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史
中国当代水利史研究成果及策略选择

中国当代水利史研究成果及策略选择中国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水污染日益严重,中国的水利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当代水利史研究成果和策略选择,以期为我们今后的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中国当代水利史研究成果1.中国水利史的发展脉络中国水利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水利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事业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事业的关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不断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2.中国当代水利事业的主要成就对于中国当代水利史的研究,需要从近现代开始。
在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办了水利学堂,但是后来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中国的水利事业一度陷入停滞。
直到1950 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水利事业才真正得到了发展。
中国当代水利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黄河治理、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
黄河治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建设工程之一,它的建设过程历经了2000 多年。
该工程改变了黄河流域的水文地貌,增加了农田的灌溉水源,保护了黄河沿岸的山洪地区。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当代水利工程的代表性项目,它的成功建设既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将长江、汉江、黄河流域之间的水资源进行调配,保证了北方地区的水源供应。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水文生态工程,它通过建设各种生态系统,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质量。
以上成就是中国当代水利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它们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二、策略选择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中国的水利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立现代化水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选择。
1.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中国的水资源十分宝贵,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也日益紧缺。
水利史综述

2.1 水利对秦汉经济区的作用
• 秦汉基本经济区: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 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 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 汉武帝大兴水利: 扩大了郑国渠(前246年,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原 有灌溉面积,引渭水开漕渠,漕运灌溉两用;引北 洛河(龙首渠); 引泾河(白渠)。 • 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都江堰略图
3 .隋唐至宋辽金 (公元589~1280年)
主要特点
• 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和平时期 • 水利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规模超过秦 汉 • 唐代后期,长江流域基本取得了经济区 的作用 • 安史之乱至南宋中叶,全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生产发展快,经济繁荣
3.1 大运河的修通
•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 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 • 隋文帝为统一江南,公元587年,开山阳 渎(淮安到扬州),实际上是整修邗沟 旧道,以通漕运 • 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 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 渎,
台儿庄运河北段
穿淮安城而过的
• 大 运 河 给 瘦 西 湖 更 添 美 姿
3.1开元以后的分段运输法
• 江船不如汴,汴船不如河,河船不入渭(船 过三门峡砥柱山太困难) (抗日之分段运 输法,宜昌至重庆) •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 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 漕运不便
3.2 北宋漕运的重要性
• 北宋都汴京,漕运距离缩短一半 • 五代战乱,黄河北农业遭到破坏,“国家根 本,仰给江南” • 宋太祖“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忧” • 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 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
6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
8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
2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水利大事年表

