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思想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升本)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1.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进而掌握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认清管理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
2.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从事教育管理及其它管理实践提高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介绍管理学家们的成功之路,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管理思想史》属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应在《教育管理》等相关课程前开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联系当前的管理实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1.通过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精要讲解,使学生对管理思想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逻辑严谨、阐述清晰、分析深刻、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材主要讲授本学科的重点和要点,教材的制作力求准确、生动。
3.学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技能,善于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学习媒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将利用电视直播课堂,网上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除编写主教材《管理思想史》外,再编制录象教材《管理学名著提要》、IP课程《<管理思想史>复习指导》作为文字主教材的辅助教材,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拓宽教学渠道,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西方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及教案

西方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及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课程内容概述1.4 课程教学方法1.5 课程评估方式第二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管理思想2.1 概述2.2 柏拉图的管理思想2.3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思想2.4 罗马帝国时期的管理实践2.5 案例分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管理智慧第三章:中世纪欧洲的管理思想3.1 概述3.2 基督教会的管理实践3.3 商业与管理的发展3.4 城市公社的管理思想3.5 案例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管理特点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管理思想4.1 概述4.2 达芬奇的管理思想4.3 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4.4 托马斯·莫尔的管理思想4.5 案例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管理实践第五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5.1 概述5.2 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5.3 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思想5.4 亨利·福特的管理思想5.5 案例分析: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变革第六章: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0)6.1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6.2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实践6.3 泰勒的Time and Motion Study6.4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6.5 案例分析: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第七章: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理论(1920-1950)7.1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7.2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7.3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7.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7.5 案例分析: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八章:系统理论与管理科学(1950-1970)8.1 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8.2 切斯特·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8.3 彼得·德鲁克的经验管理理论8.4 管理科学的发展与应用8.5 案例分析:系统理论与管理科学的实践第九章: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1950-2000)9.1 质量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9.2 戴明的十四点质量管理理论9.3 朱兰的质量管理哲学9.4 六西格玛管理法9.5 案例分析: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2000-至今)10.1 变革管理的重要性10.2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10.3 战略管理与竞争力分析10.4 知识管理与知识经济10.5 案例分析: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案例研究第十一章:全球化与管理(1990-至今)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挑战11.2 跨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11.3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1.4 全球化与管理策略11.5 案例分析:全球化企业的管理实践第十二章:信息技术与管理(1990-至今)12.1 信息技术的演变与影响12.2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12.3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2.4 供应链管理(SCM)与物流12.5 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创新与创业管理(1990-至今)13.1 创新的重要性与管理13.2 创业管理的概念与实践13.3 创业生态系统与支持体系13.4 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13.5 案例分析: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策略第十四章:可持续发展与管理(1990-至今)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环境管理与企业环境责任14.3 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身份14.4 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14.5 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中的实践第十五章:未来管理趋势与挑战(2024-未来)15.1 与自动化在管理中的应用15.2 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管理15.3 区块链技术与管理创新15.4 个性化和定制化管理策略15.5 案例分析:未来管理趋势的预测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教学大纲及教案,涵盖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到现代管理趋势的各个阶段。
中国管理思想史 教学大纲

《中国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是管理学各专业的平台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管理思想从先秦到当代不同历史时期管理思想概况,以及不同时期管理者、学派、学者的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课程目标:课程通过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的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
1.1掌握三皇五帝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管理思想概况。
1.2掌握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商家的管理思想。
课程目标2:掌握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
2.1掌握汉代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思。
2.2掌握秦始皇、汉武帝、李斯、司马迁、桑弘羊的管理思想。
课程目标3:掌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管理思想。
3.1掌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制、经济管理思想。
3.2掌握曹操、诸葛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及韩愈的管理思想。
课程目标4:掌握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
4.1掌握宋元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及经济管理思想。
4.2掌握沈括、王安石、司马光、忽必烈的管理思想。
课程目标5:掌握明清的管理思想。
5.1掌握明清管理思想概述。
5.2掌握张居正、顾炎武、黄宗羲的管理思想。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掌握炎帝、五帝以及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商家的管理思想。
2.教学重难点:炎帝及其五帝以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商家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三皇五帝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管理思想概况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熟悉汉代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思,掌握秦始皇、汉武帝、李斯、司马迁、桑弘羊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难点:秦始皇、汉武帝、李斯、司马迁、桑弘羊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了解秦汉时期管理思想的概况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熟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制、经济管理思想,掌握曹操、诸葛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及韩愈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难点:曹操、诸葛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管理思想概况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第四章宋元时期的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宋元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及经济管理思想,掌握沈括、王安石、司马光、忽必烈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难点:沈括、王安石、司马光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管理思想概论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第五章明朝的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了解明朝管理思想概述、掌握张居正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难点:张居正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明朝管理思想概述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第六章清代管理思想1.教学目标:掌握康熙顾炎武黄宗羲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难点:满族独特的管理思想3.教学内容:清代管理思想概述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5.教学评价:提问、讨论四、学时分配(四号黑体)表2: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五、教学进度表3:教学进度表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四号黑体)1.指定教材:《中国管理思想史》,姜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参考书目:《中国管理思想简史》王忠伟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成思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基本原理、法则、规律、模型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概述
