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家与史学研讨会 A Symposium on Hong Kong Historians and Historiography

合集下载

反思文化,政治,香港未公开研讨会

反思文化,政治,香港未公开研讨会

嶺南大學主辦「我們的未來」系列~ 文化、政治、香港的未來 ~ 研討會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日曹文翬反思文化、政治、香港未來公開研討會1.回顧我聽到的內容羅永生教授認為香港社會運動難產(或「脫期」)主要是因為70年代殖民地政府有監於回歸是可預見的未來,於是推行公務員本地化,吸收了不少本地人材,消弭了反殖民運動的成長,也架空了殖民運動組成,此為第一度難產。

而90年代的經濟泡沫亦是文化泡沫的形成,中環價值、香港人西方取向認同、曼克頓化的反社區意識等皆由此時形成,殖民政府有目的地淺薄香港意識的形成,令香港人形成一種奴性或依附性,社運亦因而不振,此為第二度難產。

為了重新建立本土意識及解殖(羅永生教授定義為「盤點清貨」),塑造後殖民的主體性討論刻不容緩。

而據馬國明教授的理解,香港人的主體性是隱密在草根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卻如阿巴斯所講「消失於眼前」。

這令香港人失去身份與文化。

胡露茜女士承接馬國明卻指出或許浮動的身份正是香港意想不到的強項,香港可藉由本土的多元種族背景及獨有的歷史經驗建立起含包融性、豐富性跨境共融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社會以對抗大中國主義的強加意識,有利於不論本土或是全球化運動的組織。

儘管這個方向會沖淡本土意識的危機,卻同時亦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契機。

司徒薇教授更進一步,認為香港的文化政治在地化(或本土化)是第一波的社運行動基楚,盤點及解殖的工作加上不斷在不同領域上的社會運動到達某一點時就會爆破,她認為文化研究工作除了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上吸取理論豐富自己的分析,亦要進入其他學科的領域「踩場」,以文化研究的理念與思考分析能力介入其他學科,她喻為「打仗」。

司徒薇教授提出一些很具體的問題及建議,問題有︰1.回歸後,殖民主義討論過渡到全球化論述中間的過程是如何出現於香港?2.面對殖民主義與中華帝國的想像,香港人對帝國主義內化成為自己核心價值後如何第三世界化香港的少數族群?3.在土化或本土化是屬於誰的?4.文化資源與資本如何在地化?面對以上的問題,司徒薇教授提出4P及4C去處理以上問題(可惜我記錄不詳,按下不表),其中一項建議是「新移民正名」,令其真真正正在地化,就如陳果的香港三部曲中替新移民在香港的生活作出肯定。

“香港历史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港举行

“香港历史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港举行

作者: 小亮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71-71页
主题词: 香港岭南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与社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内地;专家学者;香港问题
摘要:由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香港历史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7~8日在香港举行。

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海外的近百名有关香港问题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江蓝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田丰、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周达明为大会主礼嘉宾。

中华传记文学(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华传记文学(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些提问。
的时代性 社 会 性 和人 民 性 ; 次 , 文 学 ” 是 文 其 “ 又
“ 理论 探 讨 ” 为 两 节 进 行 。第 一 节 主持 为 分 张秉权博士( 香港演艺学院) 评论为 陈国球教授 ,
( 香港教育学院) 第二节 主持为李家树教授 ( ; 香
港 大学 )评 论 为黄坤尧 教授 ( 港 中文 大学 ) , 香 。
[ 作者简介]全
展 (9 6一) 男 , 15 , 湖北荆 门人 , 荆楚理工学 院人文社科学 院教授 ,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 事。
1 9
者认 为 , 时期 的 中 国传 记 文 学 , 新 虽然 作 品繁荣 , 空前 拓展 , 却 存 在 着 一 些 “ 憾 ” 突 出 的一 个 但 隐 , 问题 便是 作 品 的“ 脉不 活 ” “ 血 ,文学 性 欠 缺 ” 。在 此基 础上 , 他探 讨 了传 记 文学 的文学 性价 值观 , 并 从 “ 者 主体 ” “ 重视 角 ” “ 作 与 多 、 以人 为本 ” “ 与 心 理 细节 ” “ 事 源 ” “ 及 故 、 肉死 象之 白骨 ” 等三 个 层
第2 4卷 第 8期
V0 . 4 No 8 12 .
荆 楚 理 工 学 院学 报
J un lo ig h iest fT c n lg o r a f n c u Unv ri o eh ooy J y
20 09年 8月
Au . 0 9 g2 0
中 华传 记 文 学 ( 港 ) 香 国际 学 术 研 讨 会 综 述
全 展
( 楚理工学 院 人文社科学 院 , 荆 湖北 荆 f 4 80 ) - 4 00 i
[ 中图分类号] /0 . [ 2 7 5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5 (0 9 0 0 1 0 0 8— 67 20 ) 8— 0 9— 4

