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800字左右3篇

《目送》读后感800字左右3篇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导读:有一个考查顺路回家的机会,父母去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读《目送》有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1:《目送》读后感[800]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

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

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从温情的开

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

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

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

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

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

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

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

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

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

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

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

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

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只

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

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

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

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

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

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

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

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

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却无力抗拒我

的成长。

篇2:目送的读后感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

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

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

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

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

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

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

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

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

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

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

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

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

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

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

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

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翻开清爽养眼的浅绿色封面,我看向书的代序。序的构思异常精巧,作者龙应台由放

在抽屉角落里的一盒首饰,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才看了几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细腻的文字

吸引住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母女之间深情的对话是那样的真实感人,它拨动了我的心弦。顷刻间,我爱上了《目送》的文字。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

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

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

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

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

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

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

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

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查顺路回家的机会,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

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

制不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