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由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
它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重视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协调作用。
主要观点
1. 整体性 2. 开放性 3. 动态平衡 4. 反馈机制
质量管理理论
1 1. 质量控制
2 2. 全面质量管理
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分析当代管理趋势,展望未来管理思想的 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
1 1. 了解管理思想史
深入了解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管理思 想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2 2. 提升管理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运用历史视角分析现代管理问题,为 未来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启发。
3 3. 掌握管理方法
学习并掌握不同管理思想的实践方法,提高管理能力,应 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战略制定
企业战略制定需要明确企业愿景、使命和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路 径和行动方案,以及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调整等问题。
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需要组织和管理资源,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 现。
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评价战略执行效果的过程,通过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战略。
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教会活动中。农业生 产以自给自足为主,手工业生产以作坊为主,教会活动以宗教传播和慈善事 业为主。
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
机械化生产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 效率,同时也催生了新的管理需求。
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强调专业化 和协作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
教学大纲doc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管理的组织结构 高层管理
第五篇 当代管理思想
第十四章 当代西方管理思想(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方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趋势,领会各种新理论均主要内容和实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比较管理理论的特点 z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战后科技的发展 战后企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综述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出现的方法论基础
第九章 社会系统学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领会社会系统学派理论的主要精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系统理论中的组织
第三节 决策的准则
满意化准则 信息准则 预见准则 可行准则 及时准则 应变准则 行为准则
第四节 决策类型与决策技术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和决策技术
第十一章 系统管理学派(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领会系统管理学派提出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
十、实验:无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言(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含义、特征,管理的要素,研究管理的角度;明确学习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管理的含义 管理的特征
第二节 管理的要素
管理的主体 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手段
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管理思想史教案

难点:亨利·汤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的激励职工的收益分配制度
作业布置:无
教学小结: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十八九世纪主要思想家的管理思想;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掌握丹尼尔·麦卡勒姆的管理经验;索霍工厂的管理思想和办法、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思想的贡献。
4
第五章泰勒与科学管理
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泰罗对科学管理的贡献第一节
55min
讲授法
科学管理原理第二节
75min
讲授法
科学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第三节
50min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泰罗对科学管理的探索
掌握:1、科学管理的四项任务、基本内容
2、哈林顿·埃默森的《十二效率原则》
3、复式记帐法的产生、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劳动分工概念45、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
、大卫·李嘉图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6
教学重点、难点:复式记帐法的产生;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劳动分工概念;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大卫·李嘉图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
重点:英国第一个工厂的建立过程、工业革命对后来社会发展的影响难点: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劳动分工概念、大卫·李嘉图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
作业布置一: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模拟真题(单选6题、多选3题、填空5题、名词解释2题、简答2题、论述1题具体内容详见作业)
教学小结: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对后来社会发展的影响;识记资产阶级早李嘉图的思想和贡献。斯密、亚当·大卫·斯图亚特、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掌握詹姆斯·
3
第四章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日期:本章课时:4课时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王玉秋(上传百度文库)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管理思想史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课程号:1106010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负责人:王玉秋学时:32学分:2授课对象:(2009-2010 第2学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8级本科(2011-2012第1学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级本科(2011-2012第2学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级、2010级本科Course DescriptionThe course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in a hist’orical context. It will acqu’aint students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ideas about management developed hist’orically. The course will also address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theoris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deas, the nature of that contribution and the way these ideas might be used in contemporary organisations.Objectives(Learning Outcomes,Capability Development,Capabilities)CapabilitiesThis course will help you develop your ability to:•Make and analyze decisions within div’erse politic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texts• Pursue continuous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a management career• Communicate ideas,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clearly to a variety ofaudiencesLearning Outcomes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course, you should be able to:• Identify major theories of management and discuss their elements clearly andcoherently;•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current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Understand and discuss cultural factors which give rise to particular management theories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how those theories evolve over time• Develop the bas ic structure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nable you to integrate your studies of management• Write clearly, present a logical argument, and use conventional academicr’eferencing schemes [i]策划,方案Learning ActivitiesThe major focus of learning in this course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of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organization