一次收获丰硕的学术盛会——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次收获丰硕的学术盛会——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次收获丰硕的学术盛会——“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2008年第4期总132期史学史研究J0URNALOFHISTORIOGRAPHY No.4,2008SerialNo.132一次收获丰硕的学术盛会"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林华开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32(2o08)04-0121-03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 "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12 日至15日在美丽的大连大学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的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学者及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共7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 余篇,学者们围绕史学批评的意义,史学批评的范畴, 中国史学批评的成就和特点,以及史学文化的内涵,中西史学理论的有关问题,当代史学现象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十六开本近500页的会议论文集,凝聚了与会学者的心血,是这次学术会议收获丰硕的重要标志.一,关于史学批评的探讨这次会议对史学批评的讨论比较充分,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既有对传统史学批评的论述,也有关于现当代史学批评的关注.瞿林东指出:"史学批评是对有关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史学问题发表评论性,商榷性意见与见解,其功用是联系史学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也是推动史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之一",并以举例的方式说明史学批评的宗旨,指出近年史学界在史学批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徐国利从史学批评的定义,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特征和形式,标准和方法以及史学批评的作用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和评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史学界关于史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成果.罗炳良针对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史学批评范畴专着的状况,认为在史学批评的建设中,史学批评范畴的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关于史学批评的范畴,白云提出并论述了"文与质","直与曲","史法与史意"等九对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认为这些范畴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周文玖探讨了 "直书"与"名教"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形成,发展及其主次关系,指出在儒家史学体系中,"直书"一直戴着 "名教"的紧箍咒;从今天的认识看,史学重"名教"的消极作用毋庸讳言,但也应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刘开军论述了"史权"的内涵,认为"史权"除了史官职权的含义外,还具有"史家对史事的权衡"之义,两种含义具有内在的联系,后者经刘勰,江宋符,章学诚,王鸣盛等学者的不断阐发,在史权的原则,标准,形式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史权也是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周一平将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标准划分为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指出不仅统治者和政治家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有时候史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从追求史学成果价值的长久来看,学术标准理应放在第一位.关于中国史学批评史的研讨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点,学者提供这方面的论文也比较多.有以一个时期的史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的,如唐燮军的《两晋南北朝史体优劣论》,马艳辉的《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 蔡克骄的《南宋浙东学派的史学批评》,段润秀的《易代修史中的史学批评问题探论》,舒习龙的《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学批评成就》等都属于此类;有以某个史家的史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的,如施丁的《王充(论衡)的史学批评》,朱振宏的《范祖禹(唐鉴>的编纂及其内容特点》, 吴凤霞的《史例不取宋子京——金代王若虚对(新唐书)的批评》,宋馥香的《(史略)之史学批评管窥》,向燕南的《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施建雄的《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听的制度阐释与历史评论》,崔岩的《从点评 (史记)诗看乾隆帝的史学观念》,徐彬的《论徽州家谱】2】一次收获丰硕的学术盛会的评价理论》,章益国的《中国传统史学批评中的艺术性方法举例》,侯德仁的《清末民国学人与历史正统论》等属于这一类.上述两类均可划归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有关现当代史学批评的文章也有多篇,如张越的《"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书评栏目的特色》,邹兆辰的《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张承宗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桩学术公案——对尚钺批判的回顾与反思》,张剑平的《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曹守亮的《史学批评与国史研究》等. 以上论文从篇幅和征引文献的丰富看,不少是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而非急就章,所提论点可圈可点. 如施丁认为王充继承并发场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撰写当代史的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宋馥香通过对《史略》的研究,总结出高似孙评论史文的两个重要标准:"善叙事"和"善裁论".吴凤霞认为王若虚的评论加深了人们对史文表述的理论认识.向燕南揭示了明代史家王世贞史学批评中对史料相对价值分析的新意.朱振宏通过对《唐鉴?太宗》的研究,论述了范祖禹的历史编纂思想与《唐鉴》的内容特点.施建雄提出钱大昕超越了单纯考据,在对历史人物与现象的评论中,彰显出乾嘉学术的时代特点与历史意义.徐彬围绕徽州家谱书法,功能,评价方法等问题,讨论了徽州家谱中包含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章益国运用西方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理论来解释章学诚对《史记》和《汉书》"圆"与 "方"的评论,认为章学诚的评论,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史学中的一种艺术性方法,着眼于对史着整体所呈现的 "美".崔岩从乾隆评《史记》的御制诗探讨乾隆对《史记》的评价以及乾隆皇帝的史学思想,视角独特.张越梳理了在20世纪前期颇有影响的学术刊物《燕京学报》的"书评"栏目,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批评特点,将其概括为客观,平实与深刻.张承宗反思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尚钺的批判,呼吁要建立起科学的史学批评规范,营造民主的史学批评环境.张剑平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的史学并非完全"教条化"和"公式化"史学,也不能简单视为一部阶级斗争史与农民战争史.