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开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开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2.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
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2. 熟悉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
3. 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为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教案,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 第一单元:新时代的中国从这里走来2. 第二单元: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3.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4. 第四单元:二十世纪中国的变革与发展5.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发展变革三、教学方法针对以上几个主题,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达知识和信息。
2. 引导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案例法: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4. 提问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根据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大纲,我们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1. 第一单元:新时代的中国从这里走来- 第一课:改革开放的起点- 第二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课: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课:中国的对外开放2. 第二单元: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 第六课:北宋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 第七课:元朝的政治统一和文化繁荣- 第八课:明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 第九课: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 第十课:清朝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抗争3.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第十一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第十二课: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十三课: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第十四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卅运动- 第十五课:土地革命和北伐战争4. 第四单元:二十世纪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和中国的领导- 第十七课: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八课: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十九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第二十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5.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发展变革- 第二十一课: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 第二十二课: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合作- 第二十三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十四课: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第二十五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展示下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别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导入二:复习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大包干,次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新课一、对内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短剧表演:《三个农民》农民甲:“头遍哨子我不买账,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1)背景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
(2)实施教师: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简要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作用。
教师: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及乡镇企业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liuxue86(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四、系统总结: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3篇二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课时: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眼光。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难点: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大航海时代的简单了解。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你们知道在古代有哪些重要的航海活动吗?”“航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你们知道大航海时代吗?”等。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教师简要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16世纪初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亚尔欧帝国的崛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和贸易的需求等。
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介绍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如葡萄牙航路、西班牙航路和英国航路等。
并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发现事实,如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发现进行思考和感受。
三、讨论与交流(2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航海家或一次重要航海行动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2.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拓展讨论。
例如:“大航海时代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有什么意义?”“航海家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大航海时代的发现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四、总结(10分钟)教师给出总结,对大航海时代的背景、意义、主要航行路线和发现事实进行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大航海时代的意义以及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进行评价。
五、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文章,描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探索古代文明课时一:古埃及文明的起源(45分钟)教学目标:-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能够简要描述其特点和贡献;- 掌握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掌握埃及法老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理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古埃及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特点和贡献?3.讲解埃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埃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4.介绍埃及法老的统治和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和想法。
6.展示学生讨论的成果,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帮助学生完善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埃及法老和金字塔的小短文。
课时二:希腊城邦的诞生(40分钟)教学目标:- 了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并能够简要说明其政治和文化特点;- 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理解希腊城邦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观赏希腊城邦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了解希腊文明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希腊城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政治和文化特点?3.讲解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基本情况。
4.分成小组,对比分析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并记录下来。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希腊城邦的理解和想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中其上课进程中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自学能力,成功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1《钢铁长城》教学目标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2、如何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洛佐韦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全面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是规划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战略教学难点人民海军的建立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取得联系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
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正规军的建立,再以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
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
(安排学生先阅读前言,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制定1 国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组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无限期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地区军区投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
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_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识图教案第9页: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及其条约名称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第1课知识,讨论回答问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_,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
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
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火烧圆明园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1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
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2.那哪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_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学生阅读教材8~9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2.学生完成历史填充图册上填图题目,加深_对中国侵占领土的时间、地理位置、面积的记忆。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
(答案应选C)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学生阅读教材9~10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_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_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本课小结1.指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_疆》。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捷报图2、教师活动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①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设计理念: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新知】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2、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
依靠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
3、教师活动:小结学生名人访谈的表现情况,过渡:张謇大生纱厂的命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提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承上启下。
4、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特征、原因。
教师活动:①指导学生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课件展示)1、洋务运动的推动2、封建制度的阻挠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①点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设计理念:初步感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
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张謇来到1914”(课件)教师活动: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张謇请你帮忙创办实业,调查市场行情:①此时创办实业是否有利?为什么?①当时有那些行业适合发展?请具体介绍①根据市场行情,你会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行业?工厂会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①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你的企业将会出现什么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什么阶段?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市场行情调查,探究知识:①有利于创办实业,因为辛亥革命_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①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①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工厂会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因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内地却非常薄弱。
①倒闭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战后至新中国的成立时期,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极为落后。
中国的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案3: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
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
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工具: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1.和的传入: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