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水利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农民来说,农田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田和灌溉的历史背景、农田建设与管理以及灌溉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农田与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通过挖掘农田和修筑水渠进行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一,因此古代农田与灌溉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兴起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田和灌溉系统的建设逐渐成为国家政策和农民必备。

大量的粮食需求促使人们采取措施改造土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农田建设与管理中国古代农田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开垦土地、修筑土堤、治理水患、轮作休耕等方面。

农田的开垦从最初的采集经济转向农耕经济时期开始,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农耕的土地进行开垦。

土堤的修筑是为了防止农田水流失和水过剩造成农田损坏,这在江南地区尤为重要。

治理水患是为了解决农田洪涝和水灾的问题,人们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如水闸、水库等。

轮作休耕则是人们在农田管理中采取的一种农耕制度,通过不同种植作物的交替种植,实现对土地养分的恢复和利用。

农田的管理也包括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组织管理。

古代的农民通过耕作、施肥、除草等方式,保证农田土壤的肥沃和作物的良好生长。

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一些方法如夏种秋收、亩均 yield、引进新农作物等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而农民的组织管理则体现在村社自治制度、水利组织和土地制度等方面,这些机构和制度的建立为农田和灌溉系统的规范运作提供了保障。

三、灌溉技术中国古代的灌溉技术包括水渠、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等方面的创新和应用。

水渠的建设是灌溉技术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人们通过开凿渠道、河道疏浚等方式将河水引入农田或储存为农业用水。

水利工程方面,人们开始修建水闸、水库、护堤等,以调节水量和水流方向,保证农田的灌溉供水和排水功能。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排灌和提供灌溉用水的一系列工程和措施。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田水利的起源农田水利在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起。

当时的农民开始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开始通过人工开凿灌溉渠道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水源。

随着人类对水源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逐渐发展壮大。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1. 蓄水灌溉系统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灌溉方式。

蓄水灌溉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通过修建水库、大型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将水资源有效地分配给农田。

这种系统可以在干旱季节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技术创新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中,人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他们对渠道的设计和修建技术进行改进,增加了渠道的承载能力,提高了水流的稳定性,减少了水浪和冲刷的问题。

同时,他们也发明了灌溉机械,如水轮机和提水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农田水利的影响1. 提高农田产量农田水利对农田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农作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许多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有效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保障了人民的口粮供应。

2. 促进农业发展农田水利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稳定的水源为农业提供了保障,农民可以更多地种植水稻、小麦等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农村经济的繁荣。

3. 促进社会进步农田水利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利益,也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了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农田水利带来的农业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1. 大禹治水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

相传大禹治水时,他率领众人修整河道、开凿渠道,成功解决了洪水频发的问题,使得农业生产得以顺利推进。

2. 道家的农田水利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中,道家对于农田水利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敢开,开其兑,置其事,终身不敢弃”的道理,这种思想对于水库灌溉工程的发展有所启示。

3.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在秦汉时期,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广泛的治水和灌溉工程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此后,汉代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水和灌溉工程建设,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三、农田水利与灌溉的主要技术1. "三畦制"和"田、亩制"中国古代农田水利的特色之一是采用了"三畦制"和"田、亩制"。

"三畦制"是将田地划分为三段,分别用于灌溉、浸润和排水,以充分利用水源。

"田、亩制"则是将农田按照一定规格统一划分,为灌溉和治理提供了方便。

2. 井、渠和水车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还采用了井、渠和水车等技术。

井是取水的重要手段,通过井可确保农田水源充足。

渠道则用于引导水流,并将水源输送到田地。

水车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水利的效率。

四、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良好的灌溉系统使得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有效解决了干旱和缺水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

2. 解决了水患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解决了水患问题。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农业技术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农业技术

古代农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和技术
灌溉工程:修建水渠、水井等设施,保证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 排水工程:建设沟渠、水闸等设施,及时排除农田中的积水。 防洪工程:修筑堤坝、水库等设施,防止洪水对农田的侵害。 土地改良工程:通过深耕、施肥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量。
古代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保障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
灌溉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多种灌溉技术,如水车、筒车、翻车等,以满足农田灌溉需 求。
农业工具: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种类繁多,如犁、耙、耧车等,这些工具在不断改进中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添加标题
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派遣官员推广农业技术,鼓励农 民采用新技术。
添加标题
技 田 中 单 击 此
术 水 国 处 添 加 利 古 副 标 题 和 代 内 容
农 的汇 报 人
业 农:
XX
目录
CONTENTS