邹兆辰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从社会环境对史学批评的影响人手,探究了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史学批评能否在史学研究中,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作用,取决于批评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曹守亮指出史学批评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更加注重学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应从传统史学遗产中汲取营养,构建有中国气派的当代史学批评.122二,关于史学文化的研究"史学文化"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主题.在提交的论文中,关于史学文化的研究占有不小的比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和会后交流中,不少学者仍在交换关于史学文化的认识,对史学文化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于史学文化的含义与内容,瞿林东指出"史学文化是阐发史学的文化价值,或是从文化视角论说史学的社会意义,它既有利于史学功能的发挥,又有利于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诸如史学与社会生活,史学与人生修养,史学与人文素养,史学与文化积累,史学与文明传承,史学与民族精神等等,都可视为史学文化. 与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各自的理解,丰富了史学文化的内涵.从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审视史学文化,是本次研讨会上关于史学文化问题讨论的一个热点.葛志毅指出史学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着主流文化的显着地位, 深厚的历史天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特征.他深入探讨了战国诸子史学思想,认为后世的许多史学思想可从战国诸子内寻溯其源.因此,历史思辨理性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深厚的历史天赋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特征.乔治忠通过比较中外史学的异同,指出历史认识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记事求真与史学社会功用是中西史学的共同理念.中西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古代拥有官方史学,而西方则始终以私家史学为主导.王记录探讨了清代史馆中史官的"生存"状况,分析了史馆对史官的制约,史官的思想冲突,多重人格和生活境遇,深化了史官文化的研究.尤学工认为,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教育将史学与社会联系起来,构成中国史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经史关系是中国史学文化研究的应有内容,汪高鑫认为经学和史学之间的因缘颇深,一方面,经学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与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史学也为经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历史素材,人们关于经义的探求不能离开具体的古今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能缺少历史的说明和验证. "通史家风"是清代史家章学诚对传统史学优良传统的一个高度概括,赵梅春认为2O世纪史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使得这一传统焕发出新活力.张文生认为,史学的功用是史学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史学重视史学的惩劝和资鉴功能,但除此之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4期外,史学对于人生来说还有许多价值,主要表现为提供思维的方式,科学的精神,学习的榜样,实际的知识和文化的底蕴.宋学勤在具体分析梁启超输入西方史学文化的方法后,指出"梁启超式的输入"是基于中国视角而且伴随着浓重的中国情结进行的,是在理解和消化之后,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梁启超立足于中国文化,又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态度,值得借鉴.江湄指出,梁启超的"新史学"是一套将儒家哲学,大乘佛学和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思想的转变,并非完全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李传印分析了近年出现的"易中天现象",将"易中天现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学者明星化,说经讲史传媒化,语言平民化和影响广泛化,认为"易中天现象"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诉求的重要反映,是新时期特有的史学文化现象.何晓明认为,历史学的发展,除了需要宽松的政治局面,活跃的文化氛围,富足的经济支撑等等外在的条件,更需要和谐,健康的内在学术生态环境.学术理路的互容,共存,较之观点的争鸣,学派的对峙,意义更加重大.侧重或强调任何一方的治学"理路",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不可避免的不足.允许不同的学术理路永久并存,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史学生态.三,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介绍和研究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介绍和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亮点.李勇论述了布鲁尼的史学,认为布鲁尼表达的关于历史学结构的看法,对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双重追求,至今学术界还没有超越.王立端通过对加拿大史学家基利《劳工和加拿大史》的剖析,指出该书是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劳工史的典范之作.陈新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这一群体透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历史观念,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缺少对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的系统性反思,限定了他们作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构者的身份.彭刚指出2O 世纪的史学相对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的客观性问题提出了质疑,但是历史学的客观性并未因此丧失其成立的依据.邓京力揭示了英国着名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家凯斯?詹京斯对历史学的独特认识,认为凯斯?詹京斯的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是什么" 的争论及争论背后的目的.张荣明思考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认为关于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分为和谐性和冲突性两种,而历史学家应当通过分析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探寻历史的内核.对西方史学观念的介绍,开阔了与会学者的视野,对于深刻理解史学批评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很有启发意义. 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的研究范围还是很宽的,一些学者将自己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拿到会议,同与会学者交换意见,如王培华的《中国生态环境研究的世界意义》,李锐的《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李孝迁的《晚清中小学国史教科书述要》,毛曦,王善军的《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游彪的《(重修琴川志)述评》等,都是资料丰富,功力扎实的文章,受到与会学者的重视.这次研讨会,中青年学者占绝大多数,7O年代,8O 年代出生的学术新秀开始走向前台,他们思维敏锐,视角独到,显示了青年人的学术活力,也表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后继有人.九月的大连,天朗气清,爽快宜人,学者们在交流学术心得的同时,又体验了这个海滨城市的繁华与魅力;在着名的星海广场,还欣赏了海上升明月的美景. 这是一次学术和愉悦兼得的难忘盛会.123。

