课室里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到。
(夸大)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夸大)他觉得广州就是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缩小)夸张的作用:增强气势,表达强烈情感。
4.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并排组成如:公园的花开了,有的……有的……有的……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设问:自问自答如: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6. 反问:反问语气,答案就在问句里。
如:这件事情难道是这样吗?这件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反问的作用:(1)用肯定的语气表否定;(2)用否定的语气表肯7. 对偶上下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俗称“对对子”。
对偶运用最多的是诗歌、对联8. 借代: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示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来替代。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示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替代。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盯着你。
红鼻子今天没来上学。
句子类型1、陈述句:简单告诉别人一件事情,陈述一个事实。
例:A他昨天生病了,没有来上课。
B这件事你不能不管。
2、疑问句: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疑问。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言语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子:他的眼睛如同一池清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感觉和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特点。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打动读者的情感。
例子: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蹈者。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强调并列的事物,加强语气表达力,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直接、有力。
排比能够使文章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例子:求其友,如求其水;求其爱,如求其光;求其心,如求其真。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人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烘托出一种戏剧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夸张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例子:他的声音大得可以震碎玻璃。
五、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相关的词语或事物来代替自己讲述的词语或事物,起到替代和提醒的作用。
借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避免重复。
例子:我闻到了梨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陈述时向对方提问并以此提醒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难道生活中只有胜利和失败吗?七、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照,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能够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子:她像一只雀儿般灵动的跳舞,飞舞在舞台上。
八、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语调换位置,使语序上与正常的语序相反。
倒装能够突出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使语气更加强烈,语言更富有节奏感。
例子:Into the room walked a man,his tall figure casting a shadow on the floor.九、设问设问是在文章中故意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引发共鸣和提醒的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并举例?

导语: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九种修辞手法举例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举例: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
例如: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例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来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举例,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初二语文作文的修辞手法运用举例技巧

初二语文作文的修辞手法运用举例技巧修辞手法是作文中为了增强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一种修饰手段。
在写作中熟练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形式,还可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本文将从常见的修辞手法入手,介绍初二语文作文中的修辞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以此来深化对事物的描写和表达。
在初二语文作文中,比喻可以丰富形象的描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例子1: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增加表达的力度,比如:春天的花朵如同一片片绽放的彩云,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其间翩翩起舞。
例子2:在叙述人物形象时,也可以使用比喻来突出其特点,如:她笑起来像春风拂面,温柔而又明媚。
二、夸张的手法夸张是修辞手法中一种常用的手段,通过对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大,以产生强烈的效果,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初二语文作文中,夸张手法常用于描写事件的情感冲突或突出一种特定的感受。
例子1:当面临一场考试时,可以使用夸张手法来突出紧张的心情,比如:我的心脏砰砰直跳,仿佛要从胸腔中蹦出来。
例子2:在描写美食时,夸张手法可以增加描述的趣味性,如:这碗汤的味道,简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品尝到了天堂的滋味。
三、对比的运用对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将事物与其相反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凸显出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在初二语文作文中,对比手法常用于描述事物的差异和对立,以及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的对立关系。
例子1: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像四季的交替一样,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体验。
例子2:她与其他女孩截然不同,不喜欢购物和化妆,而是热衷于阅读和写作。
四、拟人的手法拟人是修辞手法中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它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人类的特点和能力,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初二语文作文中,拟人手法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共鸣。
例子1:那只枯叶在秋风中摇曳,好像在诉说着自己落叶归根的故事。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

小学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例句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例句】(1)、梧桐树叶像手掌。
(本体)(比喻词)(喻体)【分析比喻句方法:把(本体)比作(喻体);或者用(喻体)比喻(本体),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把或用。
】把梧桐树叶比作手掌;用手掌比喻梧桐树叶【练一练: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用什么比喻什么】(2)十五的月亮像玉盘一样。
(3)火红的太阳好像大火球。
(4)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的辛勤园丁。
(5)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
(6)党是阳关,我是花。
(7)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8)蒲公英的花好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
(10)我家的后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
【例句】(1)小树在向我们招手。
(2)花儿向我们点头。
(3)小鸟在树上唱歌。
(4)天空中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5)夜晚,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金鱼悲伤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7)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向东流去。
(8)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排比: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
【例句】(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5)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6)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
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修辞手法定义及作用举例

修辞手法定义及作用举例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反复、互文、引用等。
比喻:用在记叙、描写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让读者对事物有直观的认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言气势,表达了……情感(这只是一种加强语气的方式,问句有回答问题的作用)。
设问:答案就在问题中,只要理解准定语修饰限制的词语,答案也就在文中,“设问”能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美,富有感染力。
互文: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的两个事物,分别安排在上下文不同句里,彼此交错渗透,理解时必须将上下文句义互相参差互补,才能正确理解。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
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
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
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例如:
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并不标致)
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
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特别强调: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同学们请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如: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表示例举。
如:
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4)表示想象。
如: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