添加目录标题

农田水利

农业技术

农田水利和农 业技术的关系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农 田 水 利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农田水利的起源: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 的需要,推动了农 田水利的兴起。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 业现代化进程。
改善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水资源状况,减少水患灾害,提高农村的生活 环境质量。
推动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材、机械、电力等,促进区域 经济的繁荣。
古代农田水利的局限性和问题

关于农田水利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农田水利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农田水利的历史小作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修建水利工程啦,那时候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让庄稼长得更好。

你知道吗,中国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田水利建设的国家之一哦!一开始,人们就是在河边挖一些沟渠,让水流到农田里。

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后来,人们就开始修建一些大坝和水库,把水储存起来,然后再慢慢放水灌溉农田。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田水利就更加发达了。

那时候,各国都修建了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比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防洪、发电、航运等等,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汉朝的时候,农田水利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发明了翻车和筒车等灌溉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把水抽到高处,然后再灌溉农田。

这样,就不需要人们再去挑水了,大大提高了灌溉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水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水车灌溉,这种方法更加高效,可以把水抽到更高的地方。

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又发明了水磨、水碓等工具,这些工具可以用来磨面、舂米等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农田水利已经非常发达了。

那时候,人们修建了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比如京杭大运河、黄河大堤等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还可以运输货物、防洪等等,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农田水利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它的发展和改进也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未来,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农田水利,让它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是指通过灌溉、排水、防洪等方式,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农田水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

第一部分: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与突破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农田水利的方法。

他们通过修建沟渠、堤坝等设施,解决了季节性和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这些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和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 农田水利在封建社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农田水利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出现了,如灌区、水坝等。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民众的饮水和生活用水问题。

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第三部分: 现代农田水利的挑战与变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国农田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

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农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推广高效灌溉技术等。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这些措施和变革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农田水利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农田水利在中国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农田水利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也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因此,中国应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农田水利技术,以适应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挑战。

结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农田水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水利资源而闻名,水利工程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田灌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相当早的时期,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如船梁灌溉法、束水占田法等。

二、先秦时期的水利工程在先秦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例如,公元前5世纪的《诗经》中就有许多记载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故。

《国风·邶风·车邻之言》讲述了一位叫邶风的官员,利用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为百姓带来了丰收和福祉。

这个典故显示了水利工程在古代农田灌溉中的巨大作用。

三、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和蜀渠。

灵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是连接渭河与洛河的一条运河,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水解决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

灵渠的修建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也为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经验。

四、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在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

以20世纪为起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

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和农田灌溉的精确性。

另外,还出现了更加节能环保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五、水利工程的影响与意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农田灌溉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统计,中国的灌溉面积已经超过1亿公顷,全国有超过2亿农民直接从事农田灌溉工作。

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在中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水利工程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六、未来的水利工程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还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

预计,未来的水利工程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古代中国农田水利1、简介1.1 背景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保障农作物灌溉、排水和防洪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概况,包括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以及水利制度和管理等方面。

2、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2.1 历史演变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早期的人工灌溉到后来出现的水车、水轮、风车等机械设施,水利工程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

2.2 重要事件和人物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白水南迎、杨广修渠等,他们为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3.1 水渠系统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水渠系统的建设。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使用的水渠类型、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3.2 水车和水轮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常常利用水车和水轮等机械设施来提高灌溉和排水效率。

介绍水车和水轮的种类、原理以及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3.3 防洪工程古代中国经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防洪工程在农田水利中占据重要地位。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一些防洪工程,如堤坝、河道疏浚等。

4、水利制度和管理4.1 水利法规和政策古代中国有一系列涉及农田水利的法规和政策,旨在保护水利设施,规范水利管理。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制度和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

4.2 水利管理组织古代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组织,包括水利灌区、水工队等。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管理组织和他们的职责。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看附件文件。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法律基础文件。