香港文学论坛邀请函

香港文学论坛邀请函

香港文学论坛邀请函尊敬的各界人士:二十一世纪初,消费资本论的提出,是社会经济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人类社会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积极探索和不断课堂教学,消费资本论至今已经沦为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广为影响的代莱资本理论,为全世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提供更多了科学的理论导向,她将鼓励人们找寻至代莱经济增长极和代莱经济方式;而消费资本论课堂教学基地的成立和涌现出出的顺利范例,标志着消费资本论已经步入广为的推展和应用领域阶段。

它将为进一步促进消费资本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为转化成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消费资本存量,为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无穷活力作出重大贡献。

本届高峰论坛研讨的主题,是以消费资本论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围绕这一主题,本届论坛将设三个分论坛,分别深入研究和探讨建立在消费资本论基础上的新经济发展方式、新企业制度、新商业模式和新分配模式。

通过研讨将分别对新模式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并对它们的应用以及它们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科学的具体阐述。

本届高峰论坛将从理论和课堂教学融合的高度,阐述中国经济模式——包含崭新经济方式、崭新商业模式等——的内容,并明确提出成型的和具备可以操作方式行及的实施方案。

本届论坛将存有取得成功的优秀企业做为实行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范本,在论坛上对新模式的内容和操作方式方案并作具体内容的案例表明,将并使与会者耳目一新,并互动他们的经验成果。

有鉴于此,消费资本国际联盟、消费资本网、世界新经济研究院、北京原点文化经济创新基金会和中国信用经济发展学会决定共同举办全球首届消费资本高峰论坛。

本届论坛将于20xx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本届高峰论坛获得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团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集团等单位的大力关心和积极支持。

届时,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知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应邀出席论坛谢泽生重要讲话。

少发惊人之语多点历史意识

少发惊人之语多点历史意识

少发惊人之语多点历史意识——沪港学者关于学术研究的对话■陈万雄杨剑龙杨剑龙(以下简称杨):在香港出版界,陈先生是一位很有学术眼光和见解的学者型的出版家,我知道您是学历史出身的,曾经在日本留学多年,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陈万雄(以下简称陈):不敢当,我在日本留学三年,日本学者的注重史料、注重细部的考证等,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细节的真实,注重对第一手资料的考据与运用,这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日本学者勤用工具书,对一字一句的用法,辞条定义的准确界定,都认真,不苟且,不含混。