成横拦淮河的浮山堰(在今安徽五
河县东),长9里、宽140丈、高20
丈。汛期堰溃,漂没居民10余万
约公元517年 ·中国北魏熙平二年前后,崔楷提出海
运渠
公元前475~ ·中国战国时期,齐、赵、魏始筑黄河
下游两岸堤防
前221年 ·中国《管子·度地》、《周礼·稻人》、
《考工记·匠人》等篇问世,其中
有关于水力学现象的描述及灌排渠
道、堤防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的记载
公元前422年 ·中国魏文侯二十五年,西门豹为邺令,
开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一说为后
公元前312年 ·罗马城供水系统的阿匹亚水道建成
公元前256~ ·中国秦昭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蜀
前251年 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并立石人
为水则
约公元前250年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
灌田 4万顷。郑国是中国最早入史
的“水工”
约公元前239年 ·中国约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等著《吕
氏春秋》,最早提出水文循环原理
公元前221~ ·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公元前132年 ·中国西汉元光三年,黄河大决瓠子
(今河南濮阳西南),入泗夺淮,为
黄河较长期夺淮的首次记载。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于瓠子堵口
公元前129年 ·中国西汉元光六年,开漕渠自长安渭
后称阿基米德原理
公元前250~ ·战国末期,秦令各县及时上报旱涝风
前217年 雨,为中国最早的上报雨泽制度
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开郑国渠
引泾水东下入洛,十余年后,渠成,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利发展史中国古代⽔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致可以分作3期:⼤禹治⽔⾄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程的建⽴和兴盛时期;三国⾄唐宋,是传统⽔利⾼度发展时期;元明清,⽔利建设普及和传统⽔利的总结时期。
⼀⽔利的起源与第⼀次建设⾼潮(公元前22世纪⾄秦汉时期)这⼀时期历经青铜⼯具特别是铁器的⼴泛使⽤,也历经由奴⾪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变⾰,⽣产⼒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统和强盛的国⼒,对于需要⼤规模社会组织的⽔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因此,这⼀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都有较⼤的发展,并有⼀批传统⽔利的⼤型精品问世,有的⾄今仍卓然于世。
在⽔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伦,特别是奴⾪制⾼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筹,⽽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交相辉映的局⾯。
中国传统⽔利的这种发展势头⼀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利科学技术⾼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时期⽔利的发展历程。
(⼀)防洪治河⼯程的起源与发展临⽔⽽居是⼈类最初求⽣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明的兴起,对⽔源更加依赖。
但是,⾃然灾害特别是洪⽔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和农业的发展⽽⽇益严重。
中国有⽂字记载的历史的第⼀页是⼤禹治⽔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了锄耕阶段,⼈们逐渐由近⼭丘陵地区,移向⼟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江⼤河的下游平原⽣活和⽣产;这时⾸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洪⽔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了⼀场空前的⼤洪⽔灾害,滔天的洪⽔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岗,⼈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鲧治⽔,他⼀改鲧堙堵治⽔的⽅法,疏导分流洪⽔,将黄河下游⼊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终于获得治⽔的巨⼤成功。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水利资源而闻名,水利工程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田灌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相当早的时期,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如船梁灌溉法、束水占田法等。
二、先秦时期的水利工程在先秦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例如,公元前5世纪的《诗经》中就有许多记载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故。
《国风·邶风·车邻之言》讲述了一位叫邶风的官员,利用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为百姓带来了丰收和福祉。
这个典故显示了水利工程在古代农田灌溉中的巨大作用。
三、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和蜀渠。
灵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是连接渭河与洛河的一条运河,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水解决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
灵渠的修建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也为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经验。
四、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在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
以20世纪为起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
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和农田灌溉的精确性。
另外,还出现了更加节能环保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五、水利工程的影响与意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农田灌溉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统计,中国的灌溉面积已经超过1亿公顷,全国有超过2亿农民直接从事农田灌溉工作。
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在中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水利工程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六、未来的水利工程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还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
预计,未来的水利工程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人类从事水利活动和水利事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水利活动起源很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远古人类择丘陵而处,逐水草而居就出现了防洪、供水问题;刳木为舟,结网而渔就出现了航运和水产问题;抱瓮灌园,桔槔取水就出现了灌溉及水利机具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和探讨从而形成水利史。
水利技术、历史学科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学科大多也和水利史学科有关。
如:农学、航运、市政工程、电力工程、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考古学,以及地理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等。
发展阶段由于古籍的散失,近现代史要比古代史详细得多。
水利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充实期。
形成期约公元前50~前40世纪至公元2世纪末。
欧洲水利导源于埃及和巴比伦,后传播至希腊和罗马。
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水利的记载多零星散见于一般历史著作中,没有系统文献。
南亚次大陆的水利记载更少。
中国却已有《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两篇水利通史。
前者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
它最早提出“水利”这一名词,并使其具有除水害兴水利的含义。
发展期自3世纪初至12世纪初。
这一时期欧洲几乎没有水利史著作。
西亚和南亚次大陆水利虽有发展,仍无专门水利史著作。
中国除在地理和经济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资料外,还有记载水利工程的专篇和专门水利法规。
《宋史·河渠志》分叙各河流及各地区水利的发展,是以后各正史的范例。
充实期自12世纪至今。
欧洲自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先后迅速发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现代已具备各类体例。
自12世纪起中国水利史著作继续增多,到17世纪以后著作又远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种。
除大量通、专、综合各史外,各省州县编修的地方志中,绝大部分都有水利志专篇,较详尽地记述了各地水利发展。
现状水利史学科既古老又年青。
世界各国有的由于历史短,有的限于疆域小,问题单纯,有的文献资料缺乏,因而现代虽有不少研究,但系统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水利史的权威性著作很少。
中国研究水利史的条件比较好,即历史长,自然条件复杂,疆域大,资料丰富以及水利史学科的历史悠久。
中国的水利事业在1949年以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水利史学科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50年代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设置了水利史研究所;60年代日本学者组织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70~80年代,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出版了六七种水利史专著,80年代初中国水利学会成立了水利史研究会,有会员300余人,包括各有关学科的工作者,每年都有学术活动,研究逐步深入。
特别是80年代中国开展编修江河志和水利志,大大地推动了水利史的研究。
但是水利史的研究水平与别的学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①专业研究人员少;②资料没有大规模的系统整理;③基本知识和理论研究不够;④推陈出新的水利技术成果不多。
著作分类一般可有两种分法。
按工程技术划分①按水利专业分,即防洪、灌溉、航运、供水、水能利用等史以及它们的综合论述;②按工程实施程序分,即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所涉及
的记述。
按历史体例划分①通史:以记述工程技术为主的技术通史和以写水利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通史。
后者可为经济史的一种。
②综合史:可以是一江河、一湖泊、一流域的综合开发史,也可以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发展史以及综述某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发展的异同等。
③专史:对一个或一种水利问题、一项或一种工程、一个或一种建筑物等发展史的叙述讨论。
研究方法应具备水利和历史两方面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等必需的知识,采取下列手段和步骤掌握有关学科的内容。
研究手段①文献整理研究:文献资料除水利史各种著作外,还大量存在于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地理著作中,在笔记、小说等文艺作品里也常有重要资料;②地下发掘和地上古工程遗迹的考查研究;③研究现存的古工程;④恢复古工程原型,用现代方法,如现代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进行研究。
③、④两点是本学科研究的特点。
研究步骤①收集足够资料;②考订史实;③用现代系统知识进行分析,加以条理化;
④推陈出新,提高水利实践水平或发现新理论,至少要总结经验教训,古为今用,为现实水利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第④点也是水利史研究的目的。
参考书目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