该法规定了农田水利的管理原则、重点工程建设等内容。

6.2 水渠管理规定水渠管理规定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具体实施细则。

该规定包括水渠建设、维护、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6.3 防洪法防洪法是古代中国防洪工程的法律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地理[关键词] 中国/农业[文件] history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doc[标题] 中国农田水利史[内容]中国农田水利史history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

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代表型式。

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

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

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

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1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

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战国至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大型渠系建设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

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土壤。

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李冰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

三者构成完整的灌溉枢纽。

都江堰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在施工和管理上,如以当地竹石等作建筑材料,设立石人水尺以观测入江水量等,也有许多合乎科学的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除灌溉效益外,防洪、航运均蒙其利,有力地促进了川西平原经济的繁荣。

黄河流域方面:灌溉渠系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其中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

该渠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

其中和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灌溉面积约4500余顷。

辅助郑国渠灌溉的还有六辅渠。

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氵韦渠等。

引用洛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工技术著称的龙首渠,但此渠不久就告废毁。

当时关中经济的繁荣,也与发达的水利建设有关。

此外,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水利也取得重要成就。

除今河套和河西走廊外,今新疆地区西汉时广兴屯田,也注重灌溉工程。

华北地区则有引汶水和巨定泽水的渠系工程。

多种灌溉工程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坎儿井以及凿井等灌溉工程也相继兴起。

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

陂渠串联的工程型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带较发达,以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建成的白起渠为最早。

这一带丘陵起伏,大小陂塘遍布,白起渠利用这一地形,从汉水支流蛮河开渠引水,将分散的蓄水陂塘与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区的灌溉保证率。

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 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汉水支流唐白河流域修建的六门□(又称六门陂),也是陂渠串联形式。

由于这一带水利发达,后人曾将南阳水利与都江堰和漳水十二渠相媲美。

颍水下游著名的鸿隙陂也是类似的工程。

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水上的智伯渠是一座能有效调节河水的灌溉水库。

坎儿井则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特殊灌溉工程型式,西汉时期已见诸记载。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在今河南的战国遗址中也有发现。

淤灌、放淤和盐碱地改良古代北方有大面积盐碱地存在。

战国时期已知滨河盐碱地的产生是河流侧渗抬高地下水位的结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改良措施,包括开挖窄而深的农田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放淤压碱施用动物粪便以改善土质等等。

当时人们受河流决口泛滥淤泥肥沃田地事实的启发,在兴建灌溉工程时,就有意利用淤灌和放淤,以改良土壤。

如漳水十二渠和郑国渠、白渠在改良盐碱地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效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成就在水资源方面,《管子·地员》则对地下水质埋藏深度以及和地表土壤性质、作物种类、产量高低的关系等都有所说明。

《吕氏春秋·圜道》则指出了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的事实,并描述了海洋上空水汽被季风吹向大陆、形成降雨,尔后汇为河流、东南入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对于地面水,《周礼·职方氏》罗列了全国九州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指明了哪一些是有灌溉利益的水源。

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方面,《管子·度地》的一些论述,表明当时对明渠水道坡降的计算、有压管的流水力学现象、水跃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所认识。

都江堰除利用石人水尺以测量水位的设计外,渠道进水口位置选择与弯道环流现象的应用等,也都有重要意义。

龙首渠的大型无压隧洞,标志了当年测量和施工的较高水平。

当时的引水渠首已普遍建有闸门,渡槽也已出现,凿井开采地下水以及井壁衬砌技术已较成熟,并且已知在开采井水灌溉时利用日照提高水温。

西汉中期在六辅渠上还出现了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部灌溉管理法规。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展,其中尤以淮河流域的陂塘建设成就突出。

陂塘建设和排涝工程东汉以后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数量不少。

当时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

这一带的陂塘兴修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述较详。

除淮河流域外,南阳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仍较发达。

近年来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四川、云南等省的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陶制陂塘模型,说明这些地区也曾普遍修建陂塘。

但黄淮海平原地区也出现排水不畅,多雨即涝,少雨即旱的问题。

汉代兴建的鸿隙陂就因排蓄处理不当,几度兴废。

西晋时期,淮泗流域涝灾严重。

咸宁四年(278)杜预指出,陂塘阻水,排泄不畅是涝灾原因之一,他主张废弃曹魏以来新建陂塘和疏浚排水河道的建议得到实行。

但后代在这一地区的蓄泄问题上仍有反复。

此外,西晋初年在黄河北岸今安阳、邯郸专区一带,北魏中期在今河北省衡水、沧州专区及其以北涝情严重地区,也曾提出或实施大面积的排水计划。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和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翻车(龙骨水车)、渴乌(虹吸管)、水排等。