但是,日本学者的学术研究总体上看来,又缺乏大气,缺少宏观的历史观照,以致于将诸多研究的精力拘泥于一些细微末节之中。

杨:我曾经带过一个日本访问学者10个月,他注重历史考据的严谨态度令我十分推崇。

但是,我也觉得日本学者的学术研究往往将自己的独到见解淹没于诸多琐碎史料的考据之中,缺乏高屋建瓴式的观照与分析。

陈:但是,中国的学者一度又太注重宏观而忽略细节,以致于缺乏对于史料的关注与分析,甚至将个人的主观见解凌驾于史料的分析上,使得一些观点成为空中楼阁,难以令人信服。

或勇于建构“一家之言”,对已有史料、研究成果、既存见解未能予以周密观照与辨析。

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了活力,对于诸多历史遗留的学术问题敢于深入分析与研究,推翻了以往为政治所左右的判断与分析,并在诸多问题的研究中突破了禁区,在研究方法、学术思维、理论见解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陈:在大陆的学术研究中,我发现近年来有一种二元对立和扶东倒西的现象,在为历史翻案的姿态中常常故作惊人之语,有的学者缺乏一种历史意识,缺乏将历史问题置于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判断的姿态,以致于将一些历史人物、历史问题作了不够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诸如:出现了贬低鲁迅而抬高周作人的倾向,出现了过于抬高张爱玲的现象等,这都是缺乏客观、历史的观照的态度。

往往以前拔高的,现在要打倒;过去打倒的,现在却拔高,欠缺平衡。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包教授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历史上文化精英的研究。他自2005年起担任哈佛大学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代 表哈佛大学与复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中国历史人 物资料库两个大型数据库。包教授着有《斯文:唐宋文化转型》与《历史上的理学》(中译本分别由江苏人民出 版社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讲大逆转:前近代世界中的中、日、韩(1590-1890)
十九世纪末日本之崛起与中国之没落一直是汉学界和日本研究学界的主流说法。
(2016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张洪年教授应新亚书院之邀,于2016年4月 上旬为第二十九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担任主讲嘉宾,期间主讲三场公开讲座,与新亚书院师生及社会人士 畅谈对粤语语法、文学赏析的研究心得。
(2013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翻译系创办人、著名翻译家暨跨学科学者孙述宇教授应新亚书院之邀,于2013年4月 中旬主持第二十六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分别探讨英语字母的音 变、中国旧小说研究,以及从历史及文化角度研析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
孙述宇教授于五十年代毕业于新亚书院外文系,再赴耶鲁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其后返回中大创立翻 译系,亦曾任教于中大英文系和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美国爱荷华大学远东系及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他致力研究 中国旧小说,著作有《小说内外》(上、下卷)、《金瓶梅的艺术》、《水浒传的来历与艺术》等。在英文方面, 孙教授近年多用心在研究古代英语,以及英语的来源与演变。
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新厦落成,内设文物馆,屈教授出任创馆馆长,文物馆藏品从“手空空, 无一物”,到1981年他离任时,已累积至近两千项。屈教授除了是杰出的博物馆工作者、展览策划者外,他还是 艺术史教育家。在出任文物馆馆长之同时,兼任当时的新亚书院艺术系讲师,教授中国艺术导论及中国工艺史。 1977年至1981年兼艺术系系主任及系务会主席。1976年休假期间,他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人文科学客座教授。 近二十年留美,亦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和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访问研究员。

委员会会议记录AAB220112

委员会会议记录AAB220112

委員會會議記錄AAB/2/2011-12古物諮詢委員會第一五三次會議記錄日期: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星期二)時間:下午三時正地點: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會議室出席者:陳智思先生,GBS, JP(主席)鍾寶賢教授高添強先生林中偉先生林筱魯先生,JP劉智鵬博士羅淑君女士,JP李浩然博士李律仁先生鮑杏婷女士沈旭暉教授蘇基朗教授丁新豹博士黃天祥先生,JP楊耀忠先生,BBS, JP(秘書)蔣秀如女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行政經理(古物古蹟)因事缺席者:陳黃麗娟博士,MH, JP鄭曹志安女士,BBS, JP趙麗娟女士何建宗先生何佩然教授簡兆麟先生呂烈丹教授吳祖南博士,BBS, JP列席者:發展局丁葉燕薇女士副秘書長(工務)1蔡亮女士文物保育專員李鉅標先生總助理秘書長(工務)2(只在第三項議程列席)黃何詠詩女士助理秘書長(文物保育)4石立之先生助理秘書長(文物保育)3(只在第三項議程列席)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鍾嶺海先生,JP副署長(文化)吳志華博士助理署長(文博)明基全先生執行秘書(古物古蹟)譚士偉先生總文物經理(古物古蹟)丘劉 有女士館長(教育及宣傳)孫德榮先生館長(考古)盧秀麗女士館長(歷史建築)曾群好女士首席傳訊主任黃雁萍女士高級傳訊主任(文物及博物館)馮志明博士一級助理館長(建築調查)規劃署區潔英女士署理助理署長/都會建築署方少偉先生助理署長(物業事務)林社鈴先生高級屋宇保養測量師/Heritage開會詞主席感謝委員和各政府部門的代表出席會議。