through examina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 Activities will include investigations of the ideas of key management writers from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organizat ion to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thought, reviews of the assumptions and objectiv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their ideas to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Learning Resources学习资源Resources for this course comprise prescribed readings, journal articles, lecture notes and online resources available on the page:Literature and movies of modern managementA. Charles Dickens, Hard Times,艰难时代18541. Get a glimpse into a Northern England in the midst of industrialization.B. Upton Sinclair, The Jungle辛克莱的《热带密林》1. Get a glimpse of the meat packing industry in Chicago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AssessmentAssessment in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enable you to develop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will be useful as you continue your studies and in your employment. Forexample, written assignments enable you to learn, demonstrate, and improve your ability to synthesize[i] and present ideas in a coherent and concise [简明的]manner; examinations enable you to develop, demonstrate, and improve your ability to work under pressure, communicate ideas concisely within a fixed time frame, and reinforce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is course which will be a foundation for later courses in your degree program. Assessment in this course will allow you to develop, demonstrate, and improve your skills in logical thinking, coherent communication, critical analysis.二、教学目的及要求Objectives(Learning Outcomes,CapabilityDevelopment ,Capabilities)This course will help you develop your ability to:•Make and analyze decisions within div’erse politic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texts• Pursue continuous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a management career• Communicate ideas,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clearly to a variety ofaudiencesLearning Outcomes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course, you should be able to:• Identify major theories of management and discuss their elements clearly and coherently;•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o current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Understand and discuss cultural factors which give rise to particul ar management theories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how those theories evolve over time• Develop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nable you to integrate your studies of management• Write clearly, present a logical argument, and use convent ional academicr’eferencing schemes.(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管理思想史学科体系、发展动力和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掌握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历史的视角和文化的分析框架;3、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方式;5、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具有本土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二)教学要求1、学会对管理思想进行科学考证2、学会管理思想史文化的分析框架3、重视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运用4、学会从其他学科领域反思管理思想的发展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设计作业法、实地参观体验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25011总学时:40学时(讲课40学时)总学分:2.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管理类本科专业一、教学目的要求《管理思想史》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习者系统掌握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管理理论而设置的。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学习相关的课程打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只有掌握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不懂历史,难懂现在。
只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不知其由来与发展,就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些管理理论,更难以发展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按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学习:一是时间线,管理思想史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发展演进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二是理论线,管理思想史以理论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但是其理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三是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为主轴,孕育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不断突破对人性的认识为特征的。
三、授课内容第一篇古代管理思想第一章管理思想史的渊源第一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掌握:1、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2、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第二节古希腊的管理思想掌握:1、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从古希腊的部落管理体制我们看到了“议会制”的某些端倪。
2、古希腊最出色的改革家、思想家主要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重点掌握: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柏拉图的主要管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思想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升本)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1.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进而掌握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认清管理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
2.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从事教育管理及其它管理实践提高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介绍管理学家们的成功之路,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管理思想史》属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应在《教育管理》等相关课程前开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联系当前的管理实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1.通过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精要讲解,使学生对管理思想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逻辑严谨、阐述清晰、分析深刻、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材主要讲授本学科的重点和要点,教材的制作力求准确、生动。
3.学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技能,善于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学习媒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将利用电视直播课堂,网上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除主教材《管理思想史》外,录象教材《管理学名著提要》、IP课程《<管理思想史>复习指导》作为文字主教材的辅助教材,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拓宽教学渠道,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复习思考题和5次以上的作业。
7.本课程54学时,3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8.本课程课内学时及配套音像教材分配:章节名称课内学时录像I P 备注绪论2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 4 1 二中国的管理思想 3 1 1 三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3 1 1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4 1 1 五古典组织理论 5 1 1六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4 1 1七激励理论 6 1 1八领导行为理论 5 1 1九现代管理理论综述 2 1 1十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6 1 1十一当代管理思想与实践 6 1 1十二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4 1总54 10 12计第二部分编写原则1.突出系统性。
《管理思想史》应突出史学特点,力求系统阐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确保主要的管理思想得以完整准确地阐述。
2.增强针对性。
《管理思想史》的教学对象是电大学员,教材编写时要针对电大学员的知识水平和不脱产学习的客观实际,尽可能有助于学生自学和适应考试,每章后面的辅导部分应包括:主要内容回顾、教学重点或难点、该章思考题。
3.保证规范性。
严格遵守中央电大对教材的编写要求,逻辑严谨,用词准确,行文及版式规范,严守图书出版规则,努力使本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达到精品教材的要求。