江南农田水利的兴起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水利也逐渐兴起。

扬州水利在东汉中期已有明确记载。

三国时孙吴及南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附近水利普遍开发,其中位于句容县的赤山塘(唐代改名绛岩湖)规模最大,灌田万顷。

晋代在今丹阳所修的练塘及今镇江东南的新丰塘,灌溉面积也都有数百顷之多。

钱塘江流域水利工程则以东汉永和五年(140)修建的绍兴鉴湖最为著称。

鉴湖调蓄发源会稽山的山溪水量,再开渠引水灌溉,“若水少则泄湖溉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直至南宋,一直发挥着显著的灌溉和防洪效益。

其他,水利设施还有建于东汉的湖州荻塘和吴兴塘、长兴的西湖以及建于南朝的瓯江丽水通济堰等。

在长江中游地区今湖北江陵、松滋、安陆一带,农田水利也有新的开发。

继西汉召信臣之后,东汉杜诗在唐白河流域,又新建一些灌溉工程。

今湖南郴县一带还曾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成为可能。

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

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内陆河灌溉,以及今内蒙古一带的引黄渠系都有所建设。

特别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在今宁夏吴忠一带利用前代旧渠兴建引黄河水的艾山渠,规模最大。

华北地区除广泛修浚旧有渠道外,东汉初年张湛在今密云、顺义一带引潮白河水灌溉,效益显著。

嘉平二年(250)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灌溉面积号称万余顷。

此外,引漳灌溉、丹沁流域灌溉以及山东、山西地区的灌溉也有发展。

唐宋时期长期战乱之后,唐宋二代获得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经过六朝的经营,江南水利迅速发展。

同时,北方的农田放淤和水利管理也有重大进步。

南方水利和太湖圩田南方水利工程类型很多,除引水渠系的维修和兴建外,新的建设主要有蓄水塘堰、拒咸蓄淡工程和滨湖圩田等。

①蓄水塘堰。

唐宋时期江南塘堰迅速发展,浙江、福建等地尤为显著。

如浙江鄞县东钱湖、广德湖、小江湖等工程均创自唐代,其中东钱湖灌田20余万亩,至今兴利。

唐元和年间,在今江西韦丹一带兴修大小陂塘达598座之多,共灌田1.2万顷。

乾道九年(1173),福建仅长乐县就建斗门及湖塘陂堰104所,灌田2800多顷。

至南宋淳熙元年(1174),江南西路(包括今赣东、赣北、皖南及江苏西部)共修陂塘2245所,灌田4万余顷。

13世纪初年宁宗时,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数千所。

在湖南长沙,建于五代的龟塘,也灌田万顷。

南至今海南岛,此时也有陂塘兴作。

至于淮河流域的塘堰,这时仍维持不衰。

②拒咸蓄淡工程。

东南沿海地区用闸坝建筑物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

唐太和七年(833)在今浙江宁波兴建的它山堰,就属这种类型。

它用溢流坝横断鄞江,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灌溉余水和灌区沥水由下游泄回鄞江,泄水入江处的闸门同样有拒咸蓄淡的作用。

灌区内还有日月二湖与渠系相连,增加了灌溉水量的调蓄能力,整体规划相当完备。

位于今福建莆田的木兰陂也是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

③圩田。

太湖圩田是这一时期江南水利成就最大、功效最突出的水利设施。

一般是在滨湖、滨河区用圩岸隔开湖水形成。

一圩往往方圆数十里。

圩岸上建闸,圩内有人工开挖的形如网络状的塘浦灌溉渠系,旱则开闸引水灌溉,圩外水位过高则闭闸拒水。

低田可自流引灌,高田借助水车提水灌溉。

太湖圩田在唐代后期已较发达。

因太湖流域中部洼陷,排水不畅,加以排水河道逐渐淤积变浅,又有运河阻遏泄水和海潮顶托等原因,圩田常受洪涝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