第二項啟德發展計劃龍津石橋遺跡保育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委員會文件AAB/6/2011-12)2. 主席介紹簡介小組的成員:土木工程拓展署啟德辦事處專員鄧文彬先生;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九龍3朱霞芬女士;艾奕康有限公司高級環境顧問吳偉鴻先生;以及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考古)孫德榮先生。

3. 鄧文彬先生利用電腦投影片先向委員簡介在二○一○年年中舉行的龍津石橋遺跡保育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收集所得的主流意見,然後再介紹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A Symposium on Hong Kong Historians and Historiography程序表Schedule~ 六月十日(星期四) June 10 (Thursday) ~會議場地:林護國際會議中心WLB 203室Conference Venue: WLB 203, Lam Wo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9:00 a.m. – 9:30 a.m. 註冊 Registration9:30 a.m. – 10:00 a.m. 開幕典禮 Opening Ceremony致歡迎詞 Welcoming Address吳清輝校長(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致開幕詞 Opening Address:周佳榮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暨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黃嫣梨博士(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長)致送紀念品Presentation of Souvenirs10:00 a.m. – 10:30 a.m.全體合照及茶點Group Photo and Coffee Break10:30 a.m. – 12:30 p.m.主題演講 Keynote Session(1)香港史家與史學發展主持:李金強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講嘉賓:孫國棟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 前新亞研究所所長)我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解與體會趙令揚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近六十年香港之史家與史學陳學霖教授(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文學系榮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講座教授)“1949-”及“1997-”:香港史學發展的兩個關鍵階段12:30 p.m. – 2:00 p.m. 午膳 Lunch2:00 p.m. – 4:00 p.m.主題演講 Keynote Session(2)海峽兩岸的史學研究會議場地:林護國際會議中心WLB 203室Conference Venue: WLB 203, Lam Wo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主持:林啟彥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講嘉賓:呂芳上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杜芳琴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婦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大陸的婦女史研究:百年進程林天蔚教授(華南師範大學訪問教授)五十年代後錢穆﹑羅香林兩教授對香港歷史﹑文化界的貢獻陳萬雄博士(聯合出版集團總裁 / 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歷史文化出版的心路歷程──兼論香港學術文化的定位4:00 p.m. – 4:10 p.m.茶點 Coffee Break~4:10 p.m. – 5:10 p.m.~第1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1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陸國燊博士(中文大學出版社)劉蜀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內地學者的香港史研究陸曉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內地香港史研究中“消失三十年”質疑──對《歷史的沉重》的一點回應李金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的辛亥革命研究述評第1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1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呂元驄教授(香港樹仁學院歷史系)林志宏(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作為現在的過去:廣東清遺民汪兆鏞的文化活動和史學實踐李朝津(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香港與王韜史學李谷城(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港近代名人與報刊政論5:10 p.m. –5:20 p.m.小休 Break~5:20 p.m. – 6:40 p.m.~第2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2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麥勁生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從後現代史學到網絡思維史學模式的建立馬楚堅(香港大學中文系)絕續文化與學術創新之羅香林先生陳敬堂(南開大學周恩來研究中心)歷史多媒體發展與史學革命第2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2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Dr. So Wai Chor(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David Pong(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Delaware)Hong Kong vs. the Mainland: Approaches to Reform after the Sino-French War of 1884-85Henry Y.S. Chan(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oorhead)From Historiography to Sinology: Li Huang (1895-1991) and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Ming K. Chan(Hoover Institute, Stanford University)Historian as Public Intellectual: Work and Career of Hong Kong Historians in the Sovereignty Transition,1980-1997(公共知識分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七年主權回歸過渡期香港歷史學者的學術工作與社會事業)丁新豹(香港歷史博物館)格物致知──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文化的保存、研究及推廣7:30 p.m. – 9:30 p.m. 晚宴 Banquet~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宴請~(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致詞)~ 六月十一日(星期五)June 11 (Friday) ~~9:00 a.m. – 10:20 a.m.~第3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3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鍾寶賢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高中歷史課程所呈現的世界觀A Review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Wong Man K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文兆堅(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之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葉國洪(香港浸會大學教育系)香港史學教育之危機與轉機:“疑難為本學習”於中小學教育之應用前景第3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3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劉詠聰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左雙文(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陸史學家的到港與香港史學的成長李欣榮(中山大學歷史系)錢穆、張蔭麟史學之比較──以“通史之學”為中心李東華(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方豪教授與香港學界的往還及其影響(一九五○-八○)王晴佳(羅文大學歷史系)民族主義史學與香港史的研究──近年港臺兩地歷史研究趨向的一個比較10:20 a.m. – 10:30 a.m.