第三部分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目标:通过讲述《绪论》,使学员了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以及学科特点,了解本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认清学习管理思想史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确立适合本学科的学习理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学习建议: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掌握本章要点,适当作学习笔记,特别要深悉学习管理思想史的重要意义,起好步,开好头,打好本课学习的基础。
计划学时:2学时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二、管理思想史的学科发展三、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四、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五、学习管理思想史的基本要求第一编早期管理思想第一章国外早期管理思想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员们了解国外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懂得管理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它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发展,并对古代社会、中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的主要管理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学习建议: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和理解本章要点,把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文化的进步联系起来,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一、苏美尔人的管理思想二、古埃及人的管理思想三、古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四、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五、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六、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第二节、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一、社会结构与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二、中世纪初期的管理思想三、威尼斯商人和兵工厂的管理经验四、中世纪后期的管理思想第三节、文艺复兴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一、文艺复兴运动二、宗教改革三、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管理思想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员们了解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充分认识到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对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仍有应用价值。
学习建议: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分析和理解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及其特征,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科学文化等因素联系起来,适当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3学时第一节、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一、老子的管理思想二、孔子的管理思想三、商鞅的管理思想四、孟子的管理思想五、孙子的管理思想六、管子的管理思想第二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一、人是管理的中心二、家庭是生活的中心三、情义是行为的扛杆四、计谋是交往的支柱五、中庸是抉择的标尺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管理理论的影响一、儒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二、道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三、法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四、兵家对管理理论的影响第三章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员们了解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其对管理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懂得管理是与人类生产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同步前进的,工业革命引起了古典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并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习建议: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教材内容,适当阅读有关英美工业革命的历史书籍,了解工业革命对提高管理水平的强烈需求,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3学时第一节、英国的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二、生产组织方式的进化三、古典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工业革命后管理思想的延伸一、安德鲁•尤尔二、查尔斯•杜平三、威廉•杰文斯第三节、美国的工业革命一、早期的工业发展二、美国的制造系统三、铁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的进步第四节、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一、麦卡勒姆二、普尔三、亨利•汤四、梅特卡夫五、哈尔西六、史密斯第二编古典管理理论第四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员们了解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状况,掌握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内容,并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学习建议: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本章内容,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和把握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充分认识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历史局限性,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一、泰勒生平简介二、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三、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一、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第三节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一、泰勒的追随者对科学管理的贡献二、福特制及其对科学管理的贡献三、拔佳制及其对科学管理的贡献第四节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一、泰勒科学管理的二重性二、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三、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第五章古典组织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古典管理理论体系及内容,了解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史的发展及其贡献。
学习建议:在学习本章时,学员们要根据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管理思想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理解和掌握古典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5学时第一节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一、法约尔的生平简介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三、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评价第二节马克斯·韦伯的思想行政组织体系一、马克斯·韦伯生平简介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三、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综合古典管理理论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二、古典管理理论基本原则三、古典管理理论体系及内容第四节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一、古典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二、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三、古典管理理论的贡献第三编行为科学理论第六章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行为科学在管理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掌握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通过行为科学理论与现代管理实践的比较,充分认识行为科学的时代性、有效性和局限性。
学习建议: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本章内容,在了解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角度分析行为科学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解人际关系理论,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行为科学的提出二、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行为的困惑-----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方向第二节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梅奥与霍桑实验二、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的科学成分二、行为科学的理论效果三、行为科学的缺陷第七章激励理论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学生要能够联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激励理论指导和规范各种管理行为。
学习建议:通过本章学习,学员要了解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内涵和激励理论在行为科学理论中的地位,理解各种激励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撰写相关短文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计划学时:6学时第一节需要层次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主要代表作三、主要观点第二节人性假说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代表作品三、主要内容第三节群体行为理论一、团体动力学理论二、团体规范和压力理论三、团体的内聚力和士气的四、信息交流的理论五、有关团体及其成员相互关系的理论第四节强化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主要观点第五节期望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代表作品三、主要观点第六节双因素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主要观点第七节公平理论一、代表人物二、主要内容第八章领导行为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教授,教师要运用领导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熟悉并掌握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正确理解、运用、发展各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