小休 Break~10:30 a.m. – 11:30 a.m.~第4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4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廖伯源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彭家強(青年會書院)錢穆旅港期間(1949-1967)著作探微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於史學立場,而為經學顯真是”──以《劉向歆父子年譜》為核心談錢穆先生的史學理念陳勇(上海大學歷史系)錢穆與近代清學史研究第4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4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莫世祥博士(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趙立彬(中山大學歷史系)黃文山與文化學研究陳正茂(光武技術學院)遠見與局限──試論左舜生之史學特點與貢獻李志剛(基督教文化學會)簡又文教授的學術生平及史學源流11:30 a.m. – 11:40 a.m.小休 Break第5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5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區志堅博士(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李木妙、黃仲夫(新亞研究所)香港史家與史學──錢穆(1895-1990)的史學研究陳金龍(華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從《新亞遺鐸》看錢穆的教育思想吳懷祺(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論錢穆先生史學的民族性特點第5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5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賀璋瑢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曾漢棠(香港能仁研究所)陳伯陶思想研究楊穎宇(香港大學歷史系)許地山在港活動評論馮錦榮(香港大學中文系)關於許地山教授(1893-1941)對社會人類學的認識──以許氏舊藏書中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的著作為中心12:40 p.m. – 2:00 p.m. 午膳 Lunch~2:00 p.m. – 3:00 p.m.~第6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6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何冠環博士(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詮釋“國父”:以羅香林的《國父家世源流考》為例張偉國(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羅香林等著述《香港前代史》評析區志堅(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以力學原理闡述民族融和的觀點:羅香林《民族生存論》的討論第6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6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楊卓林博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台灣研究所)金應熙及其香港史研究方駿、羅天佑(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院)李玉梅(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金應熙(1919-1991)的文化觀王煜(香港中文大學)金應熙學思簡評3:00 p.m. – 3:10 p.m.小休 Break第7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7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屈啟秋校長(新亞中學)李學銘(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烏臺正學兼有的牟潤孫教授廖伯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李啟文(新亞研究所)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所引用之史料林啟彥(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驅者──王德昭教授第7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7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李家駒博士(香港商務印書館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楊永漢(新亞研究所)全漢昇教授在研究明代白銀上的成就張偉保(新亞研究所)回憶史學祭酒全漢昇老師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陳荊和及其東亞史研究黃嫣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劉家駒先生及其史學4:30 p.m. – 4:50 p.m.茶點 Coffee Break~4:50 p.m. – 5:50 p.m.~第8組(A)永隆銀行商學大樓310(WLB310)Panel 8A WLB310, The Wing Lung Bank Building for Business Studies主持:朱益宜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Zhang Longxi (Depart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 Linguistics, City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tory and Fictionalisty: Insights & Limitations and a Literary Perspective趙雨樂(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學者孫國棟及其唐宋變革的史學視野孫若怡(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問學與識見:王師爾敏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第8組(B)新教學大樓311(NAB311)Panel 8B NAB311, New Academic Building主持: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郭偉川(泰國崇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饒宗頤教授的史學研究謝貴安(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院歷史系)饒宗頤史學正統觀研究發微鄭會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5:50 p.m. – 6:00 p.m.小休 Break6:00 p.m. – 6:40 p.m. Closing Ceremony 總結大會會議場地:林護國際會議中心WLB 203室Conference Venue: WLB 203, Lam Wo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主持:黃嫣梨博士(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長暨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講者:陳福霖教授(香港大學中文系)閉幕致詞:周佳榮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 近代史研究中心)7:00 p.m. – 9:00 p.m. 晚宴 Banquet~由近代史研究中心宴請~~ 六月十二日(星期六) June 12 (Saturday) ~參觀或自由活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